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陰盡時,行者見到了想陰生滅的根源:在幽清擾動中,集合起眾緣,產生眾生;又在幽清擾動中,眾緣消散解體,滅掉眾生。
想一想,人身就是這樣。於行陰幽清擾動中,集合現業和宿業,重構融通而成新的欲想。由欲想集合起受陰、色陰而有我的「肉身」。人身從產生的那天起,欲想就在幽清擾動中,向解體出發。
人身如是,一切法亦如是。在波動中融通成想陰,亦在波動中滅掉此想陰。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阿難當知,這個得正知的止觀禪定中,諸善男子凝定明覺觀照之正心,十類天魔就找不到方便來惱亂,方能得以精細研究,以窮盡眾生十二種類的生滅根本。於本類中,受生根元顯露的基礎上,觀察那幽清圓擾的動之根元,於圓擾動元中起分別計度者,這個人就墜入了二無因論。」
善男子禪定在行陰區宇,波動的幻質不成想陰,想陰的十類天魔就沒有辦法來幹擾了。
行陰區宇的行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擾動遍圓的根元中生起分別計度,就會得出了無因論。認為眾生的產生,沒有因緣,自然而有。用現在科學術語表述就是:在紛紛攘攘的波動現象中,眾生的產生是偶然的、隨機的,沒有必然的原因。
行者從兩個方面來證明自己的無因論,故稱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此人見本無因,為什麼呢?此人既然已證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能見到八萬劫內的所有眾生,隨業力流轉灣環,死掉此生而生出彼命。只能見到眾生輪迴在八萬劫內,八萬劫外冥然無所觀見。便作出這樣的解釋: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以來無所因緣、自然而有。由於此種計度亡掉了正遍知,由此墮落在外道中,迷惑菩提真性。」
行者見到八萬劫以來,眾生都是隨著業力而自然地輪轉,見不到眾生產生的根本原因,這就是「見本無因」。
他不知道眾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妄心。如是心、如是相,妄相隨妄心的輪轉而輪轉。真心不染相見,超出一切妄想輪迴。
這裡牽涉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該怎樣理解佛教中所說的因果報應。
世間人所理解的因果報應,是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法。比如《三世因果經》中云:「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等等。
佛教中所談的因果報應是心相一如的,即:有什麼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果。比如地獄十習因。眾生因十種純情妄想而墮入地獄,就會呈現出地獄眾生的業力形態。當地獄受報完畢,又因為七情三想的妄想,而在鬼道受生。此後的畜生道、人道、仙道、天道、阿修羅道皆是如此。
由此比較出:世間以相緣相的因果戲論,是很不圓滿的。比如說,前世修橋補路,如果發的是方便行人的善心,則此善方便的妄想,自然能感得騎馬坐轎等福報。但是,如果只是藉此善法成就自己的好名聲,這就是沽名釣譽的誑心,必然要受相應的惡報。
當然,作為揚善抑惡的世間善經,《三世因果經》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依此經行事,能激發善心,獲得世間善福。但是,從這個有生有滅的善法,是無法求得無生無滅的涅槃佛果的。依照《三世因果經》,只能說是修善,不可說是學佛。
佛教因果,心相一如,嚴絲合縫,不存在「好心辦壞事」的情形。
認為自己是好心辦壞事者,通常的句式是:我是好心,因為什麼外在原因,所以辦壞事了。其實,哪裡會存在什麼好心辦壞事呢?這常常都是不肯認錯或者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有錯的託辭。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事相,想一想,果真是善良智慧不愚痴的好心,辦的就應該是有智慧的善事,哪裡會辦壞事呢?
對於顛倒眾生而言,心相一如的因果報應是凡夫妄想世界的遊戲規則,但是,通過這種虛妄的因緣遊戲,企圖求證無上的菩提涅槃,這是不可能的。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二者,此人見末無因,為什麼呢?此人於眾生身上既已見到其生滅根元。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鴉從來就是黑的,鵠鳥從來都是白的。人和天人本來就是豎生的,畜生本來就橫生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亦不是染造的。從八萬劫以來一切眾生無有改移。如今盡此形後亦重複如是情況。而我本來就見不到菩提,如何更加有成菩提這樣的事呢?」
行者見到八萬劫以來,眾生從來都是人生人、鳥生鳥的,而且各自的外貌形態都沒有變化,因此認為,眾生行陰生滅之業果形態,法爾如是,無因自有,這就是「見末無因」。「末」是指業相,即眾生相續、業力形態等。
他的這種錯見來自於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他不明白如是心、如是相、業相隨心而轉的因果義理,因此不明白人生人、鳥生鳥是因為同業感召的結果。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當知今日的一切物像,皆本無因。由於此種計度亡掉了正遍知,從而墮落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這就叫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由見本無因、見末無因的二無因論,立出了第一外道邪論:無因論。
這個無因論是以相緣相的因緣戲論法,其危害極大。
其一,「見本無因」否認「如是心、如是相」的因果報應法則,能斷眾生之善根。既然一切皆無因,是不是為惡也沒關係了呢?這種邪見斷善種。
其二,「見末無因」否認「業相隨心而轉」的因果義理,認為眾生法爾如是,乃至以從業果中見不到菩提而否認菩提。這種邪見斷佛種。
行者在行陰區宇為什麼會分析出「無因論」呢?歸根結底,還是與往昔攀援相見、以相緣相的習氣有關。
在行陰區宇,看似雜亂偶然的擾動現象,其實還是由現業心識做主的。現業心識分別計度、循業發現相同業力的宿識,由量變到質變,最後融通重構成了新的想陰,繼而成受陰、色陰,成為世界的現象。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現業心識所引發的融通妄想都會被察覺到。一天之中,心情天上地下的起伏,地獄天堂很多現象剎那而過,粗心的世人根本覺察不到,能覺察的往往都是力量較強、持續較長的業想。因此,世人覺得自己現在在人道,並沒有發現自己今天也曾去過地獄、上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