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中慘勝後,清朝為何堅持騎射?

2020-12-16 塵封歷史君

「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鐵騎的記載。

八旗軍服

耶律阿保機曾經說過「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八旗鐵騎就是一支依靠騎射聞名的部隊。自努爾哈赤起兵起,八旗鐵騎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愈演愈烈。即使如此,八旗鐵騎依舊在當時的明朝的紅衣大炮下有所削弱。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了八旗兵以重創,連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隨後抑鬱而死。清朝開始對火炮了新的認識。

紅衣大炮

好景不長,1630年,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後來明朝登州兵變,1631年孔有德等降清,還給當時的後金帶來了最先進的火器。在此之後經過被俘虜的明朝工匠的仿造,大清國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隊。隨後在於明朝的戰鬥中讓對手吃盡了苦頭。

紅衣大炮

不久以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倉皇西逃。整容清軍的紅衣大炮大顯神威,李自成狼狽撤退。不久後,大順政權便土崩瓦解。在剿滅了李自成部後,清軍南下,繼而攻擊南明,一統天下。就是這支部隊幫助清朝建立了統一王朝。

「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行軍時的描寫。

八旗士兵

在早期的火器對比弓箭殺傷力優勢不大。其殺傷力比不上弓箭,很難穿透當時軍隊裝備的棉甲。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火器營一次齊射不僅沒有給身著重型棉甲的後金軍隊以多大殺傷,反而自己被其精銳騎兵衝擊的七零八落。加上早期槍炮為追求殺傷力,經常會出現炸膛。這使得火器不再廣泛使用。其關於火器的發展出現倒退

加上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使得清朝沒能跟上世界的發展,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乾隆時期,乾隆對馬戛爾尼英國代表帶來的其中就包括了各種新式的火器不屑一顧。在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軍多次遭到慘敗,經略傅恆累病在前線,最終在1769年才議和停戰。但是緬甸從英國買來的火器依舊沒有打醒大清。

清緬戰爭

另外因為火槍的製造要比弓箭簡單,成本較低。鉛彈甚至可以由士兵自行製作,取材方便,生產量大,補充便利。並且火器相對弓箭使用簡單。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於民間持有火器十分的警惕,所以在天下太平之後,清廷開始限制火器的發展,並銷毀前朝關於火器製造的書籍,如宋朝的《武經總要》,明朝時編著的《武備志》都被列為禁書。至此很少有人再敢研究火器,火器製造也就因此開始退步。

鴉片戰爭

即使後面的鴉片戰爭讓清朝統治者驚醒,開始師夷之技以制夷和尋求工業化。追但是腐敗的體制終歸徒勞,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不管如何也拯救不了清朝這個破敗不堪的國家。在1911年,內外交困的大清王朝滅亡,繼之而來的又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

【摘自《清朝前中期的民間火器》邱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很多人認為是清朝不想要了,因為在公元1762年開始的清緬戰爭中,清朝曾對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的緬甸軍隊給予了極其強硬的反擊,不僅取得大勝,打得緬甸潰不成軍,還拿回了曾經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奪走的的孟養、木邦等土司之地,不可謂不強盛,而這在後來也被列為是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十全武功之一。
  • 揭秘: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中是否有福爾康這個人?
    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雲南地區的騷擾集中發生在乾隆三十年,為了得到大量的糧食和人力送到與暹羅戰爭的戰場上,緬甸在中國雲南大肆掠奪財力、人力和物力,這時清王朝不再堅持綏靖政策,派兵出擊,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一觸即發。  在七年的戰爭中,乾隆先後派去多名信任的將領前去雲南指揮作戰,緬甸方面也不得不將暹羅的兵力調到中國雲南地區去參加清緬戰爭。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這千多清軍在新街堅持了兩天一夜,終於擋不住數千緬兵的圍攻,幾乎被全殲,新街失守。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清朝時期的緬甸清朝建立後,緬甸隨著國力的上升,越來越放肆。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
  • 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此前,因為誰都不服氣誰,所以,兩國大打出手,清朝損兵折將,對面戰爭極其不順,而緬甸也在抵抗過程中遍體鱗傷。雙方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最終誰也奈何不了誰。你想啊,乾隆是誰呀!肯定不能,所以,我們看到清朝的歷史書上記載著,在大清帝國的嚴厲打擊下,緬甸國王認輸,願意向清帝國稱臣,並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貢,表示自己認輸了,請求冊封。乾隆很高興,於是派遣大批使者前往緬甸,宣達聖喻,對緬甸國王進行冊封。緬王聽聞大喜,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進行迎接,用三拜九叩的大禮迎接乾隆的冊封。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在南明永曆君臣被趕到達緬甸時,緬甸政府還接納過他們。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
  •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努爾哈赤清入關前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騎射文化騎射文化是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這是滿族民俗活動中騎射文化的體現,滿族八旗對騎射的崇拜使得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有了深深的厚植土壤和民眾基礎,並且騎射文化的發展隨著滿族民俗活動的內容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
  • 假如在甲午戰爭中,清朝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以清朝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不過,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
  • 1762年,清朝南徵緬甸之戰為何會鎩羽而歸?還花費900多萬白銀?
    由於緬軍根本沒有損失,並且緬軍上一次犯境,有了一些經驗,所以過了幾個月,當緬軍再次來襲時,清軍又是一毛一樣,幾千人追擊,結果一個俘虜都沒抓到。就這樣,連續「玩」了清軍幾次後,緬甸軍也算是看穿了清軍的虛弱。於是又過了幾個月後,緬軍搞了個大事件,派出了一支幾千人的部隊,直接殺到了清朝雲南省腹地的思茅縣(今天的普洱市)。
  • 清朝統一天下倚靠「國語騎射」?專家:錯!靠的是融合中華文化
    現在有一些自稱為「新漢學」的國外學者有一個比較奇奇怪怪的觀點:清朝能夠成功統治天下兩百餘年,主要原因並不是融入中國,而是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文化風俗的認同,並利用與蒙、藏等其他非主體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用手段統治了一個包括滿、蒙、藏、漢、苗等多民族共處的超級帝國。
  • 中法戰爭清朝「不敗而敗」,究竟是軟弱辱國還是迫不得已
    提起中法戰爭,大家恐怕都會想那句著名的「清朝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但此役清軍以兩萬兵力對陣三千法軍,付出的傷亡竟高達兩千五百人(其中陣亡一千五百餘人),只斃傷俘敵六百餘人(關於中法戰爭中雙方的戰損數,因各種史籍記載大相逕庭,且中法兩國都對敵方傷亡頗有誇大之嫌,因此本文所有相關數據僅引用各國對己方損失的記述),是一場典型的慘勝。儘管清軍收復諒山,但法軍仍佔據越南95%的領土和幾乎全部交通要道,清軍只能侷促在中越邊界一隅。
  • 緬甸為何能鯨吞蠶食中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其實緬甸侵吞中國領土從明朝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了。元朝對蒲甘王朝的態度非常惱怒,所以在1277年開始多次攻打緬甸,迫使緬甸投降,緬甸北部被劃入緬中行省。在元朝的打擊下,緬甸再次四分五裂,除了蒲甘王朝外,撣族在緬甸東部建立阿瓦王國,孟族在緬甸南部建立勃固王國,此外緬甸境內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勢力。
  • 甲午中日戰爭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日本必敗,奈何清朝最終養虎為患
    這幾乎是一種慣性,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時期的朝鮮之役和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無不從朝鮮開始。 一個家族的人為當兵送行合影留念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積極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 在清朝武備中佔據重要地位——精美奢華的四方清刀
    清代以騎射開國,武力得天下,自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鴉片戰爭之前長達200年內,幾乎無日不用兵。在此期間,清軍成功攘外安內的大小戰役不可勝數,而刀劍則是功不可沒,在清朝武備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 中法戰爭中,清朝軍隊說法軍傷亡上千人,為何法國卻說打死近百人
    在我國近代1885年曾發生一場著名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這場戰役的性質所有人普遍認為這只是法國運用自己的武力進攻中國領土的一場侵略戰爭。中國和法國對這一點沒什麼異議。可是在鎮南關戰役之中中軍使得法軍傷亡人數,雙方卻一直都各執一詞說法不一。
  • 甲午戰爭繼續堅持打下去,清朝能否取得勝利?為什麼沒有繼續?
    如果慈禧和清政府能夠繼續堅持打下去的話,清政府其實可以獲勝,但是那樣的代價實在太大。至少獲勝的代價,慈禧和清政府絕對不能,也不願意接受。因為那個代價就是清政府這座風雨飄搖的大廈提前坍塌!畢竟清朝的人口總量和經濟體量明明白白地擺在那兒,不僅坐擁高額的土地稅和人頭稅,又有了高額的關稅。論人海戰術,日本不如清朝。論金錢戰術,日本還是不如清朝。總之,如果慈禧和清朝能夠繼續堅持打下去的話,那麼在持久性這一方面,日本絕對遠不如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