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遠徵軍:漂泊緬甸70多年,一直拒絕入外籍,2015年終回國

2021-01-13 騰訊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生活在安定社會的人們,很難了解艱難的抗日戰爭,但我們也時常聽到老一輩講述他們的故事,1941年,一支遠徵軍出國抗戰,又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故事。

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相持階段,日軍在侵略戰爭當中投入了59.62億元,佔了國家總支出的76.8%,這讓日本經濟深陷泥潭,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本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由大陸擴張改為「海洋擴張」。

日本奪取了緬甸、法屬印度,一方面切斷英美援華道路,削弱中國戰場的抗日力量,一方面奪取南洋地區的豐厚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體系,1941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組織了近6萬人攻入了東南亞。

英國在馬來西亞防務力量根本不敵日本,1942年初,日本在攻佔馬來西亞之後,又攻佔了柬埔寨、越南、緬甸東部,在佔下了大半個東南亞之後,日軍最主要的目的暴露了出來,切斷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是為了國際援華而緊急修建的運輸物資要道,也是唯一一條對外口岸,我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英國也希望藉助中國的抗日經驗對日實施打擊,美國也不希望日軍東南亞的主力湧入太平洋戰場。

這一條路或者說這場戰鬥,對每個國家都至關重要,因此中英雙方就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一支青年遠徵軍也開始組建,18歲以上知識青年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棄筆從戎,走上艱難的遠徵之路。

10萬遠徵軍,先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殲滅日軍4.9萬人,但這場勝利也來之不易,10萬人徵戰,6.7萬人傷亡,數以千計人失蹤,李光鈿就是其中之一。

李光鈿是雲南省宣威市人,1939年,他16歲,還在學校讀書,聽說日本人要攻打雲南,就主動參軍,他被編入了國民黨71軍28師,經過一年的訓練,就投身戰場,他安慰著自己很快就能夠結束戰鬥,一直也沒給家裡捎口信。

1943年,晉升為少尉炮兵排長,被調入怒江前線守江,參與了滇西大反攻,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松山戰役,這場戰鬥歷時95天,傷亡2萬多人,李光鈿提起這一戰只是說「太慘了」,日軍居高臨下,又都是碉堡,戰友一個一個衝上去,又一個個被打下來,屍體堆滿了壕溝。

李光鈿在大反攻時,也受了重傷,一直被安置在龍陵野戰醫院,但他沒想到,這一等就是70年,傷好之後,本想自己回國,但聽說內戰爆發,就沒有回去,一直留在了緬甸,由於華人的身份,在緬甸過得相對艱難。

不過他認識了一個雲南女子楊增芬,她是大家閨秀,一路逃難到了緬甸,兩人結了婚,生了一子三女,雖然人在緬甸,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妻兒老小,一直都沒有加入緬甸國籍。

一家人拿著暫住證,住了幾十年,由於「遠徵軍」在緬甸是一個敏感詞,李光鈿一直都沒有提起,他只是在家裡面貼上漢字對聯、燈籠,掛曆也是中文,幾個孩子也是說中文,2005年,李光鈿的身份得到了緬甸的認可。

在這個60周年,還頒發了一枚勳章、李光鈿也一直覺得自己不可能在回國了,90歲還給自己寫了墓志銘,一共三百個字,都是他投軍、打仗的事件,2015年,在一些老兵回國的愛心組織下,他終於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國土。

那一年,他93歲,十五從軍,八十始得歸,這些年的辛苦,也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了解。

相關焦點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 遠徵軍和他們的後裔們,令人動容的故事
    幾年前,一部《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電視劇熱播,展示了當年中國青年遠徵軍出國入緬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為祖國英勇獻身的歷史全貌,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令每一個看過觀眾都體驗到該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太慘了,我們當時都是新兵蛋子,沒上過戰場,沒得經驗,小鬼子就在山上,還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弟兄們一個個衝上去都被打下來,到處都是死人,溝裡全是屍體。」多年後回憶起慘烈的戰場,李光鈿老人依舊心有餘悸。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後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緬甸戰場走向尾聲,倖存下來的士兵被陸續運回國內,可李光鈿卻錯失了這次機會。從此以後,李光鈿在緬甸待了70多年。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一:2個師團日軍輕取緬甸,5萬英軍為何一觸即潰
    滇緬公路通車後,海外支援中國抗戰的物資可以用船運到緬甸仰光的港口,然後通過緬甸的鐵路運到緬北交通樞紐臘戍,最後用汽車把物資通過滇緬公路運到昆明。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後,中國的國際交通線僅剩下滇緬公路了。滇緬公路建成後,國民政府動用寶貴的外匯購買了很多汽車,汽車買回來後,問題又來了,沒那麼多司機。
  • 「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回國後蔣介石是如何處理三個軍長的?
    1941年12月,應英國與美國等同盟國要求,民國組建中國遠徵軍。當時中國遠徵軍是由第五軍、第六軍以及第66軍組成,因為是臨時組織起來的部隊,各方面配合不盡人意,而且中國遠徵軍存在多頭指揮問題,導致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以損失數萬人的代價從緬甸撤退。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於是,小日本又將目光投向了緬甸,因為攻佔緬甸,一則可以確保馬來半島的側翼安全;其次,可以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最後一條通道,進而迫使中國政府投降。起初,英方是要求取得中英軍隊統一指揮權的,但鑑於上述的原因,又拒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布防,此舉令到蔣介石對英方產生了不信任,再也不放心將「老本」交由英國人;接著為了取悅美方,蔣介石任命了美國人史迪威擔任為總指揮。但實際上,史迪威並未掌握遠徵軍的指揮權,其下達的所有命令一律,通過杜聿明轉給林蔚,然後再轉給聯絡官,最後由蔣介石批准執行。
  • 遠徵軍的出國首戰: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各國心裡都打著什麼算盤?
    ,但是這支軍隊在戰術上犯了一個失誤,那就是被日本軍隊抄了退路,失去了退路的遠徵軍被迫進入到了兇險的野人山,在野人山兇險的地形和自然條件之中遠徵軍的損失非常嚴重,在回國的時候大部分士兵們都已經是戰死在異國他鄉。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時,為什麼一戰敗而再戰勝?
    1942年3月,中國正式組建中國遠徵軍,衛立煌任司令(未到任),後以羅卓英取代,總攬三個軍(第5、6、66軍),約10萬人,第二次踏上了出戰緬甸的徵程。 英國長期對日採取綏靖政策,不重視緬甸防務建設,難以抗擊日軍。此外,英國害怕中國在緬甸影響力的擴大多次拒絕中國提前到緬甸協防的請求,錯失戰機。
  • 在緬甸追蹤中國遠徵軍真相:壯士一去不復返
    在緬甸追蹤中國遠徵軍真相:壯士一去不復返 2011-07-19 16:12 作者:李菁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30期
  • 10萬遠徵軍入緬作戰,僅1萬人生存,士兵:山裡東西比日軍更可怕
    1941年12月底,杜聿明率領國民革命軍9個師,組成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最後僅餘萬人生存,大多死於非戰鬥,士兵:山裡的東西比日軍更可怕。我國之所以派遠徵軍入緬作戰,是因為抗戰後期,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斷了給日本的物資供給,導致他們的侵華作戰進行的更加艱難。
  • 歷史會說話: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榮耀徵途與噩夢歸國路
    更多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一個的離開這個世界,見證曾經那段艱苦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本著重現歷史,緬懷逝者的心態,向這支鮮為人知的軍隊致敬!一:組建遠徵軍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拉鋸戰時期,中國本土戰局依然嚴峻,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派出40萬精銳部隊前往緬甸戰場呢?
  • 中國遠徵軍悲壯史:十萬人僅餘四萬,中華兒女埋骨異域
    隨第200師參加第一次入緬抗日。失敗後編入預備2師第6團2營4連,參加騰北遊擊戰。因傷流落於高黎貢山區的李萬芳的夙願是「在父母的墳前磕一個頭」,至死未嘗其願。 2005年攝於雲南騰衝朱錫純(1924-),又名鄧錫純。湖南平江人。中國遠徵軍第一路第5軍新22師政治部少尉幹事。是倖存老兵中少數獲頒「抗日戰爭60周年紀念章」者。
  • 中國遠徵軍漫漫回國路:8旬老人回憶起野人山時,哭得說不出話來
    1941年末,中英雙方在重慶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達成軍事同盟,共同在緬甸抵抗日軍的進攻。因此,中國10萬遠徵軍領命出發,前往緬甸抗敵。最後,日軍付出慘重的代價佔領了一座空城,而中國遠徵軍們則領命撤退,回國參與防守。
  • 再戰緬甸:重新整訓全副武裝的遠徵軍,如何大勝日軍一雪前恥?
    ▲遠徵軍舊照 經過了一系列的整訓活動,以及裝備上了先進的美式裝備,而且還有了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經驗,這個時候的我國遠徵軍的整體面貌和戰鬥力和初入緬甸時期已經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血戰緬甸的中國遠徵軍不管是在裝備素質和戰鬥力上
  • 中國遠徵軍女兵被野人抓走後,頭骨被當作水瓢,後輩:帶您回家
    ▲中國遠徵軍前言:如今中國正處於一個和平發展的階段,但是如今的和平社會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老一輩戰士們通過血與淚拼命奪回來的。中國和周邊的幾個國家關係都非常的不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緬甸曾經是屬於中國的,但是在唐朝的時候,管理緬甸的一名唐朝官員背叛了組織,於是緬甸就開始自力更生,切斷了與中國的聯繫。緬甸被割去之後,唐朝一度處於混亂的時期,等到中原平定之後,緬甸已經發展到奪不回的地步了。
  • 戰史今日12月10日:英請求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
    1941年12月10日,英國武官鄧尼思受命向蔣介石提出請求,派中國軍隊入緬布防。蔣同意,翌日向第五、第六兩軍發布入緬作戰動員令,命第五軍向保山集中,命第六軍克日完成入緬準備,派第九十三師赴車裡,對泰、老方面搜索警戒,派第四十九師劉觀隆團為先遣支隊,即開畹町。10日、11日,蔣介石兩度邀集英美等國大使武官,商討中、美、英、荷、澳五國聯合對日作戰計劃,並經美國軍事代表團長馬格魯德準將向羅斯福電告他的意見。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 「遠徵軍」杜聿明軍長手下有三個師長,他們都是什麼結局?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並不順利,尤其是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各方面配合不好,很快就被日軍打敗。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共有三個軍,分別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甘麗初的第六軍以及張軫的第66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後,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分三路從緬甸撤退。
  • 一個賣煤球多年的中國老人,英國苦苦尋找,柴契爾夫人當面感謝他
    上世紀60年代,臺灣屏東縣有一個經營多年的「將軍煤球店」,在當地頗有名氣。店主是個年過花甲的老人,賣煤球有年頭了。這個店名可不是隨意取的,店主本人是一位抗戰時的老將軍,戰功赫赫。
  •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出國作戰的中國遠徵軍有幾個軍,各自軍長是誰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也就是說它的殖民地遍及全世界,而亞洲地區同樣也不例外,宣戰後,日本便先後出兵攻佔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並將下一步的侵略目標定為緬甸,企圖在這裡徹底切斷抗戰的最後一條「輸血管」——滇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