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本書是一本把提升技能講透了的書。以至於我看完之後有一個錯覺:
就這?從菜鳥到大師就這麼簡單?
仔細一想這事似乎不對。如果真的如刻意練習裡講的方法一樣,那豈不是滿大街都是大師?別的不說,國內的適齡兒童訓練羽毛球的有的是,我國也不乏好教練,如果真的像《刻意練習》裡講的那樣,我國應該能產生很多世界冠軍才對,但明顯沒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後來我才逐漸明白,能力也是劃分層級的。
普通練習能讓一個新手變成業餘高手,而刻意練習能讓一個業餘高手變成職業高手,而職業高手之上,還有頂尖高手的存在。
能力的四個層次
新手:新入門的人,沒有搞清楚事情怎麼做;
業餘高手:基本上掌握了一個事情應該怎麼做;
職業高手:掌握事情怎麼做之外,還能提煉出規律,應用在其他類似的事情上;
頂尖高手:在上述基礎上,能夠利用事情的規律,做出預判乃至預測。
說起來有些抽象,我們套用《天龍八部》這部經典武俠小說,來解釋一下這四個層次。
武俠小說往往有個特點,越早出現的人往往越是菜雞,越往後出場的人往往功夫越高。《天龍八部》開頭寫的是無量劍東宗與西宗之間的比劍,兩邊誰打贏了,誰就可以在無量宮居住。然後又出來了四大惡人,四大惡人裡面的老三南海鱷神、老四雲中鶴,武功比無量劍高出好多。四大惡人中的老大段延慶,比老三、老四的功夫又高出很多。還有諸如少林寺的玄字輩,大理段氏天龍寺的僧侶等。《天龍八部》第一本讀完,裡面功夫最高的是鳩摩智。這鳩摩智算是《天龍八部》裡一等一的高手了,能和他較量的是丁春秋啊,少林寺的高僧啊,喬峰,以及後來成長起來的段譽和虛竹。
這裡的四個層次分別是:
新手:無量劍弟子等人
業餘高手:嶽老三、葉二娘、雲中鶴、靈鷲宮旗下島主洞主等
職業高手:段延慶、大理段氏高手、少林玄字輩高僧等
頂尖高手:鳩摩智、喬峰、丁春秋、虛竹、段譽等人
目中無人的新手
每次看《天龍八部》的時候我總會思考一個問題:一個無量劍派的小老弟,如果天資聰穎骨骼清奇,把無量劍練到極致,能夠成為一流武林高手嗎?
在我看來應該不能。坐井觀天的人只要跳不出井口,跳的再高也只是井底之蛙罷了。所以對於新手來講,要想在某一領域做得好,先要知道最好的人做成了什麼樣,沒有這個見識就很難進步。
人們會高估自己。劍橋大學做過一個調研,90% 的倫敦司機都覺得他們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之上。但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這個調研反映出人們的自我認知是有偏差的,而且往往會高估自己。
高估自己會使人們以為自己有很大的主動權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很多新手一上來就覺得自己很牛,不願意跟著人學習,這樣只會失去了進步的機會。
所以知道最好的人做成了什麼樣,能給我們以明確的目標,能讓我們知道差距,進而努力去做。這樣才能完成從新手到業餘高手的蛻變。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三體》
欠缺練習的業餘高手
嶽老三和段延慶之間差了多少個葉二娘?
很難講,如果一個一個上的話,可能是無數個。
換個問法,業餘高手和職業高手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同樣是高手,職業高手幾乎是碾壓業餘高手。職業高手的更少失誤,速度更快,力量更強。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弦理論》對網球職業高手和業餘高手之間的差距有著生動的描述:
這場比賽就是一場高水平的屠殺,看起來身強力壯的獵食者被另一個體型更大、氣力更猛的獵食者撕成碎片。不是說打不過,是沒的打。一是職業高手幾乎沒什麼失誤,高手之間過招還會有失誤,高手和低手過招,高手不會有失誤,你不可能靠對手失誤得分。二是他們球速快,落點深,換句話說,根本接不到球。
工作中的業餘高手和職業高手也同樣差距明顯。業餘高手只是知道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幹,但換個事情就蒙了。而職業高手則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搞清楚,換個情況依然能夠理性分析,在處理起更複雜的事情上遊刃有餘。
那麼從業餘高手到職業高手的關鍵是什麼?
刻意練習,尤其是刻意練習中的專注。
刻意練習的3F原則(Feedback反饋,Focus專注和Fix it改正)中,專注是最重要的,因為反饋和改正都是可以通過教練來獲得,而專注只能依靠自己。相同的教練,有的人就能成材,有的人就成不了材。同樣的班級,有的人成績好,有的人成績不好。這些所謂的人與人的天賦差距,更多在專註上的差別。
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專注力,這一點至關重要。怎麼樣才算得到專注的精髓呢?
按照《弦理論》這本書裡的說法,專注的精髓叫做: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個過於在意自己一舉一動的人,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一定會有心理波動。而工作、生活和學習中註定逃不開各種壓力,無法專注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絕大部分人還沒有努力到需要拼天賦的地步。
不夠入微的職業高手
喬峰和段延慶有一段對決,其過程可以用「看似有來有回,實則單方吊錘」來形容。段延慶完全被喬峰壓制。
這就是職業高手和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在體育運動中尤為明顯。
費德勒和瑞典網球明星比約克曼在溫布爾登曾經交手,失敗的比約克曼非常有風度地說,我有機會在球場最佳角度觀看了費德勒打球。就是說他是費德勒的對手,這是看費德勒打球的最佳角度。隨後費德勒也很有風度地說,網球的確變大了,像是保齡球或者籃球,打起來更容易了。
我們很難了解頂尖運動員這種時空感受。假想我們在網球場上,對面是一個職業高手,發出了一個時速接近200公裡的球,20多米長的球場,網球在0.5秒內就飛到你面前,這時候我們能看清來球就不錯了,再談什麼手眼協調,步伐移動,都來不及了。
但費德勒可以,他的預判能力、他的肌肉感知力,通過複雜而快速的反應系統控制身體,能讓他從容地面對來球,選擇非常合理的方式把球打回去。
職業高手和頂尖高手的差距,就在於這細微的預判能力和肌肉感知力上。
黃易的武俠小說《大唐雙龍傳》對這個境界有個很傳神的定義,叫「入微」。
有一個日本劍道的故事。說有一個少年,拜一位劍術大師學劍,大師讓少年去幫廚,少年就在廚房裡打雜。可這位大師呢,沒事兒就闖進廚房或者躲在廚房的角落裡給少年刺上一劍,這位少年在廚房裡幹了三年活兒,終於練出了警覺和反應。大師說,好,你現在可以學劍了。
這個學劍的故事,看起來有點兒苦修的味道,而從職業高手到頂尖高手的訓練,就是一種苦修。
在苦修中,才能找到細緻入微的細節和規律之間的關係,掌握預判的能力和強大的感知力。
工作方面也是這樣,越是高級人才,越是要苦修基本素質。理性、邏輯、修養、企圖心、自我控制力,在不斷的苦修中,反思進步,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則。
痛苦+反思=進步——瑞·達裡奧《原則》
身心合一的頂尖高手
大輪明王鳩摩智也算是頂尖高手了,然而這位大哥先是被有「盜號的」段譽欺負,後面又被「開掛的」的喬峰暴擊,最後遭「滿級的」虛竹吊打。
同樣是頂尖高手,雖說能力相近,但總有一些人贏少輸多。
比如說林丹和李宗偉,職業生涯交手40次,林丹28勝,李宗偉12勝。而每逢世界級大賽,李宗偉就沒贏過,2008年奧運會、2010年亞運會、2011年世錦賽、2012年奧運會、2013年世錦賽、2014年亞運會,2016年奧運會倒是贏了林丹,但決賽卻輸給了諶龍。
這個情況就非常奇怪,難道李宗偉的技術比林丹差嗎?不見得,甚至很多羽毛球界的專業運動員認為,他的技術比林丹更加細膩全面,至少毫不遜色,那麼為什麼總是在決賽中輸給林丹?
著名的網球教練提摩西·加爾維在他的著作《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中提到,人有兩個自我:自我一和自我二。
自我一,就是我們俗稱的理性。它是行為的主導者和發起者,更是觀察者,會給你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並想盡辦法打擊你的自信心。比如你不小心手滑打飛了一個球,它就會在你腦子裡瘋狂指責:「哎你看,誰讓你不好好訓練,又打飛了吧?」有時候發球出線,它又說:「剛才用力小點兒就成功了,完了又落後一分,要輸要輸。」
自我一的要求太嚴格了,它會時刻提醒你,你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哪些方面不夠優秀。如果在平時的生活中,這當然是激勵我們前進的理由和動力,讓人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認識缺點才能進步嘛。但是在比賽中,這種自我評判就太不合時宜了,會在短時間內讓你完全失去自信心,導致一些拿手的技術也發揮不出來。
越關注,結果越差。
李宗偉每逢大賽決賽,他在判斷底線球是否出界上就會出問題。典型的關注過多的結果。
說來也奇怪,有決賽發揮失常的人,就有決賽超常發揮的人。比如說2004年歐洲杯的冠軍希臘隊,比如說2008年奧運會羽毛球決賽的林丹,再比如說2000年雪梨奧運會舉重77公斤級決賽的佔旭剛。
這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這種狀態,完全屏蔽自我一的作用,讓自我二主導身體,從而實現反應速度的質變,讓競技狀態在短時間內得到爆發。
如果理性可以稱作自我一。那麼感性,或者說身體本能,就叫做自我二。如果自我一是評判者和思考者,那麼自我二就是執行者。在我們的生活過程中,自我一經過大量複雜的邏輯思考和運算,下達指令,然後自我二負責執行。你走出的每一個步伐,眼珠的每一次轉動,都是這樣一個過程。當然,在平時的生活中,這個過程迅速得幾乎感覺不到。你甚至都感覺不到這個思考和下達指令的過程。但是,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比如體育比賽、重大談判場合、演講現場,那麼這個過程就不那麼順暢了。
只有充分相信自我二,讓自我二主導身體,才能充分喚醒自我二的能力。
橫盡空虛,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豎盡來劫,前古後今一無可據,而可據惟目前。——毛澤東《講堂錄》
這可能是對於「身心合一」狀態最好的註解。
相同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工作中。不管我們扮演了多少評判者、思考者的角色,最終都要落地在執行者的角色上。減少評判者、思考者角色帶來的所謂的完美,增加執行者角色帶來的實際的行動,把腦海中繁雜的預測真正落地成閉環,這是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
回歸塵世的英雄
要說《天龍八部》裡誰的武功最高,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掃地僧。這位老人家的代號早就已經出了武俠小說的圈,被應用在各行各業的文章裡了。
我並沒有把掃地僧放在頂尖高手裡,在我眼裡這個人已經擁有半人半神的屬性了,超越了原有的能力4個層次的劃分。
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他們的人生是一段故事,是一段旅程。他們會離開舒適平淡的日常環境,到充滿挑戰的陌生世界去完成夢想,這段旅程可以是一場外部的遊歷,也可以是一場內心的蛻變,甚至是一場夢境。他們經歷了歷險的召喚,來到了危險的」鯨魚之腹「,在這裡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在一次次的考驗中學習技能,戰勝內心的恐懼和貪婪,和外部世界達成和解,最終跨越歸來的閾限,回歸塵世,用一生所感所悟惠及世人。
這樣的人,在《荷馬史詩》中出現過,是尤利西斯;在佛教歷史中出現過,是佛祖;在《聖經》中也出現過,是摩西。
在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的筆下,這些人被統稱為「英雄」。英雄能夠跨越內心和現實兩個世界,回歸塵世,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惠及世人。
毫無疑問,掃地僧是有這樣的境界的。
每個人身上都有英雄的潛質,核心在於:
從次要的「果」的世界舞臺退出,來到困難真正所在的「因」的心靈地帶。在那裡澄清困難,根除自己的困難,突破束縛。——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
簡單的說:英雄是能戰勝自己的人。當然,英雄之旅中一定充滿著各種困難,清楚困難,就能突破束縛。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諾夫幹的勾當。——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總結
「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第一次讀《天龍八部》是02年的暑假,當時馬上上初二。被各種天馬行空的武功招式所吸引,一個月看了10本金老爺子的小說,視力從1.0降到0.2……
第二次讀《天龍八部》是07年的暑假,當時馬上上大二。一邊讚嘆段譽豔福不淺,一邊鄙視慕容復的為人,羨慕著喬幫主的英雄氣概……
第三次讀《天龍八部》是18年金庸老爺子仙逝後的事情。雖然對世紀新修版的情節有些意外,但讀起來依舊盪氣迴腸。
如果把《天龍八部》對標遊戲,那麼有的人像虛竹一樣上來就滿級,有的人像段譽一樣是盜號的,有的人則像喬峰一樣是開掛的,還有人像掃地僧一樣是遊戲管理員,然而更多人像是遊戲裡的NPC,是觀眾。
初看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但是,學了《刻意練習》之後,我們掌握了從無量劍小老弟到少林寺掃地僧的成長路徑,我們完全可以做自己小說的主角。
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裡才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電影《無雙》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