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窯火延續,「村村陶埏」是湖田

2021-01-12 中國青年報

在景德鎮,說到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生產瓷器最精美的古代民窯窯址,非湖田窯莫屬。這座始燒於五代,盛於北宋,衰於元,終於明,延續時間近七百年的窯口被已故知名陶瓷考古專家劉新園先生評價為「是研究景德鎮制瓷技術與藝術在10至14世紀發展和演變歷史的最好的窯場。」

景德鎮湖田窯遺址

翻開一部景德鎮制瓷史,其實就是翻開一部景德鎮民窯發展史。

在景德鎮,說到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生產瓷器最精美的古代民窯窯址,非湖田窯莫屬。

湖田窯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約四公裡的竟成鎮湖田村。窯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南面為南山山脈,海拔最高為91.3米,由鐘山、鼓山和旗山等小山組成。北面的南河,自東向西環村而過,然後向景德鎮市區方向流去,在渡峰坑匯人昌江。窯址原就坐落在整個村內,但因現代建築以及縱貫東西的戰備公路,窯業遺存多已毀壞,現有遺存多見於南山山脈的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但窯業廢棄堆積四處可見,古代瓷片俯拾皆是。

湖田窯運送燒瓷木材的老照片

湖田窯遺址現場

湖田窯始燒於五代,盛於北宋,衰於元,終於明。儘管已停燒數百年,但湖田窯悠久的燒造歷史和大規模的燒造範圍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陶瓷考古遺存。1937年英國青年學者普蘭柯斯東首次到湖田窯進行考察,並作了詳細記錄,回國後將湖田窯介紹到了歐洲。1972年前後,湖田窯窯場因基建遭到破壞,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的劉新園、白琨先生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和系統考察,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在文物考古界產生了巨大反響。1982年起湖田窯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瓷窯遺址。也是在這一年,湖田古瓷遺址陳列館正式成立。2003年,湖田古瓷遺址陳列館更名為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明 青花纏枝蓮紋小罐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澎湃新聞記者八年前曾到訪過景德鎮民窯博物館,當時走馬觀花之際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一座仿明清古建築的園林式博物館,粉牆黛瓦、松柏掩映,比常見的博物館多了一份人間煙火的味道,十分契合此地民窯的氣質。八年之後,再次從景德鎮市區出發,途徑新廠西路、陶陽南路,過南河右轉來到這裡,所思所想不再是眼前景色,腦海中卻一直想像著千年前文獻中記載的「村村陶埏、處處窯火」在腳下的這片土地到底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

見證「薪火千年」,從五代青瓷到堪稱「饒玉」的青白瓷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分「薪火千年」展廳與湖田窯遺址區兩大部分。

走進「薪火千年」展廳,抬頭可見的是張貼在兩邊牆壁的巨幅海報,海報中陶工雙手揉泥、搬運匣缽等圖像是曾經先輩在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大門正對面一座紅磚砌成窯爐兩邊堆放著許多薪柴,窯爐在燈光的照射下「燃」起的熊熊烈火昭示著湖田窯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穿過「瓷業源頭」「異軍突起」「原料危機中的民窯業」「歷史性的轉折」等展陳單元,直面一件件從歷年來湖田窯出土的數千件遺物中遴選出來的有代表性的瓷器標本,仿佛湖田窯數百年的民窯歷史又在眼前匆匆掠過。

湖田窯始燒之初,產品以青瓷為主,此前調查試掘也曾有白瓷發現。青瓷雖有自己的特色,但總的與越窯相近;白瓷瓷胎堅緻,透光度好,與鄰近的白虎灣、楊梅亭、黃泥頭、湘湖等窯場燒造的白瓷器相當,也是五代時我國各地白瓷燒造中瓷質最優的產品。

宋 青白釉託盞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入宋以後,北宋早期湖田窯不在以生產傳統的青瓷和白瓷,轉變以生產青白瓷為主,但從其青白瓷的造像、裝飾、釉色乃至裝燒工藝等方面考察,此時的青白瓷尚處於創燒階段。到了北宋中期,青白瓷不僅成為湖田窯的主導產品,而且很快進入其發展鼎盛期。據相關資料介紹,這一時期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為主體的窯場就近140餘處,而位於南河流域的竟成鎮湖田村的湖田窯是其中規模最大、產品最多、質量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窯口,其在北宋中、晚期達到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饒玉」標準,不僅是景德鎮百餘座窯場,就是南北各地領域其他青白瓷窯場都無法比擬的。

南宋初期,蔣祈在《陶記》中首次提到了湖田窯,謂「浙之東、西,器尚黃黑,出於湖田之窯者。」事實上,《陶記》對湖田窯的記述與史實不符。這一時期湖田窯的主流產品仍以延續北宋以來的青白相間、晶瑩剔透的影青瓷為主。至南宋中、後期,景德鎮民窯制瓷業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原料危機。曾一度窯業興旺的南河及小南河流域,一些中、小型窯場因此而紛紛先後倒閉,幾乎只剩下了湖田窯及城區窯場因採用北方定窯覆燒工藝而勉強繼續生產。

元代早、中期,隨著元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日益拓展,青白釉芒口瓷的產量與日俱增。至元中期,景德鎮礦工在城東百裡以外的瑤裡麻倉山找到了一種新的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並在世界上率先有意識地把高嶺土與藏量巨大的本地中、下層瓷石混合使用,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高嶺土的科學利用,不僅擴大了制瓷原料的來源,還提高了製品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廢品率,從而挽救了南宋以來的原料危機,迎來了景德鎮制瓷業的再度繁榮。這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世界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元中、後期,湖田窯在燒制青白瓷的同時,還成功創燒了樞府瓷和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繪瓷器,這些在中國陶瓷史上均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品種。

入明以後,隨著明廷在景德鎮市中心珠山設置御窯廠後,景德鎮的瓷業逐漸向市中心轉移和集聚,湖田窯的制瓷業也日趨衰微,其產品不僅不如御窯的產品精美,甚至不如市區的其他民窯,至隆慶、萬曆時期則已完全衰落。

宋 青白釉盤口壺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在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展出的三百多件歷代陶瓷標本中,既有五代極似「越窯秘色器」的青瓷和類似「邢窯類銀類雪」的白瓷;有宋代色質如玉、堪稱「饒玉」的青白瓷,聯繫其出土的刻有「迪功郎浮梁縣丞臣張昂措置監造」銘器與《宋會要輯稿》所謂汴京建隆坊掌受饒州瓷以備用的記載,可知湖田窯曾為宋廷燒造過貢瓷;有元代印「樞府」銘卵白釉瓷和青花大盤、罐殘片,以及飾有龍、鳳紋建築瓷殘件,證實元代湖田窯曾是燒造皇家用瓷和外銷瓷的重要窯場;其中一組明代青花殘片,紋飾題材豐富,有纏枝花卉、團花、獅、鹿、魚、松鶴、仕女、舞蹈人物紋等,其構圖和減筆繪法有官窯餘韻,說明其明湖田窯深受明官窯影響。

元 卵白釉高足杯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五代 青釉瓜稜執壺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除了上述具有史料價值的陶瓷標本外,宋代湖田窯的青白瓷精品在博物館中有非常重要比例的呈現,包括青白釉雙流帶蓋執壺、青白釉雙弦紋瓶、青白釉盤口壺、青白釉刻劃花卉紋花口碗、青白釉堆雕龍紋尊、青白釉獅形枕等。其中青白釉雙流帶蓋執壺器表施以青白釉,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較為純正,但因屬窯址出土物,腹局部留下明顯的泥鏽斑。雙流執壺在宋代壺類製品中尤其罕見,所以顯得尤其珍貴。

青白釉雙流帶蓋執壺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青白釉堆雕龍紋尊屬宋代禮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上部為盤口,壁鏤空,器內鏤以圓孔並直通器底;下部為器底,上下部之間塑以如意為圓,起到了上下過渡的裝飾作用。器座上下均為圓餅狀,其間柱體並物堆雕出極其精美的雲龍紋。器外表施以青白釉,釉色青白相間,晶瑩明亮。整件器物器型別致,做工精細,釉色精美,是宋代陶瓷製品中的上品。

青白釉獅形枕同類展品在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的這件邊緣略有破損,但已修復。塑獅用捏雕手法製成,獅子呈臥狀,獅身精雕細琢,神態栩栩如生,底板呈橢圓形,底板底部留下布袋紋,且底部呈澀胎狀,整個器物外表施以青白釉,釉色泛黃,它反映了景德鎮宋代極高的陶瓷雕塑工藝水平。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獅枕 故宮博物院藏

宋 青白釉獅形枕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從博物館展示的一件南宋時期的瓷質墊缽,可直接見出這一時期裝燒工藝的變化。這是屬於泥胎入窯裝燒中的一種窯具。南宋,隨著優質上層瓷石的枯竭以及「興燒之際,按籍納金」稅制的實行,湖田窯不得已採用了北方定窯的覆燒工藝,即把坯胎覆轉過來裝在多級墊缽或組合方式支圈的窯具內焙燒。從當時景德鎮民窯所面臨的處境來看,墊缽的使用是景德鎮民窯裝燒工藝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裝燒工藝的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少。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不堪用」,所以一些達官貴人就在口沿鑲金,鑲銀或銅。

南宋 窯具-墊缽 湖田古窯遺址採集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南宋 青白釉刻花花卉紋芒口碟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歷代窯業遺存:從元代青磚路到明代葫蘆窯

走出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薪火千年」展廳,已是下午三點左右,秋末冬初的太陽儘管少一些燥熱,但光線依然格外刺眼。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導覽帶領下,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一路之隔的遺址區,這裡保留了湖田窯五代至明代大量窯業堆積、制瓷作坊、各式窯爐及倉儲碼頭等遺存。

讓人意外的是,遺址區甚至還保留一條元代的青磚小路,讓人想像當年這條小路的車水馬龍。

遺址區的元代青磚小路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有制瓷工序「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在這裡,通過瓷石的開採、泥料的練制、坯體的製作、釉料的配置、薪柴的挑選、各式窯具的設計等標本或遺存的展示,可以想見古人所言不虛。

令人驚喜的是,《天工開物》的插圖中所繪的明代葫蘆窯在展廳的遺址中亦有發現。這座明代葫蘆窯遺存是1972年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的劉新園、白琨先生對湖田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因狀如臥地葫蘆而得名。葫蘆窯是首創於元代景德鎮的一種窯爐形制,由傳統龍窯演變而來,它克服了龍窯過長、不易控制溫度和氣氛的缺點。葫蘆窯體形小,成本也小,適用民間個體窯場,故在明代尤為盛行。這座葫蘆窯是明代中期景德鎮民間青花瓷窯爐址,也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比較完整的葫蘆形窯爐遺址。窯爐由灰坑、火膛及前後兩室組成,全長8.4米,除火膛、灰坑保存較好外,東窯壁已被破壞。從半壁窯牆來看,與元後期窯爐相似,但形體較小,裝載量不大。從宋氏插圖看,這座葫蘆窯兩側應有投柴孔,但因窯壁損毀嚴重,投柴孔已不復存在。由於該窯爐疊壓在元代地層上,窯篷塌磚下均為明早中期的青花瓷,故推斷其為元以後至明早、中期,約景泰、天順之間的窯爐。據介紹,這座葫蘆窯與隔壁的板慄園制瓷作坊連為一體,形成規模宏大、分工細緻的燒做兩行生產體系,反映了明代景德鎮制瓷業的輝煌成就。

《天工開物》的插圖中所繪的明代葫蘆窯插圖

明代葫蘆窯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劉新園、白琨先生在清理、試掘這些窯爐遺存的同時,還深入地對出土瓷器標本從造型、紋飾、裝燒工藝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先後撰寫出《景德鎮湖田窯考察記要》等多篇高水平的考察研究論文不僅對湖田窯從五代至明中期各期圓器類產品的時代特徵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還對各個不同時代圓器的裝燒工藝作了深入的探析,在文物考古界產生了巨大反響。對於湖田窯在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劉新園先生曾高度概括性地評價為:「湖田窯是研究景德鎮制瓷技術與藝術在10至14世紀發展和演變歷史的最好的窯場。」

隨著湖田窯址文物保護等級的提升,其所在地的基本建設與窯址保護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景德鎮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為配602所的基本建設前後進行多次考古發掘,僅1989年至1999十年間,就進行過10次共計13個基建項目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6000平方米。儘管發掘完全是被動地配合基建,即哪裡搞基建就在哪裡發掘,基建範圍多大,發掘範圍基本也就多大,給發掘帶來一定的局限性。但通過調查與十次科學發掘,基本摸清了整個湖田窯各個時代窯業遺存分布的基本規律:北宋遺存遍布全區,堆積最厚。五代、北宋早期堆積主要分布在南面的南山腳下,而元、明時代的堆積則主要分布在北面傍依南河的地上。窯業堆積分布區域的界定,為以後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湖田窯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此外,通過十次科學發掘,還出土了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僅出土陶器、青釉器、醬褐釉瓷、黑釉瓷、白釉器、青白瓷、卵白釉瓷、青花瓷等各類文化遺物就達數十萬件,時間涵蓋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時期,前後延續達七百餘年。依據這些典型探方的地層劃分和典型遺蹟的出土遺物,先生們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理論,並結合紀年墓葬出土資料,建立起了更為科學的湖田窯窯業堆積的分期序列。這種科學的分期「不但讓人們從縱的方面對湖田窯的發展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而且從橫的方面對湖田窯的生產狀況也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為景德鎮地區同時期其他窯址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資料和標尺。

同時,也正是在這不間斷地科學考古與發掘中,才清理出記者在現場看到的各類窯業遺存諸如淘洗池、煉泥池、陳腐池、轆轤車基座、拉坯、剎合坯裝坯和釉缸等作坊遺蹟以及灰亢、水井、匣缽牆、房屋基址等大量生活遺蹟。這些,無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現和復原了湖田窯宋元時期瓷器製作和燒造的真實面貌,為全面研究湖田窯歷代制瓷工藝和技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轆轤車基座 湖田窯遺址

匣缽牆 湖田窯遺址

水井 湖田窯遺址

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遺址展廳後面的烏魚嶺山坡上還有兩座發現於上世紀70年代的窯爐,一座是明代的馬蹄窯,一座是宋末元初的龍窯。

澎湃新聞記者隨工作人員向烏魚嶺山坡走去,不過幾分鐘,在綠樹竹林間,坡頂一座仿徽派建築的保護房屋隨之出現在觀者視線。

明代的馬蹄窯遺址外的保護房

推門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形接近於橢圓,與巨型饅頭相似的窯爐遺存。這座馬蹄窯形制可印證明代嘉靖年間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關於「青窯」的記載。其通體用窯磚砌築,門前灰坑呈外「八」字形,火膛則為半月形。據介紹,此窯疊壓在明初地層之上,其窯底基上出土器物90%均為素而白釉高足杯,少量為青花「歲寒三友」圖弧壁碗殘片。根據出土物的器型特徵推斷,該窯爐時代為明代成化、弘治年間。

明代的馬蹄窯遺址

「由於這座馬蹄窯的窯壁保存較好,窯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腳碼」和少數略破的匣缽。按此推算,窯爐可裝燒碗2000個左右。」工作人員介紹說。

繼1977年烏魚嶺山顛明代馬蹄窯發現後,1978年在烏魚嶺東坡還搶救性清理出一座宋末元初的龍窯遺存。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龍窯由楔形小磚砌成,部分已經殘損。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窯內堆積可分為3層,第一層為黑釉和白釉粗瓷殘片;第二層為窯篷坍塌下來的楔形小窯磚;第三層,即窯床上遺物為覆燒支圈和黃褐色芒口碗、盤等。其碗、盤造型與南宋後期青白釉芒口碗、盤一致,但質地較粗。因此,該窯爐時代為宋末至元代初期。

位於烏魚嶺東坡的宋末元初龍窯遺存

下山坡時,即將離開這些古代窯址,黃昏的光影從窗外射入窯址內的碎土間,閃閃爍爍……在時空的交錯中似乎依然可以看見曾經在這裡,陶工們正忙著將一件件在土與火中誕生的陶瓷珍品從腳底下的這一條青磚路運到不遠處的南河碼頭,順流而下,匯入昌江,直到遠方。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千百年來,瓷都景德鎮生生不息的窯火,靠的正是這些歷代不知名的景德鎮民間陶工們,湖田窯遺存的一切,即是明證。

古代窯工雕像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嘉善百年古窯燒制的「建黨百年」磚出窯!
    經歷了取土、制坯、燒制、出窯等工序,此次出窯的「建黨百年」磚呈青黛色,上面印有「建黨百年」和「嘉興2021」字樣,擺放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據悉,「建黨百年」磚由嘉興籍著名古磚收藏家、非遺錦灰堆磚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嘉平設計並創製,由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題刻母磚,由上海工藝美院制模。
  • 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
    於是,景德鎮終於在幾百年的陶瓷生產後有了沿用至今的名字。 三寶瓷谷入口,曾是一座叫湖田的小村莊。只不過,早年的農舍與稻田,都已變身街道和小區。這片看上去十分尋常的街區,與一種名聲在外的瓷器聯繫在一起。那就是青花瓷。 很多人是通過周杰倫的一首歌知道青花瓷的。
  • 85後非遺傳人隱居深山,千年窯火傳承不熄
    將樂窯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境內,始見商周,興於唐代,盛在兩宋,明清窯火不斷,延續至今。從將樂縣縣城出發,開車一路盤旋著翻過一座山,大約 40 分鐘後,就來到了大南坑村。村邊就是著名的大南坑窯址,創燒於宋代,窯火延續至今。陳振雲和父親陳克餘的 " 陳記柴窯 " 就在附近。放眼望去,依山傍水,古樹參天,溪水潺潺,仿佛一處世外桃源。
  • 湖田窯 它因青白瓷蜚聲世界,卻又常常被遺忘
    湖田窯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裡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如冰似玉——關於湖田窯考古資料顯示,在景德鎮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
  • 龍窯、饅頭窯、蛋形窯……為燒出精美瓷器,古人發明了多少窯爐?
    橫穴窯與豎穴窯新石器時代後,開始無窯燒制到有窯燒制的過渡,商代以前「橫穴窯」和「豎穴窯」得以普遍運用於陶、瓷燒制中。窯室隨之擴大,開始選用草拌泥砌成窯牆,不再受地面水的影響,不僅窯的利用率提高,且陶瓷產量漸增。根據火焰在窯室內流動方向的不同,將之分為升焰窯、半倒焰窯、平焰窯三種。
  • 點燃「安口窯」的復興之火
    點燃「安口窯」的復興之火 甘肅東部的隴山深處,有一座千年古鎮,舊稱安口窯,今名安口鎮,是甘肅四大古鎮之一 安口窯有「隴上瓷都」的美譽,至今我們仍能從周圍環境感知這一切,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古窯場、古製品,以及隨處可見的罐罐牆、古瓷殘片,依稀可見當年窯火通明,異常繁忙的燒窯景象。
  • 探秘景德鎮之「窯」
    再將匣缽在窯裡碼起來,封窯口,點火加柴,不同的瓷器根據不同的窯爐溫度燒胎,待窯溫冷卻後,開窯取出素坯。 常 見 窯 形 宋 代 龍 窯 龍窯是我國的傳統陶瓷窯爐之一,多見於中國南方,窯爐依山勢傾斜砌築,因形似臥龍而得名。始於商代,宋代基本達到完善。傾斜角約為8到20度,窯長30-80米,形成自然抽力,有利於升溫,並且造價低、裝燒量大,可以充分利用餘熱。
  • 【重磅】吉安又「火了」一把!全球最大柴燒藝術基地落戶吉州窯陶藝小鎮!
    12月1日至2日第二屆上海國際柴燒藝術節走進吉州窯 為了推動吉州窯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對話交融,提升吉州窯國際國內知名度,同時進一步推進吉州窯陶藝特色小鎮建設,強化陶瓷產業園招商力度,12月1日至2日,在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舉辦之際,分會場吉安縣舉辦了吉州窯陶藝小鎮陶瓷產業園一期項目奠基儀式、龍窯點火、馬蹄窯開窯儀式、陶瓷大師現場創作捐贈以及吉州窯陶藝小鎮項目推介會等系列活動
  • 千年窯火傳奇,承載鄉愁記憶
    晉江市磁灶鎮,以開窯設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燒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歷史。磁灶窯瓷最早主要銷往周邊村落及省內各地,但在晚唐及宋元諸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刺桐港的興盛,磁灶窯的產品不僅走出省外,還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銷往海外各地,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 傳陶業聖火 慶百十華誕 景德鎮陶瓷大學傳遞窯火迎110周年校慶
    巍巍學府、百十年惟學無際,匠心工藝、百十年窯火不熄。整個窯火傳遞過程中,我們將有110名窯火傳遞手,1100名窯火護跑手,16名採火玉姝,2萬餘名師生共同參與,營造了人人參與校慶的濃厚氛圍,展現了陶大人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
  • 東窯.西窯 ——東臺城曾經輝煌的窯業
    在它的南面就是東臺的西窯,西窯燒制磚頭升起窯火,高煙筒裡冒出的濃煙,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與西窯緊隔的湯家泊失火,所以這個歇後語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西窯窯業的興盛。  從明朝開始,已經有了兩大窯業生產地,即東窯和西窯。當時這兩地有居民一百多戶,大多從事窯業。清朝康熙年間,東窯有袁、莊兩家窯主,袁姓還兼管草行,降低燒窯的燃料成本。西窯有窯主陳、鄧、馮三家,每月可生產二十萬磚。
  • 景德鎮青花瓷系列知識之五:青花瓷器的窯燒方式
    景德鎮燒制青花瓷有近八百年歷史,景德鎮青花瓷窯燒方式的演變史,就是窯爐的進化演變過程。我們大概了解一下這個過程。1、元代之前龍窯,馬蹄窯(明代仍有沿用)2、元至明代葫蘆窯,明代龍缸窯3、明末清初蛋形窯(鎮窯)延續至今4、1955年引進圓形倒焰式煤窯5、1966年煤燒隧道窯6
  • 【漲知識】柴窯與氣窯、煤窯、電窯的區別
    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然而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這正是柴燒陶藝家們為它痴迷並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 千年窯火高陂瓷_寶安日報數字報
    有些山間作坊靠水碓舂細瓷土,然後用人工對瓷土進行攪拌、過濾、沉澱、脫水、陳腐,形成坯料後用手工拉坯、修坯成型,經過施釉裝飾後入窯燒成。進入上世紀80年代,大埔大舉推進原料加工機械化進程,用機碓、破碎機、粉碎機、球磨、除鐵器、真空練泥機等專業機械,減輕了手工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道家五行生剋理念中,火生土、土生金。
  • 張店區與山東理工大學「校城融合」今年首次專項活動在湖田街道舉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3月29日訊(記者 王盈盈 通訊員 張嘉儀 田鵬)3月29日,「山東理工大學·湖田街道辦事處校企融合交流」活動正式啟動,這也是今年張店區與山東理工大學「校城融合」首次專項活動。山東理工大學服務社會辦公室主任李濤,副主任武海燕,張店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江貴軍,副區長田業冰,山東理工大學部分專家學者及湖田街道辦事處轄區10餘家企業、單位參加。經過簡短座談後,17位山東理工大學專家學者分別前往山東齊隆化工、玉黛湖景區、山東良成環保科技公司等企業以及湖田辦事處相關委辦,結合自身實際和企業迫切需求,開展對接交流。
  • 微山湖:黃河在魯南遺留的明珠,引得山東、江蘇兩省百年械鬥不止
    時間到了鹹豐五年,黃河再次決口,改道北行入海,才結束了長達近七百年的奪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黃河河道。沛地則因黃水不西侵入,免受其害,秋九月,東民來墾荒湖田。」大量的山東菏澤災民來到江蘇沛縣沿湖新露出的土地上生活,開墾荒地,納租交餉。為了自衛多組結成團,故又被稱為「團民」。這些百姓民風彪悍、敢於爭鬥,又精通武術。曹州縣誌中記載:小民輕兒好鬥、酗酒耽色,博藝相誘,以致資產蕩析,轉而為盜,地廣闊,俗剛武,尚氣力,狠鬥健訟時或有之。
  • 北宋鶴壁集窯白地黑花行爐
    北宋鶴壁集窯白地黑花行爐北宋鶴壁集窯白地黑花行爐尺寸:高7.5釐米,直徑12釐米品相:邊沿兩處磕這種法會要手捧香爐圍著道場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行香」條載:「『行香』即釋道之謂行道燒香也。這樣的行香活動唐宋時期十分盛行,並一直延續到明清。宋代趙光輔《番王禮佛圖》絹本,美國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右側一人手捧行爐,與上圖爐形制幾乎一模一樣。
  • 紮實念好「拆、硬、綠」三字訣,湖田街道質樸鄉村變花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樊舒瑜 通訊員 張營近日,記者跟隨張店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對湖田街道辦事處齊周路(湖田段)周邊的上湖村、下湖村、商家村、北焦宋村等處的村居環境進行了參觀了解,發現昔日私搭亂建現象較為嚴重,經營業態較混亂,多年來存在的
  • 傳聖火 慶華誕丨歐神諾助力景德鎮大學百年校慶
    整個窯火傳遞過程中,有110名窯火傳遞手,1100名窯火護跑手,16名採火玉姝,2萬餘名師生共同參與,營造了人人參與校慶的濃厚氛圍,展現了陶大人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10月20日校慶主題大會現場點燃太平窯,寓意學校110年辦學歷史文脈相承、血脈貫通,宣揚「入窯一式,出窯萬彩」的人才培養成就,激發學校各項事業在未來徵途上扶搖直上、日升月恆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