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國殤系列2中國西南邊疆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2021-02-13 獸類的思考


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裡,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明清時期曾為中國領土。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江心坡指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根據周恩來和奈溫1960年籤訂的中緬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了對江心坡的領土主張,從緬甸收回被英國1913年侵佔的片馬地區。


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位於瑞麗江南岸,與中國瑞麗市弄島鎮隔江相望,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鎮區(相當於縣),也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南坎原為中國領土,1897年被英國"租借",二戰期間先被日軍佔領,後被中國遠徵軍收復並建立"光復鄉"。不久國民政府以年租金1000盧比的價格繼續"租借"給英國。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籤訂,中國政府放棄了南坎的主權。

中國西南十八萬平方公裡的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只要是關心國事的,都知道中國有兩大片土地被帝國主義列強所侵佔:一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佔的東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國主義所侵佔的西南邊陲的江心坡地區及片馬邊城。這兩大片土地是當時灼燒中國人心靈念念不忘的國恥家恨。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的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年與緬甸劃界時,白白讓與了外人。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重鎮--南坎。對五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江心坡與南坎的歷史與香港十分相同,但後者收回,前者卻放棄,兩相比較,使人感到主權神聖國土不可棄之類原則純是空話,爭與不爭,全出於現實政治利益的考量。

江心坡地區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其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片馬是位於恩梅開江下遊,內地與江心坡相通的一個邊境重鎮。這片土地是清朝雲南騰越州所屬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控制的地方。其地少數民族多與漢民族有深厚淵源,如其一支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漢時諸葛亮平南時所遺漢人士兵的後裔,至今仍祀奉諸葛武侯。一八五二年至一八八五年之間,

英國發動三次侵緬戰爭,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帝國主義遂通過緬甸此跳板染指中國西南邊疆,於一九一三年武力佔據片馬,斷絕江心坡與中國內地之通道,並於一九二七年吞併江心坡。但民國政府始終未曾承認過,一九二九年中國政府雲南交涉署曾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查此滇緬界務尚未勘定,片馬交涉尚未解決之際,緬甸政府復派兵經營江心坡一帶,並擄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親善之旨。準函前由,相應照會總領事查照,轉電緬甸政府,迅將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樁一律撤去,靜候將來中英兩國派出之大員會勘,至紉睦誼。」今日臺灣發行的地圖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養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國版圖中。

所割土地比臺灣還大一倍

一九四八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仍霸佔江心坡地區不放,而我們則為了與緬甸交好向緬方表示願意放棄大片國土。一九五七年周恩來與緬甸總理吳努會談時表示承認當年由英國所劃定但原不被中國承認的中緬國界線,即英人所劃的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三年後我國與緬甸籤署邊界條約,僅收回片馬,江心坡則一筆勾銷,同時並將江心坡以西與印度阿薩姆省接壤的中國藩屬的孟養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併慷慨送給了緬甸。這兩片土地相加比臺灣還大一倍。縱貫養西部,與邁立開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脈即是著名的野人山。抗戰期間中國遠徵軍在杜聿明將軍統領下與日交戰失利,曾橫越野人山撤退到印度休整,這一段悲壯慘烈行程不輸於二萬五千裡長徵。

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第二條稱「鑑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係,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權關係」,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面積約二二○平方公裡,八十五平方英裡)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份。」一塊主權屬於中國毫無爭議的國土南坎竟如此以他國的「實際需要」為由,輕易斷送了。

南坎:中緬邊境的一顆明珠

就南坎的歷史來看,簡直就是第二個香港。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處一個城市,其形勢猶如九龍之於新界。孟卯三角地是瑞麗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處一個富饒的壩子,處中緬交通要道上,至今從緬甸入雲南,亦必由南坎度瑞麗江。由於地處要衝,加上孟卯壩土地肥沃,出產富饒,今緬北最大產米區即在此,因此南坎中緬商賈雲集,為滇西南及緬北一相當繁榮的商業小都市。五、六十年代國民黨孤軍中的李崇文和李文煥的遊擊隊即駐紮在南坎附近的臘戍,據說對外聯絡、收集情報及採購給養都在南坎一帶進行。

但不幸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垂涎南坎的英國要求清政府割讓,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根據該年中英兩國籤署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地,但由中國永久租予英國管轄,租價若干俟後再議。後議定英國每年付租銀一千盧比給中國。據記載,英國付租直到緬甸獨立,後由緬甸付給,49年後才中斷。

南坎之租借屬英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緬甸獨立後,該條約即應廢除,中國也應理直氣壯要回,應如其後毫不猶豫收回香港一 樣。但想不到為「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竟主動放棄了。

承認麥線的緬甸段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有個麥克馬洪線爭端,緣因一九一四年當時印度的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人麥克馬洪無視中印邊界傳統以喜馬拉雅山南坡為界,提出以喜馬拉雅山分水嶺劃界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均不予承認。由於緬甸當時為英國的印度殖民政府的一行省,此麥克馬洪線也就劃到了中緬邊界北部,蠶食了中國不少領土。但一九六○年與緬甸劃界時,基本上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

如果說當初中國被迫割地失土,是因為中國積弱,對手英國強大,但在中緬兩國獨立後,中緬兩國的力量強弱己互相易位,緬甸己無力再繼續霸佔中國領土,中國如果要收復失土應無困難。一九五四年周恩來訪緬旬,緬甸總理吳努即向周自承,他對中國懷有恐懼。同年吳努回訪中國,又向中國說,中國猶如大象,緬甸猶如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提心弔膽。結果中國這隻大象並未發怒,而且還慷慨贈土,以致當時有關報導說「緬甸非常感動」。

兩個現實的政治原因:

一是當時中印關係非常緊張,中印邊境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因此中國決定儘快解決與西鄰其他各國的邊界問題,除緬甸,對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都作了領土讓步,不過尤以對緬甸犧牲最太。

為消滅國民黨孤軍

第二個原因是國民黨李彌將軍的一支孤軍在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後,撤退到緬甸東部的中緬邊界地區打遊擊。這隻孤軍盛時一度反攻進入雲南,並曾佔領中緬地區約三個臺灣面積的大片遊擊區。當時國民黨孤軍有可能和反對緬甸中央政府的撣邦遊擊隊合作,獨立建國。若是,中國西南邊陲將出現一個虎視耽耽的反共國家,這當然是中國極不願見到的前景。

臺灣作家柏楊以鄧克保之名所著《異域》這部報告文學指出,孤軍出沒的緬西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所以在去年(編按:一九六○年)匆匆的和緬甸『劃界訂約』(編按:指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就是企圖明確的顯示出來我們侵佔了緬甸的國土,作為消滅和控告我們(編按:指孤軍)的法律根據。」

對於這一歷史真相,雲南人民至今仍有記憶,金鐘六、七年代在雲南工作時,常聽當地居民談起割江心坡,讓南坎之事仍不勝惋惜,但對此卻諱莫如深,大陸所有歷史、地理書籍均避口不談,甚至大陸學者在海外發表的有關雲南邊境變遷的學術文章對此也含糊其詞。雲南大學檔案系副教授萬家林、王文光九六年發表在日本出版的《中國研究月刊》上的一篇有關文章提到江心坡,說江心坡於清時被「英國佔領,劃歸緬甸,解放後中緬重訂邊界時,才將片古崗(即片馬)收回」,竟然迴避中緬劃界時中國放棄了大片土地的事實。

百川·《中國西南十八萬平方公裡的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編選:趙應

微信:zhaoying933

郵箱:aerdt1993@126.com


相關焦點

  • 1941年英國乘中國抗日趁火打劫,劃佔大片領土,今夕何在?
    新中國的中緬爭議邊界一共有三段:北段是尖高山以北地區(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貢山與恩梅開江之間的土地),未定界;野人山、江心坡、片馬南段是籤訂了邊界協議但還未來得及實地勘界的中緬南段「 1941年線";中段是勐卯「永租"三角地(南坎)。
  • 故土今安在——南坎, 離別中國之痛
    ——南坎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只要是關心國事的,都知道中國有兩大片土地被帝國主義列強所侵佔:一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佔的東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國主義所侵佔的西南邊陲的江心坡地區及片馬邊城。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的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年中共與緬甸劃界時被周恩來大筆一揮,白白讓與了外人。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重鎮--南坎。對五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 中國邊疆治理中的緬甸難民問題
    治理緬甸難民問題,我國需要建立預警機制,出臺符合國情的難民法,應該支持緬甸民族和解和政治發展,嘗試著讓國際社會來共同擔當。關鍵詞:邊疆;緬甸;難民問題;治理中國的邊疆問題內容繁多,表現形式也複雜多樣。邊疆安全、邊疆穩定及邊疆發展構成了中國邊疆問題的三大主要內容。
  • 原創|||1960年一次嚴重的戰略失誤:中國間接承認中緬段麥克馬洪線,兼談江心坡、南坎
    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的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零年的中緬劃界條約中劃給了緬甸。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鎮——南坎。對五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江心坡與南坎的歷史與香港十分相同,但後者中國執意收回了,前者卻輕易放棄了。
  • 【人類學西南研究】從瘴癘、鴉片、海洛因到愛滋病: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與邊疆社會
    研究方向:中國西南社會人類學、區域社會史。專著有:《明清雲南婦女生活研究》。【摘要】在醫學人類學看來,疾病不僅僅是與機體自身的紊亂有關,在疾病的概念下也會衍生出人類不同文化對疾病的認知和界定,以及疾病在某些具體歷史、社會文化情景中所具有的意義。將疾病置於中國邊疆過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勾勒出一部由瘴癘、鴉片、海洛因、愛滋病構成的西南中國邊疆史。
  • 走進緬甸:中國西南大門的鑰匙
    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在這眾多城市當中,「西南雙雄」——成都和重慶絕對吸引了不少眼球。然而,西南地區除了這兩大城市外,大數據中心的貴陽和新一線的昆明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今天就來重點說說昆明以及它對面的一處寶地,也是未來中國向外發揮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通道——緬甸。
  • 中國古代為什麼徵服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中國目前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裡,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 緬甸為什麼沒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537-緬甸脫離大明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在元代以前的中國歷任政權眼中,西南邊陲都是陌生的迷霧地區。明英宗在位時花了8年的時間三次徵討麓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瓦解了這一西南強國。戰爭勝利的戰果立竿見影,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地拓展,「麓川之外有國曰緬,車裡之外有國曰八百媳婦,皆內附。」明朝「名義上」的領土已經包括了整個緬甸、寮國北部和泰國北部,西南到達「南海」孟加拉灣。為了統治如此龐大的領土,傳統的邊疆政區體制和治理體系已不能滿足邊疆發展的需要。
  • 張文木丨中國古代西部邊疆南北治理經驗與教訓
    一 滇緬地緣形勢與中國古代西南邊疆治理:經驗與教訓——基於中緬邊地歷史變動為線索的考察(一)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爭[2]——滇緬地勢及其地緣政治意義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明代之前,中國東海尚未出現危機,此前西南方向對於中原諸王朝而言,只是穩邊安民的問題,這可從明王朝在西南設立的一系列管理機構的命名看出,如「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等[10]。但到明末,東海倭患蜂起,特別是清兵入關後,西南便成了各類反清力量的聚嘯之地,緬甸之於中國的地緣政治的戰略意義也隨之上升,漸成為中國大西南諸力量獲取外援的重要通道。
  • 西南絲綢之路上的緬甸:從公元前後到1940年代
    2.明朝後期喪失了向西南方向對外開放的優勢1551年東籲王朝統一緬甸後,就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擴張。在北方,東籲王朝的侵奪對象是中國明王朝統治之下的雲南邊境地區。16世紀後半期的緬甸已成為東南亞大陸最強大的勢力之一,而且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但是,不諳緬情的明王朝卻仍然把緬甸列為雲南省督撫管轄下的土司。這對於了解緬甸政治的任何方面都是有妨礙的。
  • 讀史札記| 張文木:中國古代西部邊疆南北治理經驗與教訓
    一 滇緬地緣形勢與中國古代西南邊疆治理:經驗與教訓——基於中緬邊地歷史變動為線索的考察(一) 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爭[2]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仰光瀕臨伊洛瓦底江。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
  • 西南邊疆「內地化」,雍正走的這一步很關鍵
    傳統時代,中國是如何經營西南邊疆的?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世界頗具熱度的話題。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並延續至今。其中郡縣制度的推行,對於大一統國家的地方治理顯得尤為關鍵,至秦以後,郡縣制便取代分封製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模式。 但這只是在中原地區的情形。
  • 緬甸果敢的歷史與現狀
    摘要:緬北果敢衝突深刻影響中國西南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發展。1948年1月緬甸獨立後,楊文炳次子楊振材擔任緬甸政府上議院議員兼撣邦財政廳長,三子楊振聲任下議院議員。在緬甸首屆國會上,楊振材提出「果敢系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兩國劃界,雙方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都做了一些讓步,在某些地段並未按照歷史傳統劃分邊界,果敢地區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5]。
  • 該地區原是中國領土,後被迫分離,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為果敢族
    西方列強通過工業革命,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中國成為了他們眼中最大的一塊「肥肉」。清朝末年,我國丟失了大片領土,其中包括江心坡、南坎、庫頁島等地,果敢也是其中之一。果敢全稱為「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首府為老街市,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其北面和東面緊鄰中國的雲南省。
  • 如果你是中國人,到了騰衝一定要去國殤墓園,滇西抗日紀念館
    這兩場戰役的勝利拉開了中國抗戰大反攻的序幕。也以其罕見的悲壯慘烈,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一頁。1944年5月起,中國遠徵軍第二十集團軍向騰衝發起戰略反攻,使騰衝成為全國第一座光復的縣城。四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全殲日軍6000多人,而我們的遠徵軍官兵付出了9168條寶貴的生命,盟軍官兵也有19人陣亡。
  • 緬甸一地方號稱「小中國」,說漢語寫漢字,吃了敗仗還能回到中國
    在歷史上中國就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自秦朝開始就和周邊的國家有交流!那時候很多周邊的國家,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國。所以很多中國人,都到那些國家去做生意什麼的!同時也在那裡傳播中國文化,所以說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從歷史上就一直都有,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地方,不屬於中國但是這裡生活著很多華人。
  • 伊斯託利亞:西南邊疆「內地化」,雍正走的這一步很關鍵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伊斯託利亞】傳統時代,中國是如何經營西南邊疆的?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世界頗具熱度的話題。眾所周知,秦滅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並延續至今。其中郡縣制度的推行,對於大一統國家的地方治理顯得尤為關鍵,至秦以後,郡縣制便取代分封製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模式。
  • 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2015年10月12日 09:07 來源:《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1期 作者:孫浩然 字號 內容摘要: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 古代中國為什麼無法徵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從今天的雲南省邊陲向西南方向遠眺,這個與我們共享多條重要河流的國家是我國邊疆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阻隔。事實上,古代中國政權曾經多次與緬甸交戰甚至將之滅國,但我們卻始終沒能將之變成如內地一般的郡縣體制,進而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大門。01掌握雲南為前提從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來看,中原王朝想要進佔緬甸必須將雲南地區穩穩地掌握在手中。
  • 緬甸為何能鯨吞蠶食中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緬甸,位於中國南部,是一個面積較大的東南亞國家。緬甸的國土面積為67萬平方公裡,不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其實原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