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最為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清緬戰爭中,清軍疲弱的表現,說起來清王朝之所以能順利入關,引以為傲的是八旗兵的驍勇善戰,但在進入中原以後,女真人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數量實在是太少,所以在此基礎上,設置了綠營兵,綠營兵是由清軍入關是收編的漢人軍隊來的,在清中期取代了八旗兵成為了清王朝的精銳大軍。
緬甸貢榜王朝建立以後,對雲南土地地區實施騷擾,敲詐勒索,使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後來這些土司向清政府報告,希望派遣軍隊幫助,但由於乾隆時期清政府忙於清繳準噶爾,因此無暇顧及,直到乾隆二十七年以後,這才抽身,對緬甸等一些挑釁清王朝權威的國家,實施軍事上的壓迫。
不過事實見證了清軍究竟是有多麼的腐敗無能,自乾隆二十七年對緬甸用兵以來,清軍的數量雖然要多於緬甸軍隊,但基本上是一個屢戰屢敗的局面,在緬甸士兵的眼中,清朝大軍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優點,那就是跑得快,在這場戰爭中,清軍佔據主動優勢,卻屢屢失手,打了18年,雙方都很疲憊的情況下,緬甸這才主動的稱臣納貢。
戰略上輕視對手,是清軍失敗的重要因素,要知道在緬甸軍初次騷擾邊境的時候,雲南總督劉藻對緬軍就十分輕視,幾次清繳都是漫不經心,甚至在最後一次率領綠營兵追擊緬軍的時候,不慎中伏,由於未能實現乾隆的戰略目標,劉藻最終被撤職,後來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不得不引頸就戮。
楊應琚替代劉藻以後,打了幾場不大不小的仗,算是互有勝負,然而當時朝廷一派天朝上國的自大心理,特別是乾隆,他並不打算在清緬戰爭中投入 太多的經歷,這也使得楊應琚在前方十分艱難,後來因為謊報軍情,而被撤職。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清軍戰鬥力薄弱的問題,第一就是八旗兵,這些入關之初驍勇善戰的士兵到乾隆年間早已經腐化不堪,而雲南雖然有綠營兵,但疏於戰陣,加上武器裝備並不儘量,緬軍士兵手中竟然還發現有東印度公司販賣來的火槍,由於未能意識到在戰爭中的劣勢,清朝最終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