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春秋 「印」上人生
記世界第一冰印「北國風光」著名篆刻家於光亞
2018年12月29日,篆刻著「北國風光」的冰雕印章亮相於世界最大的冰雪舞臺——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這枚世界第一冰印在晶瑩剔透、流光溢彩的冰雪世界中自成一道亮麗風景線,惹得遊人不時駐足觀賞,紛紛誇讚其技藝之精巧豪邁。這枚2.4米×2.4 米的冰印,出自著名藝術篆刻家、散木印社創始人於光亞先生之手,以其巨大傳奇被一舉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師承名家 刀耕不輟
於光亞年少時師從上海篆刻家葉隱谷先生,葉隱谷是當代著名篆刻大師鄧散木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鄧派篆刻精髓,對秦漢印的追摹用功頗深,又從封泥、古陶文、磚文中吸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章法多變,雄奇樸茂的風格。
少年於光亞虛心拜師,遠離繁華,潛心「篆刻」自己的「印」上人生。在他人享樂玩耍的年紀,於光亞以刀為筆,以石為紙,以古為師,以勤為志,悉數傳統文化,在筆墨揮灑與金石交響中打下了深厚而堅實的篆刻基礎。
天道酬勤,數十年的刀筆春秋,幾十載的艱辛探索,不但練就他一身爐火純青的紮實功底,愈發開闊的思想與豪情也使得他對藝術的追求有了「唯有源頭活水來」般的清澈與篤定。八十年代中,於光亞活躍於中國書壇,在各類書法大展中斬獲頗豐,逐漸聲名鵲起。先後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篆刻藝委會副主任,創辦著名的「散木印社」。並以此為平臺承辦了首屆全國印社聯展,該展覽匯聚了包括西冷印社在內的全國知名篆刻團體的優秀作品,在業界反響強烈,對加強南北篆刻藝術的交流,推動篆刻藝術的全國性發展起到了深遠的歷史作用。
正當於光亞在業界小有名氣之時,他悄然消失於篆刻行業。潛心修煉,奠定基礎,厚積薄發。十幾年後,褪去青澀與浮躁的於光亞,帶著驚豔世界的磅礴氣勢捲土重來。重返傳統藝術行業的於光亞對作品的感悟與創造展現出了驚為天人的飛躍。在他展出的作品中,徑石之間無不篆寫著天地間靈動之氣,方寸印章裡無不閃現傳統藝術之精髓。每一刀的筆痕流淌著他對傳承文化的堅持與守護,每一寸方印深深淺淺雕刻著於光亞對篆刻的深愛與追求。
北國春秋 風光無限
零下22度的天氣,一塊碩大的冰塊,擺在冰雕製成的冰臺上,於光亞手拿冰鏟快速地在冰塊表面雕刻著,很多人以為他在進行冰雕創作,其實他是在冰塊上刻字。1 個小時後,「北國風光」4 個字在冰塊上篆刻完成,世界第一大的冰印正式現身北國冰城哈爾濱。這枚冰印不僅僅代表景區內供遊人拍攝玩樂的背景,更是書法篆刻與冰雪文化的有機結合,讓中國傳統藝術再一次亮相於世界大舞臺。
於光亞說:自己喜愛篆刻藝術和紫砂文化,於是就創作了「北國風光」4 個字的紫砂看盤,這次將「北國風光」篆刻到冰塊上,成為冰印章,放到冰雪大世界的藝術品展區,是想把篆刻藝術和紫砂文化融入到冰雪中,讓冰雪有了生命。
對藝術堅持不懈的追求與探索,才能形成內在審美的獨到見解與創造。對技藝孜孜不倦的磨練與雕琢才能使藝術靈感活靈活現的誕生於畫幅之上。
北國風光,簡單的四個大字。然而這四個大字要以怎樣的形體與形式展現在世界遊人的面前?於光亞苦苦思索了一個多月,對刀法和構圖的思索一度使得於光亞茶飯不思。
於光亞說,篆刻文字並不單單是篆刻技術的體現,而是書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結合。不但要有豪壯飄逸的書法、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還要有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真正做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正是這種「天地之間,包容萬物」的恢弘氣勢,使得於光亞的作品驚豔了全世界遊人的眼球,這枚重數噸的世界第一冰印,一經誕生,便入載于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不僅是一次藝術作品的展現,更是一次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展現。於光亞先生不僅是篆刻文化的愛好者,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者!
傳承經典 匠心築夢
「古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今有篆刻人於光亞,能以散木、金石,乃至巨冰為畫幅,用靈動之刀痕,展大千世界。
千百年來,「藝術家」從來都是勞心費力的苦「差事」,數十年如一日的沉心潛修與刻苦訓練並非人人皆可。對藝術的追求不僅僅是對作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是一種堅守,是對材料、工藝、造型以及背後承載的文化與精神的敬畏、堅守與傳承。而於光亞正是這樣一位遠離喧囂浮躁,堅守傳統文化傳承,熱烈追求夢想之國的匠人。他的滿腔熱血沸騰於他筆下的溝壑之中。他曾在採訪中表示:「我這一生,最愛篆刻,無論我在做什麼,我心裡時刻想著篆刻這件事。」
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摹古酌今』,對於傳統的揣摩研習,對於當下的思考探索,才是藝術之路的正途。為給自己的篆刻藝術之路鋪下堅實的基礎,他曾臨摹作品篆刻印章超過3000方。面對藝術的創造與創新,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經驗:「任何藝術在表達方式上,都應該跟生活感受有關,因為古法是資源,但這種資源不是藝術的源泉,源泉是生活的本身,是感受現代的自然、生活、人情、就像書法一樣。但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要有一個新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用鐵筆去完成,第一點就是要章法、布局,可以把有禪意的東西、包括陰陽都融入到印當中,印的格式上有一種新的突破,我不僅僅是刻字,而是追求藝術性、觀賞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中,篆刻文化是重要的內容之一。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對於光亞來說,篆刻像是一篇絕美的樂章,一枚枚印章在金石之韻中油然誕生。一刀一世界,一筆一精神,中國漢字和中國書法具有這樣的精神和氣魄。而於光亞就是在刀耕不輟中挖掘、理解和感悟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的精髓。他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記者採訪時問道,是什麼支撐著他度過枯燥寂寞的歲月而能堅持篆刻文化的追求與創造。他不回答,只是笑笑。然而看到他工作檯上一方方充滿豪放蒼勁、古樸雄強之象的印章。我想,這便是答案罷。挺立中國文化的脊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傳承,是我們共同的中國夢,也是他的。
本期編輯:睢長江 姜寬
二仙膏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