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才華出眾,才思敏捷,是跟杜甫、白居易齊名的唐代大詩人,人稱詩仙。
李白在當時的詩人中名氣是最大的,他曾是風流天子李隆基的坐上客。唐玄宗李隆基仰慕李白的大名,派人把他請到身邊,聽他寫詩作賦,還負責給唐玄宗起草中央文件。
李白生性灑脫、狂放,在皇帝跟前依舊放蕩不羈。連李隆基和楊貴妃跟前的紅人高力士都曾給他脫鞋,被他羞辱。
和李白同一個時代的大詩人、詩聖杜甫曾經有詩讚曰: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是關於李白的身世卻有很多的爭議,有人說他不是漢人。
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有人說李白是漢人,出生在西域碎葉城,也就是如今的吉爾吉斯比什凱克東部,不過是祖上曾移居在西域。李白自己也說自己的祖先因為躲避戰亂,在隋朝末期跑到突厥的地盤住了下來。
也有人說在那個時候中原到西域交通不便,漢和突厥沒有開始交往,李白的祖上跑到那裡根本就無法立足。所以說李白是從隋朝謫居西突厥可信度很低,根本就不可能,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是持這種觀點。
陳先生說,在隋朝的時候,胡人經常到漢人區域來做買賣,但那時候漢人根本沒有人去胡人的區域;因此李白要是從突厥過來,那他只能是胡人,而根本沒有可能是漢人。
而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李白是地地道道的漢人,著名學者郭沫若就是這樣認為的。
郭沫若的依據是,李白的漢語水平很高,文字功底紮實,不是漢人根本做不到。祖先是胡人的話,自己能說漢話就不錯了,怎麼會有如此非凡的漢文化成就?
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長史書》這樣介紹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李白在《贈張相鎬》又自我表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六甲"是一種詩的格式,李白說自己五歲的就會吟誦詩歌,十歲的時候博覽群書。試想一下,一個胡人的後代,誰教給他這麼多的漢族文化知識,他又是從哪裡來的對漢文化的濃厚興趣?
而且李白如果是胡人,為什麼對混血胡人安祿山沒有一點親近感,反而那麼藐視、鄙夷和仇恨呢?
眾所周知,安祿山是個混血胡人,李白對安祿山沒有一點好感。對於安祿山起兵造反,李白的態度是深惡痛絕,旗幟鮮明反對。
李白曾經在幽州待過一段時間,幽州是安祿山的防區,李白到這裡並沒有跟安祿山親密接觸,而且李白以靈敏的嗅覺察覺到安祿山這貨不地道,遲早會造反。因此李白一到長安就向朝廷舉報了安祿山,可惜李隆基認為李白是書生之見,對李白的話沒有放在心上。
後來安祿山搞事的時候,李白義憤填膺、憤怒聲討,並上書皇帝要棄筆從戎。
李白在公元757年還滿含深情寫下了組詩《永王東巡歌》,讚美了永王李璘率軍平叛的盛況。表現出詩人祈禱和平、痛恨反賊的愛國熱情:其中有一首寫到: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如果說李白住在長安衣食無憂,生活愜意而渴望和平,反對分裂是人之常情的話。李白對胡人相貌的描述以及他描述時的心理則更能說明李白不是胡人。
李白是怎樣描述胡人的呢?
李白在樂府《上雲樂》這樣描述胡人的相貌:
"金天之西,白日所沒,康老、胡雛,生彼月窟;巉巖容儀,戌削風骨。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華蓋垂下睫,嵩嶽臨上唇。不睹詭譎貌,豈知造化神?"
大意是說,胡人長著一對深藍色的眼睛,一頭金黃色的捲髮,長長的鼻子都按著厚厚的嘴唇,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麼會相信會大自然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傑作?
假如李白是胡人,怎麼在描述胡人相貌時這樣大驚小怪呢?只有漢人才會有這樣的奇異感受,才會有點調侃的意思在作品裡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李白是漢人,不折不扣的漢人。
但反對的觀點也是振振有詞,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所以關於李白的身份,大家一直爭論不休。但無論李白是漢人,都無法改變李白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能抹殺李白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都不影響我們欣賞李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