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一天下倚靠「國語騎射」?專家:錯!靠的是融合中華文化

2020-12-12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現在有一些自稱為「新漢學」的國外學者有一個比較奇奇怪怪的觀點:清朝能夠成功統治天下兩百餘年,主要原因並不是融入中國,而是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文化風俗的認同,並利用與蒙、藏等其他非主體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用手段統治了一個包括滿、蒙、藏、漢、苗等多民族共處的超級帝國。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清王朝」與「中國」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清王朝」是一個超越了「中國」這個空間、這個文化、這個概念的一個古典帝國。

他們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清王朝並不是中國。

這結論謬誤嚴重。

中國還有世界上的許許多多其他國家,比如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多民族構成的現代國家,可以說它們都超越了單一民族血緣關係,由共同的文化認可而連接成的全民族想像中的「共同體」。

也沒人認為這個俄羅斯、這個英國、這個美國不是那個「俄羅斯」、那個「英國」、那個「美國」。

這些人否定清王朝的「漢化」,真正的想否定的是歷經幾千年,經過無數思想家、仁人志士的改造的中華主體文化。

其實,對於所謂漢化並不是清朝成功統治天下的原因,反對清朝統治天下的成功關鍵是滿洲早期統治者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進行全面、系統的漢化政策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反問一下:如果當初滿洲人不認同、不全面、不系統地汲取中華主體文化(主要是漢文化),不融入中華主體文化當中,單純依賴於包括「國語騎射」在內的某些所謂「滿洲」文化,是否還能在幾百年的長時間下完成對中國這片廣闊的土地、這些已為共同的中華文化浸潤的百姓的統治呢?

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部分原因是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很寬泛,但是一個重要標誌是特別關注他者、邊緣、弱勢群體、少數人觀點等側面,而忽略了主體、優勢群體、主流觀點等正面。

不是說他者、邊緣、弱勢群體、少數人觀點不應該受到關注,而是在進行歷史解析的時候只關注這些就很容易出現忽略主體主幹,否定歷史的連續性,關注細枝末節,強調歷史的斷裂。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輔相成,但是西方學者過度強調滿洲文化的特殊性對清王朝的影響,而對於中華主體文化的普遍性,則採取有意無意甚至是刻意的忽視態度。

而他們也同樣意識到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對文化意義上的認同,往往能夠超越血緣意義的族群種群認同而形成文化層次上的「共同體」,也就是所謂的「想像中的共同體」的觀點。

於是就產生了矛盾:一方面認為從歷史到現實中,是存在超越部族、民族血緣界限,具有共同文化認同的文化層次上的「共同體」的事實,一方面卻又認為滿洲文化「共同體」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時間上並沒有被中華文化的認同所重新構建。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清王朝的滿洲統治者,之所以能成功統治領土寬廣無垠、人口眾多複雜、思想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完全是因為對「國語騎射」這種自身的落後風俗的崇拜所造成的。

而這個觀點可以說是十分荒繆的。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和發展都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有時候會極大的影響一個王朝的建設與政治、軍事和經濟策略的實施,同時有可能影響到其後來的未來發展和走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朝和後面的隋唐王朝,遼金元王朝等等,它們的建立者都和清王朝一樣,具有鮮明的異族文化特點,而且皆有不同程度地對自身部族、民族文化的刻意堅守,但是這些文化最後都變成中華主體文化的一份子,成為中華文化的歷史記憶,這也說明這些異族文化對中華主體文化的認同。

因為趨利避害,追求文明的進步和美好的生活,是人之本性,也是認同先進文化的根本動力。

至於「滿洲人與蒙、藏等其他非主體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用手段統治一個包括滿、蒙、藏、漢等的多民族共處的超級帝國」的論點,其實這也不是清朝的原創發明,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部族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而是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實行的政治統治傳統,而這個政治統治傳統在漢隋唐元明等王朝都有具體的體現。

當然,歷史的發展是非常複雜的,歷史中的每一種必然選擇中也存在偶然性,各種偶然事件也存在必然的聯繫,但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必然性為主體,偶然性為補充,偶然性總要受制於必然性。

事實上,從當時的世界格局來看,那時候全世界中心文化圈至少同時包括中華文明、穆斯林文明和基督文明,但當滿洲人崛起於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間的時候,滿洲統治者真正能夠選擇的文化發展方向卻只能是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主體文化,沒有第二種選擇。

因而,對於滿洲人的文化選擇,和西方歷史上被稱之為「蠻人」的日耳曼人一樣,只能選擇希臘羅馬文化,看起來是自由選擇的,實際上則這是必然選擇。

清朝的滿洲統治者對滿洲文化的認同選擇,從滿洲文化共同體形成的最開始,就已經顯現出選擇中華文化認同路線的必然性,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從滿洲人與漢人之間歷史與文化的各種聯繫來看,毋庸置疑,滿洲人在以一個統治階層的身份統一天下之前,與中國歷史上其他邊疆少數民族融入中華大家庭之前走過的道路幾乎是一樣的:

一、都是通過從單一的部落部族逐漸融合、同化多個部落部族,從而逐步形成某地域的民族政治實體的過程;二、都是作為中原王朝所管轄的邊疆內的部族,都在與漢人密切接觸、交往的過程中吸收中華文化,逐步提升自身文明程度,並且得到迅速發展起來的機會;三、在進行吸收融合的歷史演進中,也是從部族統一到包含多部族、多民族的地域性統一的歷史過程。而這些歷史過程正是滿洲人自身發展的歷史性,一步不差。

建立清王朝的滿洲人,實際與漢人一樣,都是一個在歷史中逐漸吸收融合改造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這個民族共同體是以建州女真為主體的部族,經過徵服、吸收、融合其他女真各部、某些蒙古部落、遼東漢人、朝鮮人、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其他民族的人最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這些都說明,在清王朝建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滿洲人已經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進行長期一體化,不斷地同化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成分逐漸形成的。

而這個逐漸吸收融合的歷史過程,自然也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內部各部族、各民族相互進行文化認同的一個必要過程。

比如作為從地域性政權走向全國性政權的重要過渡歷史人物——皇太極,就明確下詔說明所有居住在山海關之外的東北地區百姓都是滿洲人共同體重要的一份子。

乾隆時期編纂的《滿洲實錄》更是詳細介紹了「部族」之門,裡面關於滿洲與先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各種歷史名稱和歷史演變關係進行詳盡的解釋,還介紹了葉赫部、烏拉部、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各個東北民族,對東北歷史上的強大國家或民族比如夫餘、三韓、百濟、新羅、高麗、契丹、蒙古等都有記載。

清王朝的目的雖然是在表示這些眾多民族同滿洲人之間的歷史淵源與民族區別,但也說明了作為民族共同體的滿洲人與漢人一樣,都屬於歷史生成的產物,而不是突然間變成的。

很多滿洲人甚至在滿洲人共同體形成之前屬於漢人。

對於女真諸多部族來講,除了與中華文化的天然的聯繫之外,中華那輝煌而先進的文化的吸引,也是滿洲人認同中華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對中華先進文化的認同與追求,也就不會有從女真部族到滿洲人共同體,再到清王朝建立的歷史進步。

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融合,滿洲女真才逐漸轉變為滿洲人,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正是因為滿洲文化越來越多的向中華文化主體文化——漢文化的靠攏,滿洲人與漢人界限越來越模糊,這才會讓清朝統治者產生了極其濃烈的危機感,其中以乾隆最為典型。

清朝統治者一方面認同主體中華文化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一方面又非常懼怕失去賴以維繫、凝聚其統治集團核心的滿洲軍政權利的矛盾心理。

乾隆刻意保持「國語騎射」的滿洲風俗傳統,恰恰說明了乾隆對滿洲文化逐漸融入到中華文化,滿洲人逐漸融入到漢人的一種深深憂慮的應激反應。

以乾隆的雄才大略依然無法阻止滿漢融合的歷史大勢,甚至可以說乾隆就是中華文化最大的宣傳者。

相關焦點

  • 大東北滿族舊事----- 吉黑「滿學」國語騎射
    這些流人多達十幾萬,其中有大批中原文人儒士,他們的到來不但攜帶來大批經典書籍,還被延請或開設私塾教授滿漢八旗官兵子弟,從而,對東北地區滿族文化及滿漢文化的融合、繁榮興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實,不僅僅新滿洲兵需要進行規範學習管理,那剛剛崛起白山黑水山林之間的陳滿洲滿族人,也是同樣亟須規範學習「國語騎射」,以適應清王朝統治的鞏固和東北地區邊防禦敵的需要。早在清政權入關之前的皇太極時期,天聰六年(1632)正月,鑲紅旗相公胡貢明就曾向皇太極上奏,應建立滿洲八旗官學,以令子弟讀書、習國語騎射。
  •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 騎射文化,價值猶在
    滿族騎射經歷了興盛與衰落,其文化滲透進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民族精神與國家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重視並發展當代騎射文化,既能重新塑造滿族銳意進取與博大包容的精神,也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豐富我國的文化寶庫。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與皇太極 多爾袞認為學習漢文化會極大削弱滿族本身文化傳統所建立起來的優勢,包括滿族打天下的騎射精神,因此要 關於滿語的沒落與思考 其實滿語和滿文沒落的現象早已引起清朝皇帝的注意,清朝統治者為了保持滿族人優秀的文化傳統的傳承,極力推行 「國語騎射」 政策,並將其作為「立國之本」進行推廣。
  • 李大龍丨從夏人、漢人到中華民族——對中華大地上主體族群凝聚融合軌跡的考察
    「民族」傳入中國後,先是梁啓超將其與中國國民建構實際相聯繫,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其後「中華民族」被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引入推翻清朝統治的政治領域,而推翻殖民地統治的「民族主義」浪潮更是讓學者乃至國人習慣於用「民族國家」理論來解讀和看待中華大地上族群凝聚融合的歷史,從而徹底拋棄了主導東亞歷史書寫數千年的傳統話語體系。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從天下到中華:中國民族主義已經走向成年了嗎?
    一、宋以來潛在的民族主義萌芽及覆滅唐末五代紛爭,到宋朝統一中原,但卻始終面臨西夏、遼、金、元的威脅,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對峙中,宋第一次面對強大的外族政權,同化既不可能,就只能平等對待,傳統的天下、中國與四夷的觀念不再有效,新的對等的華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出現。
  • 智庫解析再造中華統一的隋文帝
    我們中國歷經5000多年,其中雖有分分合合,但主要是以統一為宗旨,民族融合為主線,形成了光輝燦爛的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文化。在5000多年的分分合合中,哪些帝王把曾經分裂的中國統一起來了,智庫認為有四大帝王為中人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讓中國的版圖得以完整。  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
  • 清緬戰爭中慘勝後,清朝為何堅持騎射?
    八旗鐵騎就是一支依靠騎射聞名的部隊。自努爾哈赤起兵起,八旗鐵騎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愈演愈烈。即使如此,八旗鐵騎依舊在當時的明朝的紅衣大炮下有所削弱。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了八旗兵以重創,連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隨後抑鬱而死。清朝開始對火炮了新的認識。
  • 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舉辦
    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舉辦 2020年12月15日 10:20   來源:福建日報
  • 麗水援疆:國語朗讀增認同、文化潤疆沁人心
    一條長虹架起民族團結橋梁:橋梁,在不斷延伸,飛架在麗水和新和的上空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在「我是朗讀高手」前期取得成效基礎上,麗水援疆指揮部開展「最美國語:歌誦祖國共迎中秋」文化主題朗誦活動,麗水市和新和縣共千名學生通過指揮部打造的「同步課堂」雲端授課系統「面對面」一起朗誦國語、交流詩詞、比賽成語
  • 清朝一滅亡,滿族人為什麼紛紛改漢姓?清朝貴族後代說出了原因
    來源 | 史料不及此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除元朝以外第二個統一了草原、中原以及西域版塊的大一統帝國,清朝之所以能靠東北一隅而入關取代明朝,靠的就是八旗勁旅彪悍的戰鬥力。可是,正所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滿人相對於漢人畢竟是少數民族,如何以區區幾十萬滿人去統治數以億計的漢人,以及廣袤的蒙古草原和偏遠的西域高原呢?滿清朝廷採取了平衡牽制的策略,首先對同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實行聯姻和推行藏傳佛教的策略,這樣一來蒙古各王公首領就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親家,以血緣為紐帶成了同盟關係,形成了清朝世代為天子,蒙古世代為王公的局面。
  • 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李斯做《諫逐客書》,承襲先秦時期「雅音」,漢代建立後將「雅音」作為正音,西晉、隋朝、宋代都將雅音作為官方語言,雖說各地也有自己的方言,但官話還是進行了統一。元代、明朝,清朝時期用的語言相對特別了點,元代定自己的語言為國語,但是在推行時,發現很難推行起來,為了統一,元代又修改了國語,還是將中原汴洛音作為國語,兩種語言並存。明朝時期,由於遊牧民族融合,加上遷都北京,中原官員漸漸的退出國語系列,南京官話開始流通。
  • 老照片:3萬年前就出現的弓箭,清朝依然用得津津有味
    明末清初,滿洲八旗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後趁著中原內亂,竟然毫不費力的入主中原,當時的明朝軍隊,火器大炮已經是標配武器,而八旗的主要武器還是弓箭,八旗軍所用的弓箭後來稱為清弓,清弓在面對明朝初級的火器時還能不落下風,自然有著獨到之處,照片中就是清朝正在使用清弓的蒙八旗士兵。
  • 騎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
    只可嘆是後世一首唐詩令李廣揚名天下。盧綸: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史記》記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李將軍列傳》載: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天下王氏出太原 & 太子晉與王子喬的融合
    東漢中期,太子晉已被部分地區的王姓尊為始祖,但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受政治的影響,只有琅琊王氏皆尊太子晉為始祖。至初唐,同樣因政治的影響最終形成「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觀念。關鍵詞:太子晉;王子喬;融合;宗族崇拜;天下王氏出太原作者簡介:魏代富(1985――),男,山東莒縣人。
  • 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舉行
    福州新聞網12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12日,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在市圖書館舉行。該論壇以「創意產業與文化遺產傳承——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新發展之路」為主題,邀請海峽兩岸非遺專家、文創業者及文化傳承人等,共同探討兩岸如何加快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之路,尋求非物質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創新路徑。
  • 騎射真的那麼無敵嗎?蒙古鐵騎靠騎射徵服歐洲
    實際上,就跟「蒙古輕騎兵擊敗歐洲板甲騎士」一樣(板甲要到14世紀末才開始出現),「蒙古騎兵靠騎射擊敗歐洲騎士」的說法也是個網絡段子。從兩場戰役的過程來看,顯然蒙古騎兵的騎射並不是最為關鍵的勝利要素。即使是在萊格尼察之戰中,真正讓基督教聯軍騎兵折戟沉沙的,仍然是蒙古人最為精銳的重騎兵。因此相對於歐洲軍隊,蒙古人的勝利,很明顯更多的是建立在騎兵的機動性和戰術層面,騎射本身的作用並不突出。
  • 秦始皇統一天下,不僅只是個人的努力,還有諸子百家的共同的努力
    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邦國林立,諸邦國之間因為各種利益等原因,相互的戰爭和摩擦不斷。持續數百年的動蕩局面,讓眾多的有識之士得以登上歷史的舞臺,少數仁人志士也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化幹戈為玉帛,減少"不義的戰爭"給人民和社會造成的損失,從而努力恢復和諧有序的社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