岡仁波齊轉山路,藏民的朝聖之路,一切顯得那麼虔誠!
記得去年這個季節岡仁波齊的卓瑪拉山上冰雪覆蓋氣溫很低,下山後頂著峽谷的大風行走十幾公裡,對意志,毅力,體能是極大的考驗。當然轉山的人不多,也就少有騎馬騎牛那些場景,倒是看到很多年輕的藏族父母,背著11個月大的孩子翻山越嶺,另一對在雪坡上牽著一男一女兩個學齡前兒童轉山,真是既平常又震撼。
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而轉山,則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神山岡仁波齊的地位是世界性的,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印度教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溼婆,就住在岡仁波齊,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遊都發源於此,所以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同樣,來自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也是絡繹不絕。
轉山道有兩條,一條外轉,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總長52公裡,另一條內轉,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篤信佛教的轉山人一般是外轉13次後再內轉。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馬年轉山1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所以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任何一個佛教徒,皆以一生能到岡仁波齊轉一圈為榮。這條外轉路線如今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徒步線路之一,不少背包客為了體驗或者自我實現,在每年大雪未封山時,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一起,前來一睹神山風採,體驗轉山路上的艱辛,感受那一路帶給自己的震撼。
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峰,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峰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藏語裡意為"神靈之山",梵語意味"溼婆的天堂"。岡仁波齊峰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每年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
岡仁波齊的周圍由數座寺院,南側的大金寺(或譯為"塔青")附近是朝聖者的大本營,也是也是朝聖轉山的起點和終點。傳說轉岡仁波齊一圈可喜慶前世罪孽;轉十圈可免受輪迴之苦;轉一百圈可立地成佛。這樣的說法使前來朝聖的人變得更多。特別是逢藏曆馬年,人們會不遠千裡趕來轉山。沿著轉山道前行,有個地方遍地堆放著朝聖者留下的衣物,懸掛著無數的經幡。人們以丟下自己的衣物或懸掛帶來的經幡的方式表達對神山的崇拜之情,同時也為自己和親人乃至眾生祈福。
行程天數根據個人體力而定。沿途有7-8個休息站,建議備上高原安,紅景天等藥物。在岡仁波齊朝聖途中,你會看到印度人(印度教徒也把岡仁波齊看作神山,相傳印度教把岡仁波齊神山看作大黑天神的駐錫地),還有美國人,藏民,旅行家等,在這裡,跨宗教,跨文化,跨種族。人們為了信仰,一起走在路上,用單調重複的動作,磕長頭。你看到他們有的衣衫襤褸,滿臉泥濘,他們在用他們的方式和態度向生命的目標前進。
這一切都看轉山之路都顯得那般虔誠和諧,我們可能不套理解但我們一定要尊重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樣的人都是為了那份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