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首領雍籍牙極力推崇統一,在連年徵戰後多年後,緬甸終於基本實現了統一。緬甸統一後,他們開疆拓土的腳步仍未停止。這個強大的國家,開始清掃周圍的一些小國,先後吞併了阿霍姆王國、曼尼普爾王國、撣族土司、南掌(今寮國),並滅掉了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暹羅。
從此,緬甸貢榜王朝橫掃東南亞,成為東南亞地區實力超群的第一大強國。緬甸的野心一直都很大,從明朝時期開始,緬甸就開始崛起了。他們時常侵擾中國南方邊境,對南方地區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萬曆年間,明朝雖徵討過緬甸,但是由於明朝要對付北方的女真,無暇顧及南方戰場,讓緬甸鑽了空子,佔領了孟養和木邦在內的好幾個土司。
清朝時期的緬甸
清朝建立後,緬甸隨著國力的上升,越來越放肆。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乾隆派達啟出兵平定戰亂,以保護木邦。一開始獲得了勝利,收復了領土。但是清軍繼續乘勝追擊後,緬甸也派兵對木邦的百姓進行了屠殺和搶掠。後來,緬甸攻入西雙版納,態度十分囂張。
鼎盛時期的貢榜王朝
第二年,緬甸滅掉了暹羅。暹羅曾是中國最忠誠的附屬國,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經過這件事,乾隆開始坐不住了。此戰之後,緬甸國土幾乎翻了一倍。更可怕的是,緬甸的擴張之路仍然未停止,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他們幾乎沒有對手了。而中國的雲南邊境,將受到更大的威脅。
乾隆派明瑞為大將出徵南方戰場,想要挫一挫緬甸的銳氣。明瑞準備帶著滿洲鐵騎長驅直入,直搗緬甸首都阿瓦。滿洲鐵騎一直是緬軍最害怕的存在,雖然當時的緬甸火器很厲害,但是在疾行的鐵騎進攻下,他們沒有一點辦法,很快便敗下陣來,只能躲在暗處放黑槍。
然而,雖然明瑞一開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由於緬甸的氣候溼熱難耐,清軍多為北方人,在酷暑和瘟疫面前,他們很快便受不了了。緬甸火槍手修築了許多柵欄作為防禦工事,他們躲在後面打槍,滿洲鐵騎一時沒了用武之地。
乾隆皇帝
在這樣的氣候下,清軍隊伍中的瘟疫越來越嚴重,糧草也漸漸耗盡。終於,緬甸佔據了上風。他們將清軍圍住,明瑞率軍力保隨行文官和後方部隊,最終突出重圍,而自己卻在撤退途中感染瘟疫病逝。
雖然兩次徵討緬甸都失敗了,但是乾隆皇帝不死心。即便緬甸已經撤出了中國邊境,清緬之戰清朝也很難獲勝,但乾隆卻要求繼續打。這次,乾隆派傅恆為主帥,以31000兵力出徵,其中,滿洲八旗兵佔13000人。
一開始,清軍長驅直入,痛擊了緬軍。但是,緬甸看事不好,決定繼續像上次一樣,設置路障,不與清軍發生正面衝突,打算活活耗死他們。這次,清軍的後勤保障大大提升。但是重炮運不到前線,輕炮又無法擊破緬軍的巨木,雙方只能僵持。
清緬戰爭
兩個月後,雙方軍隊都發生了瘟疫。清軍切斷了緬軍運送糧草的路線,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就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時候,主帥傅恆卻染上了瘟疫。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必定會軍心大亂,陷入群龍無首的慌亂境地,敵方也必將士氣大增,此戰必敗。
於是,傅恆自作主張向緬甸議和。此時的緬甸自然也迫切希望議和,於是雙方籤訂合約,緬甸承諾將永不侵擾中國邊境,釋放被抓的中國邊境百姓,每年向清朝進貢。這次戰爭,並不能算是勝利,因此乾隆大怒,而傅恆也病死在了返回的路上。
傅恆
明瑞是乾隆的女婿,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痛失兩員大將,以及連年戰爭的花費,還有這不明不白的戰果,讓乾隆起了繼續徵討緬甸的想法。但是阿桂等人都不建議再戰,而且隨著緬甸的服軟,再加上新疆叛亂急需平定,乾隆也就放棄了第四次徵討緬甸的打算。
清緬議和後,暹羅華人鄭信趁機起義。不久之後,暹羅重新獨立,並迎來了復興。而緬甸爭霸東南亞的美夢,也徹底破滅了。
暹羅復興後,曾向乾隆建議,聯合清朝滅掉緬甸,然後瓜分緬甸的領土。但是,乾隆拒絕了暹羅的建議,他說:「大清不幫他國徵緬甸,也不幫緬甸徵討他國。」然後,乾隆調解了兩國的緊張關係,暹羅和緬甸也終於得到了和解。
乾隆皇帝
乾隆的做法其實非常明智,作為鄰國,如果大清幫助暹羅滅掉緬甸。那麼,接下來暹羅在東南亞地區將失去制約,從而成為下一個曾經的緬甸。乾隆皇帝想讓他們並存,然後互相制衡,進而阻止東南亞地區的統一。
客觀來講,乾隆徵緬甸和拒絕幫助暹羅滅緬甸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清緬之戰,很難說是不是大清獲勝,但是這場戰爭,確實是穩定了當時中國的南方邊境,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