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到泰國旅遊,導遊阿輝是個華人後裔,他還有一個泰國名字,記不得叫什麼了。他說自己是第三代在泰國的華人,我們知道泰國居住著很多的華人,前總理他信兄妹也是華人後裔,所以在泰國遇到華人並不奇怪。
後來他說,他是總泰北清邁那邊搬到曼谷來的,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問他那你是不是遠徵軍的後代,他說,是。那我就想多了解一點遠徵軍的事情,以及他們在泰北地區生活的情況。阿輝說,他父母也都是遠徵軍後代,所以,他是百分百的華人血統。他老婆的母親是當地泰國人,所以,他老婆有四分之三的華人血統。
阿輝說,自從入籍以後,他們在泰國的生活基本上就穩定下來了,在泰北那邊家裡還有十幾畝土地,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他活動能力比較強,就到曼谷這邊工作了,已經在曼谷買房買車了,他說自己買得房子還是不錯的,有將近2百平米,有點像連體別墅那種,距離市中心也不遠。
還有一輛馬自達汽車,在泰國基本上都是日本車,在大量進口汽車之前,日本人在泰國給修建了很多的公路,泰國的汽車都比國內要便宜不少。前幾年他買房子的時候,也不是很貴,大概60多萬人民幣。其實,想來也不容易了,一個人在曼谷奮鬥,看得出來,阿輝身上的這種這種吃苦奮鬥的精神,還是蠻足的。
阿輝說,在泰北地區的華人中,其實有兩種身份證,一種屬於本省身份證,只能在當地工作,不能到泰國的其他地區活動,如果要出省,還要辦理類似籤證的手續。我們在美沙島海灘,還遇到幾個做生意的小夥子,其中一個小夥子普通話也非常好,和阿輝也很熟悉,我們的一些活動,也是他給安排的。他主動跟我說,他也是遠徵軍的後代,不過,他們家不在泰北,而是在緬北,也就是說,他是從緬甸過來的。
他介紹說,他們在緬甸的國籍問題也解決了,以前,在他爸爸小的時候,家裡窮的很,他爸爸和他大伯兩個人只有一套衣服,一個人穿上衣,另一個就只能穿褲子。現在都好了,不過,在他爸爸小的時候,也就是60年代時期,那個時候,經濟發展都還比較落後,人們都是過著苦日子。當然,流落異鄉的孤兒們,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他說,他爺爺是雲南人,他自己沒有回過家鄉,但是,對家鄉也是充滿著憧憬,因為,他爺爺和爸爸都經常提起家鄉的話題。他因為是持有緬甸護照在泰國工作,就需要每三個月籤證一次,但是也不複雜。這個小夥子不但會漢語普通話,還會緬甸語,泰語也很流利,他自己說,這些語言都是自然學會的,沒有上過學校專門學習。看來,小夥子語言能力很強。
(二)
這幾年,在國內,人們特別關注遠徵軍老兵的事情,他們都是抗日英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候,國家也給這些老兵頒發了紀念章。幾年前,一部《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電視劇熱播,展示了當年中國青年遠徵軍出國入緬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為祖國英勇獻身的歷史全貌,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令每一個看過觀眾都體驗到該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據統計中國共組織青年遠徵軍10萬餘人,在東南亞雨林的窮山惡水中,入緬作戰,這些愛國青年最後撤離回國時,人數不足四萬,傷亡比例高達70%,在撤退過程中死亡和失蹤的更是不計其數,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滯留在了緬甸,終其一生都沒有再能夠回到祖國。
前幾年,志願者關注到一位90多歲的老兵,他的名字叫李光鈿,是當年青年遠徵軍中還活於世的最後一人。從他16歲參軍算起,算到今天,他已留在緬甸70多年,到90多歲都沒回過一次家。當年參軍的時候,他是他們學校第一個報名參軍的。參軍後李光鈿被編入國民黨71軍28師,當了炮兵,參加入緬作戰,當時,他才僅有17歲。參軍一年後,他曾參加了慘烈的松湖戰役,當時的慘烈場面記憶猶新。赴緬甸前,算是有戰鬥經驗。在之後1944年的龍陵戰役中李光鈿不幸深受重傷,之後李光鈿便被安排留在野戰醫院養傷,令他難以想像的是,他這一留就留了70多年。
在滯留緬甸的幾十年中,李光鈿一直隱姓埋名,不向他人提起自己的遠徵軍身份。可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雖然沒有緬甸國籍在緬甸生活十分困難,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限制,但是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當了70多年的「黑戶」。
回國——就是他一生的心願,但是這個願望,卻困擾了他大半輩子。到了2015年,事情有了轉機。2015年我國開展了「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鈿的事跡被政府有關部門了解,這位流落緬甸的遠徵軍老兵回到了闊別70多年故鄉的雲南,並順利恢復了自己的中國國籍。
(三)
今天在泰國的美斯樂也有一群中國人至今沒有回家,他們就是抗戰時期的九十三師。九十三師的前身是遠徵軍第八軍,曾經也是赫赫有名,立過不少的戰功,戰鬥能力十分強大。然而解放戰爭,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九十三師的師長李彌也扔下了部隊逃往了臺灣。沒有了指揮官的九十三師,像逃難一樣逃到了緬甸境內。之後,緬甸政府派出軍隊來與九十三師作戰,實力強盛的九十三師很快就打敗了緬甸軍。
此時在臺灣的李彌看到了機會,向蔣介石建議進攻雲南,實施反攻大陸計劃,然而在與我軍作戰過程中,很快就戰敗。此時緬甸又聯合印度,組成了一支"二戰勁旅"來與九十三師作戰,九十三師再次戰勝了緬甸與印度的聯合軍。
可是這樣長期在此地駐紮也不是辦法,並且九十三師的惡名也越來越不好,為了消除負面影響,老蔣向緬甸派出了飛機,可是只帶回了部分無法作戰的兵士。而將剩下的2500人留在了緬甸,讓他們等待命令待機反攻。可是此時的這2500人已經明白了,他們也不再想執行什麼命令,只想給自己和後代謀個合法的身份。
為了消除九十三師對緬甸的威脅,緬甸政府也曾提出過可以接納這2500人,讓他們加入緬甸國籍。最終泰國政府也向他們伸出了手,承諾可以讓他們居住在美斯樂地區,只是他們必須加入泰國的國籍,為泰國效命。因此直到今天,這支2500人的九十三師軍人仍舊生活在泰國。雖然他們已經離開祖國很多年,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是個中國人。
(四)
去年,臺灣部分人士,也關注到泰北孤軍的問題,這些人認為,這些遠徵軍戰士,年輕的時候為國衝鋒陷陣,戰後卻流亡異域老死他鄉,是不應該的。他們說,同樣是蔣介石的軍隊,來到臺灣的,都有完整的榮民安置政策,滯留在泰北的泰緬孤軍卻沒有任何的待遇。凋零如今只剩四人,他們認為,當局早該比照來臺榮民模式,接回臺灣安置照顧,讓他們頤養天年。這才合乎情理,也是政府應該做的責任。
在臺灣,早就有人質疑為什麼當局不做好泰緬孤軍後裔的調查統計工作,讓這些老兵後裔回到臺灣享受平等生活。為什麼要讓歷史悲劇不斷地上演?他們認為,應該照顧好這些孤軍老人和他們的後代。
可能有人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有的人撤退到了臺灣,而還讓孤軍滯留泰北?其實,當時,部隊確實有接獲蔣介石命令,但是,是讓他們明撤暗留,等待反攻大陸,所以大部分的人其實就留下來,等著配合臺灣的國軍,反攻大陸。也有一些人因為其他情況,沒有被接到臺灣。流亡異域的日子實在太苦,這些餘留下來的國軍,有些因為生活所迫,為了生活,一段時間就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武裝販毒集團。有些接受泰國政府條件,幫助泰國軍隊打仗,用鮮血換來了泰國公民的身份。
對於泰北孤軍的故事,作家柏楊根據這段歷史,寫成了「血戰異域十一年」在報紙上連載。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異域》,1993年以此故事再次改編成電影《孤軍》,2011年,合集電視片《10+10》中,也有一個5分鐘的專題《無國籍公民》,再一次在重大題材中,加進了重訪孤軍的選題。2012年還有一部《邊城啟示錄》的紀錄片觸及到孤軍議題。據該片導演介紹,他在泰北訪問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學校的學生們們在唱《孔子紀念歌》,唱完之後,就向孔子像三鞠躬,這位導演觸景生情,沒有想到,自己童年的經歷,幾十年後,在泰北山區重現,於是留下來,拍了三集紀錄片,展現當地華人的生活。這就是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文化,和中國人的思念。【本文由「馬躍成」帳號發布202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