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今安在——南坎, 離別中國之痛

2021-02-19 緬甸華文資訊


被遺忘的中國領土——南坎


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只要是關心國事的,都知道中國有兩大片土地被帝國主義列強所侵佔:一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佔的東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國主義所侵佔的西南邊陲的江心坡地區及片馬邊城。這兩大片土地是當時灼燒中國人心靈念念不忘的國恥家恨。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的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年中共與緬甸劃界時被周恩來大筆一揮,白白讓與了外人。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重鎮--南坎。對五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江心坡與南坎的歷史與香港十分相同,但兩者境遇不同,前者卻輕易放棄,兩相比較,使人感到氣憤,主權神聖國土不可棄?爭與不爭,全出於現實政治利益的考量。

江心坡地區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其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片馬是位於恩梅開江下遊,內地與江心坡相通的一個邊境重鎮。

南欽,現屬版圖:緬甸

面積:220平方公裡

相關條約:《中緬邊界條約》


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位於瑞麗江南岸,與中國瑞麗市弄島鎮隔江相望,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鎮區(相當於縣),也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

南坎原為中國領土,1897年被英國「租借」,二戰期間先被日軍佔領,後被中國遠徵軍收復並建立「光復鄉」。不久國民政府以年租金1000盧比的價格繼續「租借」給英國。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籤訂,中國政府放棄了南坎的主權。

中文名稱

南坎

外文名稱

Nan kang

別    名

萬塔之國

行政區類別

鎮區

所屬地區

緬甸撣邦

地理位置

孟卯三角地

著名景點

曼坎佛塔、多奘寺、中心塔寺、曼拉寺、螺絲塔等

南坎是座古城,街道井井有條,布局合理,民居富有典雅純樸的東南亞特點,古塔矗立,氣度不凡,禪寺座座,輝煌壯觀,掩映在綠樹絲中,分外誘人。1044年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率軍北徵時,曾在曼坎安營紮寨。1140年阿龍錫督衛隊赴撣邦巡察,他為了頌揚先帝的豐功偉業,首建曼坎佛塔。

南坎古塔、佛寺是緬甸建築藝術的精華,它那特有的結構、千姿百態的雕塑和優美的壁畫,顯示了緬甸古代輝煌的民族文化及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藝術創造力。主要佛教名勝有:曼坎佛塔、多奘寺、中心塔寺、曼拉寺、螺絲塔。這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古蹟,吸引著緬甸國內和國外眾多的遊客。

南坎依山靠水,瑞麗江尤如巨大的銀蛇從城北蜿蜒擦過,背後是鬱鬱蒼蒼的山巒,美麗的小城就優雅安閒地躺在萬畝良田之間。這兒土地肥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光旖旎,還有一泓溫泉,可為凡人除百病、洗俗塵。19世紀末,精明的美國基督教會牧師發現了這粒天使撒落在邊界地的明珠。1922年美國基督教聖工會派遣醫學博士希格裡夫及夫人南西在此開辦醫院。三十至四十年代,這座醫院在緬甸享有盛名。有個美國作家曾以希格裡夫夫婦為模特,寫了一部有名的傳記體說《百馬什金》(即《緬甸外科醫生》),後改編拍成電影片,轟動於世,於是世界知道了南坎。

南坎美景

南坎, 離別之痛「南坎問題」是指位於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的歸屬,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裡。勐卯三角地區主權原來屬於中國,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緬邊界劃分),英國人就已經強行修築了從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籤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南坎,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主權轉移

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割讓南坎,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23年(1897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租借給英國。二戰期間,南坎先被日軍佔領,後被中國遠徵軍收復並建立「光復鄉」。

根據該年中英兩國籤署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之地,但由中國租予英國管轄,租價等事宜俟後再議。民國收復南坎不久以每年一千盧比的租金繼續租借給英國。英國付租直到緬甸獨立,後由緬甸付給,1949年後才中斷。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第二條稱鑑於中國和緬甸兩國的平等友好關係。1960年10月1日,兩國正式締結《中緬邊界條約》。根據該條約,緬甸把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劃歸中國,中國同意把勐卯三角地移交給緬甸,同時,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權關係」,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南坎實際是飛地),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裡)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份。中國主動放棄南坎主權,從此南坎屬於緬甸。但也因為如此,緬甸將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作為補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實際是一次換地行為。


江心坡


中緬明珠

就南坎的歷史來看,簡直就是第二個香港。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處一個城市,其形勢猶如九龍之於新界。孟卯三角地是瑞麗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處一個富饒的壩子,處中緬交通要道上,至今從緬甸入雲南,亦必由南坎度瑞麗江。由於地處要衝,加上孟卯壩土地肥沃,出產富饒,今緬北最大產米區即在此,因此南坎中緬商賈雲集,為滇西南及緬北一相當繁榮的商業小都市。五、六十年代國民黨孤軍中的李崇文和李文煥的遊擊隊即駐紮在南坎附近的臘戍,據說對外聯絡、收集情報及採購給養都在南坎一帶進行。
  但不幸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垂涎南坎的英國要求清政府割讓,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根據該年中英兩國籤署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地,但由中國永久租予英國管轄,租價若干俟後再議。後議定英國每年付租銀一千盧比給中國。據記載,英國付租直到緬甸獨立,後由緬甸付給,49年後才中斷。

南坎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至1945年1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南坎地區對日軍進行的作戰。南坎城為中緬交通要衝、日軍入侵緬北後,屯重兵於此。12月3日,中國駐印軍新編第30師沿中印公路向南坎急進,與自南坎向八莫增援的日軍第18師團、第49師團各一部展開激戰,


一度呈膠著狀態,後新編第38師一部從八莫增援,向日軍後方截擊,新編第30師擊破日軍抵抗,攻佔卡提克。此時日軍大部由滇西轉移至南坎,統由第56師團指揮。在此之前,駐印軍新編第22師已於11月先後攻克南坎以西曼大、西口、東瓜、芒卡、拉西一線;第50師亦在西於北方集結;英印軍第36師正向馬賽進迫中;英印軍第14軍主力正與日軍緬甸派遣軍在曼德勒附近作戰。乘此有利時機,新編第38師一部於1944年12月22日越過南王河,進抵拉康;其一部攻佔南開。27日,新編第38師另一部攻佔南坎以北的勞文及其附近機場,28日,再佔般康。是日,新編第30師各團相繼攻佔瑞麗河北岸各要地。鑑於南坎為日軍主力駐守,且北側工事堅固,駐印軍採取正面佯攻,主力迂迴側背打擊日軍的戰法。1945年1月5日,新編第38U幣一部向南坎以南的老農攻擊;新編第30師一部向南坎西南郊攻擊,對南坎形成包圍,兩師其餘各部向南坎正面攻擊。7日,各部冒著暴雨、山洪,開始行動。到14日,所有包圍部隊均已進抵南坎西南側之古木蔽天的森林地帶,日軍尚未發覺。15日,各部在空軍支援下,發動猛烈攻擊。據守南坎外圍據點及城內日軍,雖拼死抵抗,終未阻止駐印軍之攻擊。新編第30師第90團一個連首先攻入南坎城,其餘部隊陸續突入市區,經過激烈巷戰,完全攻佔南坎。日軍向南坎東北及東南潰退。是役,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1700餘人,俘虜12人,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

「南坎問題」是指位於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的歸屬,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裡。勐卯三角地區主權原來屬於中國,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緬邊界劃分),英國人就已經強行修築了從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籤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南坎,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

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割讓南坎,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23年(1897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第二條稱鑑於中國和緬甸兩國的平等友好關係,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權關係」,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裡,85平方英裡)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份。中國主動放棄南坎主權,從此南坎屬於緬甸。

中國解決與西鄰其他各國的邊界問題,除緬甸,中國對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都作了領土讓步,不過尤以對緬甸犧牲最太。

與緬甸的領土爭議主要是南坎及江心坡約7萬平方公裡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江心坡是指位於雲南省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成三角形形狀,像是一片葉子狀,北起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但通常江心坡指代緬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約7萬平方公裡,現在規劃屬於緬甸克欽邦。江心坡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包含葡萄縣、八莫縣、康多縣、班南丁縣、大蘭加縣、野人山、枯門嶺、弄球山、金當山、尖高山、恩梅開江、邁立開江、滾弄地區、木姐地區、喊等地區、南崁地區、勐卯三角洲(又稱南崁三角洲)以及緬甸境內的薩爾溫江以北全境和以南部份地區,均已放棄,現由緬甸控制。依據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中國喪失其主權,換取一邊境城市的瑞麗市(瑞麗口岸)、片馬地區、古浪地區、崗房地區。

相關焦點

  • 百川·國殤系列2中國西南邊疆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位於瑞麗江南岸,與中國瑞麗市弄島鎮隔江相望,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鎮區(相當於縣),也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南坎原為中國領土,1897年被英國"租借",二戰期間先被日軍佔領,後被中國遠徵軍收復並建立"光復鄉"。不久國民政府以年租金1000盧比的價格繼續"租借"給英國。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籤訂,中國政府放棄了南坎的主權。
  • 原創|||1960年一次嚴重的戰略失誤:中國間接承認中緬段麥克馬洪線,兼談江心坡、南坎
    怕文拒之,與戰。適應裡率眾二十萬分戍隴、幹間,以其兵驟臨之,怕文潰奔永昌。遂取幹崖印,付罕拔妹,以女官攝宣撫,召盞達副使刀思管、雷弄經歷廖元相佐之,同守幹崖,以防中國。於是木邦、蠻莫、隴川、幹崖諸蠻,悉附緬,獨孟養未下。  金騰副使許天琦遣指揮侯度持檄撫諭孟養。思個受檄,益拒緬。緬大發兵攻之,思個告急。會天琦卒,署事羅汝芳犒思個使,令先歸待援,遂調兵至騰越。
  • 《朝花夕誓》詮釋了母愛,也告訴世人離別的意義
    與宗族說離別人生中會遇到許多悲傷,讓我們不得不踏上新的旅程柔弱的少女眼睜睜看著敵國梅薩蒂摧毀了自己的家園,她無能為力。作為伊奧魯夫的長生一族,她們只被命運之神賦予了永生,就像是籠中美麗的鳥兒,脆弱卻長壽。
  • 《芒種》:歌曲表達離別之痛的背後,是佛家對「放下執著」地詮釋
    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中國風」歌曲主要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曲風上以中國民謠小調為主,或是在編曲上加入傳統特色的中國樂器,比如琵琶、二胡、古箏或是笛子等。二是在歌詞中加入古詩詞一類詞語或是語句。比如「橋」、「月下」、等常用意象,無論加入元素的多少,都可成為「中國風」歌曲。
  • 柳永晚年的一首詞,道盡了人間離別之痛,縱有千種風情,與誰說?
    柳永這個大詞人縱有一身才華,也依舊逃不開這愛別離之苦。本文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他從汴京(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南下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雨霖鈴·寒蟬悽切》,這首詞極有名氣,以其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多用來代表柳永詞的獨特風貌。
  • 帶著鄉愁奮鬥在他鄉,故土是一幅畫,故土是一首詩
    帶著鄉愁奮鬥在他鄉,故土是一幅畫,故土是一首詩。我思念故鄉的那條山路,蜿蜒曲折。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憑藉一抹溫馨的氣息,讓一顆疲憊的心回歸故裡,找到那一種久違的感動,投到故鄉溫暖的懷抱裡。記得有一年的春節後的一天早上很早起來了,可能是要掌外家的原因吧,有點興奮,等這一天等了一年,回來十天,見了幾個好久不見的同學,也有年前約好相聚但是又由於臨時變化沒能如願相見的同學,留個遺憾也好,不可能萬事如意,相聚必然就會有離別,每年回來的感覺都會有小小不同,但是面對離別帶來的情感觸動如往昔,或許這也只有成長的地方才能帶給我們獨有的情感,總有一些人不知何時才能相聚
  • 十首離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空有離別恨,難有離別言。精選十首寫在離別時的詩,感受帶有韻律之美的離別情。1、《別雲間》夏完淳〔明代〕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此詩是作者訣別故鄉之作。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既表達了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格調慷慨豪壯,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 不打CBA的冬天,八一戰將今安在?
    不打CBA的冬天,八一戰將今安在?可是現在,隨著八一體工大隊埋入歷史的煙塵,樓裡的人紛紛搬走,它已不復往日之熱鬧。上樓,開鎖,一道幽暗、靜謐的走廊出現在視野中。走廊一側堆著快遞包裝盒、打包完和未打包完的行李,另一側灑落著些許垃圾,就連走廊盡頭的會議室,也成了晾衣間和臨時存放行李的地方。
  • 海參崴「故土」與「領土」之爭,對愛國主義者來說很殘酷很現實
    這翻出了中國人近代史記憶中的一段傷心往事,所以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普遍不滿,也許也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首先,「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等城市所在的那些土地都是中國的故土,但他們今天已經是俄羅斯的領土」。這是一切爭議的關鍵。新中國成立後實際上微妙地承認了滿清政府與沙俄籤訂的一系列領土割讓條約,聲稱「中方會作為清廷及(中華)民國的繼任者嚴格遵守」。這事實上奠定後來中俄邊界協議的基調。
  • 鋼琴與詩 荒城之月
  • 緬甸南坎、木姐、棒賽、曼秀部分地區將停電5天
    在此期間,木姐、南坎、棒賽(九穀)、曼秀等地區的部分街區和村莊將暫時停電。 我們從中國南方電網協商購買了2MW電力,用於為木姐市內重要地區(醫院、警局、通訊與其他相關部門)進行供電。 在這5天內,傍晚6點至次日凌晨5點30分,市內路燈將給予供電。
  • 時移世異,江淹《別賦》講古時之離別,我來試寫今日之離別
    "別方不定,千名",離別固不能道得盡,而別離之情,自古相似。非但古人重離別,今人亦重離別。漠然置之者,定非其人。若得其人,方諳黯然銷魂。人之初也,不知離別。始遇離別,既傷離別。非有人相教,蓋天真性情使然。
  • 《朝花夕誓》:人生就是不斷邂逅與離別,離別不是失去而是成長
    擁有「離別一族」稱呼的伊奧魯以織布為生,原本生活安逸的他們卻因梅薩帝國的到來瞬間崩潰,分崩離析的人民失去夥伴與故土。三位少年背負了不同的命運,他們的故事賺取不少觀影者的眼淚。而那些隱藏在角色背後的寓意,的確值得我們去深思。「永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短暫的離別只為美好的相聚
    我們看著單調的數字,「紅彤彤」的中國,為抗疫前線的英雄們加油打氣,我們堅信明天會更好,加油!希望人們再見面的時候,可以大口呼吸新鮮空氣,路過充滿煙火氣的鬧市,手捧奶茶、相約火鍋,暢快聊天。 開始期待每天的好天氣,穿好看的衣服,吃愛吃的食物,慢悠悠散步吹風、拍照撒歡,體驗一切人間美好的事物。
  • 土爾扈特東歸既有故土之思也有沙俄壓迫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土爾扈特部遠走伏爾加河,但是卻依然與遠在千裡之外的故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這成為了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根本原因。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貢路被策妄阿拉布坦斷絕的情況下,阿玉奇汗派使者薩木坦等假道俄羅斯,表貢方物,康熙皇帝派內閣侍讀圖裡琛回訪,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到達了土爾扈特部,受到了熱情接待,在宴會中阿玉奇汗公開表示「我雖外夷,然冠服與中國同。
  • 離別詩十首,看古人如何描寫離別之情
    終日坡前恨離別,  謾名長樂是長愁。   《送耿處士》  唐·賈島  一瓶離別酒,未盡即言行。  萬水千山路,孤舟幾月程。  川原秋色靜,蘆葦晚風鳴。  迢遞不歸客,人傳虛隱名。  離別不堪無限意,  艱危深仗濟時才。  黔陽信使應稀少,  莫怪頻頻勸酒杯。  《折楊柳》  唐·崔塗  朝朝車馬如蓬轉,  處處江山待客歸。  若使人間少離別,  楊花應合過春飛。
  • 獨家|張翎:通過寫作重塑故土的存在
    她眼中的故土到底是什麼樣的?她筆下的那些人因何「出走」又將何去何從?近日,中國作家網記者採訪了張翎。張翎,浙江溫州人。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代表作有《勞燕》《餘震》《金山》等。小說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國外發表。曾獲華語傳媒年度小說家獎、新浪年度十大好書獎、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臺灣時報開卷好書獎、香港《紅樓夢》全球華文長篇小說專家推薦獎等重要文學獎項。
  • 故土與他鄉:執子之手,同下南洋
    與此同時,子律深度體驗了這個南洋國家的風土人情,更是感受到了這裡的華人對曾經的故土母國和中華文化的牽掛。執子之手,同下南洋,我們的足跡遍布馬來西亞的北婆羅洲、吉隆坡、馬六甲、怡保還有檳城,這些地方都有豐富的華人文化,接下來的文章將沿著這些地方展開。一如既往,子律將在文中穿插呈獻一些有趣的歷史和故事。
  • 樂天會長稱中國是祖先的故土 韓國網民評論炸了鍋
    海外網3月25日援引華爾街日報報導,韓國樂天集團會長辛東彬周三罕見接受採訪,稱他熱愛中國,中國是祖先的故土,樂天當然希望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而中國對薩德問題的反應出乎他的意料,他希望5月9日韓國大選誕生的新總統能幫助緩和韓中間的緊張關係,為樂天恢復在華業務掃清障礙。
  • 唐代離別詩的意境之思之淺見
    再曰「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還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那麼,在唐代詩人筆下,離別的境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