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無法徵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2021-02-18 星球地理

文/王凱迪

緬甸,一個跟我們一衣帶水的西南鄰邦,曾經多次出現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之中。從今天的雲南省邊陲向西南方向遠眺,這個與我們共享多條重要河流的國家是我國邊疆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阻隔。

事實上,古代中國政權曾經多次與緬甸交戰甚至將之滅國,但我們卻始終沒能將之變成如內地一般的郡縣體制,進而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大門。

01掌握雲南為前提

從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來看,中原王朝想要進佔緬甸必須將雲南地區穩穩地掌握在手中。然而事實上,中原王朝對雲南的掌握程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羈縻不定的狀態。

東漢時期有著名的諸葛亮徵南中,使中原王朝在金沙江以南的雲南地區奠定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秩序,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雲南都游離在中央政府的邊緣地帶,當地設立的郡縣管轄制度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內地。

這種情況到隋唐之後便愈加惡化,古哀牢人的後裔南詔部落在藉助唐王朝的政治軍事援助情況下順利統一大雲南地區,甚至對唐王朝的劍南道(四川)與播州(貴州一帶)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雲南尚且不能羈縻控制的情況下,中原王朝想要進一步控制緬甸便是痴人說夢無疑。

02地理阻礙

即使中原王朝足夠強大後順利將雲南納入有效控制之下,進佔緬甸建立長期根據地依舊十分困難。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核心地帶,地勢崎嶇,山嶺縱橫,地形相對破碎,各個區域依靠自身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的壩子(平原)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方勢力,極易成為大一統王朝體制下不穩定的離心因素。因此,儘管以元明清三朝為代表的強勢統一王朝在雲南大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管轄治理,但是依舊需要在這片土地上付出高昂的統治成本,從而很難再有餘力向更深處的緬甸地區推進。

除此之外,雲南的地理條件恰好阻遏了中原王朝向東南亞投射軍政控制力的路徑。崎嶇不定的惡劣高原不僅會增大實際駐軍、進軍與後勤補給的難度,更會增強統治者與地方官員的距離感與認同漠視,並不會將之當做真正的域內疆土,而是可有可無的域外藩邦政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元朝軍隊在消滅蒲甘王朝之後,繼續以其國王為緬中行省丞相,且不向當地徵收貢賦的舉措,也才有了明代雲南沐家在調解緬甸部族糾紛中不願使用雷厲風行之舉措,反而採取和稀泥羈縻政策。

03不一樣的緬甸

除了雲南橋頭堡的掌握與地理環境的阻隔之外,緬甸自身的地理環境同樣獨特。以位於緬甸東部的撣邦高原和西部的若開山脈為界,將大緬甸地區分為撣邦地區(傣族為主)、西部沿海的若開地區(阿拉幹人)和位於兩山之間的河谷核心區。兩山之間的伊洛瓦底江河谷地區地勢低下,氣候炎熱,是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主要聚集地。

如此來看,即使來自雲南一帶的中央王朝勢力翻山越嶺進入雲南的河谷地帶,所面對的依舊便是炎熱異常的氣候與密集分布的緬族部落,這些集聚在伊洛瓦底江的主體民族即使短時間屈服於外部強權,但是長此以往依舊難以被大規模同化。更為麻煩的是,來自東西兩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力量更有可能趁機作亂攪局,讓中央政權在當地的勢力疲於奔命,最終只得在精疲力盡後選擇退出(元朝與明朝),採取從雲南遙領的方式來進行羈縻統治。

綜上所述,掌握雲南的難度與控制雲南的成本,外加緬甸本土的複雜地理民族情況,最終導致中原王朝始終無法將緬甸徵服(郡縣化)並進入印度洋沿岸。

參考文獻:

1.緬甸史

2.明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為什麼徵服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中國目前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裡,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 唯一可能成為中國印度洋出海口「緬甸」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中國離印度洋最近的地方是雲南,跟雲南相鄰的是緬甸,如果緬甸是中國的一個省,那麼中國就屬於兩洋國家,有直面印度洋的港口,在戰略上,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就有更多的選擇,我們今天的石油生命線也不會受困於馬六甲海峽,也不至於花巨大的成本修建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攻打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繼續往南打?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很多王朝在當時的世界都是超級的強大,航海也非常發達,並且往南邊的越南等地區都曾經是中華的藩屬國。那麼疑問來了:為什麼中華的船隊不再往南邊走走,為什麼沒有發現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征服澳大利亞的澳洲大陸?
  • 古代中國紅寶石又稱「光珠」紅寶石歷史由來
    紅寶石歷史由來 古代中國紅寶石又稱「光珠」人類文明早期中的紅寶石,因其與血色相近,而將其認作是寶貴的寶石——持有紅寶石,將賦予個人無限的生命力氣。紅色象徵著永不熄滅的聖火,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美好的寓意,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彩色寶石市場的不斷發展,紅寶石也逐漸成為國人投資的新寵,其稀有性要比其它色系寶石高很多,因此也帶來更高的投資收藏價值。
  • 周運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緒論(節選)
    所以西域、南海成為中外交往道路的代稱,馮承鈞翻譯了著名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他也編了《西域地名》,以地名的西文名稱為綱,但是編寫《南海地名》沒有完成,書稿為日寇劫去,直到1980年,才由陸峻岭按照《西域地名》的體例,編成《南海地名》,作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的第二部分。由陳佳榮、謝方編著《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第一部分以地名的漢文名稱為綱,此處的南海包括東南亞地區和印度洋,是廣義的南海。
  • 緬甸有多重要?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漢朝通過羈縻政策統治了雲貴高原上的原住民族後,還要繼續向西進入怒江地區。要知道,徵服橫斷山脈那些為數不多的部族,所付出的代價並不會比進入雲貴高原少,而所獲得的直接收益卻要少得多。與在西域的做法一樣,帝國對這一地區並不是以移民、消化為主(帝國內部還有很多待開墾的土地),而是以保障交通為主要目的。畢竟相比於成都平原這樣的「天府之國」,這片「煙瘴之地」暫時還引不起北方移民足夠的興趣。
  • 緬甸為什麼沒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537-緬甸脫離大明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在元代以前的中國歷任政權眼中,西南邊陲都是陌生的迷霧地區。蒲甘古都位於緬甸中部周邊還有其他古都如阿瓦和曼德勒這一沿伊洛瓦底江區域是緬甸的核心區(圖片:shutterstock@Milonk)▼佔領直通之後,蒲甘王朝開始四面出擊,西越若開山脈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今天緬印邊境的地區,北方越過八莫把戰火燃到了大理城下,南將緬甸今天最南方的省份德林達依收入囊中,向東徵服了湄南河西岸的泰人區域。
  • 五大港口,如印度洋上的五顆「珍珠」,助中國重塑海上絲綢之路
    在印度洋,有兩條最主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從波斯灣到西方,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是通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到達歐美,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從波斯灣到東方,橫跨馬六甲或龍目海峽,然後到達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印度洋對於中國的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 緬甸為什麼要換首都?
    當時緬甸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已經建立了鐵路系統但要到達中國大後方還要修不少公路而且緬甸中部這條線在日軍壓力下很容易被切斷』▼而對於緬甸人來說,曼德勒還是最後一個古王朝的王都阿瓦城的繼承者。南明永曆帝攜流亡朝廷一路南下時,就曾在此駐陛,為緬甸王所收留。
  • 中國水下力量在印度洋遍地開花 又有一個國家坐不住表態要購買了
    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這些年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已經出現不可逆的增長,目前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泰國均已向中國採購了常規潛艇,這有助於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的提升。報導還披露,孟加拉國和泰國購買中國潛艇事情,深深刺激了夾在這兩個國家中間的緬甸,就在泰國宣布宣布採購計劃後的當年5月,緬甸軍方高層也向記者表達購買潛艇的意向,並透露說已經開始對艇員展開訓練。根據日本媒體分析,未來緬甸採購的潛艇,也極有可能將訂單交給中國。
  • 東南亞的越南、寮國、緬甸與我國接壤,這三國與我國關係如何?
    入清之後越南向大清臣服,並於嘉慶時期申請將國號從安南改為「南越」,但」南越「為中國古代政權,於是嘉慶便將」南越「二字顛倒,改為」越南「,越南國號由此而來。到晚清時期,清廷衰落,法國人將觸角深入越南。至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越南阮氏王朝名存實亡,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 緬甸最後併入國土的這個邦的封建時期簡史
    若開邦西臨印度洋,海岸風景十分優美,更兼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是理想的天然浴場和避暑勝地。其中,額不裏海灘尤負盛名。陳毅元帥訪緬時曾在此與緬方領導人舉行沙灘足球賽。若開地區雖然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同古代印度有聯繫,但是,它與孟加拉之間有熱帶沼澤地相隔,與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則被若開山脈分開,只有部分山口作為通道。
  • 走進緬甸:中國西南大門的鑰匙
    今天就來重點說說昆明以及它對面的一處寶地,也是未來中國向外發揮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通道——緬甸。首先來說說昆明,一直以來,大眾對昆明的印象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旅遊城市的定位上,彩雲之南,春城,這些或許是我們想到昆明之後的第一印象。
  • 中國租用緬甸的科科群島,讓妄加揣測的印度坐立不安
    為了我國能源運輸的便捷與安全,我國在印度洋上租用了很多港口,但是有這樣一片島嶼,它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就是我國租用緬甸的科科群島屬於緬甸的仰光省管轄,東靠安達曼海西臨孟加拉灣,科科群島位於雲南省、印度、斯裡蘭卡和馬六甲所組成的區域中心地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 日本侵略大半個中國,為什麼和印度打一仗就跑了,印度真的很強嗎
    日本人當時就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來緩解當時的國內矛盾,開始在中國掠奪資源。日本人的野心不止是想要拿下中國,而是想要稱霸世界。首先,佔領中國是日本稱霸世界的第一步,在1929年日本就策劃了「九一八事變」,從而開始對中國開始侵略,不到半年時間,中國東北三省就已經被日本拿下了。中國也開始了14年的抗日戰爭。
  • 緬甸為什麼遷都???
    據ET一名檳城的信徒透露,ET在小時候與普通人無異,不過在得了怪病後,她的體格無法再繼續長大,手指也好像關節炎患者般扭曲,而講話也口吃,說詞不伶俐;由於她的情況無法再上學,因此她的家人只好讓她輟學。    緬甸為什麼遷都,有人猜測是怕老美進攻,有人認為是擔心中國控制其北方地區,還有星象巫術等…
  •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隨後,白所成率部協同緬甸政府軍在果敢老象塘向彭家聲部發起攻擊。緬甸政府軍甚至動用大炮等重武器對楊龍寨等地猛烈進攻,彭家聲餘部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越過邊界進入中國鎮康縣境內,並交出武器,政府軍隨即徹底控制了整個果敢地區。而彭家聲本人也在兵敗後不知所蹤。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衝突中,約有1.3萬果敢人逃入中國境內,中國政府在解除他們的武裝後,都對這些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
  • 如果亞力山大一路向東,能徵服華夏嗎?秦始皇:感謝打開西方視野
    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華夏是不會輕易被任何遙遠的西方來客徵服的,中國的體量在那裡明擺著,給養問題是個解決不了的大問題。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亞歷山大真要來到中國,也不是沒有可能徵服中國。只不過這個概率太小,最多有八十萬分之一的可能。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泰緬兩國的山川地貌緬甸境內水網縱橫,發源於中國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自北向南奔流到海。兼以南部一小段錫當河、德林達依河和勃固山脈,構成了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封閉地形。這種特殊的地形,一方面隔絕了來自附近中國、印度方向強大文明的衝擊,另一方面賜予了得天獨厚的農耕條件。緬北由於若開山的阻隔,來自印度洋的水汽無法進入,形成的乾燥河谷,避免了洪水與瘧疾的侵襲,當地人民修建灌溉系統,養育了兩三百萬的人口。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降水充沛,土地肥沃寬廣,支撐著緬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 橫斷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它們緊湊而密集,作為中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分界線的一部分,仿若從青藏高原這個大盆中傾倒而出的水流,兇猛地砸向中南半島。由於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且山嶺與溝谷相間排列,嶺谷之間地勢落差平均1000-2000米,在山區中部更是有瀾滄江,怒江與金沙江與山脈並行南驅,橫斷了東西方向的交通,故被稱為橫斷山脈(群)。橫斷山脈的存在,對中國西南來說意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