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2020-12-14 騰訊網

據《人民日報》報導:2015年3月31日上午,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政協報聯合發起了「回家看看——僑居緬甸抗戰老兵李光鈿回家祭祖活動」,活動現場,已是93歲高齡的李光鈿飽含深情的說到「魂牽夢繞的家,我終於回來了」。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七十多年後才回國呢?讓我們走進李光鈿老人傳奇的一生!

「中國赴緬遠徵軍」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掀起了全面侵華的浪潮,華北、華中、華南、華東等地相繼淪陷,大半國土捲入戰火之中,中華大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但日本這一「彈丸小國」妄圖全面侵佔我泱泱大國乃是不現實的,隨著戰線越拉越長,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僵局,1938年「武漢會戰」後,日本已無能力發動大規模會戰,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據《抗日戰爭史》所載:為了迅速扭轉戰局,日本的擴張戰略由北進改為南進,希望通過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即席捲整個東南亞,次年以六萬大軍直逼緬甸,緬甸岌岌可危,為此中英雙方籤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組建遠徵軍,入緬作戰!

李光鈿老人就是遠徵軍的一員

李光鈿是雲南宣威人,1939年參軍入伍,1942年隨部隊入緬作戰,任遠徵軍71軍28師83團2營82炮排排長,1944年遠徵軍大反攻時,李光鈿不幸負傷,後留在龍陵黃草壩軍部修養,錯過了回國的時間。

傷愈後,李光鈿又聽聞國內發生了內戰,早已厭倦戰爭的他決定暫留緬甸,等戰爭結束後再行回國,誰知這一停留,就是七十年之久!

這期間他認識了因躲避戰亂逃到緬甸的中國婦女楊增芬,異國他鄉遇見同胞自然倍感親切,兩人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最後結為夫婦,婚後生下一子。

堅決不入緬甸籍

李光鈿雖然留在緬甸,但一直不肯入緬甸國籍,在他心裡,自己永遠是中國人,怎麼能夠再加入其他國家的國籍呢,那豈不成了「數典忘祖」之輩!

李光鈿不僅自己不入緬甸籍,也不允許自己妻兒入,他時刻教導自己的兒子:「我們是中國人,永遠都是,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到自己的祖國,怎麼能夠加入其他國家的國籍呢」?

由於沒有國籍,李光鈿找不到正經的工作,只能輾轉各地打零工維持生計,生活過得異常艱苦,他的子孫也因為是「黑戶」而無法接受好的教育,更慘的是為了不被緬甸政府驅逐出境,李光鈿一家每年需要繳納一大筆費用,這使得他們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窘迫!

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李光鈿的初心,就算生活再艱苦,他也不願放棄中國人的身份,並一直謀求回歸祖國。

多年來,李光鈿總共三次回到祖國:第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以僑胞的身份攜妻子回國探親,但剛回國他的妻子就突發疾病,不治而亡;第二次是在2008年,當時他在一些好心人的幫助下回到了祖國,但因為政策不明,所以只呆了八天就又回到了緬甸;第三次就是2015年,當時國內發起了「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鈿受邀再次回到祖國,這次他再次表露了想舉家遷回國內的願望!

知曉李光鈿老人的願望後,雲南省慈善總會親自出面協調,與騰衝縣政協、外辦和統戰部共同配合,再加上騰衝縣公安部門特事特辦,李光鈿老人與兒子終於在2015年3月30日坐上了從騰衝開往昆明的班車,到達昆明後即可回到他們闊別七十年之久的故鄉——宣威!

回鄉之路儘管艱難,但李光鈿老人最終還是達成夙願,回國定居,當初抗戰勝利後有三千遠徵軍留在緬甸定居,但如今在世的只有李光鈿老人一人了,也就是說,他是當年那段遠徵歲月的唯一見證人!

當地政府已為李光鈿老人辦好了戶口,他兒子與孫兒的戶口問題也在儘快解決。

小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李光鈿老人十八歲出國遠徵,九十三歲高齡才回到家鄉,故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絲毫沒有他記憶中的痕跡,但對李光鈿老人來說,無論宣威變化有多大,這裡都是他的故鄉,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他的根,雖然在緬甸生活的時間遠比故鄉長,但他在緬甸沒有絲毫歸屬感,他知道那不是他的家。

李光鈿老人終於回到了故鄉,雖然遲了點,但總算是趕上了!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最後一個遠徵軍:漂泊緬甸70多年,一直拒絕入外籍,2015年終回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生活在安定社會的人們,很難了解艱難的抗日戰爭,但我們也時常聽到老一輩講述他們的故事,1941年,一支遠徵軍出國抗戰,又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故事。
  • 遠徵軍和他們的後裔們,令人動容的故事
    幾年前,一部《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電視劇熱播,展示了當年中國青年遠徵軍出國入緬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為祖國英勇獻身的歷史全貌,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令每一個看過觀眾都體驗到該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自打留居在海外的那一刻開始,回到祖國,便成為了他一生的夙願。在這不足4萬人的士兵當中,並非全部的士兵衣錦還鄉,有3000多名在戰鬥中受傷的士兵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好留在了緬甸。李光鈿也因此留在了緬甸。1922年,李光鈿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戶農村家庭中,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貧困,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將他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 在緬甸追蹤中國遠徵軍真相:壯士一去不復返
    在緬甸追蹤中國遠徵軍真相:壯士一去不復返 2011-07-19 16:12 作者:李菁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30期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一:2個師團日軍輕取緬甸,5萬英軍為何一觸即潰
    在說中國遠徵軍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遠徵軍的舞臺——緬甸。與朝鮮、越南一樣,緬甸在古代也是中國的藩屬,所謂藩屬,可以理解成小弟的意思,藩屬向天朝進貢,天朝負責保護藩屬。當然,同樣是小弟,也是有親疏之別的,朝鮮、越南明顯受中國文化影響更深,和中國走的最近。緬甸則不然,它和中國的關係相對疏遠一點。
  • 遠徵軍的出國首戰: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各國心裡都打著什麼算盤?
    ▲第一次緬甸戰役舊照關於第一次緬甸戰役,這一場大戰對於中國遠徵軍來說是一場非常憋屈的戰爭,是一場非常茫然的戰爭,在正面戰場上,中國遠徵軍和日本軍隊不相上下,相互廝殺得非常激烈,但是這支軍隊在戰術上犯了一個失誤,那就是被日本軍隊抄了退路,失去了退路的遠徵軍被迫進入到了兇險的野人山,在野人山兇險的地形和自然條件之中遠徵軍的損失非常嚴重,在回國的時候大部分士兵們都已經是戰死在異國他鄉。
  • 緬甸歷史概況
    英法為爭奪在緬甸的交易獨佔權,一面互相排擠,一面插手緬甸民族糾紛,阻遏緬甸的一致。從阿瓦王朝到東籲王朝的這個時期,是緬甸經濟文明從闌珊走向復興的時期。撣人控制阿瓦後,釋教文明受到摧殘,塔寺修建消失。蒲甘時期盛行的以塔寺碑文為主的碑文文學,就被御用文人對國王歌功頌德的宮廷詩篇所替代。在流亡到東籲以及留在阿瓦的緬人中,文豪輩出,以思念祖國和光復國土的愛國詩篇等文學著作風靡一時。
  • 再戰緬甸:重新整訓全副武裝的遠徵軍,如何大勝日軍一雪前恥?
    ▲遠徵軍舊照 經過了一系列的整訓活動,以及裝備上了先進的美式裝備,而且還有了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經驗,這個時候的我國遠徵軍的整體面貌和戰鬥力和初入緬甸時期已經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血戰緬甸的中國遠徵軍不管是在裝備素質和戰鬥力上
  • 你當他是緬甸人,其實他比你更漢人
    漢族是果敢的主要民族,二十幾萬人口中佔據九成,歷史上一直自稱果敢漢族,2017年發放身份證時,才正式命名緬甸果敢族。今天的緬甸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歷史上,下緬甸的勢力只到曼德勒。緬北撣邦克欽邦都是土司管理,接受中國中央政府或白族大理政權的敕封,和下緬甸沒什麼關係。上下緬甸融為一體,始自英國殖民。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時,為什麼一戰敗而再戰勝?
    1942年3月,中國正式組建中國遠徵軍,衛立煌任司令(未到任),後以羅卓英取代,總攬三個軍(第5、6、66軍),約10萬人,第二次踏上了出戰緬甸的徵程。 英國長期對日採取綏靖政策,不重視緬甸防務建設,難以抗擊日軍。此外,英國害怕中國在緬甸影響力的擴大多次拒絕中國提前到緬甸協防的請求,錯失戰機。
  • 貴州畢節流落緬甸的遠徵軍劉正龍後人尋找故鄉親人,請擴散!
    遠徵軍。緬印邊境參加運輸團,到緬甸後於1979年去世。劉正龍的父親劉玉良,畢節大地主(殷實)家。劉正龍皃子:劉富剛,緬甸遠徵軍後人聯誼會副會長,現居緬甸曼德勒。劉富剛希望找到畢節親屬,尋根問祖。如有信息,立即回來探望……。
  • 泰國北部有個美斯樂鎮,有5萬中國遠徵軍後裔,死後墓碑朝向祖國
    居民以種茶葉為主,直到1970年才加入泰國國籍,但他們會告誡後人永遠是中國人。雖然身居異域,依舊嚮往祖國,死後墓碑都朝向北方,因為北方才是他們的家鄉。93師在二戰時參加中國遠徵軍,深入緬甸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軍隊。1945年遠徵軍凱旋迴國,但是有部分兵力因為各種原因,留在了緬甸。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制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輸入的國際援華物資,與之周旋。
  • 緬甸的羅興亞人,為何被所有人嫌棄?
    不得不說英國人的攪屎棍能力一流,即使緬甸脫離了英國70年,卻仍然無法徹底清除英國埋下的雷。羅興亞人的由來緬甸西部的若開邦靠近孟加拉國,若開邦的前身叫阿拉幹王國,由於距離印度很近,所以阿拉幹人一直信奉佛教。
  • 緬甸果敢的治安如何?
    緬甸是一個民族異常複雜的國家。雖然緬甸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內的各種勢力。但是很多仍然地方動蕩不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緬甸一直實行大緬族主義。
  • 世界女性,緬甸之光
    但是,在這段平靜的生活裡,翁山蘇姬儘管可以申領英國護照,她卻一直堅持使用緬甸護照。幸福的家庭生活,並沒有消磨她的愛國熱忱。緬甸,這個她深愛的祖國,在腐敗無能的軍政府手上,已經到了靠外援才能生存下去的境地,東南亞最富饒的國家,卻名列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在人均GDP上,80年代的緬甸是中國60年代的水平。
  • 緬甸的羅興亞人是誰?
    為了達到最基本的層次(歸化公民),必須有證據顯示該公民的家庭早在1948年之前就生活在緬甸了,該公民還必須熟練使用一門國家通用語言。因為無法得到或被拒絕授予的原因,許多羅興亞人缺乏此類文件。由於該法律,羅興亞人學習、工作、出行、結婚、宗教活動和獲得衛生服務的權利都持續並將一直受到限制。
  • 緬甸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經這樣羨慕當時的緬甸:20年後,新加坡將趕上緬甸可現如今緬甸卻不及泰國,新加坡的人均GDP是緬甸的50倍。1940年,緬甸的大米出口高達80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當時的緬甸儼然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當然背後的成功肯定是離不開英國的援助,可緬甸發展的紅利一直都被英國殖民者佔有。
  • 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1752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首領雍籍牙極力推崇統一,在連年徵戰後多年後,緬甸終於基本實現了統一。緬甸統一後,他們開疆拓土的腳步仍未停止。
  • 緬甸果敢的歷史與現狀
    從1989年3月果敢同盟軍與緬甸軍政府和解,到1997年緬甸政府與17支民地武籤署了政治和解或停火協議,緬甸在和平發展道路上邁出了正確的步伐。但一直以來,緬甸軍政府始終把「擁兵自立」的民地武視為國家穩定的「心腹之患」。2008年5月,緬甸軍政府頒布了新憲法,其中第7章第338條規定:「全國範圍內的武裝力量統一歸國防軍指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