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
先看一段新聞,聽口音是不是很親切?如果不是特別提醒,一定以為這是雲南某個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播報,不僅口音像,行文方式也像。其實這是果敢電視臺。
人們印象裡果敢屬於緬甸,事實上,在2017年以前,這塊地方不屬於任何國家,他們有軍隊、有政府,有獨立經濟體,但轄區內居民無國籍,雖然可以持邊民證進入中國,但他們不能坐飛機,也不能去其他國家。2017年他們才有了緬甸身份證和護照。
「果敢」是緬甸撣族語,果是九,敢是戶,也就是九戶。漢族是果敢的主要民族,二十幾萬人口中佔據九成,歷史上一直自稱果敢漢族,2017年發放身份證時,才正式命名緬甸果敢族。
今天的緬甸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歷史上,下緬甸的勢力只到曼德勒。緬北撣邦克欽邦都是土司管理,接受中國中央政府或白族大理政權的敕封,和下緬甸沒什麼關係。
上下緬甸融為一體,始自英國殖民。
19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緬甸,並將勢力範圍擴展到緬北撣邦,但這塊區域英國只作為與中國的緩衝地帶,並沒有實質性的管理,這塊地區的主人依然屬於土司。
滿清政府和英國籤訂過協議,把果敢割給英國,但是,只是紙上協議,雙方都沒有對該地區行使治權。
彬龍協議籤字代表
緬甸獨立時,昂山和緬北各邦籤署「彬龍協議」,組成類似美國那樣的聯邦國,各邦除了外交由中央負責,邦可以保留司法、經濟,甚至武裝等自治權。
但緬甸獨立一年多,撣邦就被中國國民黨殘兵佔領,後來被緬共統治,所以,名義上歸屬緬甸,一直是獨立狀態。
2
到過滇西的都會發現,以怒江為界,東西兩岸,風俗差異很大,東岸施甸和西岸騰衝就很不同。
滇西、緬北界線反倒很模糊,沒有怒江天塹把東西兩岸隔離得那麼分明,果敢和滇西的交往也比和下緬甸密切。
前些年,我去騰衝小鎮,幾乎家家供著「天地君親師」牌位,現在與時俱進,改成「天地國親師」,而東岸就沒有。這反映出,因為靠近邊境,西岸的破四舊文革運動遠沒有東岸徹底。
都知道果敢和雲南聯繫緊密,但想不到他們和中國的淵源和聯繫有多緊密。
去過騰衝的都知道那裡有個抗戰紀念館,館藏文物是一個人收集的。他是銀行職員,愛好收集抗戰文物,經常過境去緬甸收集遠徵軍遺物。
一次他進入緬甸境內收集文物,被以偷渡罪抓捕。法庭判他罰款帶坐牢。審判時,他驚訝發現法官是他中學同學。他驚喜叫出同學名字,同學斥責他肅靜,念完判決書,宣布將他驅逐出境。
他一邊感念同學手下留情,一邊責怪他不近人情,連個招呼都不打!
有人奇怪,他中學同學怎麼跑到緬甸當法官?其實這事在雲南常見,他們都是60年代到80年代,偷渡過去支援緬共革命事業的,後來就留在那裡。
漢人足跡第一次涉足今天的緬北,是諸葛亮,七擒孟獲就在那個地方。諸葛亮徵服了孟獲,班師撤離。
內地漢人大規模進入緬北那塊區域定居,歷史上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入緬,所以今天的果敢人都說祖先是來自南京,他們至今保留著南明時代的南京習俗,甚至比今天的南京人更完整更純粹。
第二次是中國遠徵軍入緬和1950年國軍殘兵退出雲南。1953年,殘兵按照聯合國決議撤往臺灣,少數雲貴籍士兵留下,並由此成就了金三角傳奇。
第三次就是紅衛兵知青支援緬共了。
3
一直聽說騰衝和果敢一樣,春節風俗與內地不同,今年特意考察下。
大年三十,果敢人就早早起床,洗漱畢去趕集,因為果敢習俗:初一不準到外面花錢,所以要在年三十這天把年貨備齊。
中午要把家裡所有的門窗貼上「門錢」、對聯,下午要焚香獻廟,回家祭祖,最後再上一桌豐盛的美食佳餚,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吃著、聊著、等待著除夕夜晚的到來。
大年初一,去大廟上香。下圖是今年上香景象。
內地正月初五迎財神,果敢初二迎財神,顯得迫不及待。與其說他們是緬甸漢人,不如說他們就是最傳統的漢人。其實,他們不僅文化上和內地血脈相連,他們居住的土地很長時間也一直在中國版圖裡。
今年一月,緬北最北端的葡萄縣下了雪,氣溫降到零下七度。1942年5月,一支中國軍隊闖進這裡,他們眼裡的葡萄是仙境。美軍偵察機發現了他們,投下補給,並指給他們回國路線,他們從江心坡回國,歸國中途得到當地土司幫助,那些土司就是明末逃來的明軍遺族。
後來中國駐印軍從利多出發,沿著胡康河谷向國內反攻。直到1951年,胡康河谷到江心坡都在PRC的版圖內。
1960年,PRC與緬甸籤訂《中緬邊界條約》,雙方領土互換,PRC收回1913年被英國侵佔的片馬以及1941年被ROC割讓給英國的班洪、班老,但放棄了對江心坡以西到胡康河谷和南坎的領土主權。果敢本來也是爭議地區,但是,中國政府沒有堅持主權要求,果敢就徹底地從國際法上歸屬了緬甸。但緬甸政府真正對果敢行使主權,是在2009年,政府軍收復果敢。
4
影響今天果敢局面的,一個是國軍殘兵一個是緬共。國軍在緬北三年,培養了一批後來的緬北軍閥,如彭家聲、坤沙,而這些人後來脫離緬共後,都成為毒販。世紀之交,金三角種毒販毒歷史完結。人們生活回歸正常。內地中國人好奇果敢人說什麼語言,其實,果敢人除了和內地人一樣說漢語,基本不會別的語言。連緬甸話和緬甸文字也需要找當地人請教。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雲南這邊一樣。60到90年代的緬共時期,學校都由雲南這邊援建,用雲南境內的課本,緬共勢力從果敢退出後,臺灣教育集團進入。所以,果敢中小學教育分三類:一類大陸援建的中文學校,免費;一類是臺灣人辦的果文學校,收費;一類是新加坡開班的華文學校,很貴,一般人讀不起。數理化中文之外,也有歷史。三類學校講述的歷史是不一樣的,比如中文學校裡的大救星,到果文學校就成了鵝毛,所以,每當遇到史觀對立,就去找華文學校畢業的去裁判一下。春節期間,緬甸政府授予果敢清河鎮長李家壽國家貢獻勳章。他是泰國法政大學政治學碩士,回鄉後一直致力緬語的推廣。他認為,果敢人不會緬語就失去在緬甸其他地方任公職的機會,只有學會緬語才能融入緬甸主流社會。在他的努力下,果敢中小學每周有十節緬語課。果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