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海峽西岸的晉江市,歷來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在當代建設中又是一方締造「晉江經驗」的神奇熱土。
2018年9月起,《世晉青·美好晉江》專欄分設晉江勝跡、節俗、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選萃等系列,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晉江城市魅力。
今天,我們推出第八十九期《世晉青·美好晉江》:「晉江非遺」——第12集: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
晉江市磁灶鎮,以開窯設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燒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歷史。
磁灶窯瓷最早主要銷往周邊村落及省內各地,但在晚唐及宋元諸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刺桐港的興盛,磁灶窯的產品不僅走出省外,還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銷往海外各地,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今天,與《美好晉江》一起來好好感受一下
這傳承了千年的制陶文化吧!
宋元時期,泉州港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勝數」。當時出口貨物中,以陶瓷、絲綢為主。
宋代《諸番志》記載,從泉州輸出的瓷器遠銷24個地方。元代《島夷志略》記載,瓷器外銷多達44個地方,分屬而今的亞洲、非洲各地。
磁灶臨近泉州灣,小船可由金交椅山邊的梅溪,載運瓷器到泉州港銷售,磁灶古老的窯業因此空前興盛。已發現的南朝、唐、宋古窯址有二十多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溝邊的金交椅山是宋元時期興起的一處瓷窯。
磁灶社區陶品的原材料黏土(俗稱「海土」),是早期地下沉積的矽酸泥土,黏性高,適用於手工製作,能製作出很薄的陶坯。磁灶陶器厚度比一般陶器薄出許多,傳熱也快。主要陶品有急燒壺(即藥壺)、燉鍋、缸甕、皇金,曾經在閩南地區和世界各地都很暢銷。急燒壺用於煎藥,可較久地保存藥效。燉鍋用於燉燒稀飯、煲湯等,可保持飯、湯原味。夏季使用,燉鍋裡的飯、湯可存放一日不變餿,保鮮性能很好。
磁灶的陶瓷製作工藝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有以下的基本環節。
把陶土固定在車鈀(即轉盤中心位置安裝的圓木板)上,用腳勾轉磁車由慢到快,利用磁車自重加速旋轉的慣性,雙手抱住旋轉中的陶土均勻拉高到所需高度,期間不斷在陶土上加水,做出所需的陶坯後,用線(絲線或馬尾巴的鬃毛)割離底部,雙手合攏抱離車盤放於木枋上。排完一枋後,抬走晾乾、修整。
根據預製品的規格,手感確定陶土大小,將其揉成錐形,底部粘上糠灰,置於磁車,用腳由慢到快鉤轉磁車,利用磁車自重加速旋轉的慣性為動力,把陶土由內向外擴、拉至所需的規格,其間需不斷往陶土上添水,形成陶坯後放於木枋上晾乾。
陶坯晾至半乾時,需再經過修整、印花、紋龍等,待完全晾乾後上釉水。坯體淋上釉水,需一個套一個晾曬,待幹透後即可分開裝窯燒制。
磁灶陶瓷所使用的釉水有多種,最常用的釉水為鉛釉、礦石釉、草灰釉及烏釉等。其中草灰釉最為普遍,價格便宜且可自制,取材簡單實用,經傳數百年。
根據倉窯的容量、陶品的大小進行裝窯,每件坯體需用「白赤土」泥塊分段隔開,以防高溫煅燒時釉水流動黏在一起。倉窯裝滿後,封上窯門,即可開始燒制。
陶瓷燒成專用窯爐有四坊窯(階梯窯)、龍窯、倒焰窯,磁灶窯最具代表性的窯爐是四坊窯。
整條窯爐燒成後出窯前需要冷卻一段時間,以出窯師傅認為可以進入窯中為限(一般為五至七天),不能急於出窯,窯門一開溫度急速下降,會出現炸坯、暗炸裂(即產品會出現裂縫或不明顯的裂縫、裂釉)等廢品。
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曾經見證了世界貿易大港泉州港的鼎盛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工藝做出的陶品利潤低、收益少,市場逐漸沒落。
改革開放後,曾經技藝精湛的手工藝者奔赴各地創業,只餘老一輩在堅守這一傳統技藝,年輕一輩又對手工制陶的艱辛望而卻步,技藝出眾者甚少,手工陶藝遭遇發展瓶頸,其原有的歷史面貌和寶貴內涵在不斷丟失,亟需保護。
近年來,保護單位成立保護小組,積極籌集資金、修繕古窯、保護制陶工具、鼓勵傳承人繼續製作;制定了傳統制陶文化挖掘提升計劃,建成陶瓷博物館、傳統陶藝體驗基地。
2013年6月,晉江市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被收錄晉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保護單位積極推進傳統陶藝進校園,利用陶瓷博物館、陶藝體驗基地開設陶藝興趣班,邀請傳承人每周定期開課教授陶藝、講解制陶知識,開展學生陶藝作品交流活動。
2016年,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磁灶制陶發源地之一的嶺畔村,保存著的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土尾庵窯址等統稱磁灶窯址,1961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灶古窯址歷經滄桑,許多已經破敗不堪。但每一處古窯址,承載的都是制陶人的鄉愁記憶。
隨著保護單位的重視,
許多有效的措施施行,
傳承千年的制陶文化得以讓更多人認識、感受,對於後來者的我們,
亦是萬分的幸運!
參考資料:《晉江非遺》,鄭麗玲;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晉江新聞網;東南網
照片源自: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文明晉江(池店中心小學);晉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