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小麥一個人去轉梅裡雪山,背著帳篷睡袋,還有一些壓縮餅乾。
轉山的路漫長而又陡峭,每天都要上下升降超過2000米,下坡的時候就是無盡的煎熬,脛骨無比的疼,後來加入一個朝聖的團隊,我們一起走了四天,聊了很多關於信仰的故事。
今天小麥來和大家聊聊馬上就要上映的電影《岡仁波齊》
這是一部真實的朝聖電影
紀錄了一群平凡的藏族人
真實的朝聖過程
一個屠夫
一個老人
一個命運悲慘的父親
一個孕婦
兩個兒童
幾個年輕人
一年時間
從芒康到岡仁波齊
2400多公裡
一段真實的朝聖歷程
故事的主角是位於芒康的普拉村村民,一位老人一直遺憾未能在自己兄弟生前完成去朝拜的心願,於是和侄子決定在過完藏曆馬年新年後(2014)去朝聖,村裡的人聽到,便陸續加入,一道踏上前往岡仁波齊的朝聖路
屠夫江措旺堆一輩子從事屠宰,自覺殺生太多,罪孽深重,經常買醉度日。無法同內心達成和解,旺堆決定去轉山,以便洗清他的罪孽,臨前還幫尼瑪扎堆家殺牛做風乾肉。
幾年前,小麥和朋友們去採訪過一個老獵人,八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偶然的失足摔斷了雙腿,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把這一切都歸因於自己當獵人的罪孽,並寄希望於通過自己餘生的努力念經來贖罪。
因為信仰,藏族忌諱殺生,如果養的動物需要宰殺,都請專門的屠夫,而少數藏族人因為生計幹起這個,像電影中的屠夫因為自覺殺生多,心裡愧疚,整日買醉
藏傳佛教中,轉神山一圈,可以洗清一生的罪孽,轉十圈,可以在五百輪迴中免受下地獄之苦,轉一百零八圈即可今世成佛,而馬年轉1圈相當於13圈
朝聖隊伍中有一名懷孕6個月的孕婦(次仁曲珍),在路上產下一個兒子,生完孩子沒多久又繼續她的朝聖之路。懷孕時不便磕頭只能走路,生完之後又開始磕長頭。到了岡仁波齊,沒有車了,她就和丈夫背著孩子繼續轉山。
有人不理解,這麼小的嬰兒怎麼能帶在路上風餐露宿呢,曲珍驕傲的對他們說:小娃娃從小生活在佛的環繞之中,這是多大的功德,我們想還沒有機會呢。
仁青晉美命運多舛,前年蓋新房,運送物資的卡車出事,死2人傷2人,不僅欠下巨債,更是一直在懊惱和低迷之中,於是決定帶上女兒去神山朝聖,為死去的2人超度。
朝聖路上,在然烏往波密的途中遇上雪崩落石,為了保護女兒他被砸傷了腿,更讓他難以釋懷:自己和爺爺父親三代人都沒幹壞事,為什麼老天對他這麼不公平。
尼瑪扎堆開導他們:很多人都會有困境,可是你有個偉大的信念(為他人),你受傷了,我們休息幾天,你會恢復的,大家開始念經吧。
PS:他的9歲女兒扎西措姆很吸引眼球,漂亮可愛堅毅!
有人問她:你這個年紀應該去念書學文化,以後才能賺錢啊,等賺了錢再朝聖也不遲啊。
尼瑪在一旁聽見,笑了笑:讀書可以明年再讀啊,賺點以後也可以賺,我們一起去朝聖的機會很少啊,今年不去,以後可能都不會有機會了。說完,他又把自己並不輕盈的身體重重的蹭到地上。
透過他的眼神,我看到了安定,從容與堅毅。
朝聖的隊伍路過然烏湖時,當地的一位耄耋老人很熱情的過來糾正他們的一些錯誤:不能帶頭巾(頭繩/帽子);每個長頭之間的間隔別走太遠了(應在7-8步左右);額頭一定要觸地。還不顧身體的蹣跚,幫他們尋找拖拉機脫落的螺絲,還熱情的邀請他們到他家住。
老人的孩子也去朝聖了,看到老人耕種的艱難, 他們特意停下來幫他耕種。兩位老人看著奔突的機器,看著年輕輕盈的步伐,感嘆社會的進步也感嘆時光的流逝,相當年他們這樣子耕種的時候,好像沒多久啊。。
小麥當年也是被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動,所以決定留下來。在這裡,人與人之間沒什麼防備,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朋友,親人。孤獨的心,好像是在這裡找到了歸處。
抵達拉薩後,他們沒錢了,要找活幹。旅店老闆便請他們幫忙磕長頭(10萬個,她身體不好),給他們一些報酬,同時免去他們的住宿費用,於是他們白天在工地幹活,晚上磕長頭,最後賺足了費用完成了朝聖夢。
1:與我們想像的不同,去拉薩朝聖的通常都不是有錢人。另外朝聖的人在出發前,村子裡有些想要朝聖而沒有條件或者不敢去的人便會過來送上一點錢,當做對他的供養,讓他把自己的心意帶到佛祖面前。
在抵達拉薩後,有些朝聖者沒錢回去,便留在了拉薩,如今的拉薩人很多都是朝聖者的後代,現如今的布達拉宮廣場前,以前是一處朝聖者聚集地。
2:有些藏族人因為各種原因,可能自身無法完成磕長頭(每人一生至少10萬個長頭)、轉山(岡仁波齊),於是便會出錢僱人完成,小編在轉山的時候經常遇到僱上一隊人轉山的(他自己也會一起),因為自己一個人要完成108圈,一天一圈也要半年時間。而受僱的有2種,1種是到岡仁波齊轉山的人,為了籌集回家路資,1種是背夫(其實多數也是朝聖到了這不走的),為了謀生。而受僱的這些人他們轉山是不算數的(別想著有錢賺還能完成目標)
朝聖隊伍在翻越米拉山時,拖拉機被一臺旅行者的越野車撞壞。越野車司機下來道歉,說車中有人昏迷了,要先走。他們總覺得生命可貴,沒有人會拿生命開玩笑,便讓司機把人送去醫院。
他們不懂維修,也沒有錢請師傅,想著離拉薩只有100多公裡了,便把車頭卸下,唱著歌,拖著一噸重的車邊走磕長頭。
經過長途跋涉的他們,離聖城拉薩越近,便越淡定。沒有了起初的苦惱、怨言,剩下的只有虔誠,堅定與執著。
抵達拉薩時,他們並沒有歡心跳躍,靜靜地對著布達拉宮雙手合十,心中默念著那句吟誦過無數遍,已經化為血液的「嗡嘛呢唄咪吽」。
總有很多人問小麥,信仰是什麼。
小麥想說,信仰是一種抵達。
內心的抵達,抵達平和,安靜,從容。
最年長的楊培(72歲),為撫養3個侄子從未結婚,哥哥在世時他們一直想去朝聖,但哥哥到死也沒實現願望,他害怕自己也一樣,侄子也為此下定決心朝聖,在去岡仁波齊轉山途中,熱心的楊培還撿了一個孤獨的轉山者。圓夢了的楊培在止熱寺離去,圓滿了。
在藏傳佛教中,能夠在轉經路上離去是非常幸福的,能夠升入「天堂」
途中他們偶遇兩個同是磕長頭的人,遇見時他們已經走了7個多月了,兩口子帶著一頭驢,有意思的是他的驢不怎麼拉板車,多數時候是他老婆拉,因為他老婆特別喜歡這頭驢,把它當家人看待,便決定帶來一起朝聖
藏族人愛動物是眾所周知,但把驢當家人來看待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實小編估計這驢應該是一頭類似放生的,有靈性,主人也會特別愛惜。
在以前的大昭寺可以看到許多放生羊,每天跟著主人轉經,甚至還會督促主人轉經,當然隨著城市發展,現在拉薩還會帶著放生羊轉經的屈指可數了。
如果說朝聖是對生活的一種抵達,抵達從容,抵達平靜,抵達完整,那麼旅行也是一種抵達,也是一種朝聖。
我們看壯美的山河,審視自己的脆弱和渺小,
我們遇見善良友好的人們,審視自己的鑽營和防備,
我們認識完整的自己,
我們去旅行,只是想成為最後那個從容,平靜,完整的自己。
延伸閱讀
西藏第一神山,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佛陀興亡 在此一舉
文 | 星球研究所
人類對山的崇拜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
但沒有任何地方能像西藏這樣登峰造極
放眼西藏,凡山皆有神
大到統領世界的四大神山、八大神山
小到掌管一地之部落神山
甚至個人之魂山
體系豐富、門類齊全、紛繁複雜
其中地位最崇高、影響最廣泛的當屬
岡仁波齊峰
(攝影師@馬春林)
▼
在以高峻凌厲著稱的極高山中
岡仁波齊顯得殊為不同
即使冬季大雪覆蓋綿延群峰
也非常容易辨識
(航拍圖,中間為岡仁波齊,遠方雲霧之中為納木那尼峰,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它山形獨特
如同一座有著溫柔曲線的金字塔
聳立在高原之上
恬澹從容、王者風範
(攝影師@張超音)
▼
南側山體上一道道水平紋理巖層
構成了似乎可以直通天庭的階梯
中間一條深深的縱向溝槽貫穿山體
冰雪造就的王冠堅實地嵌入雄渾的身軀
黑白相宜、錯落有致
(攝影師@戎)
▼
北側則少有冰雪
整座山仿佛就是一塊通體的圓滑巖石
(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當日月的光芒照射
山體漫射出柔軟的紅光
也頗為旖旎
(下方是山南側的塔爾欽,普蘭縣巴嘎鄉的鄉政府所在地,攝影師@Ll-朗朗)
▼
Ⅰ
不過僅憑優異的外形
就將第一神山的地位賦予岡仁波齊
似乎讓人難以信服
論位置
人口密集之處的神山理應有著更廣泛的信眾
而岡仁波齊隱匿於西藏一隅
其所在的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600米
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
是西藏氣候最高寒、人口密度最低的區域之一
它與拉薩的直線距離更是高達1000公裡
與從北京到上海相當
著名的南迦巴瓦、卡瓦格博(梅裡)
甚至中尼邊界的珠峰都要比它近得多
(西藏自治區地圖及著名山峰位置,源自@百度地圖,星球研究所標註)
▼
論高度
相對高度越大的山峰越能給人以敬畏感
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
山腳海拔4500米左右,高差2100米
在極高山林立的西藏這點高度差實在不算出色
其南部相隔數十公裡便是喜馬拉雅山脈西段
連綿的群峰個個巍峨偉岸
日出時分陽光灑滿山脊
形成一條超長的金色皇冠
山腳下的普蘭縣城籠罩在夜色之中
依然沒有醒來
(長圖預警,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普蘭縣城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攝影師@Ll-朗朗)
▼
最高峰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
與岡仁波齊南北對望
整整高出後者1000米
是整個阿里地區的最高峰
(航拍圖,上方為納木那尼,下方為岡仁波齊,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納木那尼峰造型也非常獨特
山谷間傾瀉的冰川大出岡仁波齊數倍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納木那尼日出時的火燒雲,攝影師@Ll-朗朗)
▼
即便在岡仁波齊所屬的岡底斯山脈中
它也只能位列第二
最高峰冷布崗日,亦稱「羅波峰」
海拔7095米,相對高差在2500左右
於高原之上拔地而起、冷峻突兀
(攝影師@張超音)
▼
Ⅱ
那麼為什麼岡仁波齊
卻成了西藏第一神山呢?
因為這裡發生的事情
徹底改變了西藏,乃至整個中國的宗教格局
公元840年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
推行西藏本地宗教「本教」
史稱朗達瑪滅佛
隨即佛教僧侶反撲,刺殺贊普
四方騷然,天下大亂
西藏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分崩離析
從此陷入長達數百年的小邦混戰
亂世之中曾經佛法昌盛的青藏高原萬佛齊喑
僧侶們以佛法之名行淫慾殺戮、敗壞佛教名譽
五世達賴喇嘛在評價這段歷史時寫道
(出自《西藏王臣記》)
▼
「(僧侶)持械殺人,恣意酒肉,縱情淫樂。論師們各從所好,自立宗規」
同時期的本教則蒸蒸日上
長此以往佛教必然被高原拋棄
更為嚴重的是
青藏高原南北的佛陀之光都在逐漸黯淡
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
大部分佛教寺廟已經改宗印度教
遠道而來的伊斯蘭教則勢頭更甚
10世紀時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地的許多古國
相繼轉為清真之國
青藏高原以北中國新疆境內的諸佛國
也大部分被伊斯蘭勢力攻滅
佛教正受到內外南北各方的夾擊
極有可能在印度、西藏同時滅亡
(地圖源自Google,星球研究所標註)
▼
如果此事成真
不但青藏高原上佛教消失
也不會有後續藏傳佛教在蒙古高原的傳播
今日中國的宗教格局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誠佛陀存亡之秋
佛教能扭轉乾坤嗎?
Ⅲ
首先
在朗達瑪滅佛、天下大亂之時
偏遠的岡仁波齊反而成了虔誠佛教徒的避難所
一支崇信佛教的吐蕃王室後裔
吉德尼瑪袞王子
帶著千餘騎士來到岡仁波齊腳下的普蘭縣境內
之後逐步擴展到阿里全境
建立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古格王國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今天札達縣境內,距離岡仁波齊峰160公裡)
▼
古格王室力圖復興佛教
西藏、印度各地僧侶紛紛前來
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佛學中心超戒寺的住持
燃燈阿底峽尊者
為促成大師來到古格
當時的古格國王意希沃
被鄰近的伊斯蘭教國家噶爾洛浮獲
噶爾洛要求意希沃或改信伊斯蘭教
或用等身黃金來換得生機
意希沃卻對帶著黃金來贖他的人說
▼
「吾已年邁,不如用這些黃金迎請阿底峽大師」
阿底峽是藏傳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之一
他的到來讓衰敗的佛教開始在岡仁波齊周邊重興
其次
偏遠的岡仁波齊
是多個文明、宗教的聖地
在它周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發育出了四條河流
它們或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的正源
或是印度河、恆河的上遊源頭之一
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
均以岡仁波齊為精神之源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示意圖;青藏高原是亞洲主要大河的發源地,我們熟知的三江源即位於青藏高原東部,而以岡仁波齊為中心則在青藏高原西部形成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準」三江源;之所以是「準」,是因為部分河流非正源;原圖製作@Michael Buckley,星球研究所修改並增加標註)
▼
人們用四種天國神物命名這四條河流
即馬、獅、象、孔雀
岡仁波齊以東為馬泉河
是西藏的母親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馬泉河,攝影師圖蟲帳號@名飛號行空/Philip Yuan)
▼
岡仁波齊以南為孔雀河
為印度教的聖河恆河上遊源頭之一
(孔雀河谷,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孔雀河盡頭的岡仁波齊峰
被古代印度人看作印度教法力最廣大的溼婆神的居所
是世界軸心(Axis mundi)
另一個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則認為
岡仁波齊是創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
(印度教描繪的世界軸心,神和人之間以岡仁波齊為軸,分割出天地兩個世界)
▼
岡仁波齊以西為象泉河
其下遊稱為薩特萊傑河
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印度河的支流
(象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象泉河是阿里地區最重要的母親河
古格王國,還有更早的象雄文明都在此孕育
西藏本土宗教本教
正是由象雄王子辛饒彌沃創立
岡仁波齊被認為是本教的起源地
也是本教360位神靈的居所
(17世紀的辛饒彌沃合金銅像)
▼
岡仁波齊以北為獅泉河
是印度河的正源
(獅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遠古時期獅泉河的上源
還有著一個大型湖泊
位於今天岡仁波齊與納木那尼之間
後來氣候變遷、湖泊來水減少
不但與獅泉河中斷連接
大湖也分裂為兩個相對較小的湖泊
(航拍,上方為納木那尼,下方為岡仁波齊,中間為瑪旁雍錯、拉昂錯;攝影師@老土豹孫巖)
▼
其中一湖便是瑪旁雍錯
面積330平方公裡
湖面海拔4400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
湖水源於岡底斯山的冰雪
透明度高達14米
是中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
它與納木錯、羊卓雍錯一起被稱為
西藏三大聖湖
(攝影師@老J)
▼
它的姊妹湖拉昂錯是一個鹹水湖
含鹽量約是瑪旁雍錯的3倍
面積268.5 平方公裡
比瑪旁雍錯略小
湖水呈深藍色
湖濱幾乎沒有植物、沒有牛羊
顯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機
所以人稱「鬼湖」
(攝影師@老J)
▼
四條孕育出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
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
岡仁波齊就是萬水之源、世界中心
誰能據有岡仁波齊
誰就可以獲得更多話語權
(藝術家繪製的神山、聖湖、母親河信仰圖,中間湖泊為瑪旁雍錯和拉昂錯,繪圖@Socrates Geens)
▼
為爭奪岡仁波齊
殘酷的宗教衝突多次發生
在之後的流傳中則演化為一場鬥法
公元1093年
藏傳佛教上師米拉日巴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卻被本教大師那若本瓊阻止
那若本瓊認為岡仁波齊是本教神山
禁止佛教徒在此修煉
於是二人約定以鬥法論勝敗
最先登上岡仁波齊山頂者為勝
鬥法開始時
那若本瓊早早就衝向頂峰
米拉日巴則沉睡正酣、不急不忙
等到那若本瓊快到山頂時
卻發現米拉日巴早已端坐其上
驚得那若本瓊直接從山頂滑落
並在岡仁波齊南坡留下了那一道明顯的深槽
(攝影師@馬春林)
▼
在本教的起源地擊敗本教
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取得優勢
聖湖瑪旁雍錯也正是在此時得名
其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泊」
(攝影師@老J)
▼
為鞏固在岡仁波齊的勝利
藏傳佛教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說法
將岡仁波齊視為佛教經典中的須彌山
它還吸納了本教中的「卍」字
作為對岡仁波齊山體上的溝槽的解讀
大量的高僧開始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包括後來首開岡仁波齊轉山路線的
郭倉哇· 貢布多傑
(佛教的世界觀: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繪圖@Wikiwikiyarou)
▼
最後
在岡仁波齊站穩腳根的藏傳佛教
與西康等其它邊緣地區保存的佛教種子一道
掀起了全藏的佛教復興運動
佛教開始成為青藏高原上佔據絕對優勢的宗教
並向尼泊爾、不丹、蒙古高原、甘肅、雲南等地傳播
史稱藏傳佛教「後弘期」
而另一邊
公元1203年
在經過十數次伊斯蘭教入侵之後
印度超戒寺徹底被毀
佛教在印度正式宣告消亡
(超戒寺遺址,攝影師@Saurav Sen Tonandada)
▼
在邊緣地帶重燃佛陀之光
這就是岡仁波齊所經歷的佛教生死存亡
西藏再沒有一座神山
能與岡仁波齊的歷史地位相提並論
第一神山的稱號當之無愧
Ⅳ
今天
原本水火不容的不同宗教
都可以在岡仁波齊面前和睦相處
不論國籍、文化、種族、教派
都可以在岡仁波齊向神靈致敬
岡仁波齊也成了一處世界上罕見的
跨宗教、跨文化、跨種族的神山
(攝影師@唐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