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具有輝煌成就的文明古國。國外許多史學家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兩千多年始終屬於世界巔峰位置,而近代百年的落後時期只佔很少的一部分。正是中國具備強大崛起的歷史基因,才能抗住任何歷史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朝開始,中國成為"中央之國",受到東西方的"朝貢膜拜"。這使得中國的文化和影響力遠播四海。時至今日,海外仍然有一些國家還秉承著中國的"衣缽",它們被稱之為"小中國"。這其中,有一個地方叫佤邦。
佤邦,又稱緬甸第二特區,是緬甸撣邦境內的一個高度自治的地區。其位於阿佤山區,由南、北兩部分組成,總面積不到三萬平方公裡,首府是邦康。佤邦總人口約為55萬,軍隊數量有4萬左右。佤邦地方政府和當地民眾使用的官方語言是漢語,而不是緬甸語。
從歷史上看,佤邦和中國關係密切。唐代屬於南詔國管轄,宋代屬於大理國管轄,明代時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管轄。清朝晚期時候,佤邦逐漸脫離土司控制,成為一個自治領地。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本土,與我國雲貴高原相接壤,其境內多高山峽谷,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旱季乾燥少雨,雨季高溫多雨。佤邦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鉛鋅礦、錫礦、寶石、稀土礦,但其礦產投資主要來自中國。
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受到國民黨領導。1966年,佤邦先後出現自己的遊擊隊後開始擺脫國民黨控制。1989年,佤邦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由於在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國影響,佤邦地區對中國一直抱有好感,很多人視中國為"故鄉"。二戰期間,英國殖民者乘機把佤邦等地,劃分到了緬甸境內,從此以後,中國失去了對這片故土的管轄權。
儘管佤邦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國,但中國元素仍然在佤邦隨處可見。如果去佤邦旅遊,到處能看到正宗的方塊字,也能看到具有中國元素的建築和物品。中國人去佤邦旅遊,完全不用擔心自身安全,更不用擔心會有什麼語言障礙。佤邦地區的當地普通民眾,對中國人非常熱情,一些人還自稱是中國人。
實際上,除了佤邦之外,緬甸境內的果敢自治區也曾為中國故土。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新商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 現如今的果敢,雖然屬於緬甸自治區,但其和佤邦一樣,使用的仍然是中文,說的仍然是漢語。在果敢,也能隨處可見中國元素。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佤邦和果敢曾經為中國故土,但如今卻已成異國領地,希望這些"小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