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族
果敢族:緬甸的漢族一支(另兩支被稱為華族和猛穩族),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果敢地區,毗鄰中國雲南。果敢地區在唐代屬於南詔國的領土,宋代屬於大理國領土。總人數只有20多萬的少數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統是漢族。他們最早來到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世紀,一支中國移民後裔成為科幹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1897年2月4日籤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滿清政權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漢族的一部分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也開始了百年的罌粟種植歷史。
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約15萬。近年來,果敢華人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壓迫,不時發生緬甸軍隊攻擊果敢族的事件。
淵源果敢女子
果敢族:緬甸的漢族一支(另兩支被稱為華族和猛穩族),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果敢地區,毗鄰中國雲南。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中華民族。
發展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直至21世紀,緬甸國內一律取消華語,更不允許教授中文。為了保存自己的漢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中文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果敢族民主同盟軍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緬甸果敢民族和平紀念碑
撣邦果敢第一特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5200平方公裡,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中緬國界線長達250公裡。果敢數百年來,特別是近百年的歷史,是以販運毒品獲利為目的的武裝割據的歷史,解剖它的歷史,可以看到緬北數支地區民族武裝和販毒武裝勢力形成、發展歷史的縮影。95%由華人組成的今日緬甸少數民族「果敢族」,與雲南邊疆地區有著極為深遠的歷史關係,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不僅有助於西南邊疆史的學術研究,而且對世人認識雲南境外毒品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維護西南邊陲的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仔細推究起來,果敢族的歷史起源竟在中國昆明的逼死坡,與中國明朝末年的永曆帝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今天,許多果敢人仍然自稱是皇裔後世子孫,並以此而自豪。逼死坡是昆明市五華山西麓、華山西路北段的陡坡。明清兩代貢院在此開科取士,後逐漸發展成為通往貢院(今雲南大學)和北城門及北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據說最初因這個山坡上有幾家賣蓖子的鋪子,因此被稱為蓖子坡。
緬甸果敢居民向中國四川地震災民捐款救助
史稱桂王的永曆帝朱由榔,在原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餘部李定國、白文選的大西軍擁戴下,繼續舉起南明王朝的旗號對抗清兵。1658年10月,在一群南明孤臣的護衛下,從南京一路逃亡到雲南的朱由榔,最後在昆明建立了南明王朝的滇都,並開始在五華山上建造王宮,蓖子坡隨之熱鬧起來。
清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數十萬大軍分三路進逼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棄滇都昆明,經保山、騰衝一路敗退進入緬甸。
果敢地理示意圖
雖然南明的大西軍戰事一再落敗,但在此期間卻冒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此人的第十代子孫羅星漢成為後來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梟。
據《明史》記載:朱由榔帶1500餘人由騰越(騰衝)西逃,進入緬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士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曆帝。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咒水之難」。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十萬之眾飲馬怒江、直抵緬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妻、妾送交清軍,以免惹火燒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在今稱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徹底結束。
昆明百姓出於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將永曆帝遇難地蓖子坡改稱為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為有損大清聲譽,遂於道光年間將逼死坡改為昇平坡,並勒石立碑以宣揚其昇平盛世,但民間仍稱之逼死坡。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頭。
南明的殘兵數幹人逃到了一個叫麻慄壩的地方,這地方在緬語裡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即今緬甸果敢縣(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高山丘陵區,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產大煙而聞名的麻慄壩,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隱姓埋名深居下來。今天果敢地區的華人系以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為主體。其中有一姓楊的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歷代鎮守滇西南,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楊氏成為當地土司,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一個華人社團崛起於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封誥的官僚體系。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奈溫將軍達成協定,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期國勢強盛,中央帝國西南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納貢稱臣,接受明王朝的節制。在雲南與現今屬緬北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對偏遠之地的「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兩個是在緬甸版圖上的孟洋和木邦 (明朝末年1602-1606年間,緬人趁中國改朝換代的內亂之機,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葉,它的統治範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遊是中國的內河,而現今的伊洛瓦底江上遊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範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明朝設立威遠營,曾在此築壇誓眾,其誓詞日:「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衝縣西北動卡山)、萬切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動弄山)、巨石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裡至數百裡不等。
作為南明永曆帝副將的羅氏後代,因永曆帝的落敗也隨之沉淪,到了羅家第四代即立下祖訓,隱瞞其祖上曾是永曆帝寵愛副將的歷史。所以,雖有家譜傳世,但由於族人嚴格守訓,致使其家世愈加鮮為人知。到20世紀初葉,永曆帝身邊羅副將家已傳至第八代。1916年冬,羅家第四個兒子降生,這就是後來在緬北地區赫赫有名的羅四老闆——羅朝興。1934年,年滿18歲的羅朝興娶妻段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長子即1935年出生的羅星漢(緬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期,四子星傑,長女星蕊。羅將軍第十代後裔的羅星漢,日後便會成為三角毒名揚天下的世界頭號大毒梟。
明清時期在宣撫目的設置下,又設有部落土司。果敢土司只是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土司之一。一百多年前,果敢一楊姓大戶,每年替代當時叫大夥頭的陳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職,捐交一年的門賦、煙課,跑來跑去與上頭混熟了,後來木邦宣慰使將這名姓楊的青年任命為果敢土司,陳氏的職務被莫名其妙地頂替了。至晚清光緒初年,麻慄壩才有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職,首任土司叫楊國正,他的子孫後來一直世襲土司至最後一任。清末,後來英國王室也對緬北的土司王朝制下的人事變動統統予以冊封追認。在果敢老街的大廟、大水塘兩處,還存有當年清廷與英緬政府冊封果敢土司王的碑。1897年籤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滿清政權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
八八事件果敢戰爭2009年果敢戰爭,是2009年8月在緬甸果敢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一方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另一方為緬甸聯邦政府。自8月8日開始的軍事對峙而引發難民潮,始稱八八事件。兩周後戰爭爆發,最終在緬甸軍政府的優勢軍力之下,瓦解了果敢特區軍隊。
果敢前區旗
果敢特區主席曾透過媒體向國際求援,但戰爭未獲得國際廣泛關注。大部分的新聞來源是由果敢逃至中國邊境的華人轉述以及熟悉緬甸事務的觀察家所估算。
果敢戰爭背景果敢為緬甸境內的華人自治區,原是緬甸共產黨執政區域。1989年脫離緬共和緬甸軍人政府和談,彭家聲與仰光政權達成協議各自派遣部隊維持該地區的和平,地區緊張局勢得以緩解。
果敢同盟軍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確保了軍政府能更強有力地推進自己主導的民族和解和民主進程。緬甸和平和民主陣線聯盟發表聲明,緬甸政府軍正在向他們施壓,要求他們在2010年緬甸大選前,將自身的武力編入由政府控制的邊境安全部隊,以此避免他們對大選造成影響。
果敢戰爭過程導火線是2009年8月7日,緬甸軍政府所屬的部隊藉口緝毒,進入果敢特區搜查槍械修理廠,果敢守軍拒絕了這要求,兩軍形成對峙。隔日,果敢爆發難民潮,數以萬計的平民向東避入中國。各方協調下,局面有所緩和。 數日後,果敢特區政府發布消息,緬甸政府軍開始撤離果敢,情勢趨於平緩。特區政府出面安撫民心,呼籲百姓返回果敢。
果敢難民
2009年8月22日開戰日,緬軍宣稱特區主席彭家聲違法開設槍械修理廠,隨即出兵控制了特區政府,炮轟位於昔娥的同盟軍總部。果敢政府官員立場分歧,白所成、劉國璽、張德文、明學昌、魏超仁等人主和,彭家聲則領兵反抗。28日,緬軍相繼佔領老街、清水河,同盟軍退守山區。 撣邦先驅新聞社總編輯坤賽以及緬甸事務分析家馬蒂森認為,佤邦聯合軍加入了果敢方,與緬甸政府軍隊作戰。
果敢特區主席彭家聲
28日,據云南省紅十字會副會長何永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一枚炮彈28日從緬甸落入中國境內,造成1人死亡,數人受傷。
29日,果敢領袖彭家聲透過環球時報聲稱在27、28日兩天的作戰中,果敢同盟軍共擊斃30多名政府軍士兵,俘虜50多人。他還表示,政府軍的行動已經給果敢造成了上百億人民幣的損失。
同盟軍瓦解29日,果敢同盟軍不敵緬軍,撤向中國,中國依國際慣例繳收果方的武器並給予難民身份進行安置。緬甸軍事分析者Aung Kyaw Zaw對伊洛瓦底江雜誌社表示,估計放棄抵抗退入中國的果敢軍人至少有700人。
果敢風情
30日,局勢趨於平緩,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經過磋商後,各自發布了新聞,緬方向中方就中國公民的損失致歉,並公布傷亡數字,強調戰事不會影響中國在緬甸的輸油工程。緬甸軍政府宣布戰事結束,已成立新的果敢政府。彭家聲則透過電話否認同盟軍向緬甸政府軍投降。
果敢戰爭影響緬甸政府軍與果敢特區連日爆發激戰,大批難民爭相逃出果敢,果敢長年積極招商引資,吸引三萬華僑定居,在戰爭過後幾乎全數撤離果敢。特區政府稱軍事行動造成果敢上百億人民幣的損失。原同盟軍副司令白所成於2009年8月25日出任果敢地區臨時管理委員會主席,表示會服從緬甸軍政府有關果敢的整兵命令。
果敢戰爭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2009年8月17日例行的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果敢問題屬於緬甸內政,緬甸問題要由緬甸政府和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解決。我們希望緬甸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民族和解,中國政府將採取不幹涉別國內政的一貫方針,希望看到一個穩定、民主、發展、和解的緬甸。」發言人姜瑜28日表示,「中國希望緬甸妥善解決國內有關問題,維護中緬邊境地區穩定。 」中國雲南省出於人道主義設置了7個安置點,為難民提供生活保障品和必要的醫療服務。
美國:美國國務院聲明,嚴重關切緬甸軍政府武力攻擊果敢地區少數民族一事,敦促緬甸停止軍事行動。
日本:日本政府將向果敢第一特區提供援助款75萬美元,主要用於為果敢第一特區的婦女兒童們購買食品。這筆援助款將用於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在果敢的援助項目。
2009年8月27日下午,緬甸政府軍與果敢地方武裝由原先的對峙狀態升級至交戰狀態,導致數萬名在果敢地區做生意的中國商人與緬甸邊民湧至中國雲南邊境地區。
掃描二維碼關注書城,
精彩軍事、武俠、都市
小說在線閱讀,
覺得我們「好看」的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