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2020-12-17 騰訊網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緬甸,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並不熟悉,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可以用幾個重點詞概括,其中就包括內戰,時不時就有新聞說緬甸內戰把炮彈打到我國境內。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陷入內戰都不會太富裕,緬甸的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想想曾經,緬甸一度是東南亞無可爭議的霸主,差點就統一了東南亞。

緬甸能夠當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歷史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強大的地區,由於與古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區接壤,緬甸掌握著古印度和中國的一條商路,《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位於兩大文明交匯區的緬甸受到兩種文明的薰陶,開化程度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還在叢林裡歡騰的時候,緬甸這片已經開始農耕了。文明開化先放到一邊,當緬甸這個地區第一次出現初步統一的國家,已經是公元11世紀了,蒲甘王朝徵服了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蓋今天緬甸大部分區域的政權,為緬甸的崛起打下基礎。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籲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籲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緬甸吞併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寮國,又將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摁在地上摩擦,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

這時候,安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按理說,只要緬甸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佔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並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緬甸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雲南。

清朝此時也處在極盛的乾隆時期,但天高皇帝遠,緬甸並不認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憑藉軍力壓服清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然後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稅。

處於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可以說是兩邊不是人,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他們往往會買兩份保險,既向清朝交稅,又向緬甸交稅,但清朝境內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於緬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覺得我在大清治下,幹嘛要向你緬甸納貢?所以就上報了雲南地方官府。

雲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緬甸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緬甸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

清朝方面這麼慫,自然增長了緬甸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後,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緬甸以顏色。

當時清朝終於拿下了準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說個後話,清緬戰爭後,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術落後,就上書請求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枝,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枝,增強自身國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歡造大炮,乾隆覺得「騎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還沒弓箭大,本來八旗兵就對騎射技藝鬆弛了,再加上依賴火器,只會更菜,還是算了。這個算了,對清朝的影響甚至超過清緬戰爭本身。

說回清緬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戰皆敗,只不過第四戰是兩敗俱傷罷了,緬甸也損了大半的血。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裡,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裡為緬甸領土!

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

楊應琚先派出了小股部隊進攻緬甸境內,由於緬軍料到清軍會進攻,早已撤退,清軍輕而易舉就攻佔緬甸兩個土司轄地。可緬甸早已堅壁清野,清軍什麼都沒撈到,反而給高層造成一種緬甸很弱的假象。

雲南很多官員包括楊應琚都被這種假象所蒙蔽,認為緬甸內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前線的雲南都是如此,遠在萬裡之外的北京就更別說了,乾隆得了楊應琚的奏摺,又翻了翻《明史·雲南土司傳》,覺得緬甸在明朝時就臣服中原,看來也是個弱雞,哪有準噶爾難對付?乾隆下令楊應琚要少花錢、少用兵解決此事。

殊不知,此時緬甸的重心放在進攻暹羅上,暹羅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經被緬甸團團包圍,緬甸沒有過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對緬甸和暹羅的情況一無所知,朝野上下都以為只憑雲南的萬餘綠營兵就能解決緬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儘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

戰敗是一回事,戰報上卻清晰地寫著:「清軍屢戰屢勝,殺敵萬人」。這慌扯得有點過了,剛剛過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餘仗,也就殲敵萬人,雲南才打了幾仗就殲敵萬人,你當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圖,尼瑪交戰地點全在大清境內,越打離著內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賜死楊應琚,同時派滿人新秀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這時候,緬甸已經拿下大城王朝,暹羅只剩下殘餘軍隊反抗,緬軍大部開始撤回國內。

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認為緬甸能夠輕易拿下,戰敗只是因為綠營兵太廢!而且清朝對藩屬國情況一無所知,暹羅已經被緬甸滅亡,乾隆竟然還在擔心滅掉緬甸後緬王逃亡暹羅!

明瑞是一員悍將,在平定新疆中,也立過不少軍功,前往雲南前是伊犁將軍,已經是新疆大員了,但他跟乾隆一樣,輕視緬甸,所以他的最終結局基本註定了。

滅掉了暹羅,緬甸可算是騰出手來了,清軍增兵,緬軍也增兵,明瑞的認知卻還停留在上一仗,最終陷入緬軍重重包圍,重傷後自縊身亡,其他參戰者或戰死或被俘或自盡,清朝慘敗。乾隆第三次大怒,並開始準備第四戰。

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

儘管敗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認為拿下緬甸不是問題,因為他這次派出去的已經是清朝頂級將領了,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軍隊也換成八旗兵,還調了水師參戰,這樣的陣容,清朝拿不出幾副的。

然而,緬甸也傾盡國力,與清軍交戰廝殺,再加上環境優勢,遠道而來的清軍將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連主帥傅恆也臥病在床。經過一番鏖戰,清軍殺緬軍水師2000人、陸軍1500人,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死,清軍和緬軍可謂兩敗俱傷,儘管清軍佔據微弱優勢,但卻幾乎不可能滅掉緬甸,參戰清軍厭戰情緒高漲。

緬軍也一樣,緬軍統帥諾爾塔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再打下去就得廢了,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丟開了遠方的君主,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議和是乾隆和緬王都不想看到的,緬王直接就把議和書撕了,壓根不想向清朝稱臣,直到18年後緬甸國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關係才派出使節奉表納貢。

而乾隆要等18年後才能看到緬甸入貢,當時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土司問題才是重點,乾隆只能跟緬甸打外交戰,互相口誅筆伐,卻誰也不敢打了,緬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非要說勝利者的話,那也只能是暹羅了,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裡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王朝興盛時,開疆拓土是每個皇帝所嚮往的,王朝低迷時,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是皇帝的任務。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緬甸與我國的關係可謂是錯綜複雜,臣服過也反叛過,戰鬥過也和平過,緬甸作為印度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然而清朝在乾隆年間,也就是這個極盛時期,卻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版圖呢?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清朝時期的緬甸清朝建立後,緬甸隨著國力的上升,越來越放肆。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2年,緬軍2000多人入侵中國邊境,當時清朝正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
  • 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第二次戰事,楊應琚上任時緬兵南撤,楊應琚乘機派兵攻入緬甸,佔據緬屬的兩個土司地盤,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後勤不繼,楊應琚任命一些當他撣族人治理這些地方,留下800清兵駐防後大軍撤回。這種表面的勝利使雲南官府主戰呼聲高漲,不久楊應琚發布檄文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開始大規模進攻緬甸,乾隆此時不想對緬甸用兵,但架不住楊應琚的堅持,只好同意。
  • 揭秘: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中是否有福爾康這個人?
    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雲南地區的騷擾集中發生在乾隆三十年,為了得到大量的糧食和人力送到與暹羅戰爭的戰場上,緬甸在中國雲南大肆掠奪財力、人力和物力,這時清王朝不再堅持綏靖政策,派兵出擊,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一觸即發。  在七年的戰爭中,乾隆先後派去多名信任的將領前去雲南指揮作戰,緬甸方面也不得不將暹羅的兵力調到中國雲南地區去參加清緬戰爭。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前言: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雜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是緬甸地區的主體民族。而一直以來緬甸也不是什麼統一的國家,尤其是北部緬甸,一直都是土司林立。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此前,因為誰都不服氣誰,所以,兩國大打出手,清朝損兵折將,對面戰爭極其不順,而緬甸也在抵抗過程中遍體鱗傷。雙方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最終誰也奈何不了誰。你想啊,乾隆是誰呀!肯定不能,所以,我們看到清朝的歷史書上記載著,在大清帝國的嚴厲打擊下,緬甸國王認輸,願意向清帝國稱臣,並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貢,表示自己認輸了,請求冊封。乾隆很高興,於是派遣大批使者前往緬甸,宣達聖喻,對緬甸國王進行冊封。緬王聽聞大喜,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進行迎接,用三拜九叩的大禮迎接乾隆的冊封。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清緬戰爭中慘勝後,清朝為何堅持騎射?
    清朝開始對火炮了新的認識。就是這支部隊幫助清朝建立了統一王朝。「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行軍時的描寫。
  • 1762年,清朝南徵緬甸之戰為何會鎩羽而歸?還花費900多萬白銀?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在1762年的時候,清朝曾經和緬甸打了一仗,這一仗前前後後打了四次,史書上叫做「清軍四徵緬甸」。因為什麼原因和緬甸打了起來呢?事情起因是因為緬甸趁著明末以來中原混亂無暇顧及南方,所以自明末緬甸方面基本上就和中原王朝斷絕了朝貢關係。這種外交上的斷絕一直持續到乾隆朝時,緬甸方面忽然開始向中原王朝朝貢,這本來對乾隆來說是一件好事。
  • 18世紀時,緬甸有多強?南滅泰國,西徵印度,造成乾隆最大恥辱
    此國就是緬甸,而乾隆皇帝一生最大恥辱就是清緬之戰戰敗。乾隆皇帝任內,攻克臺灣,收復西藏,吞併蒙古,從維護國土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他一生中也打過不少敗仗,其中清緬戰爭可以說是他一生都難忘懷的戰役,打得他懷疑人生。乾隆皇帝先後四次進攻緬甸,但是舉全國之力都沒能打敗一個東南亞小國,而且清朝損失慘重,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一家死傷慘重。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是近鄰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矛盾,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如此。世界上一些鄰國因在領土、資源等方面的矛盾會發生戰爭。盤點世界上鄰國之間的戰爭,大多數戰爭在幾年之內就分出了勝負,但還有一些戰爭持續時間長得可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英法百年戰爭」。
  • 大明王朝極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嚇死你
    很多無知的人說清朝領土大,那麼我們看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在極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明朝領土的最北端,一直到北極圈。明朝在東北方向的管轄機構:《奴兒幹都司》一直到達北冰洋。舊港宣慰司某些青吹總是拿清朝的領土說事,實際上跟明朝比領土,清朝也遠遠比不過。
  • 緬甸為何能鯨吞蠶食中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明朝時期,緬甸的東籲王朝崛起,逐步統一了南部和中部。隨著東籲王朝勢力不斷增強,其野心也不斷擴大,東籲王朝不斷向北部擴張勢力,並和明朝發生了衝突。明末清初,南明軍隊潰退至緬甸,吳三桂率十萬大軍入緬,緬甸被嚇破了膽,慌忙向中國求和,清朝收復緬北部分地區。清朝中期,緬甸貢榜王朝興起。
  • 緬甸果敢現狀:昔日國門漢字被去除,緬文越來越重要
    無數中外人士念及中國之時無不心懷敬畏,尤其亞洲區域內無數袖珍之國只堪俯首稱臣。奈何其間種種終究只是往日風光,經由清朝時期先後錯過兩度工業革命,以至於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那些以往受中國經濟支配的國家用鴉片、槍炮強行扭轉了局面,造成了中華大地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恥辱,至今仍在中華兒女心中揮之不去。
  • 150年前貢榜王朝時期的緬甸(1)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籤訂合約收場。
  • 南亞明珠——緬甸王國
    那麼,緬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你了解他嗎?讓我們一塊去看一下。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北靠中國。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1364年到1885年,緬甸境內先後出現了三個王朝,分別是阿瓦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發生了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1885年開始,英國發動對緬甸的侵略戰爭。1886年1月1日併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
  • 為什麼極盛的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疆域反而縮水了?
    大家在看唐代疆域圖時,是否有一個疑問:極盛的開元天寶年間的疆域反而不如唐初高宗時期的版圖?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極盛≠疆域廣大,大眾認知裡總會說國力強盛疆域遼闊。實則不然,北魏宣武帝疆域最大,然而內部已經矛盾重重,外強中乾。
  • 茅海建緬甸行①︱中間人與「創造性」翻譯
    那麼,清朝當時讀到的漢文表文是什麼呢?檔案中尚未找到,在昭槤的《嘯亭雜錄》中有記載:緬甸國王莽達拉謹奏:聖朝統御中外,九服承流。如日月經躔,陽春煦物,無有遠近(邇),群樂甄陶。至我皇上,德隆三極(級)。道總百王,洋溢聲名,萬邦率服。緬甸近在邊徼,河清海晏,物阜民和,知中國之有聖人。臣等願充外藩,備物(修誠)致貢。祈準起程,由滇赴京。仰覲天顏。欽(敬)聆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