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製品
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的碗,盤子,茶具等生活必需品是怎麼做成的嗎?其實它們大都是用陶瓷製成的。一件件精美的碗碟,器皿,陶瓷工藝品,擺放在廚房和客廳裡,形態各異,精美絕倫,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而且美化了居住環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
從古至今,我國製作陶瓷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耳熟能詳的江西景德鎮,還有宋代的中國五大名窯,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等等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西北地區,曾經也有一個盛極一時,被稱為「隴上窯」,「安口窯」的陶瓷生產基地,那就是今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的安口鎮。
安口鎮是在甘肅省華亭市東部隴山深處的一座千年古鎮,舊稱安口窯,今名安口鎮,是甘肅四大古鎮之一,素有「隴東重鎮」之稱。歷史上,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養家餬口,他們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
陶瓷技藝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景德鎮瓷器製作流程
對於陶瓷,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名稱,而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製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
縱觀歷史,陶瓷又可以分為傳統陶瓷和現代陶瓷。傳統陶瓷又稱普通陶瓷,是以粘土等天然矽酸鹽為主要原料燒成的製品。現代陶瓷又稱新型陶瓷、精細陶瓷或特種陶瓷,常用非矽酸鹽類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氧化物(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矽、碳化硼等)製造。
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樸實的彩陶和黑陶。此時期的彩陶,造型就很周正,胎體緻密,裝飾細密奔放,紋飾美麗,形態多變,藝術風格獨特,實用且文化氣息濃鬱。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十一世紀)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便已出現。
陶鬲 春秋晚期
陶深腹罐 春秋中晚期
至東漢時期,已燒制出成熟的瓷器。三國二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以「古拙質樸,簡淡空疏,富有厚重的裝飾味」為其顯著特徵。
瓷盒 漢代
唐代,是華夏文明與西亞、東太平洋環島文明以及阿拉伯、地中海文明交融的時期。唐代陶瓷以其「博大清新,渾厚有力,華麗豐滿」的藝術風格著稱。
唐三彩 唐代
唐三彩 唐代
宋代,是中外文明交流成果上民族理性化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階段,各種外來的東西被吸收、消化,變成中國人生活可視、可居、可玩、可遊的實物空間。文化風變得清新、細膩、理性而富有幻想,又重於現實。宋代,是中國瓷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又有磁州窯、吉州窯、龍泉窯及景德鎮窯(湖田窯)。宋代陶瓷以「素淡含蓄、端莊挺秀、恬靜幽雅」的文化特徵而著稱。
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 宋代
青白瓷蓋罐 宋代
明代陶瓷得到全面發展,龍泉青瓷、德化白瓷、石灣廣鈞、宜興紫砂、山西琺華彩瓷均負盛名,陶瓷品種齊全,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莊、富於濃厚的裝飾美,以逸趣、秀美的風格而獨立於藝術文化之林。
青花花卉紋碗 明代
清代陶瓷,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各種品種、材料、齊全,尤其是彩瓷方面成就非凡。清代陶瓷以「纖巧華美,質精藝重,精巧華美」而著稱。
五彩八騎送寶紋花盆 清代
安口窯
安口鎮
安口鎮位於華亭市東南部的隴山深處,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素有「隴東重鎮」之稱。
據史料記載,安口鎮的陶瓷製作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漢平帝年間。安口陶瓷最早有八九千年以上的歷史,安口陶瓷燒制經歷了從生活用具、墓葬品、日用瓷、工藝瓷的衍變過程。
安口窯在宋代燒制黑釉碗、碟、罐、盆等產品,元代主要生產黑釉陶罐和陶碗。明李賢天順本《大明一統志》,土產條記有黑瓷器出平涼、華亭二縣;鎮堡條也有安口鎮出瓷器記載,可知明代以前華亭縣安口鎮產黑瓷。明代是華亭陶瓷的鼎盛時期,除燒制紅、黃、黑釉陶瓷碗、碟、罐類產品外,還燒制青花瓷。明末曾因戰火停燒。清代中期開始恢復生產,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粗碗等日用器為主。屬於模仿耀州窯的青瓷窯。明朝和清代末期燒制青花瓷,因彩繪顏料屬黑藍色,俗稱「土青花」。「土青花」實為半細瓷或粗瓷,一般胎質比較厚重,甚至顯得有些笨拙,胎土比較粗糙,由於胎質發黃或發灰且較為粗糙,因此在外表施以白色化妝土,釉面玻璃質感較強,青花發色多呈黑藍,紋飾豐富飽滿,且具故事性。民國時期是安口陶瓷發展的重要時期,有河南、山西等外地技工的流入給其帶來新技術,加之行業間的競爭,加快了安口陶瓷的發展步伐。民國末年已形成了具有安口陶瓷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璃瓷、紫砂陶、電瓷產品。釉料方面有:白釉、瓷紅、瓷綠,相應出現了彩繪色瓷,還應用了注漿工藝,將安口陶瓷推進了一大步,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重大基礎。
安口鎮
安口鎮
華亭陶瓷最初的生產形式由民間自行燒制,分散進行,窯地主要分布在安口、河西、策地一帶。到了14-20世紀(明代至民國),安口成了主要的制瓷基地,當時有大小瓷窯50餘座,窯場遍布楊家溝、廟場、趙空溝、窯頭鎮等12處。由於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制瓷工藝水平的提高,平涼市華亭市安口鎮成為中國六大陶土生產基地之一。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安口確為隴上窯所在地,燒制青釉瓷器。」 ,由於安口窯以煉製頗負盛名的青花瓷為標誌,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又因華亭諸多地域儲有大量優質陶土資源,進而安口窯攜「隴上窯」之美名成為西北著名的民窯,「隴上窯」是明代人們對華亭陶瓷窯場的統稱。《天工開物》中《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寫到「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通過1972年和1987年的兩次專家組窯址考察,證實了今安口鎮楊家溝遺址為安口窯燒造史上最重要、最大的窯場,是明代「隴上窯」的原址。
1954年,安口窯出產的野雞紅罐因其釉色明亮,質地敦厚,被故宮陶瓷博物院收藏。
野雞紅罐
1978年前後,安口陶瓷廠上馬了細瓷生產線,1982年投產後年產細瓷達1000萬件。經過系列的技術改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安口陶瓷達到了其發展的黃金期,年產值達1200萬元,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一時間,安口鎮的繁華遠超越了平涼市其他幾個縣區,成為了當時的「小上海」。
2003年,安口陶瓷廠進行了改制,由國企變成了私企,幾個月後便因虧損而停產。2002年,安口電瓷廠改制,2014年再次停產。目前,整個安口僅有陶瓷研究所還在生產日用陶瓷,但也只有10個工人。
安口窯之所以可以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民窯,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在安口的高樓坡和石堡子,大量的陶土、釉土裸露在外面,這兩處礦脈是安口窯陶瓷的原料。安口窯靠近原材料基地,從而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就地取材,用於陶瓷製品的生產製造。
第二,安口鎮,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華亭是絲綢 古道上的重要通道,漢代從關中通往蕭關的回中道就穿越華亭而過。由此這裡生產的陶瓷製品,可以更好地運往西北乃至全國各個地區,實現銷售流通。
第三,舊時有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來到了安口鎮,從而帶來了先進的陶瓷製作工藝,推陳出新,使安口窯出產的陶瓷更加具有風格性,在全國的陶瓷製品中獨樹一幟。
安口鎮
時過境遷,興衰更替,如今的安口窯已經沒落。步入安口鎮,只能看到一座座人去樓空、破敗不堪的舊廠房了,昔日的繁華和忙碌已經遠去。但透過時光的縫隙,看著地面上的遺存,依舊可以能夠感覺到安口窯曾經的燦爛輝煌。那種勞動人民創造的力量,那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續精神,時至今日,仍然讓人敬畏和讚嘆。
安口窯陶瓷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名噪一時的榮耀和現如今的一聲慨嘆,它凝結著華亭人勤勞質樸,聰慧善良的優秀品質。安口窯陶瓷在西北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安口陶瓷文化,是留給後人的一筆極其豐厚的文化瑰寶。
來源:華亭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