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生產悠悠幾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窯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些瓷窯因其燒制的瓷器精美出眾、技藝高超而聞名於世。
宋代瓷器又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巔峰,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出的瓷器最為有名,後世稱其為「五大名窯」。
而在「五大名窯」之外,有一處窯口不得不提,那便是湖田窯。作為景德鎮燒瓷歷史發展的典型窯址,湖田窯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產量,捍衛著民窯在中國制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湖田窯生產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燒制技術相當成熟,代表著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湖田窯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裡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
民窯的發展
景德鎮制瓷歷史,就形態而言,有官窯、民窯兩大系列,官窯瓷器充滿皇家權貴的尊嚴和傲慢,從中可以窺探到中國歷史上最高統治階層的修養、情趣和愛好,折射出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景德鎮民窯制瓷,歷史比官窯更為悠久綿長,其規模和數量是官窯望塵莫及的,它更能在廣度和深度上反映中國歷史的社會形態、經濟貿易和文化藝術等。
民窯即民間瓷窯,相對於宮廷(朝廷)興辦的官窯(御窯)而言,屬非官方經營的,以商品性生產為主的瓷窯,生產的瓷器都為滿足國內外市場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陳設瓷,銷售地區極為廣泛。這裡的窯也是特指瓷窯,而非瓦窯、磚窯等。時間上也是特指民國以前,其中以明、清兩個朝代最為興盛。
可以說,民窯瓷器的造型和紋飾題材更為豐富,產品形制大多是碗、盤、罐、枕等。民窯的特點是不受官府的束縛,產品上完全面對市場,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花鳥蟲魚一類的居多。正因如此,民窯發展迅速,且生機勃勃。宋代著名的民窯有鈞窯、定窯、磁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等。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
浮梁瓷局,元代設立,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官窯生產管理機構,它隸屬於將作院,以提領為監督官,泰定以後改由江南兩路總管監陶,元代所有的御用瓷器和官府用瓷均通過浮梁瓷局以「官監民燒」的方式在民窯中生產。
如冰似玉——關於湖田窯
考古資料顯示,在景德鎮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
至宋代,東河及南河流域的窯址已發現136處(按《陶記》的記載則有300餘處)。規模極其龐大,產量十分豐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遺址有湖田、銀坑塢、小屋裡、南市街、柳家灣、白虎灣等。「若夫漸之東西,器尚黃黑,出於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也。」蔣祈文中所說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窯遺址。
它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裡的竟成鄉湖田村。遺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南河自東向西,環湖田村而過,在景德鎮市區匯入昌江。遺址坐落在南山山脈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內窯包密布,窯渣堆積遍地,各個時期瓷片俯拾皆是。
湖田窯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等,為宋代景德鎮所創燒,是我國宋元時期主要瓷器品種。景德鎮燒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窯址便是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700多年。
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
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青白瓷的崛起,徹底打破了隋唐以來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之瓷業格局。其釉色基本特徵是青中有白,白中閃青。文獻中較早明確提及青白瓷器用者,如北宋蔡襄的《茶錄》:「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南宋趙汝適在《諸藩志》描述其時的遠洋外銷瓷器貿易,亦曾有提及。
在藝術風格上,宋元湖田窯青白瓷,將宋瓷釉飾藝術所崇尚「含蓄沉靜」、「素潔高雅」、「天人合一」之境界又推進一層:影青瓷釉質瑩縝如玉,胎質緻密細膩潔白,透光度良好,其薄度和堅韌度可以做到已接近現代瓷之技術與特徵,其他高古窯口已不具有可比性。
浮梁倩影——湖田窯的發展歷史
湖田窯制瓷始於五代,遺物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種。採用馬蹄形窯燒制白瓷和青瓷器。馬蹄窯為土製,窯爐燒結面較薄,瓷器燒成溫度相對較低。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等。因採用支釘疊燒,只見墊柱,沒有使用匣具,故器內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橢圓形支釘痕。青瓷多數胎色灰褐、質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數葵口及內壁出筋外,沒有其他裝飾。
北宋產品全為影青瓷,胎質潔白。初期器釉色多泛黃,品種少,造型簡樸。中後期釉色多純正,晶瑩碧透,色質如玉,品種增多,有碗、碟、罐、盤、壺、瓶、爐、茶託、香薰、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裝飾題材豐富,刻花器盛行,常見圖案有牡丹、篦紋菊、飛鳳、蓮荷、水波紋。
南宋產品仍以影青瓷為主,還有部分黑釉器。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後期相似,仍多刻花器,以牡丹、蓮荷、孩兒攀花、水波紋為主要題材,唯釉色的光澤透明度遜於北宋後期。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構圖趨向繁縟,層次較多,並出現人物故事題材。
湖田窯元代產品有青釉、 影青、 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前期產品與南宋後期相似,但有大量的青釉、黑釉粗瓷,影青瓷較少。刻花痕深紋簡,印花多為蓮荷、菊花、梅花、獅子滾繡球等紋樣。後期產品以卵白釉瓷產量最大。此外,窯址裡還出土了釉裡紅瓷、藍釉瓷、高溫綠釉瓷等。釉裡紅瓷主要見建築構件,如龍紋瓦當和飛鳳紋滴水等,這也是湖田窯在元代為皇宮生產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資料。
明代產品主要有青花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高足杯等日用瓷為多。青花裝飾題材以雲氣、樓閣、荷花、蘭竹、湖石為主,風格粗率、奔放。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
湖田窯緣何不在「五大名窯」之列?
湖田窯的工藝品種也富有多樣性,在其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除了青白瓷的大宗代表品種外,同時也生產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特色品種,如青瓷,白瓷,黑瓷等等。
宋元湖田窯以其清新雅麗的風格獨樹一幟,是歷時持久、規模龐大、工藝精湛,遺存最為豐富的著名古代窯場之一,在國內外產生過廣泛影響而享有盛譽,緣何湖田窯不在「五大名窯」之列呢?
思來想去,恐怕只有地域政治可以稍園其說。五大名窯皆出自北地,其時的宋朝京城位於開封。這五大名窯,有極多的機會與皇室和上層接觸,更由於五大名窯除定窯外,均屬官窯,以理論之,被評為五大名窯不在意外。而湖田在南方,且以民間實用為主,出身卑微難入主流。因此美奐絕倫的湖田窯影釉就自然地被排在了五大名瓷之外了。
景德鎮湖田窯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制瓷技術水平,是中古時期陶瓷工藝史的集大成者,尤其五代以來創燒的新產品青白瓷,隨著其燒造技藝的日益精湛,產品的日趨茂美,質量冠絕群窯,不僅已成為宋代景德鎮諸窯代表性產品,並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以景德鎮湖田窯(前期)為中心的青白瓷窯體系。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寶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