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2021-02-23 靚仔史說官

1752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首領雍籍牙極力推崇統一,在連年徵戰後多年後,緬甸終於基本實現了統一。緬甸統一後,他們開疆拓土的腳步仍未停止。這個強大的國家,開始清掃周圍的一些小國,先後吞併了阿霍姆王國、曼尼普爾王國、撣族土司、南掌(今寮國),並滅掉了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暹羅。

從此,緬甸貢榜王朝橫掃東南亞,成為東南亞地區實力超群的第一大強國。緬甸的野心一直都很大,從明朝時期開始,緬甸就開始崛起了。他們時常侵擾中國南方邊境,對南方地區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萬曆年間,明朝雖徵討過緬甸,但是由於明朝要對付北方的女真,無暇顧及南方戰場,讓緬甸鑽了空子,佔領了孟養和木邦在內的好幾個土司。

清朝時期的緬甸

清朝建立後,緬甸隨著國力的上升,越來越放肆。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乾隆派達啟出兵平定戰亂,以保護木邦。一開始獲得了勝利,收復了領土。但是清軍繼續乘勝追擊後,緬甸也派兵對木邦的百姓進行了屠殺和搶掠。後來,緬甸攻入西雙版納,態度十分囂張。

鼎盛時期的貢榜王朝

第二年,緬甸滅掉了暹羅。暹羅曾是中國最忠誠的附屬國,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經過這件事,乾隆開始坐不住了。此戰之後,緬甸國土幾乎翻了一倍。更可怕的是,緬甸的擴張之路仍然未停止,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他們幾乎沒有對手了。而中國的雲南邊境,將受到更大的威脅。

乾隆派明瑞為大將出徵南方戰場,想要挫一挫緬甸的銳氣。明瑞準備帶著滿洲鐵騎長驅直入,直搗緬甸首都阿瓦。滿洲鐵騎一直是緬軍最害怕的存在,雖然當時的緬甸火器很厲害,但是在疾行的鐵騎進攻下,他們沒有一點辦法,很快便敗下陣來,只能躲在暗處放黑槍。

然而,雖然明瑞一開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由於緬甸的氣候溼熱難耐,清軍多為北方人,在酷暑和瘟疫面前,他們很快便受不了了。緬甸火槍手修築了許多柵欄作為防禦工事,他們躲在後面打槍,滿洲鐵騎一時沒了用武之地。

乾隆皇帝

在這樣的氣候下,清軍隊伍中的瘟疫越來越嚴重,糧草也漸漸耗盡。終於,緬甸佔據了上風。他們將清軍圍住,明瑞率軍力保隨行文官和後方部隊,最終突出重圍,而自己卻在撤退途中感染瘟疫病逝。

雖然兩次徵討緬甸都失敗了,但是乾隆皇帝不死心。即便緬甸已經撤出了中國邊境,清緬之戰清朝也很難獲勝,但乾隆卻要求繼續打。這次,乾隆派傅恆為主帥,以31000兵力出徵,其中,滿洲八旗兵佔13000人。

一開始,清軍長驅直入,痛擊了緬軍。但是,緬甸看事不好,決定繼續像上次一樣,設置路障,不與清軍發生正面衝突,打算活活耗死他們。這次,清軍的後勤保障大大提升。但是重炮運不到前線,輕炮又無法擊破緬軍的巨木,雙方只能僵持。

清緬戰爭

兩個月後,雙方軍隊都發生了瘟疫。清軍切斷了緬軍運送糧草的路線,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就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時候,主帥傅恆卻染上了瘟疫。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必定會軍心大亂,陷入群龍無首的慌亂境地,敵方也必將士氣大增,此戰必敗。

於是,傅恆自作主張向緬甸議和。此時的緬甸自然也迫切希望議和,於是雙方籤訂合約,緬甸承諾將永不侵擾中國邊境,釋放被抓的中國邊境百姓,每年向清朝進貢。這次戰爭,並不能算是勝利,因此乾隆大怒,而傅恆也病死在了返回的路上。

傅恆

明瑞是乾隆的女婿,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痛失兩員大將,以及連年戰爭的花費,還有這不明不白的戰果,讓乾隆起了繼續徵討緬甸的想法。但是阿桂等人都不建議再戰,而且隨著緬甸的服軟,再加上新疆叛亂急需平定,乾隆也就放棄了第四次徵討緬甸的打算。

清緬議和後,暹羅華人鄭信趁機起義。不久之後,暹羅重新獨立,並迎來了復興。而緬甸爭霸東南亞的美夢,也徹底破滅了。

暹羅復興後,曾向乾隆建議,聯合清朝滅掉緬甸,然後瓜分緬甸的領土。但是,乾隆拒絕了暹羅的建議,他說:「大清不幫他國徵緬甸,也不幫緬甸徵討他國。」然後,乾隆調解了兩國的緊張關係,暹羅和緬甸也終於得到了和解。

乾隆皇帝

乾隆的做法其實非常明智,作為鄰國,如果大清幫助暹羅滅掉緬甸。那麼,接下來暹羅在東南亞地區將失去制約,從而成為下一個曾經的緬甸。乾隆皇帝想讓他們並存,然後互相制衡,進而阻止東南亞地區的統一。

客觀來講,乾隆徵緬甸和拒絕幫助暹羅滅緬甸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清緬之戰,很難說是不是大清獲勝,但是這場戰爭,確實是穩定了當時中國的南方邊境,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揭秘: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中是否有福爾康這個人?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由緬甸貢榜王朝首先發起,他們在1762年的時候侵入了中國雲南地區。早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貢榜王朝已經做了很多影響兩國和平的事情,他們頻頻侵犯中國清朝管轄的領土,向那些邊境的土司收取貢賦糧錢,對中國土司動用軍事力量。但由於當時乾隆在平定準噶爾上耗費了很多精力和物資,無暇顧及南方緬甸的挑釁,使得貢榜王朝越來越猖狂。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第一次戰事,1765年,緬甸人勒索、搶劫的規模、頻次大幅增加,因為此時貢榜王朝正發動吞併暹羅(今泰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錢。面對這種糟糕的局面,剛上任的雲貴總督劉藻發兵剿殺緬人,第一次剿殺入境的緬人,只抓到五人,緬人帶著搶來的錢物離開後,劉藻卻上奏說緬人望風披靡、清兵大捷云云,虛報戰功。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在南明永曆君臣被趕到達緬甸時,緬甸政府還接納過他們。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很多人認為是清朝不想要了,因為在公元1762年開始的清緬戰爭中,清朝曾對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的緬甸軍隊給予了極其強硬的反擊,不僅取得大勝,打得緬甸潰不成軍,還拿回了曾經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奪走的的孟養、木邦等土司之地,不可謂不強盛,而這在後來也被列為是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十全武功之一。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此前,因為誰都不服氣誰,所以,兩國大打出手,清朝損兵折將,對面戰爭極其不順,而緬甸也在抵抗過程中遍體鱗傷。雙方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最終誰也奈何不了誰。你想啊,乾隆是誰呀!肯定不能,所以,我們看到清朝的歷史書上記載著,在大清帝國的嚴厲打擊下,緬甸國王認輸,願意向清帝國稱臣,並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貢,表示自己認輸了,請求冊封。乾隆很高興,於是派遣大批使者前往緬甸,宣達聖喻,對緬甸國王進行冊封。緬王聽聞大喜,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進行迎接,用三拜九叩的大禮迎接乾隆的冊封。
  • 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最為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清緬戰爭中,清軍疲弱的表現,說起來清王朝之所以能順利入關,引以為傲的是八旗兵的驍勇善戰,但在進入中原以後,女真人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數量實在是太少,所以在此基礎上,設置了綠營兵,綠營兵是由清軍入關是收編的漢人軍隊來的,在清中期取代了八旗兵成為了清王朝的精銳大軍。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18世紀時,緬甸有多強?南滅泰國,西徵印度,造成乾隆最大恥辱
    到了乾隆時期,這個國家甚至能夠輕鬆擊敗清軍,成為東南亞一霸。此國就是緬甸,而乾隆皇帝一生最大恥辱就是清緬之戰戰敗。乾隆皇帝任內,攻克臺灣,收復西藏,吞併蒙古,從維護國土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他一生中也打過不少敗仗,其中清緬戰爭可以說是他一生都難忘懷的戰役,打得他懷疑人生。
  • 清緬戰爭中慘勝後,清朝為何堅持騎射?
    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鐵騎的記載。清朝開始對火炮了新的認識。不久後,大順政權便土崩瓦解。在剿滅了李自成部後,清軍南下,繼而攻擊南明,一統天下。就是這支部隊幫助清朝建立了統一王朝。「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
  • 乾隆的十全武功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又設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5.清緬戰爭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迅速壓服了中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恆為經略,第四次大舉徵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卻因熱帶雨林中的瘴氣而損失慘重。此時,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無力支持與清朝長期的鏖戰,又為避免兩線作戰,於是首先提出議和。
  • 1762年,清朝南徵緬甸之戰為何會鎩羽而歸?還花費900多萬白銀?
    但是後來卻發生一件讓他不怎麼開心的事情,當時緬甸內部的東籲王朝垮臺,取而代之的是貢榜王朝。這個政權很有野心,開始不斷的侵擾邊境,而且還向邊民強徵賦稅,這讓乾隆無法忍受,雙方之間由此爆發戰爭。清朝與緬甸的戰爭其實從總體上去看,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併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
  • 緬甸為何能鯨吞蠶食中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在古代,緬甸曾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發展水平也比較落後。大約公元11世紀,蒲甘王朝初步統一了緬甸,為緬甸的崛起打下了基礎。但蒲甘王朝控制的區域仍然比較有限,而且經常遭到北部撣族勢力的侵略。元朝時期,元朝準備招降蒲甘,但遭到了蒲甘王朝的拒絕。元朝對蒲甘王朝的態度非常惱怒,所以在1277年開始多次攻打緬甸,迫使緬甸投降,緬甸北部被劃入緬中行省。
  • 泰國通史:泰緬戰爭和阿瑜陀耶王朝的滅亡——下篇
    4.納黎萱恢復暹羅獨立的戰爭,1569年12月,摩訶曇摩羅( Maha Thammaracha)被緬甸扶植為暹羅國王,時年54歲。他有一女二男。長子納黎萱,人稱「黑王子」,1564年白象戰爭時被挾持到緬甸作人質,從9歲至15歲一直待在緬甸,學會了緬語和孟語。
  • 乾隆年間的緬甸戰役,滿清綠營兵的叢林之戰,兩任總督相繼斃命
    1766年夏天清軍奪取了緬甸境內的水陸要衝八莫,乾隆聞訊大喜,然而直到這年秋季緬軍重兵來襲,八莫的清朝綠營守軍也還不足千人。楊應琚得知情勢為時已晚,緬軍陸軍兩萬人,水軍一萬五千人,乘坐三百艘裝有法國大炮的戰船鋪天蓋地的向八莫撲來,八莫寨牆一處被炮彈轟塌,緬軍喊殺著衝進來,其餘的翻過牆跳進來肉搏,清軍守將拼死抵抗了兩天一夜,終因寡不敵眾向邊境線退去。
  • 緬甸極簡史
    第二位雄主莽應龍1565年,莽應龍遠徵暹羅,攻佔阿瑜陀耶,俘獲暹羅國王,令其削髮為僧,並立王儲為傀儡君主1566年,莽應龍吞併明朝的「三宣六慰」,後明朝反擊年,雍籍牙次子、囊陀基的弟弟辛標信入侵雲南,引發清緬戰爭1763年,囊陀基逝世,辛標信繼位1767年,辛標信攻佔泰國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 中國古代為什麼徵服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此次出徵後,緬甸實際上已經四分五裂,王朝名存實亡。元朝在緬甸設置大量的機構,如土路太公路、雲遠路、蒙憐路、蒙萊路、木邦路,並成立緬中行省(1286—1290)來管轄。這意味著,緬甸在歷史上首次被納入到中國的版圖,也是最後一次。元順帝時期,開始撤銷緬甸各部,代之以設置土司機構。元朝在緬甸設置的土司有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