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鐵騎的記載。
耶律阿保機曾經說過「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八旗鐵騎就是一支依靠騎射聞名的部隊。自努爾哈赤起兵起,八旗鐵騎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愈演愈烈。即使如此,八旗鐵騎依舊在當時的明朝的紅衣大炮下有所削弱。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了八旗兵以重創,連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隨後抑鬱而死。清朝開始對火炮了新的認識。
好景不長,1630年,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後來明朝登州兵變,1631年孔有德等降清,還給當時的後金帶來了最先進的火器。在此之後經過被俘虜的明朝工匠的仿造,大清國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隊。隨後在於明朝的戰鬥中讓對手吃盡了苦頭。
不久以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倉皇西逃。整容清軍的紅衣大炮大顯神威,李自成狼狽撤退。不久後,大順政權便土崩瓦解。在剿滅了李自成部後,清軍南下,繼而攻擊南明,一統天下。就是這支部隊幫助清朝建立了統一王朝。
「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行軍時的描寫。
在早期的火器對比弓箭殺傷力優勢不大。其殺傷力比不上弓箭,很難穿透當時軍隊裝備的棉甲。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火器營一次齊射不僅沒有給身著重型棉甲的後金軍隊以多大殺傷,反而自己被其精銳騎兵衝擊的七零八落。加上早期槍炮為追求殺傷力,經常會出現炸膛。這使得火器不再廣泛使用。其關於火器的發展出現倒退
加上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使得清朝沒能跟上世界的發展,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乾隆時期,乾隆對馬戛爾尼英國代表帶來的其中就包括了各種新式的火器不屑一顧。在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軍多次遭到慘敗,經略傅恆累病在前線,最終在1769年才議和停戰。但是緬甸從英國買來的火器依舊沒有打醒大清。
另外因為火槍的製造要比弓箭簡單,成本較低。鉛彈甚至可以由士兵自行製作,取材方便,生產量大,補充便利。並且火器相對弓箭使用簡單。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於民間持有火器十分的警惕,所以在天下太平之後,清廷開始限制火器的發展,並銷毀前朝關於火器製造的書籍,如宋朝的《武經總要》,明朝時編著的《武備志》都被列為禁書。至此很少有人再敢研究火器,火器製造也就因此開始退步。
即使後面的鴉片戰爭讓清朝統治者驚醒,開始師夷之技以制夷和尋求工業化。追但是腐敗的體制終歸徒勞,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不管如何也拯救不了清朝這個破敗不堪的國家。在1911年,內外交困的大清王朝滅亡,繼之而來的又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
【摘自《清朝前中期的民間火器》邱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