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2020-12-15 歷史秘讀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最為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清緬戰爭中,清軍疲弱的表現,說起來清王朝之所以能順利入關,引以為傲的是八旗兵的驍勇善戰,但在進入中原以後,女真人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數量實在是太少,所以在此基礎上,設置了綠營兵,綠營兵是由清軍入關是收編的漢人軍隊來的,在清中期取代了八旗兵成為了清王朝的精銳大軍。

緬甸貢榜王朝建立以後,對雲南土地地區實施騷擾,敲詐勒索,使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後來這些土司向清政府報告,希望派遣軍隊幫助,但由於乾隆時期清政府忙於清繳準噶爾,因此無暇顧及,直到乾隆二十七年以後,這才抽身,對緬甸等一些挑釁清王朝權威的國家,實施軍事上的壓迫。

不過事實見證了清軍究竟是有多麼的腐敗無能,自乾隆二十七年對緬甸用兵以來,清軍的數量雖然要多於緬甸軍隊,但基本上是一個屢戰屢敗的局面,在緬甸士兵的眼中,清朝大軍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優點,那就是跑得快,在這場戰爭中,清軍佔據主動優勢,卻屢屢失手,打了18年,雙方都很疲憊的情況下,緬甸這才主動的稱臣納貢。

戰略上輕視對手,是清軍失敗的重要因素,要知道在緬甸軍初次騷擾邊境的時候,雲南總督劉藻對緬軍就十分輕視,幾次清繳都是漫不經心,甚至在最後一次率領綠營兵追擊緬軍的時候,不慎中伏,由於未能實現乾隆的戰略目標,劉藻最終被撤職,後來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不得不引頸就戮。

楊應琚替代劉藻以後,打了幾場不大不小的仗,算是互有勝負,然而當時朝廷一派天朝上國的自大心理,特別是乾隆,他並不打算在清緬戰爭中投入 太多的經歷,這也使得楊應琚在前方十分艱難,後來因為謊報軍情,而被撤職。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清軍戰鬥力薄弱的問題,第一就是八旗兵,這些入關之初驍勇善戰的士兵到乾隆年間早已經腐化不堪,而雲南雖然有綠營兵,但疏於戰陣,加上武器裝備並不儘量,緬軍士兵手中竟然還發現有東印度公司販賣來的火槍,由於未能意識到在戰爭中的劣勢,清朝最終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走了下坡路。

相關焦點

  • 揭秘: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中是否有福爾康這個人?
    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雲南地區的騷擾集中發生在乾隆三十年,為了得到大量的糧食和人力送到與暹羅戰爭的戰場上,緬甸在中國雲南大肆掠奪財力、人力和物力,這時清王朝不再堅持綏靖政策,派兵出擊,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一觸即發。  在七年的戰爭中,乾隆先後派去多名信任的將領前去雲南指揮作戰,緬甸方面也不得不將暹羅的兵力調到中國雲南地區去參加清緬戰爭。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王朝興盛時,開疆拓土是每個皇帝所嚮往的,王朝低迷時,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是皇帝的任務。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緬甸與我國的關係可謂是錯綜複雜,臣服過也反叛過,戰鬥過也和平過,緬甸作為印度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然而清朝在乾隆年間,也就是這個極盛時期,卻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版圖呢?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他們不僅不對天朝上貢,反而讓中國邊境的一些土司向他們進貢,甚至會攔截去給清朝上貢的其他小國的貢品。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乾隆派達啟出兵平定戰亂,以保護木邦。一開始獲得了勝利,收復了領土。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公元1790年,大清帝國「十全老人」乾隆與大緬甸帝國貢榜王朝國王孟雲展開了撕逼大戰,雙方就應該誰向誰低頭,誰做主人,誰做臣子一事鬧得不可開交。乾隆很高興,於是派遣大批使者前往緬甸,宣達聖喻,對緬甸國王進行冊封。緬王聽聞大喜,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進行迎接,用三拜九叩的大禮迎接乾隆的冊封。對於乾隆來說,緬甸最終還是臣服了,所以,徵緬行動已經成功了,這也是大功一件,自然也歸入「十全武功」裡面了。不過緬王真的那麼服氣嗎?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1752年,雍笈牙建立了緬甸貢榜王朝,然後開始要求清緬邊界地區的土司歸附於他,按傳統交「花馬禮」,花馬禮就是貢賦錢糧,中緬邊境的土司們在歷史上總要向中緬一方或雙方交貢賦,以求得自身的平安。
  • 清緬戰爭中慘勝後,清朝為何堅持騎射?
    紅衣大炮好景不長,1630年,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後來明朝登州兵變,1631年孔有德等降清,還給當時的後金帶來了最先進的火器。就是這支部隊幫助清朝建立了統一王朝。「行軍時,地廣,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隊伍整肅,節制嚴明,軍士禁喧囂,行伍禁攙越。當兵刃相接時,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被輕甲、善射者,從後衝擊;俾精兵立他處,勿下馬,相機接應。每預籌方略,了如指掌,戰則必勝」。這是關於八旗行軍時的描寫。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一、 清朝前的中緬關係緬甸和中國這對鄰居,有著非常悠久的外交史。
  • 南滅泰國,西徵印度,造成乾隆最大恥辱
    到了乾隆時期,這個國家甚至能夠輕鬆擊敗清軍,成為東南亞一霸。此國就是緬甸,而乾隆皇帝一生最大恥辱就是清緬之戰戰敗。乾隆皇帝任內,攻克臺灣,收復西藏,吞併蒙古,從維護國土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他一生中也打過不少敗仗,其中清緬戰爭可以說是他一生都難忘懷的戰役,打得他懷疑人生。
  • 全盛時期的清王朝,為何不對沙俄用兵,佔據整個西伯利亞?
    ——吉祥滿族,2002-2019年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它全盛時期,有效統治的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在清王朝的歷史上,《尼布楚條約》是我國和西方國家籤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它確定了清王朝和俄羅斯的北部疆域。在俄羅斯和清王朝打雅克薩戰爭的時候,沙皇俄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只有區區幾千人。相反,清王朝卻有著極大的軍事力量,動用了近十萬的部隊。擁有優勢的清王朝,在打完雅克薩戰爭之後,為何就止步不前,繼續向北開拓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呢?
  • 清乾隆仿生瓷,惟妙惟肖
    就算不是為了錢,那就是增長自己的見識,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我們都應該為自己謀一條後退的路,多一個方便的選擇,去揮霍自己的青春。可以讓你擁有強大的氣場,去面對各種流言蜚語,會給你一個虛擬的世界,保護你脆弱的翅膀,儘管是文字堆壘的城堡,但是會有安全感。有過一段孤獨的時間,每天早晨晚上,一個人在家面對四面白牆,捧著手機和電腦發呆,一度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
  • 「皇家禁衛軍」——清王朝武力的中流砥柱
    【八旗盔甲】清宮舊藏隨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徵服地域的擴大,降附的蒙古、漢人逐漸增多,將這些人編入原來設立的滿洲八旗中,不僅會使各旗的人口過度膨脹,而且民族、兵種不同,也不適於混編。【銅柱鈕「正黃旗滿洲四甲喇十叄佐領圖記」印】1644年入關時的八旗勁旅,在對農民軍與明朝殘存勢力的戰爭中以一當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銳、最強盛的時期。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極其險峻的局面。
  • 清緬之戰緬軍燧發槍顯神威,清軍連折四員主將,乾隆為何不引進?
    嘉靖朝後期,明朝開始衰落,緬甸擺脫了大明的控制,慢慢"強大"起來,但萬曆時期,明朝軍隊也曾奮起餘勇,挫敗了莽應裡的東籲王朝對雲南的進犯,還收復緬北故地。1762年(乾隆年間)開始,緬甸的貢榜王朝多次侵入雲南,騷擾劫掠邊民。
  • 文房清賞——裁紙刀
    |  剔紅龍紋裁紙刀提起刀,有人會想到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其實在中國,刀也是人們隨身攜帶的文房重寶之一。|  清乾隆 鎏金鑲紫銅歲歲平安紋裁紙刀|  清乾隆 銅燒藍填金八寶紋玉柄修紙刀|  清乾隆 琺瑯嵌金玉柄裁紙刀
  • 清王朝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卻蘊含著堪稱一流的文治武功
    清王朝在文治武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這是毋庸置疑的,清朝的皇帝可能十分平庸,但是無一不勤於政務,這是滿清王室留下的豐富的文化傳統,他們非常強調皇帝的勤奮,乾隆和康熙每天日理萬機就可以顯現出來。但是不要忘了聽王朝擁有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他的英勇,善戰的湘軍和淮軍被辦了如狼似虎的太平天國,這些文字武功都要我們後人放在歷史的天平上好好測量。下面就讓我們來聊一聊清王朝文治武功,到底有什麼?設軍事行政機構管轄。
  • 金庸筆下的乾隆,為何會心甘情願和紅花會密謀反清復明的大計?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作品《書劍恩仇錄》中,清朝乾隆年間,反清復明的組織紅花會和朝廷鬥智鬥勇,最終歸隱西疆。一眾江湖英雄,為了復漢人大業,選擇以卵擊石,與正值盛世的大清王朝正面對抗。最終的結果雖未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卻也保全了紅花會的人馬得以回歸山田,不得不說是最好的結局。
  • 馬戛爾尼的禮物——清王朝錯過的機會
    那麼,馬戛爾尼使團究竟給乾隆送了什麼禮物呢?既是賀壽,禮物自然種類繁多,除了奢侈貴重的金銀珠寶,也有「顯示歐洲先進科學技術」的新鮮玩意兒,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等。不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武器裝備,如歐洲新式的銅質野戰炮,頗為輕便,射速很快,與明清以來裝備的重裝火炮有極大差別;此外,一些研究表示,英使還帶來了「卡賓槍」、「連發手槍」等自動武器。
  • 清乾隆粉彩拍賣價格,市場行情分析,清乾隆粉彩值多少錢?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 成交價格:191,360,000 RMB 乾隆時期粉彩瓷器在裝飾方面有獨特表現技法。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成交價格:106,047,200 RMB 乾隆皇帝對書畫、詩詞以及各類工藝品的喜愛達到狂熱程度,對瓷器的偏愛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