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導演特意選取的不同人物各色切面,構建一條朝聖之路。去劇情化加上體現出來的偏偽紀錄的風格,簡單真實更為平靜,挖掘了日復一日苦行僧式的人物與神性。對這段民族特色的朝聖之路有了新的了解,但是這一路上的種種,不知道是影像紀實還是略有安排,總是覺得有點刻意的痕跡。就當一部科普紀錄片看看就行。本片的故事很簡單,磕長頭朝聖,整個觀影的感覺像是看了一部紀錄片,在敘事方面平庸至極,也許導演想帶來波瀾不驚的震撼,但效果欠佳,信仰的力量更多給人以無意識的愚昧感。我這種對西藏無嚮往無情結無崇敬感的人就不該來看這個。只覺得人類真是又渺小又頑固又不可愛。涉水磕過去那一段,我心理抗拒感太大了,完全不接受。
像紀錄片又不是紀錄片,是電影又不像電影。無論岡仁波齊轉還是不轉,它都永遠在那兒。給成千上萬的人以一種信仰,這在非戰爭年代是很難做到的,但宗教卻做到了幾千年。對影片有些震撼卻無感,只能說尊重。關於信仰,其實說到底,拍攝這部電影對導演而言,何嘗不是朝聖。只要心中有信仰。有機會再看過,生孩子那個也是擺拍麼,最大的問題是一路上怎麼開大呢,不過應該也是沒有多少大可開,心淨身淨,那些不時飛馳而過的車,鄙視你們。而張揚在這部電影除了以一種獵奇的方式展現西藏外也並沒有更多的思考,這就和那些動不動要去西藏淨化的人一樣矯情。刺激人思考的方向是從朝聖這事本身而來的,不像常見的尋求異質文化衝突的手法。
事物複雜的程度可見一斑。正如我座位兩端的觀眾,左邊一位媽媽對著自己的孩子大談堅持的重要性,右邊一對情侶對著電影中強要小女孩一路跪拜的媽媽嗤之以鼻。與我們觀看他者的困境是同構的,理解或者突破他人日常生活中的奇觀性,是一個互相拆毀的過程,你的預設是一切俱假還是萬事皆真,決定了你能夠看到的東西。確實有點探討信仰的感覺了,只是對於影像更深層的表達上不夠深刻。這片子怎麼覺得老早之前就有了呢,突然上映了,在這即將迎來青藏高原一年中的旅遊旺季。而漢人拍這些,總隔了很多東西,信仰早已缺失了。在看到虔誠的同事也像以前去西藏時發出的感嘆一樣,「藏民們大事小事都是磕頭朝聖,除了這個似乎沒有更多的追求,包括改變自己的生活」
仍然是對藏文化的獵奇,朝聖中經歷了生老病死,壯闊美景如幻燈片般一一掠過,太圓、太淺、太淡了。影片以一種極度克制、幾乎不含任何主觀評判的視角講述了藏民不為人知的故事。追尋信仰的終極目的不在盡頭而在途中。對信仰的處理可以說非常冷靜克制了,可也缺乏可看性和層次感,單純的紀錄片都可以比這個更有意思。倒也能理解了,這不就是北上廣那些吃穿無憂然後信仰健身的那些人嗎。但在電影展現朝聖細節時,與他們已有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卻無法接受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是失敗的,只表現卻無深入。痴傻們早已無法自我思考了。趴在地上看蟲子爬過。一個穿越:洗頭房裡洗頭忽然穿越到了 塔洛。
如果影片致力於記錄了另外一種生存方式的話,它做到了,但搭起一個連接兩個民族甚至兩個世界的橋梁似乎並不是它的重點。我們當然可以對導演逆資本浪潮而行的修道之旅表示尊敬,但必須說,這表現出來令人喟嘆不已的純粹全賴於演員們的絕對信仰,全賴於那些撇去了現實雜質的原始生命。本以為會是午夜我一人包場,沒想到來看的人還挺多。至今對影院裡寫的「紀錄片」耿耿於懷。不過這不是真實的,也不是信仰中最真實的東西,所以怎麼看來,還是有點霧裡看花的感覺,觀感也跟看新手拍的紀錄片差不多,甚至還沒有那種粗糲的美感。我出生的時候是沐浴在怎樣的祝福中?而我如今卻活成了一副消極、乏味的模樣。想到這些,看到那段時哭了出來。
雖然在這個大家都拼命拍電影賺錢的時代,這樣一部作品有其可貴之處,但即使再真誠也不能掩蓋這是一部乏善可陳之作。所以安排了一些生老病死的戲劇起伏,還是略微刻意了些,角色的個性化比較欠缺,所以最後記住的只是朝聖這一群體事件,並沒有特別細節的記憶點。一些生活細節特別是殺牛那段想到木屐樹。平緩記錄了整個朝聖的起因和過程,有生有死、有苦有甜、有遠有近、有上路有留守,但有起點並無終點。你確定要做的事和程序,你堅持去做,不要思考意義何在,不要懷疑,不要比較,堅持最重要,做完了就完了,沒有功利的結果,經歷才是收穫。總是有一種很震撼的衝擊以及會思考這樣的信仰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什麼。這種以紀錄片形式拍出來的電影真是太真實。喜歡這樣的生死輪迴轉換。
但在宗教修行者眼中,這些人在水泥森林中加班酒精生病加班如此反覆,又何嘗不是愚昧,不是一場空呢?只是劇本太弱,缺乏有力度的故事,細節上也缺乏更多的琢磨,顯得平淡了一些。過於簡化及過於追求戲劇效果,以至於更像文人山水畫,拉得太開的距離和視角,而顯得沒有力量,那些真正生動,第三極之上生存和生命力的東西被處理得偏於表象,對於最應該探討的東西,只是簡單觸及。生與死,真實的孩子與假的天葬,偽紀錄片,擺拍的或許是導演希望呈現的模樣。沒有感動,只是覺得我個人的價值觀不能理解。就像裡面有句臺詞,女孩磕頭能長見識,這是什麼歪理。幸好是西藏,有文藝加成,要是換成磕頭去麥加,一個個早熱血沸騰的開始抵制了!
總體來說從電影本身來說感覺不如塔洛,但這不能怪導演,誰讓信仰這東西畢竟是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對於沒有信仰的人真的無法理解,就好比我無法理解我爸在家念小房子,聽盧臺長的節目一樣。唯一的震懾點是朝聖者隔岸觀望布達拉宮之時,那份飄忽游離的信仰有了真正的支撐,個體之間的渺小與勾連也有了最直觀的視覺呈現。只表現了藏民磕頭跪拜並非一種自我摧殘、考驗心智的活動,而是信仰的虔誠驅動下很自然的事情。整個電影很平實,直線式的外加些許小插曲,想要貼緊紀錄片卻剝奪了真實能帶給人的真正震撼。對於西藏,若只在表面的去採風所謂的信仰,難免淪為風光片。從一個聲稱自己是電影從業者,卻在放映中屏攝了不下五十張的現象看,這片仍舊還是一部風光片。
本片不足以引起共鳴,未添加任何的藝術手法對受眾面來可能會有一定影響。電影的震撼遠遠不如我本人站在崑崙山口,唐古拉山前,布達拉宮門前的感受。如果是紀錄片的話這樣平鋪直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文藝片那我只想給兩分,因為表達的太沒重點沒節奏了。比我想像中的困難好像容易一些。我知道這是真實的,但我還是不能理解,跪過春夏秋冬,只為心中一個信仰。看著他們開著扶貧開發的拖拉機,總覺得。如果是紀錄片可能就可以原諒這電影劇情上的散漫吧,可是這不是紀錄片啊。有人說看這電影感受到了,真誠,我覺得真誠不應該被如此消費。克制,隱忍,完整。去劇情化,近似白描的,紀錄了一次轉山行為,以及人的信仰問題。
選材上我不是很喜歡,用朝聖的磕頭長路銜接一段又一段強情節,有生有死,這讓電影沒有成為更好的媒介,僅僅是用一種方式講述了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或別的其它定義。不出意料開頭一個搖的長鏡頭,不能以紀錄片的手法拍攝作為說辭,你人物沒有體現出來就是致命傷,情節推動也處於念詞,對於朝聖路上的鏡頭已有刻意營造。不過主題上還是重複了一些,給我感覺一些片段太單一化,也許應該拍出圍繞這些傳統信仰文化更有深度的東西吧。他們的質樸和虔誠非常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