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2020-12-17 冷先生商業視界

「我今生最大的夙願,就是回家看一看。」

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

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

自打留居在海外的那一刻開始,回到祖國,便成為了他一生的夙願。

在緬甸居住期間,李光鈿從未想過要加入緬甸的國籍,儘管加入國籍以後,他與家人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他常對自己的子女說:「不論自己身在何處,永遠要記得自己是個中國人。」

2015年3月下旬,李光鈿在兒媳、兩個孫子的陪同下,成功返回了故鄉。

從16歲參軍,直到90歲病逝,儘管一生中回國的次數屈指可數,可他始終沒能忘了自己的血液裡面,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

1、「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1941年,在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的抗爭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進入了相持階段,日軍為打開新的突破口,便集中兵力一路南下,瞄準了東南亞戰場。

為了儘快推進這場罪惡戰爭的進程,日軍集結了10萬餘人的軍隊入駐緬甸、寮國等國家,企圖在後方戰場施壓,從而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

面對後方來勢洶洶的侵略,中華兒女在各方勢力的集結下,組織了一支近10萬人的遠徵軍,進入緬甸進行作戰。

在如今的歷史書籍當中,東南亞戰場的戰事少有提及,可在實際上,這支遠徵軍所面臨的戰鬥,比正面戰場還要慘烈。

相距懸殊的軍事裝備,複雜崎嶇的雨林地形,都在無形中加大了這場戰爭的難度,物資的匱乏,讓士兵們一度過上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直至這場戰爭結束,這支擁有10萬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了不足4萬人。

在這不足4萬人的士兵當中,並非全部的士兵衣錦還鄉,有3000多名在戰鬥中受傷的士兵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好留在了緬甸。

李光鈿也因此留在了緬甸。

1922年,李光鈿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戶農村家庭中,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貧困,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將他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儘管童年的經歷坎坷崎嶇,不過李光鈿卻因此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正是從學校當中,他學習到了許多有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的知識,從此紮根於心中,成為了一生的信念。

當年在雲南組織遠徵軍的時候,許多年輕人聽說日本人要打進雲南,便收拾了行李紛紛跑路,逃往了內地。

可李光鈿並沒有因此畏縮,想到可以為抗日戰爭出一份力量,他便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心態,報名去參了軍。

參軍後,李光鈿被分配到了國民黨71軍82師,成為了一名炮兵,在部隊中訓練了一年時間後,被派往了前線的戰場。

上戰場的那年,李光鈿只有17歲。

「太慘了,我們當時都是新兵蛋子,沒上過戰場,沒得經驗,小鬼子就在山上,還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弟兄們一個個衝上去都被打下來,到處都是死人,溝裡全是屍體。」

多年後回憶起慘烈的戰場,李光鈿老人依舊心有餘悸。

看著自己的戰友們倒在了一次又一次衝鋒的路上,李光鈿也曾害怕過,可既然成為了一名軍人,就要服從軍人的天職,面對敵人只有衝鋒,沒有退縮!

可命運似乎並不是很眷顧這個熱血青年,在1944年的龍陵戰役當中,他不幸身負重傷,此後被安排在了野戰醫院進行療傷。

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後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緬甸戰場走向尾聲,倖存下來的士兵被陸續運回國內,可李光鈿卻錯失了這次機會。

從此以後,李光鈿在緬甸待了70多年。

2、漂泊異鄉

為了能夠回家,李光鈿期間做了很多次嘗試,在傷病痊癒以後,他曾申請回國,豈料國內開始了內戰,他不願將槍口對準同胞,只好留在緬甸,密切關注著國內的消息。

在緬甸滯留的那段時間,李光鈿的日子並不好過,失去了軍人的光環後,他只是個流浪在異國他鄉的難民,只能夠做些搬運之類的苦力活,以此謀生。

由於不懂緬甸的語言,他只好在少數的華人圈子裡混跡,不過幸運的是,他在此期間邂逅了一名從中國逃難而來的女子,兩人同為老鄉,很快熟絡起來,此後組建了家庭。

在成家以後,兩人共生下了一兒三女,過上了雖拮据但還算溫馨的生活,不過在此期間李光鈿從未忘記,自己是名中國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讓李光鈿激動無比,可就在他滿懷欣喜的想要回國時,一道晴天霹靂從天而降:由於他沒有中國國籍,因此無法回國。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當中,「遠徵軍」在緬甸人眼中一直是個敏感詞彙,因為在緬甸人的眼中,「遠徵軍」也是一支侵略的隊伍,因此李光鈿不得不掩蓋自己軍人的身份。

時間過了太久,也無人可以去證明他軍人的身份,因此他「遠徵軍」的身份,成了一個永遠的秘密。

可儘管如此,李光鈿也並沒有洩氣,就算在緬甸居住了十年二十年,李光鈿也從未懷疑過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他將自己的兒女們送入了華人學校,教他們說中文、寫漢字,就連家中養的狗,都是託人從雲南帶來的。

李光鈿堅信,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回到故鄉。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將近40年的時間。

1990年,在國內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年過古稀的李光鈿,偷偷返回了家鄉,不過並不是以「軍人」的身份回歸的,而只是普普通通的遊客。

回到了母親的墳前,李光鈿老人趴在墳頭上長哭不起。

闊別故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這位心繫故鄉的老兵終於得以回歸,可家裡卻只剩下了冰冷的墳墓。

在這場旅途當中,他的妻子因胃穿孔去世,由於妻子沒有中國的國籍,因此只能在當地火化後,回到緬甸進行安葬。

儘管這一路上困難重重,甚至失去了至親,可這都沒能磨滅了他回歸祖國的那顆心。

他仍在等著回國的那天。

3、落葉歸根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997年,李光鈿再次回到了中國,這次他做了萬全的準備,通過各種渠道證明自己當年的身份,過程很順利,他甚至拿到了中國的身份證。

時隔多年後,他終於恢復了中國人的身份。

可惜的是,由於他的子女們出生在緬甸,無法加入中國的國籍,最終拿到中國國籍的,只有李光鈿一人。

而那時的他年事已高,實在沒有能力照料自己,只好將那張身份證像寶貝一樣揣在懷裡,回到了緬甸。

2005年,正值抗日戰爭60周年關頭,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為他送來了抗戰的勳章,李光鈿老人當場淚流不止,在外漂泊了這麼多年,終於在有生之年找回了自己的身份,還找回了自己軍人的證明。

2015年,年過80的李光鈿老人參與了一次「抗戰老兵回家」的活動,這次他終於不用畏畏縮縮,正大光明的回到了故鄉。

迎接著他的,是人們熱烈的鼓掌和鮮花。

他再次來到了母親的墳前,跪倒以後嘴裡不停念叨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李光鈿知道,這可能是自己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回到中國了,在孫子的陪同之下,這裡逛逛,那裡瞅瞅,仿佛想把一切都印在自己的心底。

病逝以後,按照李光鈿老人的遺願,他被葬在了自己老伴的身旁,還在生前為自己寫下了一副輓聯:

「遠徵異域青史長留英勇績,竟業營生白髮不變愛國心」。

向軍人致敬,願所有的戰士終可找回自己的身份,願所有漂泊在外的老兵終可魂歸故裡!

相關焦點

  • 緬甸一地方號稱「小中國」,說漢語寫漢字,吃了敗仗還能回到中國
    在歷史上中國就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自秦朝開始就和周邊的國家有交流!那時候很多周邊的國家,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國。所以很多中國人,都到那些國家去做生意什麼的!同時也在那裡傳播中國文化,所以說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從歷史上就一直都有,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地方,不屬於中國但是這裡生活著很多華人。
  • 緬甸佤邦被稱為「小中國」,說漢語使用中國教材,和中國有何淵源
    緬甸是一個聯邦共和國,下轄7個省7個邦和2個中央直轄市,也是1個多民族國家,但是其內部的民族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佤邦與我國的雲南接壤,曾經是我們的領土,也叫緬甸第二特區或者撣邦第二特區,撣邦是緬甸最大的行政區,果敢、佤邦、勐拉等名義上屬於撣邦,但卻有自己獨立政治軍事的實體。
  • 這個國家曾經屬於中國,現在屬於緬甸,但依然說漢語用人民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速度令世界矚目,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實現了富強、民主,如今中國繁榮昌盛,百業聚興,我們才能夠快樂幸福的生活在這。在與我國相鄰的一個國家,他們的語言和中國一樣,都說漢語寫漢字,使用的貨幣也是人民幣,但與中國不同的是,那裡常年戰火不斷,居民飽受戰火的摧殘,經常會有因戰亂,受傷死亡的無辜百姓,這個地方叫果敢,隸屬於緬甸境內,全稱是「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 緬甸境內兩個地方邦,面積不大曾屬中國故土,人人都會說漢語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朝開始,中國成為"中央之國",受到東西方的"朝貢膜拜"。這使得中國的文化和影響力遠播四海。時至今日,海外仍然有一些國家還秉承著中國的"衣缽",它們被稱之為"小中國"。這其中,有一個地方叫佤邦。佤邦,又稱緬甸第二特區,是緬甸撣邦境內的一個高度自治的地區。
  • 養一隻狗好還是養兩隻狗好,六個理由告訴你養兩隻狗的好處
    1 .為什麼你需要養第二隻狗狗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如此多的快樂,它們充滿愛心,忠誠,熱鬧,可愛,許多狗爸狗媽真正將它們視為家庭成員。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狗狗好一點呢?雖說有人不建議養兩隻狗,但是,無論兩隻狗是一老一少,還是兩隻老狗,都會為你的家人以及他們自己帶來很多的好處。
  • 為什麼說家裡養兩隻狗比養一隻狗好,這些原因告訴你
    為什麼要養第二隻狗?狗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如此多的快樂:它們是可愛、忠誠、而滑稽的,而且許多狗的主人真的把它們看作家庭成員。所以,還有什麼能比狗更好呢?雖然不建議有兩個小狗,但養兩隻狗,無論是兩隻年長的狗,還是一隻年長的狗和一隻小狗,都對你、你的家人和狗狗本身都有很多好處。
  • 果敢:曾屬於我國雲南,後劃入緬甸,當地人至今還說中文用人民幣
    而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區曾經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它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緬甸果敢位於緬甸東北部,與我國雲南省相鄰,在1897年以前,果敢其實都是中國雲南的一部分。清朝末年,清政府面對列強入侵消極妥協,並被迫籤下過許多不平等條約,而於1897年籤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就是其中一個,此條約將當時的果敢劃分給了英屬緬甸。
  • 電影《寵愛》:養狗就要養它一輩子
    一直很喜歡狗狗,只要是跟狗狗有關的電影,電視劇,看了很多,每次總是被打深深打動,人,為什麼要養狗呢?因為人是需要陪伴的,人總是害怕孤獨,而狗狗確可以忠實的陪伴我們,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在狗狗眼裡,你就是它的一切。
  • 民間俗語:「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究竟是啥道理?
    一、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傳兒孫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很好理解,作為家中的長輩,不能把聰明用盡,最好把智慧留給兒孫,為何這樣說呢?聰明本身沒有錯,可以利用聰明才智,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為後代積攢一定的財富,讓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如此才能讓家族興旺。但是,千萬不可聰明過頭,凡事都要有度,要不然容易惹禍上身。
  • 被雪藏的抗日老兵
    然而,更讓他感到無奈的是老兵們的生活現狀:由於長期被歧視、社會地位低下,這些老兵的子女大多沒有機會受到良好教育,他們往往對父親有成見,甚至心懷怨恨。許多老兵身有殘疾,收入微薄。這些當年的民族英雄普遍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陳允瑞-曾駕駛飛機在日本人頭頂上扔過炸彈陳允瑞,93歲,貴州人。
  • 與我國雲南接壤,說漢語用漢字,被稱為另一個「中國」
    在中國古代,由於戰亂和經商的需要,經常有人向東南亞地區遷移如今的新加坡就是由華人組成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都存在不少華裔而今天三哥要和大家說的地方與我國雲南接壤它便是隸屬於緬甸的佤邦自治區,被譽為世界上的另一個中國
  • 世界上另一個「中國」,人口60萬軍隊4萬,不僅說漢語還用人民幣
    喜歡歷史的人應該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發展,周邊很多國家都受到中國影響,如今越發繁榮。說起「中國」大家會想到五星國旗,但你知道世界上另一個地方也有「中國」嗎?說起來有些荒唐,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那個地方說著漢語,用著人民幣,並且也有「解放軍」的存在,而國旗更是與我國相似,都是以星星作為標誌,他們這麼做是何用意呢?而這個地方又是哪裡呢?
  • 金毛咬人,竟被主人打死,網友:真不配養狗
    事後姚先生覺得金毛不聽話,於是想要教訓一下,結果也被狗咬了,一氣之下拿起棍棒,竟將金毛打死。兩個月後,胡先生因狂犬病發作去世,家屬一紙訴狀將姚先生告上了法庭,索賠180餘萬元,最終經過法院的審判,姚先生賠償胡先生家屬46萬餘元。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據《人民日報》報導:2015年3月31日上午,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政協報聯合發起了「回家看看——僑居緬甸抗戰老兵李光鈿回家祭祖活動」,活動現場,已是93歲高齡的李光鈿飽含深情的說到「魂牽夢繞的家,我終於回來了」。
  • 這裡是第二個中國,說漢語寫漢字用中國號,吃了敗仗還能撤到中國
    在中國共有5個自治區,但是你知道在國外也存在著這樣一個漢族自治區嗎?在我國雲南和緬甸的交界處,他們的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並且都承認自己是中國的後代。這裡是第二個中國,說漢語寫漢字用中國號,吃了敗仗還能撤到中國。他們叫做果敢族。他們是怎麼去到那裡的呢?明朝建立初期,非常的強大,雖然歷史上對明朝皇帝們的評價都不高,到了明朝晚期,內憂外患最早滅亡,崇禎皇帝自盡。
  • 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康媽媽」
    楊秀慧說。楊秀慧是康泳老師帶的碩士研究生,漢語非常不錯,碩士快畢業的她被康泳老師推薦到了仰光一所華文學校任教,目前已經能獨立負責這所華文學校一個班的漢語教學。楊秀慧本名叫Ingyinn Hmwe,是土生土長的緬甸女孩兒,她的漢語名字的「楊」姓是康泳老師給她取的。談到學習漢語,楊秀慧雙眸閃閃發光。
  • 為什麼說「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養貓養狗還有性別區分?
    古人著書立說,皓首窮經,未免有些形單影隻,於是就養了很多寵物以供消遣娛樂,尤其是貓和狗,深受人們的喜愛。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曾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裡是寫狗吠之聲,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可見在晉朝時期,狗就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 此國對中國取消免籤,入境竟需50美金落地費,堪稱亞洲「雙標狗」
    當然隨著中國的開放以及能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敞開了國門,誠邀中國人錢去旅遊,畢竟中國人的購買力還是非常強的,但是有些國家卻對中國取消免籤,入境竟需50美金落地費,堪稱亞洲「雙標狗」旅遊免籤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是中國的老朋友了,一直和中國有著良好的建交關係,並且從2020年開始,這裡也將對前來旅遊的朋友施行免籤政策
  • 世界上另一個「中國」,說漢語,用人民幣,電話都加中國區號
    在中國的雲南和緬甸的交界地區有一個叫果敢的地方。果敢其實又叫「緬甸撣邦果敢」,它隸屬於緬甸區域,在這裡其中九成的人是中國人。
  • 實拍大量緬甸人湧入中國求生,生活環境堪比難民營
    但對於緬甸人來說,這卻是一份難得的差事。在緬北山區,緬甸人的日工資折合人民幣只有10到20元(還不一定有活做),來中國相當於翻了兩三倍。為了獲取更高的收入,不少緬甸人甚至借路費來中國。 而且,只有擁有邊民通行證的緬甸人,才可以合法進入中國邊境地區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