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十|無因論緣起,因果報應是妄想世界的遊戲規則(2)

2021-01-07 經典悅讀

想陰盡時,行者見到了想陰生滅的根源:在幽清擾動中,集合起眾緣,產生眾生;又在幽清擾動中,眾緣消散解體,滅掉眾生。

想一想,人身就是這樣。於行陰幽清擾動中,集合現業和宿業,重構融通而成新的欲想。由欲想集合起受陰、色陰而有我的「肉身」。人身從產生的那天起,欲想就在幽清擾動中,向解體出發。

人身如是,一切法亦如是。在波動中融通成想陰,亦在波動中滅掉此想陰。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阿難當知,這個得正知的止觀禪定中,諸善男子凝定明覺觀照之正心,十類天魔就找不到方便來惱亂,方能得以精細研究,以窮盡眾生十二種類的生滅根本。於本類中,受生根元顯露的基礎上,觀察那幽清圓擾的動之根元,於圓擾動元中起分別計度者,這個人就墜入了二無因論。」

善男子禪定在行陰區宇,波動的幻質不成想陰,想陰的十類天魔就沒有辦法來幹擾了。

行陰區宇的行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擾動遍圓的根元中生起分別計度,就會得出了無因論。認為眾生的產生,沒有因緣,自然而有。用現在科學術語表述就是:在紛紛攘攘的波動現象中,眾生的產生是偶然的、隨機的,沒有必然的原因。

行者從兩個方面來證明自己的無因論,故稱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此人見本無因,為什麼呢?此人既然已證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能見到八萬劫內的所有眾生,隨業力流轉灣環,死掉此生而生出彼命。只能見到眾生輪迴在八萬劫內,八萬劫外冥然無所觀見。便作出這樣的解釋: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以來無所因緣、自然而有。由於此種計度亡掉了正遍知,由此墮落在外道中,迷惑菩提真性。」

行者見到八萬劫以來,眾生都是隨著業力而自然地輪轉,見不到眾生產生的根本原因,這就是「見本無因」。

他不知道眾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妄心。如是心、如是相,妄相隨妄心的輪轉而輪轉。真心不染相見,超出一切妄想輪迴。

這裡牽涉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該怎樣理解佛教中所說的因果報應。

世間人所理解的因果報應,是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法。比如《三世因果經》中云:「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等等。

佛教中所談的因果報應是心相一如的,即:有什麼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果。比如地獄十習因。眾生因十種純情妄想而墮入地獄,就會呈現出地獄眾生的業力形態。當地獄受報完畢,又因為七情三想的妄想,而在鬼道受生。此後的畜生道、人道、仙道、天道、阿修羅道皆是如此。

由此比較出:世間以相緣相的因果戲論,是很不圓滿的。比如說,前世修橋補路,如果發的是方便行人的善心,則此善方便的妄想,自然能感得騎馬坐轎等福報。但是,如果只是藉此善法成就自己的好名聲,這就是沽名釣譽的誑心,必然要受相應的惡報。

當然,作為揚善抑惡的世間善經,《三世因果經》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依此經行事,能激發善心,獲得世間善福。但是,從這個有生有滅的善法,是無法求得無生無滅的涅槃佛果的。依照《三世因果經》,只能說是修善,不可說是學佛。

佛教因果,心相一如,嚴絲合縫,不存在「好心辦壞事」的情形。

認為自己是好心辦壞事者,通常的句式是:我是好心,因為什麼外在原因,所以辦壞事了。其實,哪裡會存在什麼好心辦壞事呢?這常常都是不肯認錯或者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有錯的託辭。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事相,想一想,果真是善良智慧不愚痴的好心,辦的就應該是有智慧的善事,哪裡會辦壞事呢?

對於顛倒眾生而言,心相一如的因果報應是凡夫妄想世界的遊戲規則,但是,通過這種虛妄的因緣遊戲,企圖求證無上的菩提涅槃,這是不可能的。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二者,此人見末無因,為什麼呢?此人於眾生身上既已見到其生滅根元。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鴉從來就是黑的,鵠鳥從來都是白的。人和天人本來就是豎生的,畜生本來就橫生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亦不是染造的。從八萬劫以來一切眾生無有改移。如今盡此形後亦重複如是情況。而我本來就見不到菩提,如何更加有成菩提這樣的事呢?」

行者見到八萬劫以來,眾生從來都是人生人、鳥生鳥的,而且各自的外貌形態都沒有變化,因此認為,眾生行陰生滅之業果形態,法爾如是,無因自有,這就是「見末無因」。「末」是指業相,即眾生相續、業力形態等。

他的這種錯見來自於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他不明白如是心、如是相、業相隨心而轉的因果義理,因此不明白人生人、鳥生鳥是因為同業感召的結果。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當知今日的一切物像,皆本無因。由於此種計度亡掉了正遍知,從而墮落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由見本無因、見末無因的二無因論,立出了第一外道邪論:無因論。

這個無因論是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法,其危害極大。

其一,「見本無因」否認「如是心、如是相」的因果報應法則,能斷眾生之善根。既然一切皆無因,是不是為惡也沒關係了呢?這種邪見斷善種。

其二,「見末無因」否認「業相隨心而轉」的因果義理,認為眾生法爾如是,乃至以從業果中見不到菩提而否認菩提。這種邪見斷佛種。

行者在行陰區宇為什麼會分析出「無因論」呢?歸根結底,還是與往昔攀援相見、以相緣相的習氣有關。

在行陰區宇,看似雜亂偶然的擾動現象,其實還是由現業心識做主的。現業心識分別計度、循業發現相同業力的宿識,由量變到質變,最後融通重構成了新的想陰,繼而成受陰、色陰,成為世界的現象。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現業心識所引發的融通妄想都會被察覺到。一天之中,心情天上地下的起伏,地獄天堂很多現象剎那而過,粗心的世人根本覺察不到,能覺察的往往都是力量較強、持續較長的業想。因此,世人覺得自己現在在人道,並沒有發現自己今天也曾去過地獄、上過天堂。

相關焦點

  • 認識《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釋名《楞嚴經》原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全經共十卷。緣起本經的緣起,是阿難獨自在外乞食,遭到大幻術迷惑,眼看摩登伽女就要毀壞阿難的戒體時,佛陀令文殊師利持神咒前去消滅惡咒,救護阿難。並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到佛陀的面前。阿難見到佛陀,頂禮悲泣,慚愧以多聞著稱,卻道力不足,殷切向佛陀請求大法。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19.識陰魔境: 定中初相&末相(楞嚴經卷十)
    識陰魔境:定中初相&末相——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楞嚴經卷十)成觀法師 撰注【成觀法師】臺北市人,1947年生。「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十方世界」,指外器世界。「身心」,為有情世間;即依報與正報。「吠琉璃」,即琉璃、又做琉璃、毘琉璃,意為青色寶,為七寶之一。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慧琳音義》)。據經典中說:虛空之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琉璃寶所映現者。(《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隨寶威德色現於空,故贍部洲人似吠琉璃色。」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 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
    佛教文化的緣起觀,正如佛經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採用的獨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觀。
  • 佛教: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經,除阿彌陀佛這也可以一覽
    在佛教文化中,《觀無量壽佛經》亦稱《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觀經》等,卷,南朝時劉宋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以王舍城內阿世太子聽信提婆達多的惡言,幽閉父母一事為主要內容。阿世太子是摩揭陀國的太子,因受提婆達多(佛陀的堂弟的慫,將其父頻婆安羅王幽閉於七重室內,欲將其餓死。
  • 楞嚴經·卷七|化相羯南,毛毛蟲變為蝴蝶的故事(17)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由於沿襲世界變易輪迴的業想,繼續假顛倒的緣故,和合觸成了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於國土中。轉相、蛻變之飛行眾生其類充塞。」第四類:化生類眾生。
  • 學佛求道始於「動機」,看《楞嚴經》中阿難的緣起,明白心的變化
    《楞嚴經》緣起於阿難尊者遇難,於是佛問阿難,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和我出家修行,當和尚。阿難很老實的回答說,我看佛有三十二勝相,非常好看,這不像是人世間父母所生的樣子。所以說阿難的動力是「好色」,「色」不單是男女的外貌,也指人世間種種能夠吸引眾生五官的「相」,因為有了這個偏好才有了煩惱妄想,這個以後再具體說。
  • 因《楞嚴經》而開悟的六位禪師
    如太虛大師說:「若以《楞嚴經》全部脈絡義理觀察, 明理、修行、證果,仍以屬禪宗最為確切。」 縱觀《楞嚴經》十卷經文,卷首的七番破處,十番顯見,佛陀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隱藏著生動活潑的禪宗機鋒,閃爍著直指本心,當下承當的見性之光。
  • 楞嚴經·卷十|五現涅槃論,以相緣相的邪解(11)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又者,禪定中的諸善男子,堅固凝定覺照之正心,十類天魔就找不到方便來惱亂他們。窮盡眾生十二類的根本,觀察那幽清恆常擾動的根本元由,如果於後有而生起計度的人,這個人就墜入了五涅槃論。」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2.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初大開修證之門  3.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2):一示三觀之體  4.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3):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觀門  5.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4):二示三觀之相之總示迷悟之根  6.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5):二示三觀之相之正示一心三觀之相  7.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
  • 《楞嚴經》菩提心如來藏篇 卷4-5,佛示妄想本來無因
    就這樣無端端忽然生起了這一切虛空山河大地等等世界有為現象。富樓那尊者這句話一說出來,佛就明白這些阿羅漢弟子還是不能理解佛前面開示的根本一念無明妄想來由。居然還以為這山河大地是忽然無端端就冒出來的真實東西。而我們經過佛的開示都已經認識了這一念根本無明妄想,知道這虛空世界眾生的真面目是什麼了,說明我們現在的智慧知見己經超過二乘阿羅漢、緣覺聖人了。
  • 《楞嚴經》的功用可以銷我們每一個人顛倒的妄想(宣化上人)
    《楞嚴經》的功用可以銷我們每一個人顛倒的妄想◎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什麼叫「倒想」呢?「首楞嚴王世稀有」,就是楞嚴這個定,這是世間最稀有的!怎麼會稀有呢?「銷我億劫顛倒想」,能銷除我以前生生世世、無量無邊這麼久時間的顛倒想。
  • 楞嚴經幾千年前就解釋了!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1往回追溯一下,真正的解脫以後,眾生是平等的,也沒有有情,也沒有無情,就是一真法界。那麼有世界幻相出現了,眾生有靈動的,就是真的有生物開始生活的時候,就是眾生顛倒起動的時候。
  • 16.行陰魔境: 中間過程諸相(4-6)(楞嚴經卷十)
    行陰魔境:中間過程諸相(4-6)——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楞嚴經卷十)成觀法師 撰注 【成觀法師】臺北市人,1947年生。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存在。釋迦牟尼佛說: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南無阿彌陀佛!
  • 楞嚴經:楞嚴經可以分著讀麼
    楞嚴經一共是有十卷,每一卷讀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所以要是讀楞嚴經完整版的話,是一件非常耗時間的事情,所以在去讀楞嚴經的時候,可以分著去讀,讓自己能夠先去了解整部經文,這樣也能夠加深自己的感悟。1、在去讀誦楞嚴經的時候,也是需要讓自己能夠有好的耐心,使自己能夠堅持自身,讓自己能夠對此有著好的體會,這樣才能夠確保自己在讀楞嚴經的時候,使自己內心也是一直思考經文的含義,讓自己能夠領悟到更多的奧妙,從而能夠使自己有好的修行。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一共多少字
    楞嚴經一共有62156個字,也是分為了十卷,每一卷平均下來的話也是在6000字以上,所以楞嚴經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多的,需要讓我們去慢慢的了解楞嚴經,這樣才能夠加深對楞嚴經的認知。1、楞嚴經是作為佛學中的經典,所以在去閱讀的時候,也是非常的難理解,需要讓我們能夠有很強大的毅力,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們會有好的感悟,從而也是能夠提升我們的感知,使我們能夠有好的修行,從而能夠幫助我們,讓我們有著更加完善的內心。
  • 佛說緣起論
    《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1.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5)|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71):行陰區宇十種魔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68)經文:「阿難!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 楞嚴經常識:淨空楞嚴經譯文
    國內有個同學寫了一封信,我昨天看到了,邀請我講《楞嚴經》。三十六年前,1977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就是講《楞嚴》,《楞嚴》是我年輕時候主修的一部經典,我好像講過七遍。以後講《華嚴》,講過《法華經》大意,我記得好像留有六十個光碟,《法華經》大意,《華嚴經》留下的光碟四千多個小時。八十五歲開始,把《華嚴經》停了,專講《無量壽》,為什麼?那些大經佛說得好,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那個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