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
一、滿族的起源
滿族原稱為「滿洲」。清太宗皇太極於公元1635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三日(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庚寅),公布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命令,其中說道:「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諸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自此以後,「滿洲」作為民族稱謂被正式統一使用。
現在每年農曆十月十三日全國滿族同胞都在紀念民族再生,此為「頒金節」。
皇太極之所以選用「滿洲」這一稱謂,主要原因還是有一個關於滿洲始祖的傳說:很久以前,位於長白山之東的彼布勒霍裡湖,天降三位仙女前來沐浴。浴畢上岸,飛來一隻神鵲,嘴銜一個紅果,置於最小的三仙女佛庫倫衣上,不慎被三仙女吞下,即感而成孕,生子名布庫裡雍順。生而能言,倏而長成。布庫裡雍順沿河流而下,見有三姓人爭鬥,遂曰:我乃天女佛庫倫所生,天降我定汝等之亂。三姓人息爭,共奉布庫裡雍順為主,即為滿洲始祖。
如此天命神受的傳說,對當時女真人來是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但傳說不是歷史。實際滿族的形成是經歷過漫長的歲月的。
滿族的先人,在舜、禹時代就與中原有了交往。還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時期的肅慎人,有時也被稱為挹婁。他們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和現東北、俄羅斯沿海一帶,
到了隋唐時期,肅慎和挹婁的後人被稱為勿吉和靺鞨,有數十部,分布在黑龍江、吉林廣闊地區。七世紀末,契丹反唐,遷入遼寧朝陽地區的靺鞨人東移至現今牡丹江地區鏡泊湖附近東京城渤海鎮,建立了「震國」。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此即古稱「渤海國」。渤海國建國共229年,歷經個15代,其疆域含黑龍江大部、吉林大部和遼寧小部及俄羅斯濱海地區、朝鮮半島部分地區,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一州,號稱海東盛國。渤海國後被遼(契丹)所滅。遼將靺鞨人稱為「女真」,並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兩大部,生女真較為落後,分布在黑龍江中下遊。熟女真較為先進,分布在松花江以南遼寧北部。
北宋初年,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在按出虎水(現今阿什河)之濱的阿城(史稱金上京)稱帝。公元1115年,建立了大金國(史稱金朝),從此開始了歷時119年的金朝歷史。
公元1125年大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淮河以北廣大地域,均為金朝所統轄,與南宋相對峙。金朝雖說不上是全國政權,但是周邊國家,包括南宋在內,都已向金朝納貢稱臣。因此,金朝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形成與發展,曾做出過不可磨的貢獻。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後建立元朝)、南宋聯軍所滅。明代初期,生活在我國北部的女真人逐漸南遷,分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分布於以現今遼寧境內的渾河流域為中心,南抵鴨綠江,東達長白山北麓和東麓的地域中,內部有蘇克蘇護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鴨綠江部等。
海西女真,分布在以現今遼寧開原以北,吉林輝發河域,以及松花江中遊廣大地區。自稱為扈倫四部,即哈達、烏喇、葉赫、輝發。
野人女真,分布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即松花江下遊和黑龍江流域,東達大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內部分為瓦爾喀、虎爾哈、使犬、使鹿等部。
公元1583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起兵,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並於1615年(天命元年)建立大金,史稱後金。
在滿洲民族形成過程中,以建州女真為核心,海西女真和被南遷的部分野人女真為其主體。野人女真中,留居黑龍江一帶的後來成為赫哲、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從「滿洲」形成的過程看,「滿洲」不僅僅由女真人組成,還有相當數量的漢人、蒙古人、錫伯人和朝鮮人等。這些人原來都屬於各自的民族,他們由於不同的原因,或被徵服,或被擄掠,或是自願投奔加入到女真這個群體之中,在大致相同的環境中互相影響,漸漸融合成為一體。對「滿洲」最後的形成,還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成員組成上的變化,而是在同一社會環境中,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這個地域範圍內各民族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滿洲」族,現今簡稱滿族。
二、滿族的八旗
滿族人也自稱是旗人。八旗制度是滿族特有的社會模式。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利創造出來,皇太極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新型社會組織管理形式。
八旗制度最大特點是軍政合一,寓兵於民。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紮蘭,五紮蘭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滿語旗),各固山以不同顏色的旗幟為標識,
初設四旗,旗以純色為別:黃、紅、蘭、白。後再添四色旗,並以其色鑲之:鑲黃、鑲紅、鑲蘭、鑲白四旗,合為八旗。
後又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三、滿族姓氏與家譜
(一)、滿族人的姓氏
姓氏是不同血緣集團相互區別的符號,不同的姓氏表示著不同的家族。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滿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會,是表示血緣關係的稱謂,稱之為「哈拉」。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隨著人口的繁衍,原來同一哈拉穆昆內就派生多個哈拉。所以,滿族逐漸形成眾多的哈拉(姓氏)。
滿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了646姓,又記譜外33姓,加起來有679個姓氏之多。
綜觀多音節滿族姓氏的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以地名為姓
以所居地名為姓氏如:完顏、瓜而佳、鈕鈷祿、舒穆祿、寧古塔、烏蘇、愛渾、薩哈拉察等等。
2、借用漢族姓氏
在滿族六百餘姓氏中,有馬佳、佟佳、黃佳、齊佳、董佳、楊佳、鮑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頭一個字,其與漢族姓氏多麼相似,來源於漢姓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考慮「佳」「家」同音,則變成馬家、佟家、黃家、齊家、董家、楊家……,這些滿族姓氏借用了漢族姓氏是無疑的了。
3、隨意取姓
形成滿族共同體的某些血緣集團取姓氏時,有很大的隨意性。
例如:
西林(覺羅)——精快之兵
阿哈(覺羅)——奴僕
額爾吉——俘虜
多爾袞——獾子
葉赫——盔頂託子、白麻
圖門——萬
布希——無毛鹿皮
……
(二)滿族姓氏的演變
滿族的姓氏有著自己的民族特點,後來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清朝後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滿族多音節姓氏逐漸改為單音節漢字姓氏。例如著名的滿族八大姓: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鈕鈷祿氏。改成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那麼,滿族多音節姓氏逐漸改為單音節漢字姓氏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1、諧音取姓,有的是根據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第一音節漢字諧音的形式出現,如前邊提到的佟佳氏——佟,富察氏——富,納喇氏——那;文禮氏——文等等:也有的是取與漢族姓氏相近的字為姓,如墨克勒氏冠以「孟」姓,赫舍裡氏
2、按滿語譯意,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節姓氏的滿文字義為單音節姓氏,如:愛新覺羅——金;圖門——萬;寧其古——劉(六)等
3、沿用金朝、明朝舊姓。即以祖先在金朝所用漢字姓,例如:伊喇氏,金代曾冠以劉姓,仍沿用「劉」姓。完顏氏,金代曾冠用「王」或「汪」姓。也有以明朝皇帝當年所賜女真首領之姓,如「李」、「張」、「郭」等姓。
4、恢復原漢字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人(多為漢軍八旗人),由於長期生活在滿族共同體中,已基本滿化。因此,在姓氏上都曾改為孫佳氏、鄭佳氏、陳佳氏、蘇爾佳氏等等。後改為漢字姓時,只是將「佳」、「爾佳」去掉,恢復原孫、鄭、陳、蘇等姓氏。
後氏族繁衍,分支漸多,或取不同漢姓間或有之。如清末民初,愛新覺羅氏嗣分衍,所取漢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趙、羅、艾、德、洪、依、海等。
(三)、滿族人的命名
在滿族人入關前,滿族人命名,有著強烈的隨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人的名字,信手拈來毫不考慮。如:
多鐸——胎。努爾哈赤十五子。
阿敏——後鞍橋。舒爾哈齊長子。
費揚古——最小的兒子。
嶽託——呆痴。代善長子。
似此等等,在滿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關後,滿族人取名字漸習漢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輩分規範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義。這方面例子極多。
3、以數字為名。如:四十一(多鐸六世孫)、六十八(阿拜五世孫)。
4、崇佛取名。如:普照、鐵保、觀音布等。
(四)、滿族人的家譜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家族的譜書即是一個家族的歷史。國史難以巨細無遺,家史則能細緻入微,正可補國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譜同史、志一樣,有一定的「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會活動基本單位是「穆昆」氏族組織。到了努爾哈赤時,開始逐步以牛錄代替「穆昆」,成為社會的基層組織。清八旗制度確定後,原來的哈拉穆昆組織迅速分化,被固山牛錄(八旗組織)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職的承襲,都需要宗譜作憑證,所以記錄家族血緣關係的譜書顯得尤為重要。
在清代滿族幾乎家家修譜,是滿族家譜的鼎盛時期。滿族修譜曾出現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這正是國家安定、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慶年間,當國內戰亂平靜時,人們盼望大清王朝的中興,因而修家譜又出現高潮。第三次修譜高潮出現在清晚期光緒年間,人們的心理與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鼓吹滿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權時期形成的。現在,新修譜書已成風氣,許多滿族人家用家譜記載家族歷史,並用家譜對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
一般滿族家譜,分為兩種。一種為編撰成冊的稱為譜書。一種為只記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幾支後裔的名單稱譜單及專用於春節期間祭祀的宗譜單。滿族譜單,一般是寫在高麗紙上的,或是寫在白細布上的,還有寫在牛皮上的,較多的一種摺子式的家譜叫譜折。
譜書記載的內容較為豐富,一般有如下內容:1、譜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規;5、祭祀規則;6、文牘(遺囑、契約)等;7、人物傳;8、大事記;9、圖譜;10、譜注等。
譜書中的宗派篇,即行輩排字歌,俗稱「範」字,是譜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有8字、10字、20字、28字句,成詩體,是同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
愛新覺羅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漢族宗譜定擬字輩制度。玄燁共35皇子,前後換過「承」、「保」、「長」。這一現象,反映了滿漢兩種文化交融時期,人們兼而採之,難做取捨的心態。康熙二十年後,玄燁才按「胤」排輩,為皇子命名。以後分別為: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等。
圖譜和譜注是譜書的主要內容。圖譜即世系,亦即世派。用於區別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譜注即世表、年譜,亦以男性為中心。女子入譜不佔獨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書寫名字,適於某家。
民間稱譜書、譜單為某某宗譜、某某家乘。如在瀋陽收集到的有《依爾根覺羅宗譜》、《佟氏宗譜》、《瓜爾佳氏宗譜》、《馬佳氏家乘》等。清皇室修譜則稱為「修玉牒」,每逢修玉牒之年,則設立「玉牒館」專司其事。不管民間還是皇族,譜書的編修大多選擇在「龍虎之年」。但家族人丁不旺的,也有選「鼠」年修譜的。一般三十年一修,「三代不修即為不孝」。
研究滿族家譜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滿族家譜是研究滿族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研究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宗族制度、地方史的珍貴資料。它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這是因為家譜主要記述某一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遷移和婚姻情況,家庭成員在科舉、宮封名諡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及家族的管理、教化族眾而制定的族規、族法等。因此,家譜是一種能真實反映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的載籍。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滿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號:吉祥滿族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