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生最大的夙願,就是回家看一看。」
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
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
自打留居在海外的那一刻開始,回到祖國,便成為了他一生的夙願。
在緬甸居住期間,李光鈿從未想過要加入緬甸的國籍,儘管加入國籍以後,他與家人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他常對自己的子女說:「不論自己身在何處,永遠要記得自己是個中國人。」
2015年3月下旬,李光鈿在兒媳、兩個孫子的陪同下,成功返回了故鄉。
從16歲參軍,直到90歲病逝,儘管一生中回國的次數屈指可數,可他始終沒能忘了自己的血液裡面,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
1、「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1941年,在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的抗爭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進入了相持階段,日軍為打開新的突破口,便集中兵力一路南下,瞄準了東南亞戰場。
為了儘快推進這場罪惡戰爭的進程,日軍集結了10萬餘人的軍隊入駐緬甸、寮國等國家,企圖在後方戰場施壓,從而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
面對後方來勢洶洶的侵略,中華兒女在各方勢力的集結下,組織了一支近10萬人的遠徵軍,進入緬甸進行作戰。
在如今的歷史書籍當中,東南亞戰場的戰事少有提及,可在實際上,這支遠徵軍所面臨的戰鬥,比正面戰場還要慘烈。
相距懸殊的軍事裝備,複雜崎嶇的雨林地形,都在無形中加大了這場戰爭的難度,物資的匱乏,讓士兵們一度過上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直至這場戰爭結束,這支擁有10萬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了不足4萬人。
在這不足4萬人的士兵當中,並非全部的士兵衣錦還鄉,有3000多名在戰鬥中受傷的士兵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好留在了緬甸。
李光鈿也因此留在了緬甸。
1922年,李光鈿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戶農村家庭中,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貧困,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將他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儘管童年的經歷坎坷崎嶇,不過李光鈿卻因此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正是從學校當中,他學習到了許多有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的知識,從此紮根於心中,成為了一生的信念。
當年在雲南組織遠徵軍的時候,許多年輕人聽說日本人要打進雲南,便收拾了行李紛紛跑路,逃往了內地。
可李光鈿並沒有因此畏縮,想到可以為抗日戰爭出一份力量,他便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心態,報名去參了軍。
參軍後,李光鈿被分配到了國民黨71軍82師,成為了一名炮兵,在部隊中訓練了一年時間後,被派往了前線的戰場。
上戰場的那年,李光鈿只有17歲。
「太慘了,我們當時都是新兵蛋子,沒上過戰場,沒得經驗,小鬼子就在山上,還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弟兄們一個個衝上去都被打下來,到處都是死人,溝裡全是屍體。」
多年後回憶起慘烈的戰場,李光鈿老人依舊心有餘悸。
看著自己的戰友們倒在了一次又一次衝鋒的路上,李光鈿也曾害怕過,可既然成為了一名軍人,就要服從軍人的天職,面對敵人只有衝鋒,沒有退縮!
可命運似乎並不是很眷顧這個熱血青年,在1944年的龍陵戰役當中,他不幸身負重傷,此後被安排在了野戰醫院進行療傷。
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後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緬甸戰場走向尾聲,倖存下來的士兵被陸續運回國內,可李光鈿卻錯失了這次機會。
從此以後,李光鈿在緬甸待了70多年。
2、漂泊異鄉
為了能夠回家,李光鈿期間做了很多次嘗試,在傷病痊癒以後,他曾申請回國,豈料國內開始了內戰,他不願將槍口對準同胞,只好留在緬甸,密切關注著國內的消息。
在緬甸滯留的那段時間,李光鈿的日子並不好過,失去了軍人的光環後,他只是個流浪在異國他鄉的難民,只能夠做些搬運之類的苦力活,以此謀生。
由於不懂緬甸的語言,他只好在少數的華人圈子裡混跡,不過幸運的是,他在此期間邂逅了一名從中國逃難而來的女子,兩人同為老鄉,很快熟絡起來,此後組建了家庭。
在成家以後,兩人共生下了一兒三女,過上了雖拮据但還算溫馨的生活,不過在此期間李光鈿從未忘記,自己是名中國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讓李光鈿激動無比,可就在他滿懷欣喜的想要回國時,一道晴天霹靂從天而降:由於他沒有中國國籍,因此無法回國。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當中,「遠徵軍」在緬甸人眼中一直是個敏感詞彙,因為在緬甸人的眼中,「遠徵軍」也是一支侵略的隊伍,因此李光鈿不得不掩蓋自己軍人的身份。
時間過了太久,也無人可以去證明他軍人的身份,因此他「遠徵軍」的身份,成了一個永遠的秘密。
可儘管如此,李光鈿也並沒有洩氣,就算在緬甸居住了十年二十年,李光鈿也從未懷疑過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他將自己的兒女們送入了華人學校,教他們說中文、寫漢字,就連家中養的狗,都是託人從雲南帶來的。
李光鈿堅信,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回到故鄉。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將近40年的時間。
1990年,在國內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年過古稀的李光鈿,偷偷返回了家鄉,不過並不是以「軍人」的身份回歸的,而只是普普通通的遊客。
回到了母親的墳前,李光鈿老人趴在墳頭上長哭不起。
闊別故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這位心繫故鄉的老兵終於得以回歸,可家裡卻只剩下了冰冷的墳墓。
在這場旅途當中,他的妻子因胃穿孔去世,由於妻子沒有中國的國籍,因此只能在當地火化後,回到緬甸進行安葬。
儘管這一路上困難重重,甚至失去了至親,可這都沒能磨滅了他回歸祖國的那顆心。
他仍在等著回國的那天。
3、落葉歸根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997年,李光鈿再次回到了中國,這次他做了萬全的準備,通過各種渠道證明自己當年的身份,過程很順利,他甚至拿到了中國的身份證。
時隔多年後,他終於恢復了中國人的身份。
可惜的是,由於他的子女們出生在緬甸,無法加入中國的國籍,最終拿到中國國籍的,只有李光鈿一人。
而那時的他年事已高,實在沒有能力照料自己,只好將那張身份證像寶貝一樣揣在懷裡,回到了緬甸。
2005年,正值抗日戰爭60周年關頭,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為他送來了抗戰的勳章,李光鈿老人當場淚流不止,在外漂泊了這麼多年,終於在有生之年找回了自己的身份,還找回了自己軍人的證明。
2015年,年過80的李光鈿老人參與了一次「抗戰老兵回家」的活動,這次他終於不用畏畏縮縮,正大光明的回到了故鄉。
迎接著他的,是人們熱烈的鼓掌和鮮花。
他再次來到了母親的墳前,跪倒以後嘴裡不停念叨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李光鈿知道,這可能是自己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回到中國了,在孫子的陪同之下,這裡逛逛,那裡瞅瞅,仿佛想把一切都印在自己的心底。
病逝以後,按照李光鈿老人的遺願,他被葬在了自己老伴的身旁,還在生前為自己寫下了一副輓聯:
「遠徵異域青史長留英勇績,竟業營生白髮不變愛國心」。
向軍人致敬,願所有的戰士終可找回自己的身份,願所有漂泊在外的老兵終可魂歸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