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與富,聰明與愚笨,在轟炸中都成了用鏟子不斷從悶燒房子挖出的燒焦屍塊。現在,親朋友好們還在如火如荼地挖著……請竭盡所能讓你的國人了解,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死亡與浩劫,用的是美國的汽油、燃料與物料。為了抗日,沒有什麼犧牲是過於昂貴而不能捨棄的。」(蔣介石向美國的求助信)
01.
在第一次緬甸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看到了進入戰場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了,在這個時候,美國決定繼續
▲敗退野人山的遠徵軍
大力拉攏我國,爭取讓國民黨全副武裝,因為美國人知道,不管我國的立場改不改變,只要能夠慢慢強大起來,對於蘇聯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牽製作用,在蘇聯的側翼就會讓蘇聯非常難受,而且美國這個時候也要通過對外援助向世界宣示美國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上潮流和趨勢的主導者,世界的風向就要改變了。
▲羅斯福舊照
對於獲得了大量武器援助的蔣介石來說,有了武器和裝備顯然是一件大好事,這些美式裝備讓蔣介石的底氣前所未有的足,腰杆子前所未有的硬。而且獲得了美式裝備的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的戰鬥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對於蔣介石來說,自己的嫡系部隊的戰鬥力越高,自己在對付日本人,或者是壓制各地的軍閥勢力,以及和共產黨的鬥爭中顯然都是非常受用的,而且自己的實力越強,不只是對外部的敵人有優勢,就連震懾自己身邊的桂系也大有裨益,蔣介石覺得手中的權力前所未有的穩固,美國人的援助對於蔣介石來說顯然是絕對的好處。
02.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蔣介石和美國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雖然蔣介石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一顆棋子,可以儘可能地拖住日本人,也可以在蘇聯的側翼儘可能的牽制蘇聯,讓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發展平穩起來,雖然是利用關係,但是蔣介石無疑價值是很高的。
▲蔣氏夫婦與史迪威
所以說,蔣介石在美國人面前雖然說並不佔有優勢,但是也不算是卑躬屈膝,完全處於劣勢,至少在當時局勢還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獲得了美國支援,裝備上了美式裝備的遠徵軍們算是枕戈待旦,蓄勢待發,期待著下一次和日本軍隊的大戰,再一次血戰緬甸,洗刷上一次憋屈的失敗帶來的懊悔。
▲遠徵軍舊照
經過了一系列的整訓活動,以及裝備上了先進的美式裝備,而且還有了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經驗,這個時候的我國遠徵軍的整體面貌和戰鬥力和初入緬甸時期已經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血戰緬甸的中國遠徵軍不管是在裝備素質和戰鬥力上,還是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上都佔有著絕對的優勢。
因為上一次被英國盟軍拖後腿才飲恨之後,幾乎所有遠徵軍的士兵心裡都憋著一股勁兒,這一次再戰緬甸,主力幾乎全部都是我國的遠徵軍,沒有英國人在一旁拖後腿,製造麻煩,只是一門心思地上陣殺敵,整個戰爭的目標非常簡單明確,那就是打敗日本軍隊,洗刷上一次的心有不甘。
▲遠徵軍舊照
說完了我國遠徵軍的狀況,反觀這個時候的日本軍隊,日本軍隊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推進,日本人發覺不管自己如何推進戰爭的進程,加快自己的節奏,可最後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持久戰,消耗戰的泥潭當中,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流逝,日本的戰爭資源越來越少,兵力瀕臨枯竭,一場又一場的戰爭讓日本軍隊的戰損非常高,這一升一降的數據讓日本軍隊越來越陷入到了不利的狀態之中,可以說這一次血戰緬甸是我國軍隊和日本軍隊交戰以來最為乾脆利落,酣暢淋漓的一場戰鬥。
03.
摧垮日軍不僅可以讓我們重新奪回滇緬公路,以及通過滇緬公路給我們運輸的大量的戰爭物資,而且通過這一場大戰,又有一支經歷了戰爭考驗的隊伍出現了,這一支被戰爭錘鍊的新軍顯然又是蔣介石手下的一支得力部隊,可以為為蔣介石所用,而且蔣介石也達到了當初決定派出遠徵軍出徵緬甸的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出國作戰來為自己提高聲望,改善一下自己在國際上的不良形象。
▲蔣介石舊照
這個時候,和剛剛進入東南亞地區橫掃千軍的時候不同,隨著時局的不斷變化,這一支在緬甸的日本軍隊已經成了一支孤軍,只能夠死守在這裡,其實是不得不死守在這裡,這其實從日本開始進攻東南亞的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這是戰略選擇上的問題,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二戰日軍士兵劇照
以日本的客觀狀況與能力來說,日本並不能夠支撐住如此廣闊的疆域,這是日本的客觀情況決定的,這麼大的地盤是他們承受不了的,但是既然已經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這是法西斯的性質決定的,原來驕橫殘暴的日本軍隊,在緬甸只能是身陷重圍,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之前的一段時間他們還在慶祝緬甸的大勝,而如今卻只能在緬甸等待著死期到來。
▲豫湘桂戰役舊照
和緬甸的戰局形成了非常鮮明反差的是在我國國內發生的豫湘桂戰役,在緬甸取得了大勝的我國遠徵軍和在國內作戰的國民黨軍隊形成了巨大的對比,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也讓蔣介石感到非常尷尬,一位蔣介石剛剛在緬甸的遠徵軍的大勝之後獲得了相當的國際聲譽可是立刻就在國內的豫湘桂戰役當中遭遇到了一場大敗,這一前一後截然不同的戰爭結果讓蔣介石非常尷尬,這一場大敗讓蔣介石顏面盡失,為什麼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軍隊依然可以在中國境內取得大勝呢?我們以後會單獨分析。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中國遠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