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異,江淹《別賦》講古時之離別,我來試寫今日之離別

2020-12-14 聆思贅言

"別方不定,千名",離別固不能道得盡,而別離之情,自古相似。非但古人重離別,今人亦重離別。漠然置之者,定非其人。若得其人,方諳黯然銷魂。

人之初也,不知離別。始遇離別,既傷離別。非有人相教,蓋天真性情使然。

在今日,人生初遇離別,則是同學之分別。同窗數載,形影不離,忽焉畢業,則將分去。是日才懂離別之傷,這次則為之哭泣。先是幼兒園之別,懵懂之際,無憂無慮,不識離別滋味。小學畢業,才是傷心之始。誰無密友,如膠似漆。分離之後,從此難遇。往昔的情分難續,一起歡笑則只能回憶。此時傷別,觸及心靈。

繼續求學,再面對數次畢業。人漸長大,已慣別離。亦有傷心,可以慰止。殊不知,傷心的還在後面。數年之後,那些熟悉的容顏漸漸模糊。遇到了,也難繼昔日的親密。相逢一笑,卻發現已難以找到共同的話語。恍若眼前這個人竟不是昔日的他,而昔日的我又去了哪裡?於是見面日疏,情意亦疏,想見一面的心都沒有了。夜深獨思,一念一斷腸。

畢業之後,卻會發現,原來都不同於昔日所想。熙熙攘攘的世界,而所能接觸到人卻極其的少。遇著幾個,匆匆也將分別。原來比在學校時別得更輕易,脫離了時間的固定限制。雖然交通、通訊較過去已極其便利,但是分別之後,各自為生計不斷奔波忙碌,卻沒有空暇,也沒有了心思再做重聚。漸漸也就淡了,漸漸也就遺忘了。留下長久的傷心,為著那些永遠的失去。偶一思及,淚落如珠子。聲聲感嘆,無奈之何。

今日之別,不論情人之別。以今日交通、通訊之便捷,若真情長在,雖天各一方,渾然未覺得遠,也可常在一起。費思念而已,不足悲傷。

長大之後,為生計漂泊,為事業奔波,面臨與家人別離。此種別離,最牽人腸。唯此種離別,與古時最為相似。父母念我,我念父母 。為人父母,牽掛兒女。更有兄弟姐妹之分別,小時一起長大,忽然就分開了。別離之時,箇中酸楚,有不可道者。唯此種情,死而後已。

自古及今,人間從不曾少過離別。唯有情人最傷離別,而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為重要的就是此種人。今日離別之傷,所不同於古人者,是傷心處有所不同。古人傷別,最傷心的是別離之際。古人離別,一別之後不知何時能見,亦不知能否再相見,思及此處則泣涕漣漣,傷心斷腸,黯然銷魂。

今日的離別,斷不會想到日後不能再相見,若要重聚,以今日交通之發達,有心即可。雖相隔重洋,飛機不日就能到了。古代則不能,縱使有心,條件也不允許。如王徽之乘興訪戴安道那樣,幾人能做到?今人離別之傷,更是對往昔情分的一種祭奠。現在的人都太忙了,節奏太快。一旦分別,無意中就成了永別。雖有約定,往往成空。回顧時,不知已經隔了多少年。想要聯繫,也不知如何聯繫。顧慮重重,想著想著,最終還是算了。因為這分割捨,而有一種傷痛,這別是今日主要的離別之傷。

相關焦點

  • 《 別賦 》 江淹 • 南朝
    (62)儻(tǎng):同「倘」。華陰:即華山,在今陝西渭南縣南。上士:道士;求仙的人。(63)服食:道家以為服食丹藥可以長生不老。還山:即成仙。一作「還仙」。(64)寂:進入微妙之境。傳:至,最高境界。(65)丹灶:煉丹爐。不顧:指不顧問塵俗之事。(66)鍊金鼎:在金鼎裡煉丹。
  • 表示離別不舍的文言文古詩詞 那些沉鬱悽婉的離別詩句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交通不發達,離別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因為一旦分開,再見的機會就很小了。所以古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會用沉鬱悽婉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別賦》是南朝文學家江淹創作的一篇抒情小賦。
  • 回味經典|別賦
    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裡,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徵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 覽一 · 詩文 | 《別賦》
    誦之如行雲流水,聽之如金聲玉振,觀之如明霞散練,講之如獨繭抽思。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君結綬兮千裡,惜瑤草之徒芳。慚幽閨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黃。其詩意趣深遠,善於刻畫模擬;其賦遣詞精工,尤以《別賦》《恨賦》膾炙人口。江淹一生經歷宋、齊、梁三朝,優秀作品多作於早先仕途坎坷之時,後來仕途得意,便無佳作,世稱「江郎才盡」。今有《江文通集》傳世。    離別是人生總要遭遇的內容,傷離傷別也是人們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別賦》擇取離別的七種類型摹寫離愁別緒,有代表性,並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時戰亂頻繁、聚散不定的社會狀況。
  • 離別時,最適合發朋友圈的30句詩詞
    「多情自古傷離別」。和朋友分別時,和親人告別時,想用詩詞發個朋友圈!要用哪些詩詞呢?詩詞君給大家介紹離別時,最適合發朋友圈的20句詩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孫道絢《憶秦娥·季溫老友歸樵陽人來閒書因以為寄》17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離別時,最適合發朋友圈的30句古詩詞名句
    ——蘇軾《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4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二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9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晏殊《浣溪沙》10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南浦別》
  • 《別賦》--江淹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
  • 回味經典:《別賦》
    人們以「班荊道故」來比喻親舊惜別的悲痛。流黃:黃色絲絹,這裡指黃絹做成的帷幕。這一句指為免傷情,不敢捲起帷幕遠望。釭(gāng):燈。以上四句寫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儻(tǎng):同「倘」。南浦:泛指送別之地。珪(guī):一種潔白晶瑩的圓形美玉。金閨:原指漢代長安金馬門。後來為漢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識之士以備漢武帝詔詢的地方。
  • 每日讀詩:到得再相逢,恰經年離別
    不盡眼中青,是愁來時節。情切,畫樓深閉,想見東風,暗消肌雪。孤負枕前雲雨,尊前花月。心期切處,更有多少悽涼,殷勤留與歸時說。到得再相逢,恰經年離別。【作品簡介】《石州慢·寒水依痕》是宋代詞人張元幹的詞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寫遊子思家的傷春詞。開頭三句寫春回,接下二句詠梅,「天涯舊恨」是全詞主旨。
  • 形容離別的詩句: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蘇軾《鵲橋仙·七夕》 5.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李煜《浪淘沙》 ——江淹《別賦》 10.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 八首離別詩,道盡離別時,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古時離職赴任,回原籍,上京都,樁樁件件事情背後都藏著別離。而今更不必說,畢業季分離季,在外謀生必然會與親友分離。不過好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聯繫成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比百年前飛信傳書,郵差寄件,東流紅箋要來得快些。不過即使如此,每到分別時刻,總是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對於這方面,我尤其敏感。
  • 別賦
    衛國桑中多情的少女,陳國上宮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顏色,春水泛起碧綠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於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潔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時光逝去又復來,與您分別,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儘管別離的雙方並無一定,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但有別離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於心,使人意志喪失神魂滯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創痛和震驚。
  • 寫在離別時的十首詩詞:恨君不似江樓月,只有相隨無別離
    空有離別恨,難有離別言,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憂,每一種離別都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弦,千百年來有無數詩人都嘆離別,傷離別,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或主動或被迫離開故土辭別親友,一旦分離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逢,只能用纏綿悽切的文字,傾訴滿腔傷感。精選十首寫在離別時的詩詞,感受帶有韻律之美的離別情。
  • 離別詩十首,看古人如何描寫離別之情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長樂坡送人賦得愁字》  唐·白居易  行人南北分徵路,  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恨離別,  謾名長樂是長愁。  青青竹筍迎船出,  日日江魚入饌來。  離別不堪無限意,  艱危深仗濟時才。  黔陽信使應稀少,  莫怪頻頻勸酒杯。  《折楊柳》  唐·崔塗  朝朝車馬如蓬轉,  處處江山待客歸。
  • 張先關於春天的詞,布局精巧,突出離別之久,思念之深,流傳千年
    這裡化用了《招隱士》賦"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及王維《山中送別》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都是說離別太久了。女子登高遠眺,把她的愁緒送到自己愛的人身邊。"層樓"是女子唯一的望遠的地方,"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縱然天各一方,但彼此的心卻緊緊連在一起,登高望遠從空間的角度寫了對遠方遊子的思念,"憶郎"是女子怨恨遊子不歸家,同時又期盼遊子早日歸家的惆悵之情。"
  • 唐代離別詩的意境之思之淺見
    再曰「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還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那麼,在唐代詩人筆下,離別的境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