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2020-12-11 鳶飛九天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

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清緬戰爭形勢圖

乾隆對緬甸發動戰爭,其原因在於軍機大臣劉藻的奏章,劉藻在奏章中寫道,西南邊境有緬甸莽匪入侵,這些人野性難馴、擾害邊境,不是清朝廷法則。所以,乾隆便下令,讓劉藻調兵剿匪,務必要讓這些匪徒根株盡絕。但是清朝邊境官吏在上報邊境莽匪一事上,其實對皇帝有的刻意隱瞞之舉。當時緬軍所騷擾的主要是一些邊吏土司,這些土司被緬軍侵擾追索「花馬禮」,他們敢怒不敢言,一直在私下裡秉持著「以清為父,以為母」的政治態度。

清軍出徵緬甸

所以,這些土司在成為清朝內地土司的同時,又無法徹底擺脫緬甸控制。因此,他們在上報劫掠事件時,只能故意隱去緬軍索要花馬禮這種涉及政治問題的信息,以免清朝廷追究自己歸屬於兩國的問題。這種錯誤的奏章,讓乾隆誤以為是緬甸境外的賊匪一直在侵擾邊境,而非緬甸新王朝的軍隊。由於上奏信息偏失,讓乾隆對於局勢作出了誤判,起初,乾隆只是當初將此事當成了一場普通的剿匪,而非兩國之間的戰爭。

乾隆劇照

正因如此,乾隆才派出了一介書生、並不知兵的劉藻負責此次徵剿事宜,這也為後來清軍戰敗埋下隱患。劉藻雖擔任雲貴總督一職,但是他只是一個書生將兵,根本不懂得如何作戰。除此之外,當時與緬軍交戰的雲南軍隊組成,是軍紀鬆弛、欺瞞矇混習氣嚴重的雲南地方綠營兵。這支軍隊在清軍戰鬥力中相對較弱,再加上當時的統帥又不懂兵法,這讓清軍與緬軍交手之時處處敗績。不僅如此,為了粉飾太平,不遭受朝廷怪罪,上報乾隆的奏章又處處言勝,這讓清軍在這場戰事中一直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傅恆劇照

後來,戰敗的劉藻革職自殺以後,陝甘總督楊應距、雲貴總督明瑞,以及乾隆的心腹重臣傅恆都接手了此次戰爭,清王朝三次出擊,動用精銳部隊6萬多人,那麼,清軍為何還是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造成這種慘烈局面的根本因素,就在於當時緬甸所使用的大量西方洋槍洋炮。

當時清軍實力確實不弱,但是從武器裝備而言,緬軍絕對要勝於清軍一頭。緬甸新王朝的軍隊在統一緬甸的過程中,得到了歐洲國家的武器支持,這些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軍隊,讓清軍遭受了極大的傷亡。而乾隆年間清軍手中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一些老式火器,清朝在裝備上吃了血虧,又不可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趕上西方的軍火器發展,所以,清軍也只能選擇鎩羽而歸這條路。

相關焦點

  • 1762年,清朝南徵緬甸之戰為何會鎩羽而歸?還花費900多萬白銀?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在1762年的時候,清朝曾經和緬甸打了一仗,這一仗前前後後打了四次,史書上叫做「清軍四徵緬甸」。因為什麼原因和緬甸打了起來呢?事情起因是因為緬甸趁著明末以來中原混亂無暇顧及南方,所以自明末緬甸方面基本上就和中原王朝斷絕了朝貢關係。這種外交上的斷絕一直持續到乾隆朝時,緬甸方面忽然開始向中原王朝朝貢,這本來對乾隆來說是一件好事。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所以一直到乾隆初期,清朝和緬甸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爭鬥。到乾隆十五年的時候,清朝終於等來了緬甸的第一次進貢,這是自從唐朝滅亡後,緬甸第一次正式向中國進貢。然而好景不長,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緬甸大清正式開戰了。緬軍侵入到清朝雲貴地區,雲貴的地方軍一邊組織抵抗,一邊向朝廷求援。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1762年,緬軍2000多人入侵中國邊境,當時清朝正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
  • 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清朝時期的緬甸清朝建立後,緬甸隨著國力的上升,越來越放肆。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朝此時也處在極盛的乾隆時期,但天高皇帝遠,緬甸並不認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憑藉軍力壓服清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然後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稅。 當時清朝終於拿下了準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 緬甸為何能鯨吞蠶食中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其實緬甸侵吞中國領土從明朝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了。在元朝的打擊下,緬甸再次四分五裂,除了蒲甘王朝外,撣族在緬甸東部建立阿瓦王國,孟族在緬甸南部建立勃固王國,此外緬甸境內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勢力。明末清初,南明軍隊潰退至緬甸,吳三桂率十萬大軍入緬,緬甸被嚇破了膽,慌忙向中國求和,清朝收復緬北部分地區。清朝中期,緬甸貢榜王朝興起。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緬甸與我國的關係可謂是錯綜複雜,臣服過也反叛過,戰鬥過也和平過,緬甸作為印度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然而清朝在乾隆年間,也就是這個極盛時期,卻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版圖呢?
  • 日本二手車銷量依然佔據緬甸市場第一,究竟為何?
    【緬甸中文網訊】緬甸仰光汽車市場消息,自2018年年初緬甸政府發布禁止進口二手車政策以來,已經有一年多,但是全國各地的汽車市場內二手車銷量仍然佔據上風,銷量遠超國內的外資組裝新車和進口車。據悉,政府之所以停止進口二手車輛除了右舵車型和緬甸道路交通規則不符的原因外,主要的原因是想引進國外汽車製造廠商入駐緬甸。目前雖然有日本及中國等國外汽車廠商們入駐,在緬甸以半散裝件(SKD)、進口汽車半成品及零件組裝汽車後銷售,但是汽車廠商們的組裝車銷量遠遠不如二手車的銷量。新車銷量為何遲遲沒有進展,難道是國內民眾們接受不了左舵車,還是因為什麼?
  • 緬甸國內那麼多少數民族,為何唯獨對羅興亞人那麼仇視?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那就是緬甸,緬甸國內有那麼多的少數民族,但是緬甸可以接納他們,但是為何唯獨無法容忍羅興亞人,對他們那麼仇視呢?其實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你就明白了。緬甸全稱緬甸聯邦共和國,面積67萬多平方公裡,人口超過5000萬,是東南亞的大國,也是我國鄰國中比較大的國家。從緬甸國名中聯邦就可以看到,這個是個多主體國家。
  • 18世紀時,緬甸有多強?南滅泰國,西徵印度,造成乾隆最大恥辱
    到了乾隆時期,這個國家甚至能夠輕鬆擊敗清軍,成為東南亞一霸。此國就是緬甸,而乾隆皇帝一生最大恥辱就是清緬之戰戰敗。乾隆皇帝任內,攻克臺灣,收復西藏,吞併蒙古,從維護國土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他一生中也打過不少敗仗,其中清緬戰爭可以說是他一生都難忘懷的戰役,打得他懷疑人生。
  • 中國古代為什麼徵服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漢朝的永昌郡,是漢朝在西南地區推進得最遠的地區。此後的蜀漢、兩晉、南北朝,都沒有開拓之力,能夠保持這種局面也是相當不容易了。到了唐朝,西南地區的土著大型興起,出現了南詔國、羅氏鬼國等政權,唐朝的勢力就推進到金沙江一帶。800年的世界,中國的腳步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後退了。
  • 茅海建緬甸行①︱中間人與「創造性」翻譯
    若是在三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去緬甸。不能說我沒有興趣,但畢竟離我正在進行的研究相距甚遠。2017年,澳門大學碩士研究生向天南開始研究清代中緬關係,至今年答辯時,做出了很好碩士論文,讓我感到了心動。正好有一點時間,也正好有一點經費,於是到緬甸走了一小圈。時間僅僅一周,心得只有兩分,遠遠談不上研究級的。
  • 乾隆引以為豪的十全武功,卻水分極多,連東南亞小國都擺不平
    祖孫三代平定準格爾叛亂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的十全武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打擊了境內的分裂勢力。特別是在對平定準格爾叛亂的過程中。乾隆皇帝繼位時,清朝在經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以及他的父親雍正的治理正穩步的發展。他繼位後清朝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時代。
  • 1788年乾隆平安南已大獲全勝,為何最後卻狼狽撤軍?只因一人太貪心
    阮文惠的主動臣服讓乾隆年間的安南之役終於劃上了句號,雖然和徵緬甸以及大小金川差不多,在安南戰場上清軍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勝利,完全就是靠國力逼服這個小國,可乾隆還是認為這是大功一件,於是大手一揮,把徵安南放進了「十全武功」之內。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二、兩強爭霸——封建時代的邊境遷移泰緬之爭,要從緬甸的民族問題說起。據統計,緬甸境內的民族足足有130多個,那麼為何獨獨緬族脫穎而出,徵服了其他民族呢?▲鄭信開創吞武裡王朝,東徵西討,國力空前強盛,儼然中南霸主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吞武裡王朝的輝煌因為權臣篡位戛然而止。鄭信被親信謀害、篡位,泰族進入了曼谷王朝。緬族方面,國王孟駁死後,弟弟孟雲即位,沿南北兩路再徵泰族。
  • 清朝一大臣被帝國扣留25年,乾隆下旨:此人永遠不許踏入中國一步
    這也是為何蘇武的故事能流傳千古的原因。但根據現存的史書《漢書》中曾有記載。在被匈奴扣押的十九年間,蘇武確實沒有投靠匈奴。但是卻在那時曾與一位匈奴女子結為白髮夫妻,二人還有了一個兒子名為蘇通國,在蘇武回國之後,還將兒子接回了漢朝。這也是歷史上蘇武一生中鮮為人知的一件事。
  • 南亞明珠——緬甸王國
    那麼,緬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你了解他嗎?讓我們一塊去看一下。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北靠中國。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1364年到1885年,緬甸境內先後出現了三個王朝,分別是阿瓦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發生了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1885年開始,英國發動對緬甸的侵略戰爭。1886年1月1日併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
  • 被拋棄的民族:緬甸和孟加拉國為何都不願意接納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又叫洛興亞人、羅辛亞人或羅興迦人,是生活在緬甸若開邦阿拉幹地區的一個穆斯林群體,大約有80萬人。他們自稱是古代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的後裔,早在公元7世紀就定居緬甸,但緬甸認為,他們是19世紀英國殖民者遷移過來的孟加拉人,不是緬甸的原住居民。
  • 元朝和緬甸開戰,忽都是如何率領700人擊敗緬甸萬餘人的?
    1277年,忽必烈親自率領大軍進攻緬甸蒲甘王朝,至此元緬戰爭爆發。以當時雙方各國的國力來看,很顯然元軍的實力更加強大,最後元朝也是毫無懸念的獲得了這場戰事的勝利,而蒲甘王朝則成為元朝的附庸國。元緬戰爭中,有一場戰役忽都僅僅率領700騎兵就戰勝了緬甸萬餘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在雙方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忽都還能取勝?
  • 乾隆年間的緬甸戰役,滿清綠營兵的叢林之戰,兩任總督相繼斃命
    1765年,乾隆皇帝並不知道將要面對一個怎樣的敵人,從邊境傳來的消息,緬甸新成立的貢榜王朝入侵了車裡(西雙版納),土司們帶著殘部紛紛逃入雲南境內請求大清出兵保護,乾隆皇帝認為貢榜王朝不過是一群不知深淺的化外蠻夷,他命令雲貴總督劉藻迅速平息邊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貢榜王朝不僅有新式的燧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