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曼霞
圖/主辦方提供
2017年,作品《岡仁波齊》票房破億。這部被戲稱為「無劇情、無明星、無熱門IP」的國產「三無」藝術片卻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受到業界矚目。
近日,該片導演張楊做客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藝術課」活動,與影迷分享《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等影片的創作經驗,為懷抱電影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一份詳實的「導演操作指南」。
導演張楊現場傳授「導演操作指南」
創作靈感源於「體驗與行走」
繼作品《岡仁波齊》之後,導演張楊緊接著出版了第一部文字作品《通往岡仁波齊的路》。
傳奇的經歷與頗具張力的行文風格,無不透露著張楊對生活的洞見與獨特的藝術觀,其深厚的文學功底也令影迷非常驚訝。
在「大師藝術課」活動上,張楊透露,他在上中央戲劇學院前,其實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已上了兩年學。有了兩年中文系的閱讀和文學積累,令他以後的創作之路受益匪淺。
張楊表示,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作為一個導演,要對文學、戲劇、繪畫、音樂有方方面面的積累和理解,才能持續生產好作品。
張楊從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愛情麻辣燙》即顯露出了不俗的藝術才能,而後創作的《洗澡》《落葉歸根》《岡仁波齊》等影片無一失手,在影迷眼中是中國少數沒有敗筆的導演。
張楊介紹, 他的創作靈感應該源於兩個系統。一是日常生活的體驗,「人的生命體驗非常複雜,作為一個導演要有意識地通過文學閱讀等方式不斷去拓展、積累、沉澱、提純、打磨自己的生命體驗」;
另一個則是不源於不斷地行走,去接觸不同階層、地域、文化的人,「行萬裡路,通過多走多看,開拓對世界的整體認知,然後才有可能為觀眾呈現相對獨特的見解」。
《皮繩上的魂》與《岡仁波齊》恰在兩個極端
在影片創作過程中,拍攝超期和預算超支一直是橫亙於導演面前的兩大難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大導演也很難避免。
張楊表示,從剛開始當導演到如今拍了十多部電影,他幾乎沒出現過拍攝超期和預算超支的問題,這是因為「我不僅是個導演,同時還是一個出色的製片人」。
張楊以自己的兩部影片《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為例介紹了具體的操作方式。他透露,這兩部片子其實是「套拍」的——在一年裡同時拍攝。
兩部影片都是藏區題材,卻是非常不同的兩種創作方式,剛好處於兩個極端。
《皮繩上的魂》是根據藏族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改編而來,首先形成了一個非常完備的劇本,然後拉一個100人的劇組拍攝,是非常傳統的模式,所以整個拍攝周期就是可控的。
而《岡仁波齊》則是完全即興的創作。張楊說,自己是先有了一個概念,然後經過十年時間慢慢尋找具體的題材。經過時間積累,這個片子慢慢有了自己的形狀。
《岡仁波齊》海報
拍《岡仁波齊》時,即興創作是無休無止的。張楊尋找到了自己非常願意嘗試的方式——他只找了二三十個非職業的創作人員,作為導演,他負責提前給大家一個時間、空間上的框架,然後在經費上滿足劇組吃喝拉撒睡的花銷,形成一個科學的作業系統。
在這個科學系統內,導演和劇組便有了無限創作的可能性。張楊帶領團隊進入即興創作狀態後,整體的的靈感和實現能力也很快地爆發出來。
拍完《岡仁波齊》後,他又沿著這樣的方式在雲南拍了《大理的聲音》等三個紀錄片。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易芝娜
審籤|吳瑕
實習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