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
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故設官牧民,隨俗而治」由此可見,此時期騎射文化僅僅是作為一種生產技能,這是滿族先民騎射文化初步發展的體現,直到1616年,後金政權的建立使得騎射得到快速的發展。
在天聰七年正月庚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要求:「各宜督帥所屬長幼,於春夏秋三時,勤於騎射。朕不時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牛錄額真之罪」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使得滿族騎射更加受到重視,以致成為重要的軍事練兵手段。
清入關前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騎射文化
騎射文化是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在滿族家中,如有男孩降生,就會在自家門前懸掛上弓箭,讓他人在路過門前時得知喜訊,期盼著長大以後男孩成為優秀的弓箭手。
男孩在六、七歲時,家人便會給其製作與其年齡相符的弓箭來練習射箭的技能,此時將射箭的技能基礎打好,十歲時便可以攜帶弓箭馳逐。
在滿族的婚姻當中,主要的彩禮也與他們的所熱愛的物品相關,男子送去的聘禮一般為馬鞍、盔甲、弓箭等。
在訂婚的時候,將以甲冑弓矢作為訂婚的禮物,收下彩禮就表示定下此門親事,選好良辰吉日則可以舉辦婚事。而在舉辦婚禮之時,新郎必須用弓箭射向新娘的花轎,這寓意著驅除不乾淨、邪惡的東西。
由此可見,在生辰和婚禮這樣重大的喜慶日子裡,從賀禮的選用,到定親禮物,再到婚禮中的重要禮儀,都有弓箭相隨並作為重要禮品和道具,可見滿族對弓箭及射箭技藝的尊崇。
另外,在薩滿祭祀的「院祭」內容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換索,
「祭時眾多家庭成員要跪在『佛多媽媽』口袋前焚香磕頭,然後走向外面在柳樹之前磕頭一次然後將上次換索後新生的子女,根據性別系上小弓箭(男孩)、或系卜小布條(女孩),有的在索口裡放一支箭,纏上麻繩,一半漏在外面」。
這是滿族民俗活動中騎射文化的體現,滿族八旗對騎射的崇拜使得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有了深深的厚植土壤和民眾基礎,並且騎射文化的發展隨著滿族民俗活動的內容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
二、滿族八旗子弟教育內容中的騎射活動
在清朝建立初期,皇太極擔心八旗子弟會荒廢武事,因此將騎射列為重要的教育內容。皇太極規定,八旗子弟強壯者要用角弓羽箭練習騎射,幼小者則用木弓柳箭練習騎射。
如果男孩期望長大後成為騎射英雄,而從小不按照此制度接受騎射活動的教育的話,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由此看來,騎射活動成為八旗子弟重要的教育內容。
此外,皇太極還經常通過競賽的形式,鼓勵八旗子弟進行弓馬騎射的訓練,據《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十六日,「聖汗至馬館,觀諸王、貝勒賽馬,賽程二十裡外。分為十等,一等馬賞煙十斤。」崇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636年),聖汗再次至村外觀賽馬。
崇德元年時,皇太極已成為清朝聖主,而七日內,他兩次親臨馬館,觀看諸王、貝勒賽馬,並親自恩賞,足見皇太極對騎射的重視程度。
據文獻記載,清崇德二年(1637年)曾舉行了騎射競賽。當時皇太極命:
「選善射者,每旗各十人,分左右翼,令之角勝,負則罰牛羊。和碩親王、貝勒、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親率較射。右翼諸王、貝勒、貝子等射中獨多,得牛二,羊二十。「
皇親貴族都參與了這項競技性強的較射比賽,重視程度可見一般。八旗子弟將騎射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騎射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技能教育和祖制薰陶,可見騎射活動在滿族八旗子弟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三、軍事活動中的騎射技藝
清入關前,皇太極經常在舉行圍獵和閱兵時督促滿族八旗進行騎射,擴大騎射的適用範圍,並且多次開展閱兵和圍獵,以提高八旗子弟及軍士騎射技藝。
圍獵活動是一項要求參與者高度的配合性與服從性的團體性,因此,滿清統治者常常借圍獵鍛鍊軍隊、嚴明軍紀。
在清朝立國之前, 《滿文老檔》就有記載,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初十日,皇太極率諸貝勒出獵,打獵的士兵因強行佔用老百姓的榛子柯,而受到鞭刑,為此事皇太極特地召集八大臣面諭:
「自今之後,不許私入莊屯,擅取民間堆積柴草。不許往尚未狩獵之山上伐木。亂行者執究。」
這是在射獵活動中,嚴明軍紀的體現。而據《滿文老檔》記載,天聰元年二月初五日(1627年),「汗(皇太極)幸校場,集齊二旗護軍,命擐甲冑,閱其步兵、騎射。閱兵畢,命護軍按甲喇、牛錄順序入座,殺牛四、羊十三、宴三。」
由此可見,皇太極通過閱兵行圍等方式促進滿族騎射的發展,進而達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效果。
在清朝立國後,皇太極更是大力傳承了這種做法,甚至將圍獵騎射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倡導, 《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636年),
「聖汗諭諸固山貝子日:『爾等敬聽』。昔太祖時,我等聞明日出獵,即於今日調鷹蹴球,若不令往,泣請隨行。觀今之子弟,唯知遊逛市井,耽於戲樂。在昔時,無論長幼、貧困之際,每聞出兵行獵,興致盎然。彼時隨從甚少,人各牧馬披鞍,析薪自縛。雖如此艱辛,猶各為主效力不絕。國勢之隆,非由此努力而致乎?」
這充分體現了滿清統治者通過圍獵活動、諳習騎射,藉以增強軍事實力的良苦用心。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
作者簡介:本文系雷哥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