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種阿鞞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要解】
「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略注】
此段經文,顯往生果報,揭示淨宗無上因果。此即以果攝因,勸願往生也。大師先論「此土」分證三不退,後言「淨土」圓證三不退,顯淨土無品位之高下;彰淨土奇特殊勝,非自力修證所能及也。
此土修行,依自力斷惑之深淺,於「藏、通、別、圓」四教中,各有三不退。然凡夫眾生,依自力修行,欲證此三不退者,可謂遙遙無期。如善導大師言:「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恆沙劫未期。」而持名念佛者,雖五逆十惡下下品之機,一旦生於淨土,則一時圓證三不退,超盡四十一因位,例登補處。
曇鸞大師於此義言之甚明: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又言:
彼安樂淨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曇鸞大師對佛力消業力,更有詳細闡釋,細細思之,自可於淨土之不可思議功德諦信無疑。其《往生論注》言: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以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云何用治?
眾生以身見故,受三途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眾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苦、瘖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等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捨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淨土所言「帶業」之說,乃對現生而言,非將業帶至西方。雖下品往生者,亦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若將業帶至西方,何能臻此?極樂世界,亦豈能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義於經論祖釋中,亦處處皆顯,今略引一二,以明此義。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