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020-12-16 雷哥說歷史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

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故設官牧民,隨俗而治」由此可見,此時期騎射文化僅僅是作為一種生產技能,這是滿族先民騎射文化初步發展的體現,直到1616年,後金政權的建立使得騎射得到快速的發展。

騎射文化

在天聰七年正月庚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要求:「各宜督帥所屬長幼,於春夏秋三時,勤於騎射。朕不時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牛錄額真之罪」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使得滿族騎射更加受到重視,以致成為重要的軍事練兵手段。

努爾哈赤

清入關前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騎射文化

騎射文化是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在滿族家中,如有男孩降生,就會在自家門前懸掛上弓箭,讓他人在路過門前時得知喜訊,期盼著長大以後男孩成為優秀的弓箭手。

男孩在六、七歲時,家人便會給其製作與其年齡相符的弓箭來練習射箭的技能,此時將射箭的技能基礎打好,十歲時便可以攜帶弓箭馳逐。

弓箭

在滿族的婚姻當中,主要的彩禮也與他們的所熱愛的物品相關,男子送去的聘禮一般為馬鞍、盔甲、弓箭等。

在訂婚的時候,將以甲冑弓矢作為訂婚的禮物,收下彩禮就表示定下此門親事,選好良辰吉日則可以舉辦婚事。而在舉辦婚禮之時,新郎必須用弓箭射向新娘的花轎,這寓意著驅除不乾淨、邪惡的東西。

甲冑弓矢

由此可見,在生辰和婚禮這樣重大的喜慶日子裡,從賀禮的選用,到定親禮物,再到婚禮中的重要禮儀,都有弓箭相隨並作為重要禮品和道具,可見滿族對弓箭及射箭技藝的尊崇。

另外,在薩滿祭祀的「院祭」內容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換索,

「祭時眾多家庭成員要跪在『佛多媽媽』口袋前焚香磕頭,然後走向外面在柳樹之前磕頭一次然後將上次換索後新生的子女,根據性別系上小弓箭(男孩)、或系卜小布條(女孩),有的在索口裡放一支箭,纏上麻繩,一半漏在外面」。

這是滿族民俗活動中騎射文化的體現,滿族八旗對騎射的崇拜使得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有了深深的厚植土壤和民眾基礎,並且騎射文化的發展隨著滿族民俗活動的內容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

滿族八旗騎射

二、滿族八旗子弟教育內容中的騎射活動

在清朝建立初期,皇太極擔心八旗子弟會荒廢武事,因此將騎射列為重要的教育內容。皇太極規定,八旗子弟強壯者要用角弓羽箭練習騎射,幼小者則用木弓柳箭練習騎射。

如果男孩期望長大後成為騎射英雄,而從小不按照此制度接受騎射活動的教育的話,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由此看來,騎射活動成為八旗子弟重要的教育內容。

騎射活動

此外,皇太極還經常通過競賽的形式,鼓勵八旗子弟進行弓馬騎射的訓練,據《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十六日,「聖汗至馬館,觀諸王、貝勒賽馬,賽程二十裡外。分為十等,一等馬賞煙十斤。」崇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636年),聖汗再次至村外觀賽馬。

崇德元年時,皇太極已成為清朝聖主,而七日內,他兩次親臨馬館,觀看諸王、貝勒賽馬,並親自恩賞,足見皇太極對騎射的重視程度。

皇太極

據文獻記載,清崇德二年(1637年)曾舉行了騎射競賽。當時皇太極命:

「選善射者,每旗各十人,分左右翼,令之角勝,負則罰牛羊。和碩親王、貝勒、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親率較射。右翼諸王、貝勒、貝子等射中獨多,得牛二,羊二十。「

皇親貴族都參與了這項競技性強的較射比賽,重視程度可見一般。八旗子弟將騎射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騎射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技能教育和祖制薰陶,可見騎射活動在滿族八旗子弟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騎射活動

三、軍事活動中的騎射技藝

清入關前,皇太極經常在舉行圍獵和閱兵時督促滿族八旗進行騎射,擴大騎射的適用範圍,並且多次開展閱兵和圍獵,以提高八旗子弟及軍士騎射技藝。

圍獵活動是一項要求參與者高度的配合性與服從性的團體性,因此,滿清統治者常常借圍獵鍛鍊軍隊、嚴明軍紀。

圍獵活動

在清朝立國之前, 《滿文老檔》就有記載,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初十日,皇太極率諸貝勒出獵,打獵的士兵因強行佔用老百姓的榛子柯,而受到鞭刑,為此事皇太極特地召集八大臣面諭:

「自今之後,不許私入莊屯,擅取民間堆積柴草。不許往尚未狩獵之山上伐木。亂行者執究。」

這是在射獵活動中,嚴明軍紀的體現。而據《滿文老檔》記載,天聰元年二月初五日(1627年),「汗(皇太極)幸校場,集齊二旗護軍,命擐甲冑,閱其步兵、騎射。閱兵畢,命護軍按甲喇、牛錄順序入座,殺牛四、羊十三、宴三。

射獵活動

由此可見,皇太極通過閱兵行圍等方式促進滿族騎射的發展,進而達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效果。

在清朝立國後,皇太極更是大力傳承了這種做法,甚至將圍獵騎射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倡導, 《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636年),

皇太極

「聖汗諭諸固山貝子日:『爾等敬聽』。昔太祖時,我等聞明日出獵,即於今日調鷹蹴球,若不令往,泣請隨行。觀今之子弟,唯知遊逛市井,耽於戲樂。在昔時,無論長幼、貧困之際,每聞出兵行獵,興致盎然。彼時隨從甚少,人各牧馬披鞍,析薪自縛。雖如此艱辛,猶各為主效力不絕。國勢之隆,非由此努力而致乎?」

這充分體現了滿清統治者通過圍獵活動、諳習騎射,藉以增強軍事實力的良苦用心。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

作者簡介:本文系雷哥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少數民族滿族服飾文化特點
    滿族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滿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是高寒森林環境,採用漁獵的經濟方式,使得滿族服飾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滿族服飾文化的基本特點是禦寒和便於騎射狩獵。   首先是禦寒性。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漸對地理環境適應而形成一種文化形態。
  • 大東北滿族舊事----- 吉黑「滿學」國語騎射
    滿族是一個古樸驍勇又善於學習、努力進取的東北少數民族。滿族的正規文化教育,起始於後金時期,後逐漸發展並建立了有別於京師(北京地區)旗學的東北盛京「旗學」和吉、黑兩地的「滿學」。東北地區滿、蒙、漢八旗的官旗學、滿學及官義學、蒙學、宗學、覺羅學、翻譯學等,為關東滿族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先決條件和物質基礎。
  • 走進滿族文化—滿族八旗
    滿族,舊稱滿洲族,族人舊稱旗人。
  • 滿族服飾文化探究
    早在公元前16世紀,其就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到17世紀,「滿族」這個名稱才被提了出來。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古籍和漢朝史書中就有記載,最遠可追溯到幾千年前肅慎人所處的時代。先秦古籍中所記載的生活在商周時期的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人。清朝入關前,滿族就已經建立過很多部落組織;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制定了服飾制度,為後來的清朝服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清朝滿族八旗圖鑑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八旗」與滿族之間的關係
    前者稱「四整」(注意,不是正),後者稱「四鑲」,合稱為「八旗」。其成員均稱為「旗人」或「旗下人」。滿洲統一中國時,為加強軍事管理,由清帝親統其中整黃、整白和鑲黃為「上三旗」,其餘五旗由滿洲貴族統領,稱為「下五旗」。
  • 滿族的起源、滿族八旗和滿族姓氏與家譜
    它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形成與發展,曾做出過不可磨的貢獻。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後建立元朝)、南宋聯軍所滅。明代初期,生活在我國北部的女真人逐漸南遷,分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 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軍隊橫掃天下,為何後來戰力斷崖式暴跌?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朝強大的基礎。在八旗制度下,所有滿族適齡男子,戰時皆兵,非戰時皆民。這種制度,其實有點類似隋唐時期的府兵制。靠著這種制度,當時的滿族雖然人口並不是很多,卻可以輕易湊出一支戰鬥力極其強大的軍隊,得以和強大的明王朝正面抗衡。到了皇太極時期,又增設了蒙古八旗,陸續建成了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徹底完善,清朝軍隊,也開始徹底可以壓著明朝軍隊打了。 但是,讓人覺得意外的是,八旗軍隊的強大,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從多爾袞時期開始,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開始迅速下降。
  • 【清朝特色】清朝服飾的來歷,特色與滿族服飾息息相關!
    清朝歷史上的帝王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像康熙大帝,雍正、乾隆等,清朝服飾都比較華麗,尤其是皇室家族,更顯大氣尊貴。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服飾的來歷。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遊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 滿族服飾的特點
    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髮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髮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髮垂肩。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
  • 滿族人名與文化
    本文論述清代滿族的命名制度,並簡要分析滿族人名的簡單質樸特徵以及數字人名的來源等問題,以期能夠通過滿族人名研究,進一步深化滿族文化研究工作。清代提倡「國語騎射」,力求保持滿洲文化傳統,但無法延緩或阻止滿族與漢族的交往融合,漢語言文化逐漸取代了滿洲傳統的語言文化。滿洲人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承載著豐富的滿洲語言歷史文化信息。
  •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高的是上三旗,地位最低的又是哪一旗?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顧名思義就是清朝的貴族。八旗制度雖然是清朝的根本,但是清朝的衰落和腐朽和它有著不小的關係。因為八旗子弟有著自己的一套政治體系,內部的階級過於嚴格,有一種階級固化的味道在裡面,外八旗人、包衣、旗下農奴三等,上下之間各有禮數,不敢逾越。而清朝後期這種矛盾就逐漸開始顯現,一些低階級卻有才華的旗奴,在動亂中抓住機遇一躍成為上等人,但是八旗人甚至是一些旗主卻淪落街頭。
  • 滿族旗袍與馬蹄袖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白山黑水育滿族,過去滿洲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它成為「旗人」的裝束,後來人們就叫它「旗袍」。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利於騎射。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無領,二是馬蹄袖。清朝為統一衣冠,曾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制度是滿清的一項根本制度,貫穿於清朝始終。硬邦邦的八旗,其實也是極有趣有料的。皇帝最早打黑旗黃色向來是皇家的御用顏色,是九五至尊的標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滿清王室最初卻是扛著黑旗起家的。至此,八旗滿洲確立。遼東地區本就是一個滿漢蒙雜居的區域,滿族在創建自己的八旗制度的同時,在戰鬥和生產過程中也不免與漢人,蒙古人等發生聯繫。經過數十年的發展,1635年八旗蒙古最終確立,1642年八旗漢軍最終確立。至此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制度完全形成,成為滿清軍事力量的三大組成部分。
  • 八旗制度下的「漢人滿化」現象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1年        摘 要:八旗制度是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是清朝二百六十餘年統治政策得以實施的重要手段。  在語言文字方面,清統治者一直把「國語騎射」看做「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12],作為八旗之內的漢軍子弟也自然被要求與滿洲八旗人員一樣,學滿文,練騎射。包衣旗人、八旗漢軍知曉滿語,與政府的重視與督導是密不可分的。八旗佐領下幼童, 10歲以上,均可入學,「其滿洲、漢軍旗幼童,教習清書、清語,習馬步箭。」
  • 騎射文化,價值猶在
    滿族騎射經歷了興盛與衰落,其文化滲透進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民族精神與國家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重視並發展當代騎射文化,既能重新塑造滿族銳意進取與博大包容的精神,也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豐富我國的文化寶庫。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地位天差地遠很驚人!清初的功臣,清末的毒瘤?最後五字不敢苟同!
    它是指在八旗制度下世世代代皆服役於皇帝或皇家宗室的一種奴僕群體,曹雪芹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屬於正白旗包衣。雖說是皇帝的奴僕,但只有"上三旗"的包衣,才有那個資格踏進紫禁城當差或是擔任宮女。在說上三旗之前,先來談談清朝八旗吧。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與皇太極 多爾袞認為學習漢文化會極大削弱滿族本身文化傳統所建立起來的優勢,包括滿族打天下的騎射精神,因此要固守滿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避免被漢族同化 。
  • 【滿族】閒話岫巖「八旗九衙門」作者:大寧散人
    作為滿族聚居地之一的岫巖,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滿族八旗之外,還有一個旗,也就是說岫巖的滿族是九旗,那麼多出的這一旗是怎麼回事兒呢?這「第九旗」又是哪一旗呢?答案是:這第九旗就是巴爾虎旗。說到巴爾虎旗,話題要扯回到康熙皇帝徵噶爾丹的事兒。
  • 清代八旗衰落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徵兵制還是募兵制,都沒有成為維持中央集權國家軍隊的決定性制度,一個朝代單行或並行何種兵役制度以及實行過程中的變化,都不是簡單地呈現出線性發展的特徵。八旗兵制是滿族特有的傳統制度。最初,滿族八旗是在本民族內部實行的族兵制。旗為部族的區分,亦為軍事單位。以族統人,即以族統兵,凡族人男丁「人盡為兵,不啻舉國皆兵焉」,以軍民結合、軍政結合、耕戰結合為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