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
是的,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
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秦安),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託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
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
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託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四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
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集詩人、神仙家、驢友、縱橫家為一身的偉大天才。
民間流傳,高力士曾為他脫靴,楊貴妃曾為他磨墨。
杜甫贊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文章
吉爾吉斯斯坦:李白出生地?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大街
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影子實在是不少,3萬中國商人在這裡跑買賣,「鄧小平大街」在吉國首都家喻戶曉,中文系在當地大學裡最搶手,那裡的碎葉古城,據說是詩仙李白的故鄉,更是令人嚮往。
關於詩仙李白的出生地,史學界討論很多,一般公認為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最西邊的小鎮(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附近的碎葉城)。記者來到了詩仙的故鄉進行探訪,結果卻有點失望。
鄧小平大街的石碑
當地人都不知道李白 鄧小平名字盡人皆知
碎葉城遺址位于吉國首都附近的託克馬克市。據說,上世紀90年代,吉國考古學家曾在這裡進行發掘,除了許多佛教文物,他們還發掘出一塊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護府侍郎李某……」字樣,這又進一步證實了郭沫若最早考證的李白故鄉在碎葉的說法。
一踏上比什凱克市,記者便開始風風火火地尋找李白了。詢問過包括賓館服務員在內的各個年齡段的十多個人,卻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位偉大的詩人。安排好住宿後,記者來到臨近的二戰勝利紀念廣場。
信步走在廣場上,突然看到一對50多歲的夫婦坐在凳子上,記者趕緊上前搭訕,但他們對李白是誰都一臉茫然,還反問記者:李白是和鄧小平一樣偉大的人嗎?因為比什凱克有一條長達5公裡的「鄧小平大街」,妻子對鄧小平更熟悉。
告別了兩位老人後,兩個女孩迎面走來,她們用生硬的漢語向記者說:「你好。」我們便攀談起來,得知她們在中國人開的公司裡工作,並且正在學習漢語。記者心裡偷著樂了,她們肯定知道李白。果然,當記者問道「知道詩人李白嗎。」姑娘輕輕吐吐舌頭,其中一個突然明白似地說:「我知道,我聽講漢語的老師說過,那個人出生在託克馬克。」她又不確定地問另一個姑娘:「對吧?」顯然,李白對她們來說,依然陌生。
託克馬克城
東幹人忘不了詩仙 還能背誦《靜夜思》
第二天,記者迫不及待地向託克馬克前進。入城的路口,凌空的一架飛機模型和碩大的「TOKMOK」字樣出現在前方,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說:「到了,這裡原是蘇聯最大的飛行員培訓基地,也是很多新式飛機試飛的機場,不過,現在飛機場都荒廢了。」
記者的心裡已經不像踏入這個國家時,對詩仙的故鄉那樣滿懷信心了,轉而有些忐忑不安:擔心在這裡會如同在比什凱克時一樣,再次聽到「李白是誰?」的反問。
託克馬克是吉國第三大城市,有20多萬人。城市建設顯得陳舊而雜亂。大街旁邊的一座院子前,幾個中年男子在說著什麼。計程車司機停下車說:「你們去問問東幹人吧,他們或許知道李白。」
東幹人是原來生活在中國陝西、寧夏和甘肅東部的回民。因歷史原因流落到吉國,他們至今保持著中國人的傳統。
東幹人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司機把車停在一戶東幹人家的門外,按了兩聲喇叭。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出來了,看我是中國人,便用一口標準的陝西口音問道:「找誰麼?」
記者忙抄起半生不熟的陝西話套近乎說:「我們是中國來的記者,想了解一些李白的事情。」「那你進來問我達(達,陝西方言,爸爸的意思))。」說著,男孩將我們讓進院子。看樣子,男孩的父親有60多歲了,「叔,我問一下,你知道咱中國叫李白的詩人嗎,他就出生在這裡。」我問道。「李白啊,知道呢。娃他爺在的時候說過。」
「那你知道李白寫的《靜夜思》嗎?就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試圖喚醒老人的記憶。「哦,就是抬頭看月亮麼。我小的時候,他爺也念呢。」老人低下頭沉思著說。
布拉納塔
離開託克馬克市區幾公裡處,便是有千年歷史的布拉納塔。這裡是9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貿易中心。塔的一側,有16個約30釐米高的水泥臺座,每個臺座上都固定著一塊木板,板上面有個青銅蓋,木板上記載這座古塔周圍千年來的歷史。
到達這裡時,正巧遇到一群來自吉國國立大學的學生。可惜的是,這群大學生依然對李白一無所知。記者不斷向他們講述因為李白的緣故,這座吉國的小城在中國很有名。看記者很失望,其中的一個女學生忙說:「別著急,也許這些歷史記載裡有李白的影子(因為碎葉城遺址距這裡僅有8公裡,而這裡曾經是那個年代當地最繁榮的貿易集市。),我去看看。」說著,她跑到那些水泥臺座前翻閱著。
看完所有的記載,這群學生遺憾地告訴我說:「關於李白的記載什麼都沒有。」這時,布拉納塔的女管理員的朋友斯大列別克駕駛著一輛越野轎車,從一個古蹟挖掘現場趕來了。他拿出幾枚剛剛挖出的古錢幣,向記者兜售。買了他幾枚錢幣後,他便爽快地帶記者向碎葉城遺址駛去。
碎葉城遺址
越野車翻山越嶺20分鐘後,斯大列別克把車停在一片坑坑窪窪的荒丘上說:「到了。」初冬的託克馬克城郊,綠意已經不再。遺址十分荒涼,土丘起伏,雜草叢生,四周稀疏地長著一些樹。不仔細尋找和辨認,不會發現土丘的後面還有少許殘垣斷壁。眼前的這一切令記者很吃驚:幹黃的雜草在風中搖擺,起伏的土丘猶如一座座墳墓,甚至見不到在這個國家泛濫的烏鴉駐足;連牧羊人,大概也因為這裡地勢坑窪不平,都懶得到這裡放羊……斯大列別克看記者疑惑,便說:「這裡什麼也沒有,但經常有中國人來。那邊還有一塊標有『碎葉古城遺址』的牌子,其他就什麼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