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作為壓力,同國民黨政府於6月18日用換文的方式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它片面有利的邊界。這就是所謂「1941年線」。
中國成立後,內戰所造成與遺留的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隨後韓戰打響,邊界爭端的處理也未著手。一部分敗退到緬甸境內的國民黨李彌殘部於1951年開始反攻共和國,後於1952年被擊潰,並追擊進入「 1941年線"以西地區,當時緬甸軍隊尚未到達該地區。 1955年底,中緬雙方的前哨部隊在邊界南段未定界的黃果園發生一次武裝衝突,緬甸軍隊趁機佔領了中緬北段邊界的部分地區,史稱 「黃果園事件"。至此,中緬邊界糾紛才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新中國的中緬爭議邊界一共有三段:北段是尖高山以北地區(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貢山與恩梅開江之間的土地),未定界;
南段是籤訂了邊界協議但還未來得及實地勘界的中緬南段「 1941年線";
中段是勐卯「永租"三角地(南坎)。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在北京籤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主要內容:
(1)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一段未定邊界,除片馬、古浪和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性定界,並且確認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東南端終點的劃界原則;
(2)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歸還中國;
(3)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猛卯三角地(南坎)所保持的「永租」關係,中國方面同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緬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兩國的滇緬南段界務換文規定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轄區劃歸中國。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裡,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裡。
果敢(Kokang),全稱「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裡。2005年相關數據顯示,果敢當地總人口約25萬人,其中90%人口為果敢族(漢族),祖上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部的官兵。
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在倫敦籤訂了《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與其籤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籤訂,其中並未提到果敢,代表新中國放棄收復果敢的權利。果敢歸緬甸撣邦管轄。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區正式更名為 「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果敢曾經(1989年-2009年)有高度的自治權。20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採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大力引入緬語教師,採用緬語教學。
歡迎大家關注我,帶你了解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