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窯 它因青白瓷蜚聲世界,卻又常常被遺忘

2020-12-12 一期一會生活美學

中國瓷器生產悠悠幾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窯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些瓷窯因其燒制的瓷器精美出眾、技藝高超而聞名於世。

宋代瓷器又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巔峰,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出的瓷器最為有名,後世稱其為五大名窯

而在「五大名窯」之外,有一處窯口不得不提,那便是湖田窯。作為景德鎮燒瓷歷史發展的典型窯址,湖田窯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產量,捍衛著民窯在中國制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湖田窯生產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燒制技術相當成熟,代表著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湖田窯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裡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

民窯的發展

景德鎮制瓷歷史,就形態而言,有官窯、民窯兩大系列,官窯瓷器充滿皇家權貴的尊嚴和傲慢,從中可以窺探到中國歷史上最高統治階層的修養、情趣和愛好,折射出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景德鎮民窯制瓷,歷史比官窯更為悠久綿長,其規模和數量是官窯望塵莫及的,它更能在廣度和深度上反映中國歷史的社會形態、經濟貿易和文化藝術等。

民窯即民間瓷窯,相對於宮廷(朝廷)興辦的官窯(御窯)而言,屬非官方經營的,以商品性生產為主的瓷窯,生產的瓷器都為滿足國內外市場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陳設瓷,銷售地區極為廣泛。這裡的窯也是特指瓷窯,而非瓦窯、磚窯等。時間上也是特指民國以前,其中以明、清兩個朝代最為興盛。

可以說,民窯瓷器的造型和紋飾題材更為豐富,產品形制大多是碗、盤、罐、枕等。民窯的特點是不受官府的束縛,產品上完全面對市場,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花鳥蟲魚一類的居多。正因如此,民窯發展迅速,且生機勃勃。宋代著名的民窯有鈞窯、定窯、磁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等。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

浮梁瓷局,元代設立,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官窯生產管理機構,它隸屬於將作院,以提領為監督官,泰定以後改由江南兩路總管監陶,元代所有的御用瓷器和官府用瓷均通過浮梁瓷局以官監民燒的方式在民窯中生產。

如冰似玉——關於湖田窯

考古資料顯示,在景德鎮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

至宋代,東河及南河流域的窯址已發現136處(按《陶記》的記載則有300餘處)。規模極其龐大,產量十分豐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遺址有湖田、銀坑塢、小屋裡、南市街、柳家灣、白虎灣等。「若夫漸之東西,器尚黃黑,出於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也。」蔣祈文中所說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窯遺址。

它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裡的竟成鄉湖田村。遺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南河自東向西,環湖田村而過,在景德鎮市區匯入昌江。遺址坐落在南山山脈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內窯包密布,窯渣堆積遍地,各個時期瓷片俯拾皆是。

湖田窯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等,為宋代景德鎮所創燒,是我國宋元時期主要瓷器品種。景德鎮燒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窯址便是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700多年。

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

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青白瓷的崛起,徹底打破了隋唐以來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之瓷業格局。其釉色基本特徵是青中有白,白中閃青。文獻中較早明確提及青白瓷器用者,如北宋蔡襄的《茶錄》:「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南宋趙汝適在《諸藩志》描述其時的遠洋外銷瓷器貿易,亦曾有提及。

在藝術風格上,宋元湖田窯青白瓷,將宋瓷釉飾藝術所崇尚「含蓄沉靜」、「素潔高雅」、「天人合一」之境界又推進一層:影青瓷釉質瑩縝如玉,胎質緻密細膩潔白,透光度良好,其薄度和堅韌度可以做到已接近現代瓷之技術與特徵,其他高古窯口已不具有可比性。

浮梁倩影——湖田窯的發展歷史

湖田窯制瓷始於五代,遺物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種。採用馬蹄形窯燒制白瓷和青瓷器。馬蹄窯為土製,窯爐燒結面較薄,瓷器燒成溫度相對較低。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等。因採用支釘疊燒,只見墊柱,沒有使用匣具,故器內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橢圓形支釘痕。青瓷多數胎色灰褐、質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數葵口及內壁出筋外,沒有其他裝飾。

北宋產品全為影青瓷,胎質潔白。初期器釉色多泛黃,品種少,造型簡樸。中後期釉色多純正,晶瑩碧透,色質如玉,品種增多,有碗、碟、罐、盤、壺、瓶、爐、茶託、香薰、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裝飾題材豐富,刻花器盛行,常見圖案有牡丹、篦紋菊、飛鳳、蓮荷、水波紋。

南宋產品仍以影青瓷為主,還有部分黑釉器。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後期相似,仍多刻花器,以牡丹、蓮荷、孩兒攀花、水波紋為主要題材,唯釉色的光澤透明度遜於北宋後期。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構圖趨向繁縟,層次較多,並出現人物故事題材。

湖田窯元代產品有青釉、 影青、 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前期產品與南宋後期相似,但有大量的青釉、黑釉粗瓷,影青瓷較少。刻花痕深紋簡,印花多為蓮荷、菊花、梅花、獅子滾繡球等紋樣。後期產品以卵白釉瓷產量最大。此外,窯址裡還出土了釉裡紅瓷、藍釉瓷、高溫綠釉瓷等。釉裡紅瓷主要見建築構件,如龍紋瓦當和飛鳳紋滴水等,這也是湖田窯在元代為皇宮生產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資料。

明代產品主要有青花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高足杯等日用瓷為多。青花裝飾題材以雲氣、樓閣、荷花、蘭竹、湖石為主,風格粗率、奔放。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

湖田窯緣何不在「五大名窯」之列?

湖田窯的工藝品種也富有多樣性,在其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除了青白瓷的大宗代表品種外,同時也生產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特色品種,如青瓷,白瓷,黑瓷等等。

宋元湖田窯以其清新雅麗的風格獨樹一幟,是歷時持久、規模龐大、工藝精湛,遺存最為豐富的著名古代窯場之一,在國內外產生過廣泛影響而享有盛譽,緣何湖田窯不在「五大名窯」之列呢?

思來想去,恐怕只有地域政治可以稍園其說。五大名窯皆出自北地,其時的宋朝京城位於開封。這五大名窯,有極多的機會與皇室和上層接觸,更由於五大名窯除定窯外,均屬官窯,以理論之,被評為五大名窯不在意外。而湖田在南方,且以民間實用為主,出身卑微難入主流。因此美奐絕倫的湖田窯影釉就自然地被排在了五大名瓷之外了。

景德鎮湖田窯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制瓷技術水平,是中古時期陶瓷工藝史的集大成者,尤其五代以來創燒的新產品青白瓷,隨著其燒造技藝的日益精湛,產品的日趨茂美,質量冠絕群窯,不僅已成為宋代景德鎮諸窯代表性產品,並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以景德鎮湖田窯(前期)為中心的青白瓷窯體系。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寶華堂

相關焦點

  • 七百年窯火延續,「村村陶埏」是湖田
    窯址原就坐落在整個村內,但因現代建築以及縱貫東西的戰備公路,窯業遺存多已毀壞,現有遺存多見於南山山脈的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但窯業廢棄堆積四處可見,古代瓷片俯拾皆是。湖田窯運送燒瓷木材的老照片湖田窯遺址現場湖田窯始燒於五代,盛於北宋,衰於元,終於明。儘管已停燒數百年,但湖田窯悠久的燒造歷史和大規模的燒造範圍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陶瓷考古遺存。
  • 德化窯-白瓷藝術
    中國瓷器藝術珍品-德化窯瓷器,是我國福建沿海地區古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德化窯以生產精細的白瓷著稱。產品從宋元時期就已經遠銷海外,並贏得了絕佳的讚譽。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德化窯-白瓷藝術,使您深入了解溫潤如玉的德化白瓷。
  • 遼白瓷與邢,定的區別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此時期最著名的白瓷窯口是邢窯,它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制白瓷的質量也最為精緻。
  • 以一窯聞名世界——景德鎮窯告訴你為什麼
    白如玉 明如鏡 薄如紙 聲如磐——景德鎮窯【摘要】景德鎮有一個別名 「瓷都」,系江西省地級市。景德鎮窯系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之一,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的城市。所有人都知道景德鎮是聞名世界的瓷都,也是一個僅憑單一手工業,便可將點亮城市千餘年之久的奇蹟之城。「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白如玉」,——景德鎮陶瓷這四大特點,便成為國內外所有產瓷區,迄今為止都無法超越的技術顛峰。擁有深厚文化沉澱的景德鎮,其影響力也不是一旦一日可以造就。景德鎮窯有著無可撼動的產業地位,其在宋期五大名窯沒落後。
  • 白瓷的發展與"南青北白"的形成!
    1982年5月,在內邱與臨城交界處的賈村,發現了隋代白瓷窯址一處,該窯燒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妝土的白瓷,也有潔白瓷胎不上化妝土、非常精緻的白瓷兩種。燒制的碗均為深腹、直壁、平底,與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 你對陶瓷了解多少,安口因何成為西北「隴上窯」的中心
    歷史上,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養家餬口,他們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 宋代青白瓷蓋罐 宋代明代陶瓷得到全面發展,龍泉青瓷、德化白瓷、石灣廣鈞、宜興紫砂、山西琺華彩瓷均負盛名,陶瓷品種齊全,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莊、富於濃厚的裝飾美,以逸趣、秀美的風格而獨立於藝術文化之林。
  • 德化白瓷:追求極致,千窯才得一寶!
    滿地的碎片,正是出自德化最著名的白瓷。而拿著錘子敲擊的,則是當地一位白瓷名家:陳明良。 ▲圖片來源:CCTV-7《鄉土》白瓷製作流程和其他瓷器大同小異,籠統概括起來無非是:調瓷土、塑形、施釉、入窯幾個步驟。
  • 行走平涼:你對陶瓷了解多少,安口因何成為西北「隴上窯」的中心
    歷史上,安口鎮的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養家餬口,他們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青白瓷蓋罐 宋代明代陶瓷得到全面發展,龍泉青瓷、德化白瓷、石灣廣鈞、宜興紫砂、山西琺華彩瓷均負盛名,陶瓷品種齊全,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莊、富於濃厚的裝飾美,以逸趣、秀美的風格而獨立於藝術文化之林。
  • 1300多年井陘窯火淬鍊出跨越時空的白瓷 去陶瓷水鎮尋找泥土記憶
    遍山的森林成為柴窯的能源庫豐厚的煤層又為窯火升溫提供了必要保障豐富的水源更使得井陘有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井陘窯瓷器釉色、裝飾、品種豐富多彩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天目釉、黃釉、清花釉及三彩器是世界最早燒制白瓷窯口之一
  • 白瓷好不好?聽聽大師們怎麼說!
    一場大師雲集的婺州窯衢州白瓷工藝大師作品展開幕式暨研討會在此熱鬧舉行。而在不遠處,恭王府抱夏廳,素有「薄如錦、潔如玉、滑如脂、明如瑩」美譽的衢州白瓷正靜靜「立」在櫥窗裡,其外觀古樸、質感特別、秀麗高貴,給人以清新、神化之美感,吸引了眾多來來往往遊客的駐足、觀賞。婺州窯衢州白瓷燒制技藝形成於古代衢州,原料以金衢盆地西部特有瓷土、石灰石、長石等為主。
  • 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
    它們看上去同樣美輪美奐,即便我這個外行,也能看出它們的不同:左邊一件質地輕薄,色澤溫潤,胎釉隱隱泛出青色,讓人想起它的別稱:影青——古人把「青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也就是青白瓷。右邊一件白地青花,釉質白裡泛青,構圖豐滿卻多而不亂,則是青花瓷。 1000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在湖田村的原野上,工匠們點燃了第一爐窯火,從此誕生了陶瓷史上大名鼎鼎的湖田窯。
  • 這種能透出手指螺紋的白瓷,明朝時就能燒制了?這是怎麼做到的?
    著色劑使用最多的是進口的「蘇麻離青」,燒成後青花部分出現黑斑,與濃豔的青藍色交相輝映,成為一代絕品。明代彩瓷的出現,更是標誌中國瓷器黃金時代的到來。成化時期的鬥彩,是彩瓷中的成功代表作。它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新工藝,使用鐵、錳等著色劑,運用不同選料配比,能做出鮮紅、油紅、鵝黃、薑黃、水綠、葉子綠、孔雀綠等絢麗的色彩,大大豐富了瓷器的裝飾內容與裝飾技巧。到了後來,在成化鬥彩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有名的青花五彩瓷器,因為它五彩濃豔熱烈,填筆簡樸自然,更是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的單色瓷器水平很高。
  • 物色之青,東方的顏色
    早期越窯瓷仍是黃中閃青,而至晚唐五代,秘色釉已經成了長安宮殿裡夠得到的明月薄冰,摸得著的綠雲春水,一口茶飲盡半個江南。「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柴窯似乎只是傳說,但有學者考證,柴窯「出北地」,應為當時「北地郡」——即後改為耀州燒制的「耀州窯」。五代耀州窯精品,與柴窯瓷描述多少有些吻合。
  • 五代耀州窯刻花青釉獅流執壺
    古陶瓷以顏色分地域為:「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為主,北方以白瓷為主。然而,在以白為主的北方,卻有一窯口以青為絕,且有豔壓群芳之感。這便是耀州窯。陝西銅川市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故這一帶的窯口統稱耀州窯,史上有「十裡陶坊」、「漆河不夜天」之稱!由此可見耀州窯規模之大;宋神宗元豐至徽宗崇寧三十年多年間,為朝延燒員瓷。由此可見耀州窯規格之高!老胡喜歡青瓷,老胡對耀州窯更是情有獨鍾!老胡有一把壺,五代耀州窯刻花青釉獅流壺。
  • 這是南宋眾窯口中最佛系的窯口,南宋吉州窯中的禪宗思想!
    南宋時期智度寺頗受名流喜愛,宋孝宗淳熙年間,僧淨圓修繕智度寺使其發展達至鼎盛,又因周必大、胡銓這樣傑出的鄉賢遊吟期間而聞名海內。至今有遺址保存的本覺寺也是當時重要的禪寺之一,據洪武年間謝矩《本覺寺記》文云:「迨宋紹興間,殿宇完具,增置常住田三頃有奇。……本覺之盛,當紹興年。棲禪有屋,膳僧有田。」由此可知,南宋紹興年間,本覺寺興盛一時。
  • "東風西漸":白瓷時代的輝煌|瓷器|馬可·波羅_網易新聞
    8年後,馬氏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進一步描述了在福建德化窯的制瓷見聞,「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這是西方文獻第一次提到瓷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馬可·波羅,才掀起歐洲人對瓷器的狂熱,也揭開了歐洲人400年摸索瓷器製作工藝的漫長歷史。另一起當然要數「克拉克瓷」。
  • 有田燒 | 有田一望,知人間煙火
    公元1616年,他在有田東部地區的泉山發現了製作上等瓷器所需的原料——瓷石礦,從而,燒制出了日本最早的白瓷。因為當時的有田燒,多從伊萬裡港出海,然後運銷至日本各地,甚至贏得了歐洲王室貴族們的青睞。德國德勒斯登國王奧古斯特就十分酷愛有田燒,甚至以其為參考在本國燒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