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生活在安定社會的人們,很難了解艱難的抗日戰爭,但我們也時常聽到老一輩講述他們的故事,1941年,一支遠徵軍出國抗戰,又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故事。
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相持階段,日軍在侵略戰爭當中投入了59.62億元,佔了國家總支出的76.8%,這讓日本經濟深陷泥潭,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本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由大陸擴張改為「海洋擴張」。
日本奪取了緬甸、法屬印度,一方面切斷英美援華道路,削弱中國戰場的抗日力量,一方面奪取南洋地區的豐厚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體系,1941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組織了近6萬人攻入了東南亞。
英國在馬來西亞防務力量根本不敵日本,1942年初,日本在攻佔馬來西亞之後,又攻佔了柬埔寨、越南、緬甸東部,在佔下了大半個東南亞之後,日軍最主要的目的暴露了出來,切斷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是為了國際援華而緊急修建的運輸物資要道,也是唯一一條對外口岸,我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英國也希望藉助中國的抗日經驗對日實施打擊,美國也不希望日軍東南亞的主力湧入太平洋戰場。
這一條路或者說這場戰鬥,對每個國家都至關重要,因此中英雙方就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一支青年遠徵軍也開始組建,18歲以上知識青年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棄筆從戎,走上艱難的遠徵之路。
10萬遠徵軍,先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殲滅日軍4.9萬人,但這場勝利也來之不易,10萬人徵戰,6.7萬人傷亡,數以千計人失蹤,李光鈿就是其中之一。
李光鈿是雲南省宣威市人,1939年,他16歲,還在學校讀書,聽說日本人要攻打雲南,就主動參軍,他被編入了國民黨71軍28師,經過一年的訓練,就投身戰場,他安慰著自己很快就能夠結束戰鬥,一直也沒給家裡捎口信。
1943年,晉升為少尉炮兵排長,被調入怒江前線守江,參與了滇西大反攻,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松山戰役,這場戰鬥歷時95天,傷亡2萬多人,李光鈿提起這一戰只是說「太慘了」,日軍居高臨下,又都是碉堡,戰友一個一個衝上去,又一個個被打下來,屍體堆滿了壕溝。
李光鈿在大反攻時,也受了重傷,一直被安置在龍陵野戰醫院,但他沒想到,這一等就是70年,傷好之後,本想自己回國,但聽說內戰爆發,就沒有回去,一直留在了緬甸,由於華人的身份,在緬甸過得相對艱難。
不過他認識了一個雲南女子楊增芬,她是大家閨秀,一路逃難到了緬甸,兩人結了婚,生了一子三女,雖然人在緬甸,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妻兒老小,一直都沒有加入緬甸國籍。
一家人拿著暫住證,住了幾十年,由於「遠徵軍」在緬甸是一個敏感詞,李光鈿一直都沒有提起,他只是在家裡面貼上漢字對聯、燈籠,掛曆也是中文,幾個孩子也是說中文,2005年,李光鈿的身份得到了緬甸的認可。
在這個60周年,還頒發了一枚勳章、李光鈿也一直覺得自己不可能在回國了,90歲還給自己寫了墓志銘,一共三百個字,都是他投軍、打仗的事件,2015年,在一些老兵回國的愛心組織下,他終於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國土。
那一年,他93歲,十五從軍,八十始得歸,這些年的辛苦,也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