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轉岡仁波齊,羊年轉納木措,猴年轉扎日神山,是藏地流傳近千年的傳統。
岡仁波齊(Gang Rinpoche)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藏語中岡即雪山,仁波齊即仁波切,岡仁波齊意為「雪山之寶」。
佛經記載,印度往北過九座大山,有一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此「大雪山」 即神山岡仁波齊,而四大江水之源即「聖湖之母」瑪旁雍錯。由岡仁波齊峰、納木那尼峰、瑪旁雍措和拉昂措兩山兩湖組成的地帶,被藏族人稱為「神山聖湖之地」。轉山路上可以遙遙望見遠處聖潔碧透的瑪旁雍措以及眾神奔湧的納木那尼峰。
感謝攝影師王牧先生提供圖片
清晨,一位朝聖者面對神山祈禱。
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形似金字塔,藏民稱其為「石磨的把手」。因為常年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能看到峰頂的人具有大福報。
色雄山口的經幡林是轉山的正式起點,轉山者通常會在這裡掛經幡,以此方便善行來利益無量眾生。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薩嘎達瓦節,神山都要舉行換經幡儀式。
一對夫妻分別背著年幼的孩子和生活必需品走過冰川。對於外來的轉山者,僱請背夫顯得至關重要,除了分擔負重,他們往往還能在艱難的路段給你最有效的鼓勵。
藏地傳統認為轉神山一圈可洗清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五百世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一百零八圈可即生成佛。而在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轉十三圈。
「只要蒼天給我呼吸,我會拼命前進」,亂石和陡坡都阻擋不了朝聖者的腳步。
正如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開示:「藏地每一個修行人從踏上修行之路的第一天開始,就想好要遠離家鄉,去到無人之地,隨時準備死在溝壑之中。」
第二天清晨行至卓瑪拉山口,終於近距離親睹日照金山的聖容,玉鑲冰雕般的聖潔莊嚴。《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的法偈「高高妙喜天國中」,「無緣之人難朝謁」,用來形容岡仁波齊似乎再恰當不過。
翻過卓瑪拉山口有面小湖叫託吉措(空行母沐浴之池)。相傳早年有位婦女口渴下到湖邊飲水,剛跪下皮袍裡的小孩就掉進湖水淹死了,她為懺殺子之過連
轉神山十三圈終於業障清淨化身空行母……從此人們便以十三圈為轉山標準。
藏族男孩在一塊神石前頂禮祈禱。轉山路上的殊勝聖跡難以計數,朝聖者們每到一處都會停下來頂禮、供養、發願。比如卓瑪拉山口的一塊磐石上就有米拉日巴尊者當年留下的腳印。
塔爾欽的轉經筒前每天都有朝聖者前來轉經。神山山腳的塔爾欽村是轉山者出發和凱旋的大本營,每年轉山季來臨,蜂擁而來的朝聖者便會將五顏六色的帳篷搭滿整個村子。
黃昏金色陽光下的岡仁波齊銀光閃閃,千福莊嚴!由南面可見神山的著名標誌:自峰頂垂直而下的冰槽與一條橫向巖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象徵著吉祥與護佑,也寓意佛法永駐世間。
圖文來源:菩提洲網站 | 聖地寫真
更多內容可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