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個月和身邊的某妹子聊到一個人去看電影這件事,都覺得簡直是去影院吃狗糧,並信誓旦旦說以後都不要做這種事了。然而,這幾天我發現,有些電影其實更適合一個人去看的,比如最近上映的《岡仁波齊》 而且,我一個人看了。
我對這部電影所寄託的期待是,我想看看西藏的風景,藏人的信仰,藏教文化對這片熱土地的渲染。
在修辭手法裡,通過對比會凸顯某種特性,對比越強烈,凸顯功能越明顯。或許導演是為了給電影渲染一種清冷風,讓楊培他們去磕長頭轉神山這件事通過畫面的對比顯得更為艱難不易,同時也顯得他們的這種行為更為神聖,他用了一些對比手法,列如:電影一播放,我就發現了畫面添加了濾鏡!!而且是清冷格調!!!
在我印象裡,西藏的另一種純美在於所屬於她的世界裡的萬物,大自然或人類都採用濃重飽和度的色彩點綴著那裡天然的純粹,然鵝!然鵝!然鵝!導演竟然安排個清冷格調的濾鏡,把我所期待的西藏隔離在我所不能理解的螢屏裡,不管了,先在內心默默給這部電影減去一分。反正我是覺得,西藏是哪樣就讓她那樣,真實純粹的她是最好的,她本來的樣子最美。
帶著鄙視導演用濾鏡的遺憾繼續觀看電影。
《岡仁波齊》先導預告 11位藏民素人的電影之路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