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2021-03-02 善本古籍

《春秋繁露》是漢代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著作。董仲舒(前179~前104),漢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年輕時研究《春秋》,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即位後,董仲舒提出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被漢武帝採納。由此確立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主導地位。

《春秋繁露》共17卷,82篇,當為後人輯錄董氏遺文而成。隋唐以後,始有《春秋繁露》之名。《春秋繁露》現存最早版本為宋嘉定四年(1211)江右計臺刻本,本文介紹的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錫山華堅蘭雪堂活字印本,也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銅活字印本之一。

宋人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卷十八中詳細地記述了宋代布衣畢昇,創造泥活字印刷技術的全過程。進入明代,活字印刷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出現了很多金屬活字的印刷品。

明正德十一年(1516)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春秋繁露》,版心上印「蘭雪堂」三字,卷後有「正德丙子季夏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板校正印行」三行。華堅,字允剛,江蘇無錫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隨其叔父華燧從事印書業。除《春秋繁露》外,華堅以「蘭雪堂」為名,用銅活字還擺印過唐元稹撰《元氏長慶集》、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陳徐陵輯《玉臺新詠》、漢蔡邕撰《蔡中郎文集》、宋彭叔夏撰《文苑英華辨證》、唐歐陽詢輯《藝文類聚》等。《春秋繁露》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明代有多種刊本,對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春秋繁露》,後人評價較高,清葉昌熾評價:「餘所見錫山華氏活字本,又有《春秋繁露》、《蔡中郎集》皆甚精。」

在華氏家族中,用銅活字印書的人還有華堅的族叔華燧。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懂經史,好校讎。喜愛藏書和刻書。其書室名稱「會通館」。華燧用銅活字印刷過《文苑英華》、《會通館正本諸臣奏議》、《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等;另外,華珵也用銅活字擺印過書籍。華珵,字汝德,號尚古,別號夢萱,是華堅的祖父輩。他精於鑑賞,喜歡收藏。他的書室名曰「尚古齋」。華珵用銅活字擺印了《渭南文集》、《百川學海》等。

在無錫用銅活字印書者還有安國。安國字民泰,曾常年居膠山,並在長達二裡多的山坡上種植了大片桂樹,自號「桂坡」。他的室名亦稱「桂坡館」。他用銅活字擺印過《東光縣誌》、《顏魯公文集》、《吳中水利通志》、《重校鶴山先生大全集》等。安氏也用銅活字擺印過《春秋繁露》。

雖然明代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金屬活字的製作技術至今未有定論。有關方面的研究學者認為,製作金屬活字的方法至少有二種:其一為鐫刻法,主要工藝流程有制範、鑄字坯、鐫刻等;其二為鑄造法,主要工藝流程有制木字母、制泥範、鑄活字等。華堅蘭雪堂製造的銅活字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此書鈐有「姑蘇吳岫家藏」、「趙宗建印」、「非昔軒」等藏書印。可知在明代曾為吳縣(今江蘇蘇州)藏書家吳岫的插架之物;入清後被宋宗室趙宗建收藏,流傳有緒。(趙前)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怎樣讀經典 《春秋繁露》
    自漢武帝建立五經博士,其中,《春秋》唯立《公羊》,此後三百年間,皆董氏弟子及其後學世代立於學官。其所著《春秋繁露》,乃董氏發明《公羊傳》之「說經」體著作,自民國以降,經學廢墜,歷來研究《春秋繁露》之現代學者,雖不乏其人,然多據西方之哲學範式以治其學。正因如此,今人研究古代學術,多不得其門而入,而《春秋繁露》乃其中最受人誤解、最不得其法的著作之一。
  • 董仲舒與《春秋繁露》
    2 本期答案 本期答案:A 3 答案解析 《春秋繁露
  • 【知古鑑今】《春秋繁露》的治國之道
    《春秋繁露》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董仲舒的代表作。
  • 帝 國 的 政 治 哲 學 ——《春秋繁露》的思想結構與歷史意義
    《春秋繁露》為《春秋》「作義」,屬於「春秋公羊學」一脈,但與公羊學傳統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對天的重視。《史記·太史公自序》謂:「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 《春秋繁露》王道
    鸛鵒來巢,《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之徵。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遣小大,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天王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賜,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鄭,譏親也,會王世子,譏微也。祭公來逆王後,譏失也。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賻金。王人救衛。王師敗於貿戎。
  • 《春秋繁露》精華
    此亦《春秋》之不畏強御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又曰:聞喪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
  • 《春秋繁露》玉杯
    曰:春秋之論事,莫重於誌。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以秋祭,以冬納幣,皆失於太蚤。《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也。雖從俗而不能終,猶宜未平於心。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故譏不出三年於首而已,譏以喪取也。不別先後,賤其無人心也。緣此以論禮,禮之所重者在其誌。誌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誌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曰: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是以朝正之義,天子純統色衣,諸侯統衣纏緣紐,大夫士以冠,參近夷以綏,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其謂統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物皆應,而正統正,其餘皆正,凡歲之要,在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應,正內而外應,動作舉錯,靡不變化隨從,可謂法正也。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
  • 三千年的江南水鄉,還誕生過古代銅活字印刷鼻祖
    但是,華氏的大家庭裡還有一個人,大多數人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是說起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我想沒有人不知道,世界四大發明之一,最初的活字印刷始於宋代的泥字印刷,由畢升發明,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後又出現了用木、錫製成的活字版印刷書籍。到了明代,銅活字印刷比較普遍地得到應用。
  • 《春秋繁露》楚莊王
    《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桓不予專地而對,晉文不予致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討。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靈之所以稱子而討也。《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也。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封,複見於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討,獨不複見於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諸侯之不得專討,固已明矣。
  • 刀筆春秋 「印」上人生
    刀筆春秋 「印」上人生
  • 是時候靜下來,讓心沉浸在《敦煌繁露》中
    (5)我們本是另一群人,走出這世界,卻並未真正離去。夜闌人靜時,我們就站在你的居室,你的石窟,你心中的殿堂之內。——盛唐聖殿,原本是我的生命。這一首盛唐,你是否體會到了那種肅穆莊嚴?就算對靈魂是一場強勢的壓迫,也要完成的洗禮。
  • 新書丨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元本吳越春秋》
    徐天祜,又作徐天佑,字受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為《吳越春秋》作音注,是現存此書最早的音注本。《吳越春秋》敘吳自太伯至夫差、越自無餘至勾踐時史事,趙氏書流傳至今,且內吳外越,本末鹹備。《吳越春秋》宋時當有刻本,但無傳,今存世者以此大德本為最古,此書之版本可著錄為「元大德十年劉克昌紹興路儒學刻本」,行疏字大,傳世孤罕,洵為元刊上乘。
  • 古籍善本的初印本和紅、藍印本
    如果印書者是好手,刷出書來墨氣前後一致,邊欄一律,次者則會出現「鍋巴」「鹽豆」「倒邊塌欄」種種毛病。「鍋巴」是指書頁上某處沒印上字,出現一塊白。「鹽豆」是指書頁的字印得深深淺淺濃淡不一。「倒邊塌欄」是指兩邊的邊線和上下的欄線印得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所以出現這些情況,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刷印者的手勁不勻,時輕時重。刷印者把每張都印好後,裝訂成冊,就是雕版印成的古書。
  • 買印字膠帶注意事項
    印字膠帶需求一般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用於公司和企業名氣宣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一定額廣告作用。另一個就是用於特殊場景的表達和提醒,類似於祝福語和警示語之類的印字膠帶。傳統的印字膠帶顏色類型有透明、米黃、土黃、紅、綠等類別,而且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也可專門定製不同類型和樣式的膠帶。
  • 張鴻鳴丨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的成書、刊行與版本差異
    本書有1927年初印本和1934年定本,定本對初印本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增訂,即以定本為底本,通校初印本,增改之處均寫為校勘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初印本上,又發現有大量的柯劭忞批語和過錄的柯氏批語,復作釋讀和通校。本次點校完整呈現了柯氏改定其著作的經過,清晰梳理出柯氏前後學說的變化,可謂柯氏之功臣。整理方法可為範式。
  • 正一讀春秋(一):《春秋》是本什麼書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們一起來趣讀春秋戰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國戰神,也是我們的武聖人關羽關雲長,熟讀《春秋》,包括現在很多關二爺文財神塑像,也都是手拿一本書,那本書就是《春秋》。關公讀春秋像那麼,《春秋》究竟是本什麼書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初步認識一下。首先,《春秋》是部史書。
  • 漢印復姓淳于集萃
    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與"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復祖姓,仍複姓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