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有五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而成)、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其實還有一個東南野戰軍。
1948年2月,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同時決定以華東野戰軍第1、第4、第6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以粟裕同志為司令員兼政委,葉飛同志為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之所以組建東南野戰軍,源於毛澤東主席的三顆棋子計劃。早在1947年,毛澤東在轉戰陝北期間,就曾謀劃要以一支主力部隊長途躍進大別山區,打破敵人對黃河以北各解放區的進攻和封鎖;然後以陳(賡)謝(富治)兵團渡過黃河,挺進豫西伏牛山,在豫陝鄂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最後再派粟裕兵團渡過長江,開闢浙、閩、贛根據地,拉開解放全國的序幕。這就是被歷史學家稱作著名「三顆戰略棋子」的布局。在毛澤東的精心策劃下,前兩顆「戰略棋子」很快布局落定,為布局第三顆戰略棋子,中央軍委才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
但這個東南野戰軍,因戰場形勢變化和大智大勇的粟裕「鬥膽直陳」而流產了。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軍委發去了一封長達1400餘字的電報。他在電文中建議首先依託解放區併集中兵力與國民黨在中原地區進行決戰,然後再渡江南下的戰略設想。粟裕還特別在電報的末尾寫上:「管見所及,鬥膽直陳。是否有當,尚盼裁示。」
毛澤東對粟裕的來電十分重視,專門召開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了粟裕來電,但會議最終沒有採納粟裕建議,並強調執行中央渡江南下決策不變。1948年1月27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親自起草電報回復粟裕:中央渡江南進決議不變,請他「熟籌見復」。
4月18日,粟裕再次以個人名義致電中央軍委和華東局,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下,以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隴海路北)作戰,以求得在雨季與夏收前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仗。為免幹擾中央決策,粟裕在電文的最後寫到:「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情況了解太少,鬥膽直陳,是否正確尚待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在積極進行,決不鬆懈。」
毛澤東和周恩來商議粟裕電報後,馬上決定讓陳毅和粟裕來城南莊開會,「越快越好!」很快,粟裕來到城南莊,闡述了為什麼要推遲渡江南下計劃先決戰中原的理由,並預測在中原地區可能將爆發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共戰略大決戰。中央書記處經兩次開會,大家一致同意粟裕的先集中兵力與國民黨在中原地區進行戰略決戰,然後再渡江南下的建議。
因此,組建東南野戰軍的命令也就失效了。從1948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到5月8日中央研究決定接受粟裕建議,東南野戰軍僅名義上存在三個月左右。而僅僅半年之後,正如粟裕預見的那樣,一場震驚中外的淮海大決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