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窯火傳奇,承載鄉愁記憶

2021-03-03 世界晉江青年聯誼會

地處海峽西岸的晉江市,歷來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在當代建設中又是一方締造「晉江經驗」的神奇熱土。

2018年9月起,《世晉青·美好晉江》專欄分設晉江勝跡、節俗、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選萃等系列,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晉江城市魅力。

今天,我們推出第八十九期《世晉青·美好晉江》:「晉江非遺」——第12集: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

晉江市磁灶鎮,以開窯設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燒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歷史。

磁灶窯瓷最早主要銷往周邊村落及省內各地,但在晚唐及宋元諸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刺桐港的興盛,磁灶窯的產品不僅走出省外,還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銷往海外各地,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今天,與《美好晉江》一起來好好感受一下

這傳承了千年的制陶文化吧!

宋元時期,泉州港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勝數」。當時出口貨物中,以陶瓷、絲綢為主。

 

宋代《諸番志》記載,從泉州輸出的瓷器遠銷24個地方。元代《島夷志略》記載,瓷器外銷多達44個地方,分屬而今的亞洲、非洲各地。

 

磁灶臨近泉州灣,小船可由金交椅山邊的梅溪,載運瓷器到泉州港銷售,磁灶古老的窯業因此空前興盛。已發現的南朝、唐、宋古窯址有二十多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溝邊的金交椅山是宋元時期興起的一處瓷窯。

磁灶社區陶品的原材料黏土(俗稱「海土」),是早期地下沉積的矽酸泥土,黏性高,適用於手工製作,能製作出很薄的陶坯。磁灶陶器厚度比一般陶器薄出許多,傳熱也快。主要陶品有急燒壺(即藥壺)、燉鍋、缸甕、皇金,曾經在閩南地區和世界各地都很暢銷。急燒壺用於煎藥,可較久地保存藥效。燉鍋用於燉燒稀飯、煲湯等,可保持飯、湯原味。夏季使用,燉鍋裡的飯、湯可存放一日不變餿,保鮮性能很好。

 

磁灶的陶瓷製作工藝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有以下的基本環節。

把陶土固定在車鈀(即轉盤中心位置安裝的圓木板)上,用腳勾轉磁車由慢到快,利用磁車自重加速旋轉的慣性,雙手抱住旋轉中的陶土均勻拉高到所需高度,期間不斷在陶土上加水,做出所需的陶坯後,用線(絲線或馬尾巴的鬃毛)割離底部,雙手合攏抱離車盤放於木枋上。排完一枋後,抬走晾乾、修整。

根據預製品的規格,手感確定陶土大小,將其揉成錐形,底部粘上糠灰,置於磁車,用腳由慢到快鉤轉磁車,利用磁車自重加速旋轉的慣性為動力,把陶土由內向外擴、拉至所需的規格,其間需不斷往陶土上添水,形成陶坯後放於木枋上晾乾。

 

陶坯晾至半乾時,需再經過修整、印花、紋龍等,待完全晾乾後上釉水。坯體淋上釉水,需一個套一個晾曬,待幹透後即可分開裝窯燒制。

 

磁灶陶瓷所使用的釉水有多種,最常用的釉水為鉛釉、礦石釉、草灰釉及烏釉等。其中草灰釉最為普遍,價格便宜且可自制,取材簡單實用,經傳數百年。 

根據倉窯的容量、陶品的大小進行裝窯,每件坯體需用「白赤土」泥塊分段隔開,以防高溫煅燒時釉水流動黏在一起。倉窯裝滿後,封上窯門,即可開始燒制。

陶瓷燒成專用窯爐有四坊窯(階梯窯)、龍窯、倒焰窯,磁灶窯最具代表性的窯爐是四坊窯。

整條窯爐燒成後出窯前需要冷卻一段時間,以出窯師傅認為可以進入窯中為限(一般為五至七天),不能急於出窯,窯門一開溫度急速下降,會出現炸坯、暗炸裂(即產品會出現裂縫或不明顯的裂縫、裂釉)等廢品。 

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曾經見證了世界貿易大港泉州港的鼎盛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工藝做出的陶品利潤低、收益少,市場逐漸沒落。

 

改革開放後,曾經技藝精湛的手工藝者奔赴各地創業,只餘老一輩在堅守這一傳統技藝,年輕一輩又對手工制陶的艱辛望而卻步,技藝出眾者甚少,手工陶藝遭遇發展瓶頸,其原有的歷史面貌和寶貴內涵在不斷丟失,亟需保護。

 

近年來,保護單位成立保護小組,積極籌集資金、修繕古窯、保護制陶工具、鼓勵傳承人繼續製作;制定了傳統制陶文化挖掘提升計劃,建成陶瓷博物館、傳統陶藝體驗基地。

2013年6月,晉江市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被收錄晉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保護單位積極推進傳統陶藝進校園,利用陶瓷博物館、陶藝體驗基地開設陶藝興趣班,邀請傳承人每周定期開課教授陶藝、講解制陶知識,開展學生陶藝作品交流活動。

2016年,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磁灶制陶發源地之一的嶺畔村,保存著的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土尾庵窯址等統稱磁灶窯址,1961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灶古窯址歷經滄桑,許多已經破敗不堪。但每一處古窯址,承載的都是制陶人的鄉愁記憶。

隨著保護單位的重視,

許多有效的措施施行,

傳承千年的制陶文化得以讓更多人認識、感受,對於後來者的我們,

亦是萬分的幸運!

參考資料:《晉江非遺》,鄭麗玲;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晉江新聞網;東南網

照片源自: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文明晉江(池店中心小學);晉江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25 星期一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曾經流傳了數千年加工糧食的重要工具石磨,從繁忙到冷落,逐漸到閒置,現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所幸在河套街道羅家營村史館內,人們還能看到它的身影。【崢嶸歲月】    老石磨是重要工具    「這口老石磨承載了村裡人的煩惱與歡樂,幾乎見證了現在村子裡每一個人的成長。 」在羅家營村史館內楊方信老人說,石磨伴隨他們度過了艱辛又充滿樂趣的童年。
  • 一孔窯洞,一抹鄉愁!你是否還記得它的模樣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千年文明與夢想的基因 與人類文明相伴相生的慶陽窯洞,數千年來,不僅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隴東人,而且寄託和成就著人們樸素的生活夢想,形成了久遠深厚的精神文化和文明基因。
  • 點燃「安口窯」的復興之火
    點燃「安口窯」的復興之火 甘肅東部的隴山深處,有一座千年古鎮,舊稱安口窯,今名安口鎮,是甘肅四大古鎮之一 千年窯火終究還是熄滅了,繁花似錦,燈火闌珊的安口陶瓷廠也已不復存在。
  • 千年窯火高陂瓷_寶安日報數字報
    有些山間作坊靠水碓舂細瓷土,然後用人工對瓷土進行攪拌、過濾、沉澱、脫水、陳腐,形成坯料後用手工拉坯、修坯成型,經過施釉裝飾後入窯燒成。進入上世紀80年代,大埔大舉推進原料加工機械化進程,用機碓、破碎機、粉碎機、球磨、除鐵器、真空練泥機等專業機械,減輕了手工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道家五行生剋理念中,火生土、土生金。
  • 千年窯火無限生機,文旅小鎮再添雙翼,中國鈞都——神垕
    神垕是中國鈞瓷之都,如今美麗的文旅小鎮更是讓這千年古鎮迎來無限生機。一:神垕簡介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20多公裡的群山環抱之中,這裡是八百裡伏牛山的淺山區。從人類的記載說這裡的先人們在夏商都開始了窯火燒制瓷器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旺盛不熄的窯火鑄就了神垕的輝煌。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旅小鎮神垕看看。二:文旅小鎮神垕的特色小鎮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鎮,原有的景點、老街道基本上維持原貌。
  • 85後非遺傳人隱居深山,千年窯火傳承不熄
    將樂窯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境內,始見商周,興於唐代,盛在兩宋,明清窯火不斷,延續至今。從將樂縣縣城出發,開車一路盤旋著翻過一座山,大約 40 分鐘後,就來到了大南坑村。村邊就是著名的大南坑窯址,創燒於宋代,窯火延續至今。陳振雲和父親陳克餘的 " 陳記柴窯 " 就在附近。放眼望去,依山傍水,古樹參天,溪水潺潺,仿佛一處世外桃源。
  • 中國陶瓷大師孫建興丨穿越千年窯火,感受宋韻之臻美!
    ▲12*6.7cm千年歲月流淌,留下的是穿越時光的盞韻,虹彩萬般,染指金色流年。孫建興以數十載的光陰,逆流而上探索千年建盞技藝。此盞凝聚大師燒盞心血與年華,承載千年建盞底蘊,是其巔峰之作,故稱「染指流年」。黃庭堅詞云:「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其油畫般的斑紋是鐵繫結晶釉的一種特殊表現,茶碗經高溫煅燒,釉面變化劇烈,斑紋絢麗無匹,色彩魅而不俗,日光下呈現隱約彩光,是莊重華貴之選。
  • 廣西千年古窯窯火重燃 助坭興陶走向復興
    中新網欽州6月11日電(陳燕)6月11日, 熱衷於學習坭興陶技藝的9歲女孩羅好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人帡等人手中接過火炬,把火炬傳遞給83歲窯工老藝人,點燃了位於廣西欽州市境內的欽江坭興陶千年古窯。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 彩泥窯——攪胎紋飾的百變之美
    彩泥窯——攪胎紋飾的百變之美中國陶瓷都講裝飾,有釉上釉下的瓷繪,有窯變的鈞釉,而攪胎陶瓷屬於胎內裝飾,表層施於透明釉,所有紋飾由胎內而發,所以又稱透花瓷,表裡如一的君子瓷。這在世界陶瓷裝飾中是獨一無二的,受到了各國陶藝家的重視。
  • 「窯」望千年瓷魂在 浴火重生煥新彩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博羅銀崗窯、羅浮山地區蜆崗窯、惠城區東平窯以及惠東白馬窯等。 從惠城區發現的多處古窯遺址就能看出惠州陶瓷發展歷程。其中,1983年11月在惠城區三棟鎮官橋村瓦窯嶺東坡發現的瓦窯嶺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惠州文物志》「瓦窯嶺春秋遺址」中記載:「這批以夔紋硬陶為代表的遺物,其年代約為春秋時期,屬於廣東青銅時代的文化遺產。」
  • 永不磨滅的傣族傳統記憶——傣陶工廠·泰象陶
    全民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人民,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宗教藝術形式;傣族制陶即是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種形式,無論是賧佛用的水罐或是佛寺建築上的瓦飾,傣族制陶藝人將取之於自然的植物、動物陶器造型,應用到陶器設計當中,使傣族陶器有了身形,承載著人們對神聖力量的敬畏與期冀
  • 承載大連幾代人的記憶!
    這座車站承載著許多北三市「打工人」和當年的「精神小夥們」進城返鄉美好記憶,當年那些年輕人現在也早已娶妻生子,為人父母。小編採訪了一位老家在瓦房店市交流島鄉的袁先生,談及北崗橋對於他的意義,他坦言,那是我的青春和美好。
  • 磁州窯 邯鄲磁縣觀臺和峰峰彭城 風格影響大半中國 窯火千年不息
    雨折後院花」「清風細雨,黃花綠葉」花鳥魚蟲、市井人家、詩歌詞賦民間俚語、人物故事、山水田園磁窯題材廣泛,幽默詼諧,生動有趣把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融入制瓷工藝形成一部千年歷史民俗生活畫卷開啟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如果你對磁州窯感興趣可以走進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感受黑與白的藝術魅力現在磁州窯系年生產能力一億件以上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磁州窯千年來窯火不熄
  • 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
    在這條翠樹掩映的山谷和這座窯火千年不熄的城市,範平是眾多懷揣夢想的陶瓷藝術家之一。 範平們風塵僕僕的身影之後,是一座城市光陰流轉的往昔風華。 景德鎮的誕生 儘管早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平凡日用品,但有關陶瓷的起源,至今仍然難以稽考。
  • 七百年窯火延續,「村村陶埏」是湖田
    八年之後,再次從景德鎮市區出發,途徑新廠西路、陶陽南路,過南河右轉來到這裡,所思所想不再是眼前景色,腦海中卻一直想像著千年前文獻中記載的「村村陶埏、處處窯火」在腳下的這片土地到底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見證「薪火千年」,從五代青瓷到堪稱「饒玉」的青白瓷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分「薪火千年」展廳與湖田窯遺址區兩大部分。
  • 東窯.西窯 ——東臺城曾經輝煌的窯業
    在它的南面就是東臺的西窯,西窯燒制磚頭升起窯火,高煙筒裡冒出的濃煙,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與西窯緊隔的湯家泊失火,所以這個歇後語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西窯窯業的興盛。  西窯  千年以前,海潮泛濫曾是東臺老百姓的最大苦惱,颶風來襲、斥滷倒灌,沿海居民紛紛逃離故鄉,良田、屋舍蕩然無存。天聖二年(1024)秋,範仲淹率通、楚、泰、海四州民夫4萬動工修堤,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于天聖六年(1028)春,修成長達150裡的捍海堤。
  • 【重磅】吉安又「火了」一把!全球最大柴燒藝術基地落戶吉州窯陶藝小鎮!
    12月1日至2日第二屆上海國際柴燒藝術節走進吉州窯 為了推動吉州窯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對話交融,提升吉州窯國際國內知名度,同時進一步推進吉州窯陶藝特色小鎮建設,強化陶瓷產業園招商力度,12月1日至2日,在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舉辦之際,分會場吉安縣舉辦了吉州窯陶藝小鎮陶瓷產業園一期項目奠基儀式、龍窯點火、馬蹄窯開窯儀式、陶瓷大師現場創作捐贈以及吉州窯陶藝小鎮項目推介會等系列活動
  • 【漲知識】柴窯與氣窯、煤窯、電窯的區別
    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然而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這正是柴燒陶藝家們為它痴迷並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 漳平市政協組織開展「鄉愁記憶館」調研活動
    10月12日,漳平市政協組織開展溪南鎮南炳村「鄉愁記憶館調研組一行實地參觀了「鄉愁記憶館」,並召開座談會,就如何加快推進「鄉愁記憶館」的保護和建設進行探討。調研組指出: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要認真做好「鄉愁記憶館」的修繕和保護工作,將古建築文化傳承下去;要加大宣傳力度,將「鄉愁記憶館」打造成學生的主題教育基地,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學習;要繼續做好展館陳列和未來發展規劃工作,與「奇和洞」保護利用相結合,將項目打造成文旅融合的亮點工程,通過「看得到,摸得著,聽得見,留得住」 的歷史文物,喚起人們對於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的記憶,進一步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