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麗1,楊文濤2
1.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雲南 臨滄 677099;2.鎮康縣委宣傳部,雲南 鎮康 677704
摘要:緬北果敢衝突深刻影響中國西南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探討果敢的歷史與果敢族的由來、果敢同盟軍與果敢特區的發展、果敢衝突的基本經過和影響,把邊疆治理與外交實踐相結合,推動果敢的民族和解與和平發展。
關鍵詞:果敢;果敢族;果敢同盟軍;果敢特區;果敢衝突;民族和解
一、果敢與果敢族緬甸果敢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為2 700平方千米,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市的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以及保山市的龍陵縣接壤,人口約22萬,其中90%以上為果敢族,以漢語為官方語言,保持著漢族的文化傳統。關於果敢名字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殖民統治者引用的新名,來源於科幹山的音譯;「果敢」二字系由撣語變音而來,「果」是撣語的九,「敢」是戶口,意思是這個地區由九戶人家組成[1];以中文釋義,果敢則為果斷、敢為的好詞句。不管其名稱的來源如何,至少70多年來已成為這一地區的專用名字。
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秦時為哀牢地,東漢時為永昌郡,東晉南朝時屬寧州永昌郡,唐朝南詔時屬永昌節度,宋朝大理國時屬永昌府,元代時分屬雲南行省的鎮康路和孟定路,明代分屬永昌府鎮康州和孟定府。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大西軍」支持下舉旗反清,兵敗後一路出逃,退入緬甸。清康熙十八年(1661年),清朝平西王吳三桂帥師臨江,緬王莽白將朱由榔送交清軍,次年4月,「吳三桂以帛進帝,帝遂崩」[2]。朱由榔的部下隨從,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俱逃入科幹山避難。其後,清朝在今臘戌附近設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畢竟鞭長莫及,難以切實治理,實際上成為「化外之邦」。
從1989年3月果敢同盟軍與緬甸軍政府和解,到1997年緬甸政府與17支民地武籤署了政治和解或停火協議,緬甸在和平發展道路上邁出了正確的步伐。但一直以來,緬甸軍政府始終把「擁兵自立」的民地武視為國家穩定的「心腹之患」。2008年5月,緬甸軍政府頒布了新憲法,其中第7章第338條規定:「全國範圍內的武裝力量統一歸國防軍指揮」[7]。隨即,緬甸軍政府提出把民地武混編為以營為單位、有具體員額標準的邊防軍,由緬甸國防軍統一指揮和管理。同時,從2009年4月開始,緬甸軍隊對民地武進行了密集的遊說努力。由於槍桿子是民地武「佔地自管」的基石,因此包括果敢同盟軍在內的民地武堅決抵制改編。就果敢同盟軍而言,從4月到7月,緬甸軍政府先後五次接觸果敢特區政府,試圖說服果敢同盟軍接受改編為邊防軍,但毫無例外均遭到了彭家聲的拒絕。
1948年1月緬甸獨立後,楊文炳次子楊振材擔任緬甸政府上議院議員兼撣邦財政廳長,三子楊振聲任下議院議員。在緬甸首屆國會上,楊振材提出「果敢系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兩國劃界,雙方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都做了一些讓步,在某些地段並未按照歷史傳統劃分邊界,果敢地區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5]。
1963年8月,緬甸政府軍中央情報局及東北軍區同時行動,在仰光、臘戌、東枝等地抓捕果敢地區的頭面人物如楊文燦、楊金秀、楊振材、羅星漢等。1965年4月,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楊振聲帶著部隊和家屬西渡薩爾溫江,南下泰國流亡。是年6月,彭家聲在果敢百姓的支持下成立「果敢人民革命軍」,公開與政府軍對抗。1967年7月,彭家聲部遭到政府軍和楊振材部圍攻,在彈盡糧絕、處境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進入中國邊境一側請求援助。1968年,兵敗後接受緬甸共產黨領導的彭家聲打著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軍的旗號再返果敢,其部隊經過訓練,改編為緬共人民軍果敢一支隊,彭家聲任支隊長。1969年3月,兵敗的緬甸政府軍放棄果敢,撤至滾弄,並強迫果敢3000多戶百姓15000多人搬家[4]。至此,果敢開始了緬甸共產黨20年的統治。
果敢族是英國殖民統治者在統治緬甸時給予果敢地區漢族的稱呼,緬甸獨立後接受了這一遺產,果敢地區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絕大多數人操漢語云南方言,在1983年被緬甸政府正式定名為果敢族,為緬甸135個民族之一。果敢族主要由6次大的人口流動所形成:一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商人馬幫的後裔;二是追隨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逃亡並流落其地的官兵後裔;三是明末清初由應天府先遷居大理再遷居果敢的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人楊高學的後裔;四是二戰時期流落當地的國民黨遠徵軍、四、五十年代潰敗逃亡緬北的國民黨將士及其後人;五是緬甸共產黨統治前期到果敢參加緬甸共產黨的中國知青及相關人員;六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商、打工和逃避犯罪打擊等各種因素定居果敢的中國移民[1]。不難看出,雖然果敢族人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但其構成和來源比較複雜,對中國有文化認同但無政治法律身份。同時,他們沒有形成對果敢族的民族認同,多數果敢人因為沒有取得緬甸的公民身份證,對緬甸既無國家法律身份也無文化認同。
二、果敢同盟軍與果敢特區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楊龍寨召開會議,發表聲明,脫離無法繼續領導武裝革命的緬共領導。駐薩爾溫江以西的一旅、二旅、貴概縣大隊和原緬共果敢縣大隊共4000餘人與彭家聲一道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以下簡稱果敢同盟軍),由彭家聲任司令,接管了緬共在果敢的一切權力機構。經過與緬甸軍政府會談,緬甸軍政府明確表示果敢同盟軍的合法地位,雙方在3月31日籤署停火協定,使果敢同盟軍成為第一支與緬甸軍政府籤署停火協定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以下簡稱民地武)。同時,果敢同盟軍轄區被緬甸軍政府命名為撣邦第一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果敢特區),把同盟軍編為監察部隊,彭家聲既是監察部隊的司令,又是特區地方政府主席。果敢特區名義上歸屬緬甸中央政府,但擁有獨立的政府、軍隊、稅收和法律制度,對中央政府不承擔任何義務。至此,果敢地區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高度自治性地方政權的歷史[6]。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1886年,中英雙方締結《中英會議緬甸條款》,中緬邊界問題由此產生。1894年,中英籤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明確規定科幹為中國領土。但在1897年籤訂的《中緬條約附款》中,英國從中國手中奪去了科乾等地[3]。1935年,中英會商南段未定界有關事宜,成立「中英滇緬勘界委員會」並著手開展會勘工作。1942年日本侵佔緬甸後,果敢土司楊文炳宣布抗日,並帶子楊振聲入境,在昆明被雲南省主席龍雲接見,到重慶被蔣介石召見。因抗日有功,楊文炳在1947年獲得英皇喬治六世頒發的OBE勳章一枚、獎狀一張[4]。
以此同時,楊茂良向緬政府提出果敢、貴概地區由政府軍接管,並向政府繳出武器彈藥倉庫,請政府劃一塊地盤讓其長期居住養老,並保證其安全。緬政府很快準允後,政府軍跨過薩爾溫江,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地段幾乎所有的制高點。雖然緬軍聲稱「一旦局勢穩定就撤出軍隊」,但時至果敢事件爆發,緬軍一直牢牢控制著從清水河、老街至慕泰193公裡地段上所有的制高點。
楊茂良交權引發所屬部隊的不滿,白所成、王國政、魏超仁、蔣忠明、字三等率部回歸同盟軍總部,統一歸屬以彭家聲主席為首的特區政府領導,重新組建和調整了果敢同盟軍的領導班子。總司令彭家富,副司令為彭德仁、白所成、王國政、蔣忠明,魏超仁任參謀長,副參謀長字三。蔣忠明逝世後,魏超仁任副司令,字三任參謀長[4]。截止2009年果敢事件爆發前,果敢同盟軍編制為4個步兵營、1個炮營和1個警衛連,總人數3000餘人,其中作戰部隊1800餘人。
三、果敢衝突1992年11月,果敢同盟軍發生第一次內訌,發難的是楊茂良兄弟。在緬甸撣邦第二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佤邦)的支援下,楊茂良兄弟打敗彭家聲,彭家聲率殘部投奔主政緬甸撣邦第四特別行政區的女婿林明賢。楊茂良成為果敢同盟軍的司令,楊茂安為副司令。1995年8月,果敢同盟軍出現第二次內訌,駐紮在勐固的果敢同盟軍128師副師長李尼門發動兵變,舉兵反楊。楊茂良調集駐紮果敢的124師前往鎮壓。此時,果敢老街、清水河一帶兵力空虛。彭家聲以敏銳的眼光看到奪回果敢的時機成熟,於是由彭家富指揮的500餘人在11月23日佔領清水河,並在在撣東同盟軍、佤邦聯合軍的支持下對果敢形成了包圍態勢,隨即重新入主果敢。
2009年8月8日,緬甸政府軍藉口搜查毒品,派出30名警察突然包圍老街楊龍寨的果敢特區軍械修理廠並準備搜查,遭拒絕後政府軍與果敢同盟軍形成對峙。21日,緬甸政府將果敢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其弟彭家富和其兩個兒子列為通緝犯。23日,100多名緬甸軍警突襲彭家聲在果敢老街的家,彭家聲聞訊逃脫。24日,緬甸政府軍下令果敢同盟軍加入受政府控制的邊防軍,但被果敢同盟軍拒絕,雙方再次對峙。同日,果敢同盟軍發生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內訌,果敢同盟軍副司令白所成和魏超仁、劉國璽等率部譁變,成立果敢特區臨時管理委員會,白所成自任主席,彭家聲及其家族成員都被排除在領導成員名單之外。25日,1000多名政府軍乘坐汽車進入老街,任命白所成為果敢地區新的領導人。27日,白所成率部協同緬甸政府軍在果敢老象塘向彭家聲部發起攻擊。29日,緬甸政府軍動用大炮等重武器對楊龍寨等地猛烈進攻,彭家聲餘部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越過邊界進入中國鎮康縣境內,並交出武器,政府軍隨即徹底控制了整個果敢地區。30日,緬甸政府稱,果敢戰事共造成15名警察和11名軍人死亡,13名警察和34名軍人受傷,以及8名少數民族武裝人員死亡。而緬方有3發炮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2位中國邊民死亡,多人受傷[8]。
果敢軍事衝突造成果敢地區邊民心理恐慌,導致3.7萬邊民湧入我國鎮康縣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境內。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中方對入境人員給予妥善處置和救助,其中1.3萬餘人接受了我國政府的安置救助;有的則投親靠友;而在果敢地區經商或打工的中國邊民則返回自己家中。對零星入境的緬方武裝人員,我方按照國際法等規定,對持械者收繳槍械,妥善收容、安置,適時遣返。9月21日,中國向緬甸就在緬中國公民權益受到侵害一事提出交涉,要求緬方查清事件經過,嚴懲違法人員,切實維護在緬中國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權益。29日,緬方對果敢衝突造成2名中國人不幸遇難感到難過,對給中國邊民生活造成的損失表示同情,允諾將依法保護在緬中國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8]。
2014年12月中旬,隱居多年的彭家聲公開聲稱,他領導的果敢同盟軍已經復出,並伏擊了緬甸政府軍。
2015年2月9日,彭家聲部實施「光復果敢」行動,311旅4個營近600人潛入果敢,對果敢慕泰、貢章、老街、道水等地發起攻擊。緬政府軍調集第33機動師近2000人清剿彭部,「2.09事件」全面爆發。隨著戰事的推移,彭家聲部逐步又投入211旅、411旅,兵力一度達到3000餘人。緬甸政府軍則先後調集6個作戰師、3個作戰指揮部,約1.2萬人,對彭部實施清剿。這次衝突在中緬邊境臨邊交火,造成大量涉我問題。特別是3月13日,緬政府軍和彭家聲部在猴子洞、大水塘區域交戰,緬軍2架K8戰機從142號界樁至143號界樁之間侵入我境,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大水桑樹村附近連續投下3枚炸彈,造成我在甘蔗地勞作的大水桑樹村邊民5死8傷。5月14日,緬方2枚炮彈落入鎮康縣南傘城中爆炸,造成邊民5人受傷,財產受到損失。
2015年「3.13事件」發生後,臨滄軍分區迅速組織官兵民兵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勘察取證、穩定邊民,同時,積極上報情況、警告緬方,贏得了與緬交涉的主動權。國家領導人作出「採取堅決措施維護中緬邊防空防安全」的重要指示,總部首長率工作組趕赴邊境一線勘察,處置邊境涉我問題。成都軍區迅速在鎮康縣城南傘開設前指,組織陸空力量聯合應對。臨滄軍分區組織部隊和民兵參加了「中南使命」演習,認真研究重難點涉我問題處置要領,維護了邊境穩定,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廣泛開展「愛民安民、助勞護勞」活動,穩定了邊境人心。及時組織我人員避險,確保邊民不受境外流彈流炮傷害。
「5.14事件」發生後,臨滄軍分區全力協助總參應急辦工作組開展調查取證、對緬交涉等工作。從2015年6月1日起,按照中央軍委主席批准的《維護中緬邊防空防安全陸空聯合實兵實彈演習方案》計劃,軍分區所屬部隊參加了「鎮康—15」臨邊實兵實彈演習。先後進行了1次陸空聯合、1次黨政軍警民聯合、5次地面臨邊和4次火力威懾實兵實彈演習。隨後,臨滄軍分區又獨立組織了「滄江—2015B」演習,分區團級單位參加。通過演習,迫使緬軍全面撤離騎線據點,主動約束臨邊軍事行動,有效保護了我邊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有效維護了邊疆社會穩定。
此次果敢衝突持續了4個多月,造成緬甸邊民6萬人為避險、避戰湧入中國,引發了諸如社會治安、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境賭博等等社會性問題。
2017年3月6日,果敢同盟軍對緬甸果敢的軍營、警察局和相關目標發動攻擊的同時,還對中緬邊界125界樁和127界樁之間緬軍軍營發起攻擊,雙方發生激烈交火,果敢衝突風雲再起。據不完全統計,「3.06事件」造成5名警察、5名平民在內的大約30人死亡。3月11日,炮彈擊中了果敢紅巖學校和周圍的民房,造成中國鳳慶籍教師郭紹偉當場身亡,多名平民不同程度受傷。這次衝突時斷時續,至今依然戰事不斷。衝突導致2萬邊民湧入我國鎮康縣,使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四、基本認識通過對果敢的歷史和對緬甸果敢現狀特別是武裝衝突的簡要概述,可以有以下基本認識。第一,武力解決不了緬甸果敢的民族問題。緬甸民盟政府、軍方和果敢同盟軍只有堅持互諒互讓和寬容、共存的態度,通過和談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分歧,解決問題。目前,儘管果敢同盟軍一直被壓制在果敢北部山區的狹小地帶中,處境雖然越來越難,但仍然具備繼續生存下去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基礎。第二,民族和解符合緬甸民盟政府、軍方和果敢同盟軍的各方利益。緬甸民盟上臺執政後,和軍方在實現建立緬族為主體、各民族參與的緬甸聯邦這個共同而長遠的目標上,是有共同利益的[9]。在當前對待果敢問題上,彭家聲領導的果敢同盟軍有民族和解的強烈意願,如何有效促進果敢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果敢同盟軍上層的政治權益,考量著緬甸民盟政府和軍方的合作與智慧。第三,果敢衝突嚴重影響了中國西南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發展,中國現有的調停方式亟待創新。從2009年「8.8事件」以來,中國積極呼籲衝突雙方保持克制並通過和談解決問題,對雙方之間只進行調和、勸和、促和而不預設立場。而緬甸無論是政府、軍方還是果敢同盟軍,各自考慮的都是自己的核心利益,很少顧及如何減少對中國邊境安全、穩定和發展的影響問題。可以看到,在我國家門口發生的武裝衝突已經多次侵犯中國主權,嚴重威脅到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我們必須更加積極作為,創造性介入,把邊疆治理與外交實踐相結合,推動果敢局勢向和平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民族和解。否則,勸和、促和就成為一句空話,當下的停火協議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果敢的和平發展依然長路漫漫。
參考文獻:
[1]王士錄﹒緬甸的「果敢族」:族稱、來歷、狀況及跨國互動[J]﹒世界民族,2005,(5):70—77﹒
[2]餘定邦,黃重言﹒中國古籍中有關緬甸資料彙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楊寶康﹒論中緬南段邊界問題與班洪事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133—136﹒
[4]肖學仁﹒果敢史話[Z]﹒昆明錦潤印刷有限公司,2007﹒
[5]羅聖榮,汪愛平﹒緬北果敢衝突與中國西南安全[J]﹒世界民族,2011,(1):20—26﹒
[6]張偉玉﹒政治身份認同與緬甸果敢同盟軍的瓦解[J]﹒當代亞太,2012,(2):132—157﹒
[7]李晨陽,古龍駒﹒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J]﹒南洋資料譯叢,2009,(4):48—61﹒
[8]李晨陽,盧光盛﹒緬甸:2009年回顧與2010年展望[J]﹒東南亞縱橫,2010,(4):10—17﹒
[9]餘強,李晨陽﹒「緬甸智慧」:軍政博弈「鬥而不破」[J]﹒世界知識,2016,(17):28—29﹒
中圖分類號:K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7734(2018)01-0044-04
基金項目:臨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邊疆治理視角下緬北果敢衝突問題研究(JCZX201707)。
作者簡介:付永麗(1978~),女,山東高密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經濟與區域文化研究;
楊文濤(1968~),女,雲南鎮康人,鎮康縣委宣傳部文明辦主任。
收稿日期: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