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陶瓷了解多少,安口因何成為西北「隴上窯」的中心

2020-12-23 平涼文旅

陶瓷製品

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的碗,盤子,茶具等生活必需品是怎麼做成的嗎?其實它們大都是用陶瓷製成的。一件件精美的碗碟,器皿,陶瓷工藝品,擺放在廚房和客廳裡,形態各異,精美絕倫,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而且美化了居住環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

從古至今,我國製作陶瓷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耳熟能詳的江西景德鎮,還有宋代的中國五大名窯,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等等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西北地區,曾經也有一個盛極一時,被稱為「隴上窯」,「安口窯」的陶瓷生產基地,那就是今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的安口鎮。

安口鎮是在甘肅省華亭市東部隴山深處的一座千年古鎮,舊稱安口窯,今名安口鎮,是甘肅四大古鎮之一,素有「隴東重鎮」之稱。歷史上,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養家餬口,他們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

陶瓷技藝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景德鎮瓷器製作流程

對於陶瓷,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名稱,而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製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

縱觀歷史,陶瓷又可以分為傳統陶瓷和現代陶瓷。傳統陶瓷又稱普通陶瓷,是以粘土等天然矽酸鹽為主要原料燒成的製品。現代陶瓷又稱新型陶瓷、精細陶瓷或特種陶瓷,常用非矽酸鹽類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氧化物(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矽、碳化硼等)製造。

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樸實的彩陶和黑陶。此時期的彩陶,造型就很周正,胎體緻密,裝飾細密奔放,紋飾美麗,形態多變,藝術風格獨特,實用且文化氣息濃鬱。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十一世紀)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便已出現。

陶鬲 春秋晚期

陶深腹罐 春秋中晚期

至東漢時期,已燒制出成熟的瓷器。三國二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以「古拙質樸,簡淡空疏,富有厚重的裝飾味」為其顯著特徵。

瓷盒 漢代

唐代,是華夏文明與西亞、東太平洋環島文明以及阿拉伯、地中海文明交融的時期。唐代陶瓷以其「博大清新,渾厚有力,華麗豐滿」的藝術風格著稱。

唐三彩 唐代

唐三彩 唐代

宋代,是中外文明交流成果上民族理性化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階段,各種外來的東西被吸收、消化,變成中國人生活可視、可居、可玩、可遊的實物空間。文化風變得清新、細膩、理性而富有幻想,又重於現實。宋代,是中國瓷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又有磁州窯、吉州窯、龍泉窯及景德鎮窯(湖田窯)。宋代陶瓷以「素淡含蓄、端莊挺秀、恬靜幽雅」的文化特徵而著稱。

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 宋代

青白瓷蓋罐 宋代

明代陶瓷得到全面發展,龍泉青瓷、德化白瓷、石灣廣鈞、宜興紫砂、山西琺華彩瓷均負盛名,陶瓷品種齊全,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莊、富於濃厚的裝飾美,以逸趣、秀美的風格而獨立於藝術文化之林。

青花花卉紋碗 明代

清代陶瓷,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各種品種、材料、齊全,尤其是彩瓷方面成就非凡。清代陶瓷以「纖巧華美,質精藝重,精巧華美」而著稱。

五彩八騎送寶紋花盆 清代

安口窯

安口鎮

安口鎮位於華亭市東南部的隴山深處,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素有「隴東重鎮」之稱。

據史料記載,安口鎮的陶瓷製作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漢平帝年間。安口陶瓷最早有八九千年以上的歷史,安口陶瓷燒制經歷了從生活用具、墓葬品、日用瓷、工藝瓷的衍變過程。

安口窯在宋代燒制黑釉碗、碟、罐、盆等產品,元代主要生產黑釉陶罐和陶碗。明李賢天順本《大明一統志》,土產條記有黑瓷器出平涼、華亭二縣;鎮堡條也有安口鎮出瓷器記載,可知明代以前華亭縣安口鎮產黑瓷。明代是華亭陶瓷的鼎盛時期,除燒制紅、黃、黑釉陶瓷碗、碟、罐類產品外,還燒制青花瓷。明末曾因戰火停燒。清代中期開始恢復生產,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粗碗等日用器為主。屬於模仿耀州窯的青瓷窯。明朝和清代末期燒制青花瓷,因彩繪顏料屬黑藍色,俗稱「土青花」。「土青花」實為半細瓷或粗瓷,一般胎質比較厚重,甚至顯得有些笨拙,胎土比較粗糙,由於胎質發黃或發灰且較為粗糙,因此在外表施以白色化妝土,釉面玻璃質感較強,青花發色多呈黑藍,紋飾豐富飽滿,且具故事性。民國時期是安口陶瓷發展的重要時期,有河南、山西等外地技工的流入給其帶來新技術,加之行業間的競爭,加快了安口陶瓷的發展步伐。民國末年已形成了具有安口陶瓷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璃瓷、紫砂陶、電瓷產品。釉料方面有:白釉、瓷紅、瓷綠,相應出現了彩繪色瓷,還應用了注漿工藝,將安口陶瓷推進了一大步,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重大基礎。

安口鎮

安口鎮

華亭陶瓷最初的生產形式由民間自行燒制,分散進行,窯地主要分布在安口、河西、策地一帶。到了14-20世紀(明代至民國),安口成了主要的制瓷基地,當時有大小瓷窯50餘座,窯場遍布楊家溝、廟場、趙空溝、窯頭鎮等12處。由於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制瓷工藝水平的提高,平涼市華亭市安口鎮成為中國六大陶土生產基地之一。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安口確為隴上窯所在地,燒制青釉瓷器。」 ,由於安口窯以煉製頗負盛名的青花瓷為標誌,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又因華亭諸多地域儲有大量優質陶土資源,進而安口窯攜「隴上窯」之美名成為西北著名的民窯,「隴上窯」是明代人們對華亭陶瓷窯場的統稱。《天工開物》中《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寫到「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通過1972年和1987年的兩次專家組窯址考察,證實了今安口鎮楊家溝遺址為安口窯燒造史上最重要、最大的窯場,是明代「隴上窯」的原址。

1954年,安口窯出產的野雞紅罐因其釉色明亮,質地敦厚,被故宮陶瓷博物院收藏。

野雞紅罐

1978年前後,安口陶瓷廠上馬了細瓷生產線,1982年投產後年產細瓷達1000萬件。經過系列的技術改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安口陶瓷達到了其發展的黃金期,年產值達1200萬元,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一時間,安口鎮的繁華遠超越了平涼市其他幾個縣區,成為了當時的「小上海」。

2003年,安口陶瓷廠進行了改制,由國企變成了私企,幾個月後便因虧損而停產。2002年,安口電瓷廠改制,2014年再次停產。目前,整個安口僅有陶瓷研究所還在生產日用陶瓷,但也只有10個工人。

安口窯之所以可以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民窯,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在安口的高樓坡和石堡子,大量的陶土、釉土裸露在外面,這兩處礦脈是安口窯陶瓷的原料。安口窯靠近原材料基地,從而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就地取材,用於陶瓷製品的生產製造。

第二,安口鎮,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華亭是絲綢 古道上的重要通道,漢代從關中通往蕭關的回中道就穿越華亭而過。由此這裡生產的陶瓷製品,可以更好地運往西北乃至全國各個地區,實現銷售流通。

第三,舊時有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來到了安口鎮,從而帶來了先進的陶瓷製作工藝,推陳出新,使安口窯出產的陶瓷更加具有風格性,在全國的陶瓷製品中獨樹一幟。

安口鎮

時過境遷,興衰更替,如今的安口窯已經沒落。步入安口鎮,只能看到一座座人去樓空、破敗不堪的舊廠房了,昔日的繁華和忙碌已經遠去。但透過時光的縫隙,看著地面上的遺存,依舊可以能夠感覺到安口窯曾經的燦爛輝煌。那種勞動人民創造的力量,那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續精神,時至今日,仍然讓人敬畏和讚嘆。

安口窯陶瓷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名噪一時的榮耀和現如今的一聲慨嘆,它凝結著華亭人勤勞質樸,聰慧善良的優秀品質。安口窯陶瓷在西北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安口陶瓷文化,是留給後人的一筆極其豐厚的文化瑰寶。

來源:華亭市博物館

相關焦點

  • 行走平涼:你對陶瓷了解多少,安口因何成為西北「隴上窯」的中心
    從古至今,我國製作陶瓷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耳熟能詳的江西景德鎮,還有宋代的中國五大名窯,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等等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西北地區,曾經也有一個盛極一時,被稱為「隴上窯」,「安口窯」的陶瓷生產基地,那就是今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的安口鎮。
  • 點燃「安口窯」的復興之火
    「安口,安口,只要捨得力氣,就能在這裡安家餬口」。這不僅是安口地名的來歷,也是安口能成為隴上名鎮的主要原由。由於陶瓷業的興盛,歷史上和人們習慣上把安口稱作「安口窯」。 張富寬時常行走在安口的大街小巷,感受著這座小鎮中陶瓷留下的印記。自1976年進安口陶瓷廠工作,他就與安口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與陶瓷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富寬被人們稱作是知曉安口陶瓷業興衰的活字典,在他的講述中我們似乎可以一窺「隴上瓷都」曾經的面容。
  • 景德鎮陶瓷的發祥地-窯裡
    景德鎮陶瓷享譽全球,窯裡卻是景德鎮瓷都的發祥地,在有燒瓷的年間叫「窯裡」,沒燒了改名為「瑤裡」,現在開發旅遊了又有人改成「瑤池」了。離窯裡古鎮三公裡的地方是繞南古制瓷遺址,燒制年代在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之間,古鎮內有明清商業街、程氏宗祠、獅岡勝覽、宏毅祠、進士第、陳毅舊居等景點,這裡當地人的生活和周遭的風景融為一體,清新的空氣和山水人文,值得你在此漫步,《閃閃的紅星》就是在距古鎮不遠的地方取景拍攝的。
  • 以一窯聞名世界——景德鎮窯告訴你為什麼
    白如玉 明如鏡 薄如紙 聲如磐——景德鎮窯【摘要】景德鎮有一個別名 「瓷都」,系江西省地級市。景德鎮窯系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之一,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的城市。「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白如玉」,——景德鎮陶瓷這四大特點,便成為國內外所有產瓷區,迄今為止都無法超越的技術顛峰。擁有深厚文化沉澱的景德鎮,其影響力也不是一旦一日可以造就。景德鎮窯有著無可撼動的產業地位,其在宋期五大名窯沒落後。景德鎮日後所創下的輝煌,都與五大名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一、據歷史記載: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創燒。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相比較而言,隔艙式在通天一體式的基礎上,改進發展而來。三五個投柴口的接替處,砌上一堵牆,牆的底部會通上幾個小孔,目的主要是為了保留溫度。這樣有效的做到了小部分還原,此外,對於一些比較小的饅頭窯和土窯,原理也差不多,只是窯爐的體積不一樣。體積變化越大,則越難控制,成本必然也會增高。因此每個建盞師傅都是儘自己所能燒盞。
  • 寧夏科豪陶瓷打造西北產品標杆
    7月22日上午,潭洲展第三天,第三屆陶瓷行業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論壇在潭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陶瓷行業的技術流相聚一堂,圍繞巖板、功能性墨水、數碼釉等熱點產品,以及巖板成型、加工,數字布料等新裝備新技術應用方面的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為行業帶來了一場技術盛宴。
  • 景德鎮陶瓷大學師生共制太平窯陶成璧 喜迎110周年校慶
    10月6日上午,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黨委書記梅仕燦,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呂品昌,黨委副書記胡林榮來到陶藝實訓中心觀看太平窯陶成璧製造過程,並與學生們一起揉泥、裝模、修邊、印章、脫模,親手印製太平窯陶成璧泥坯。
  • 重續800年窯火,撫順大官窯陶瓷文創園揭牌成立
    12月9日,撫順市舉撫順大官窯陶瓷文創園揭牌儀式。在這裡可以了解撫順大官窯歷史、觀看大官窯陶瓷的製作過程、欣賞眾多精美的大官窯陶瓷作品、接受大官窯陶瓷製作培訓,進行大官窯陶瓷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大官窯陶瓷。當日 ,首窯400餘件器形各異的大官窯陶瓷產品華採面世。
  • 英超陶瓷,2020年成為行業寒冬時期裡的「逆行者」!
    廣東英超陶瓷有限公司創始於2003年,中國超大規模建陶企業之一,集瓷磚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被譽為「拋光磚之父」。營銷中心總部位於廣東佛山華夏陶瓷博覽城陶博大道,建築面積15000㎡。其生產基地在廣東清遠雲龍科技產業園,佔地1000畝。
  • 中國最適合居住的西北城市,大熊貓棲息地,被譽為「隴上江南」
    隴南市甘肅省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區總面積2.923萬平方公裡,人口不足290萬,隴南地形複雜,是西秦嶺東西褶皺帶的發育地帶,是秦巴山區、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大地貌的交匯區域,根據隴南邊界內的大致地形可分為三種,第一類為丘陵盆地,第二類為中深度切割高山地形,第三類是全部幹山的地形切斷,與一般缺水的西北城市不同,隴南水資源豐富,嘉陵江幹流流經城市,有山有水有盆地
  • 古稀老人張克華的「陶瓷夢」
    ▲ 張克華指導孫子學習陶藝 文/圖 特約記者 魁俊梅平川區陶瓷歷史源遠流長,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素有「西部陶都」的美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平川陶瓷人對陶瓷的熱愛、發揚和傳承。磁窯溝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在燒制陶瓷,到了清代以後,逐步形成以陶瓷為中心,兼營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築材料的綜合集鎮,傳有吉林、雲南、江蘇、安徽、河北、青海、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十八省人來此謀生,有「碼頭之地」之稱。太爺張鳳閣是位全工藝陶瓷匠人,是張氏家族陶瓷產業的創始人,他精於制陶,善於經營,使張氏家族世代成為陶瓷大戶。
  • 傳陶業聖火 慶百十華誕 景德鎮陶瓷大學傳遞窯火迎110周年校慶
    巍巍學府、百十年惟學無際,匠心工藝、百十年窯火不熄。10月19日上午,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窯火傳遞活動在新廠校區陶藝中心美術館前開始傳遞,學校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即將到來的110周年華誕獻禮。
  • 龍窯、饅頭窯、蛋形窯……為燒出精美瓷器,古人發明了多少窯爐?
    陶瓷作為上可以收藏炫富,下可以餐飲日用,原料又可就地取材,用途廣泛的寶藏材料,其工藝發展史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陶瓷燒制技藝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胎釉原料篩選精製配比的改進,也離不開窯爐結構的改進。數千年來,古人發明的窯爐數量實在太多種。分類標準也有不少。
  • 安基集團百強陶瓷生產基地九號寬體窯成功投產
    2017年10月5日,在安基集團生產基地——廣東百強陶瓷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呈現出一派洪福齊天,熱鬧非凡的景象:禮炮響起,百焰齊耀,安基集團董事長何汝其先生、集團銷售總經理劉雪芹、生產副總經理黃文廣、科鑫窯業總經理付志龍先生,相關企業領導和員工一起歡聚在車間內,高舉手中火炬,同時為9號窯點燃了熊熊輝煌之火。
  • 湖田窯 它因青白瓷蜚聲世界,卻又常常被遺忘
    中國瓷器生產悠悠幾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窯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些瓷窯因其燒制的瓷器精美出眾、技藝高超而聞名於世。宋代瓷器又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巔峰,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出的瓷器最為有名,後世稱其為「五大名窯」。
  • 中窯窯業寬體窯在各建陶產區紛紛投產成功
    近期,廣東中窯窯業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寬體窯在各個產區紛紛投產成功,獲得客戶的高度評價。    據了解,中窯承建廣東順成陶瓷集團的項目順利投產,並獲得順成集團贈與的錦旗:「中窯企業誠實守信,生產完美增產節能」。中窯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這不僅是對其公司的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鞭策和展望。
  • 「窯」望千年瓷魂在 浴火重生煥新彩
    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等原因,使得兩宋時期惠州在手工製造業的陶瓷生產經營方面業績突出,成為廣南東路通往「海上絲路」內陸州府的節點之一。在惠州境內東江古碼頭出土過銷往數十個國家的陶器,證明了當時惠州地區生產的陶瓷外銷興盛。
  • 探秘景德鎮之「窯」
    瓷器是每個人生活中幾乎天天都會使用到的器具,無論餐具、茶具、杯具還是花盆等等,看似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形影不離,實則你未必真正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瓷器燒制過程 通俗點講,燒制瓷器的過程相當於蒸饃,匣缽相當於籠屜或蒸鍋,墊片相當於屜布,素坯就是饃啦!
  • 甘肅白銀市平川區:「網紅小鎮」陶瓷造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燒制陶瓷歷史綿延數千年。上世紀90年代是西北最大的日用陶瓷工業基地。近幾年,平川區依託古瓷窯、老陶瓷廠等工業遺存,大力推動陶瓷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陶瓷研發生產、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陶瓷小鎮,走出了一條「陶瓷+旅遊」的特色發展之路。
  • 自古以來 窯口眾多 空前絕後
    作為產量巨大的手工業生產系統,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藝、裝飾等差異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窯口」命名這種特色。事實上,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瓷業「窯口」的格局,但是從唐代開始,在文獻中才出現「越窯」、「邢窯」等窯口名稱,它們各以青、白二種釉色顯示特徵,遂有「南青北白」之說。轉型於五代、成於兩宋的中國瓷業之「窯口」達到昌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