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裡,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明清時期曾為中國領土。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江心坡指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根據周恩來和奈溫1960年籤訂的中緬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了對江心坡的領土主張,從緬甸收回被英國1913年侵佔的片馬地區。
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位於瑞麗江南岸,與中國瑞麗市弄島鎮隔江相望,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鎮區(相當於縣),也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南坎原為中國領土,1897年被英國"租借",二戰期間先被日軍佔領,後被中國遠徵軍收復並建立"光復鄉"。不久國民政府以年租金1000盧比的價格繼續"租借"給英國。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籤訂,中國政府放棄了南坎的主權。
中國西南十八萬平方公裡的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只要是關心國事的,都知道中國有兩大片土地被帝國主義列強所侵佔:一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佔的東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國主義所侵佔的西南邊陲的江心坡地區及片馬邊城。這兩大片土地是當時灼燒中國人心靈念念不忘的國恥家恨。抗戰勝利後,東三省收復,但西南這片約相當於整個安徽省面積的土地江心坡,則在一九六○年與緬甸劃界時,白白讓與了外人。與此同時出讓的還有現今雲南麗江縣境外的邊境重鎮--南坎。對五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遺忘的地名。
江心坡與南坎的歷史與香港十分相同,但後者收回,前者卻放棄,兩相比較,使人感到主權神聖國土不可棄之類原則純是空話,爭與不爭,全出於現實政治利益的考量。
江心坡地區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其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片馬是位於恩梅開江下遊,內地與江心坡相通的一個邊境重鎮。這片土地是清朝雲南騰越州所屬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控制的地方。其地少數民族多與漢民族有深厚淵源,如其一支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漢時諸葛亮平南時所遺漢人士兵的後裔,至今仍祀奉諸葛武侯。一八五二年至一八八五年之間,
英國發動三次侵緬戰爭,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帝國主義遂通過緬甸此跳板染指中國西南邊疆,於一九一三年武力佔據片馬,斷絕江心坡與中國內地之通道,並於一九二七年吞併江心坡。但民國政府始終未曾承認過,一九二九年中國政府雲南交涉署曾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查此滇緬界務尚未勘定,片馬交涉尚未解決之際,緬甸政府復派兵經營江心坡一帶,並擄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親善之旨。準函前由,相應照會總領事查照,轉電緬甸政府,迅將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樁一律撤去,靜候將來中英兩國派出之大員會勘,至紉睦誼。」今日臺灣發行的地圖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養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國版圖中。
所割土地比臺灣還大一倍
一九四八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仍霸佔江心坡地區不放,而我們則為了與緬甸交好向緬方表示願意放棄大片國土。一九五七年周恩來與緬甸總理吳努會談時表示承認當年由英國所劃定但原不被中國承認的中緬國界線,即英人所劃的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三年後我國與緬甸籤署邊界條約,僅收回片馬,江心坡則一筆勾銷,同時並將江心坡以西與印度阿薩姆省接壤的中國藩屬的孟養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併慷慨送給了緬甸。這兩片土地相加比臺灣還大一倍。縱貫養西部,與邁立開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脈即是著名的野人山。抗戰期間中國遠徵軍在杜聿明將軍統領下與日交戰失利,曾橫越野人山撤退到印度休整,這一段悲壯慘烈行程不輸於二萬五千裡長徵。
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第二條稱「鑑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係,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權關係」,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面積約二二○平方公裡,八十五平方英裡)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份。」一塊主權屬於中國毫無爭議的國土南坎竟如此以他國的「實際需要」為由,輕易斷送了。
南坎:中緬邊境的一顆明珠
就南坎的歷史來看,簡直就是第二個香港。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處一個城市,其形勢猶如九龍之於新界。孟卯三角地是瑞麗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處一個富饒的壩子,處中緬交通要道上,至今從緬甸入雲南,亦必由南坎度瑞麗江。由於地處要衝,加上孟卯壩土地肥沃,出產富饒,今緬北最大產米區即在此,因此南坎中緬商賈雲集,為滇西南及緬北一相當繁榮的商業小都市。五、六十年代國民黨孤軍中的李崇文和李文煥的遊擊隊即駐紮在南坎附近的臘戍,據說對外聯絡、收集情報及採購給養都在南坎一帶進行。
但不幸南坎雖屬中國,但卻是被緬甸國土包圍的一塊飛地,垂涎南坎的英國要求清政府割讓,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將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根據該年中英兩國籤署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地,但由中國永久租予英國管轄,租價若干俟後再議。後議定英國每年付租銀一千盧比給中國。據記載,英國付租直到緬甸獨立,後由緬甸付給,49年後才中斷。
南坎之租借屬英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緬甸獨立後,該條約即應廢除,中國也應理直氣壯要回,應如其後毫不猶豫收回香港一 樣。但想不到為「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竟主動放棄了。
承認麥線的緬甸段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有個麥克馬洪線爭端,緣因一九一四年當時印度的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人麥克馬洪無視中印邊界傳統以喜馬拉雅山南坡為界,提出以喜馬拉雅山分水嶺劃界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均不予承認。由於緬甸當時為英國的印度殖民政府的一行省,此麥克馬洪線也就劃到了中緬邊界北部,蠶食了中國不少領土。但一九六○年與緬甸劃界時,基本上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
如果說當初中國被迫割地失土,是因為中國積弱,對手英國強大,但在中緬兩國獨立後,中緬兩國的力量強弱己互相易位,緬甸己無力再繼續霸佔中國領土,中國如果要收復失土應無困難。一九五四年周恩來訪緬旬,緬甸總理吳努即向周自承,他對中國懷有恐懼。同年吳努回訪中國,又向中國說,中國猶如大象,緬甸猶如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提心弔膽。結果中國這隻大象並未發怒,而且還慷慨贈土,以致當時有關報導說「緬甸非常感動」。
兩個現實的政治原因:
一是當時中印關係非常緊張,中印邊境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因此中國決定儘快解決與西鄰其他各國的邊界問題,除緬甸,對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都作了領土讓步,不過尤以對緬甸犧牲最太。
為消滅國民黨孤軍
第二個原因是國民黨李彌將軍的一支孤軍在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後,撤退到緬甸東部的中緬邊界地區打遊擊。這隻孤軍盛時一度反攻進入雲南,並曾佔領中緬地區約三個臺灣面積的大片遊擊區。當時國民黨孤軍有可能和反對緬甸中央政府的撣邦遊擊隊合作,獨立建國。若是,中國西南邊陲將出現一個虎視耽耽的反共國家,這當然是中國極不願見到的前景。
臺灣作家柏楊以鄧克保之名所著《異域》這部報告文學指出,孤軍出沒的緬西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所以在去年(編按:一九六○年)匆匆的和緬甸『劃界訂約』(編按:指一九六○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就是企圖明確的顯示出來我們侵佔了緬甸的國土,作為消滅和控告我們(編按:指孤軍)的法律根據。」
對於這一歷史真相,雲南人民至今仍有記憶,金鐘六、七年代在雲南工作時,常聽當地居民談起割江心坡,讓南坎之事仍不勝惋惜,但對此卻諱莫如深,大陸所有歷史、地理書籍均避口不談,甚至大陸學者在海外發表的有關雲南邊境變遷的學術文章對此也含糊其詞。雲南大學檔案系副教授萬家林、王文光九六年發表在日本出版的《中國研究月刊》上的一篇有關文章提到江心坡,說江心坡於清時被「英國佔領,劃歸緬甸,解放後中緬重訂邊界時,才將片古崗(即片馬)收回」,竟然迴避中緬劃界時中國放棄了大片土地的事實。
百川·《中國西南十八萬平方公裡的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始末》
編選:趙應
微信:zhaoying933
郵箱:aerdt199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