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上巳節:春浴祓禊三月三,草長鶯飛情綿綿

2020-12-23 騰訊網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習俗

1

祓 禊

古時人們去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去災病的儀式。《風俗通義·祀典·禊》中說:「巳者,祉也」。意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臨。

這一天是黃帝生日,也是傳說中西王母生日。古代這天,人們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燻的草藥沐浴。在周朝時,「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

2

芍藥定情

上巳節還是中國三大傳統情人節之一。農曆三月初三,清明過後,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柳綠花繁。

《詩經·鄭風·溱洧》描寫了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情景。男女青年藉此機會互訴心曲,表達愛情。

古人用芍藥中的「藥」(通「約」)字代表相約,芍藥也是男女間定情的象徵。是最古老、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

3

曲水流觴

最古老的習俗是臨水浮卵,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

後變為「流杯曲水之飲」,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後,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

觴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所謂「流杯」,也稱「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與謝安等名士友人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

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節選)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

互贈香草

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於身體大有裨益。蘭草香氣襲人,被用作靈物。古人在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蘭湯沐浴

上巳執蘭

明·鄧雲霄

水際叢蘭碧,香風兩岸聞。

褰芳修褉罷,欲薦雲中君。

節日食俗

1

薺菜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子)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子)即薺菜,湖南這邊在路邊或野地裡隨處可見。

薺菜不僅是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

相傳三月三為薺菜花生日,婦女均戴薺花,民謠曰:「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

人們今天去野外採擷整棵薺菜,煮食雞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

據《本草綱目》記載:「薺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薺菜具有明日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

2

艾葉餈粑

農曆三月三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3

烏米飯

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4

春 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捲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5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

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

三月三,上巳節

一古老而詩意的時節

可惜已被我們淡忘了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

想一想我們是誰,想一想我們來自何處

我們需要回溯到過去

那裡有我們的精神之源

來源:道家研究院

編輯:文化之音

相關焦點

  • 三月三詩詞|上巳節,這是獨屬於古人的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上巳節起源於蘭湯闢邪的巫術活動,與水有不解之緣,亦稱「春浴日」。主要活動有祓禊、祭祀高禖、畔浴、修禊、祈求生育、互贈香草、踏青春遊、曲水流觴、射雁司蠶等。
  • 三月三 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黃帝誕辰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 三月三,上巳節,詩詞裡的雅集與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
  • 上巳節:曲水流觴,祓禊祈福
    明代黃佐《泰泉鄉禮》記載:「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
  • 上巳 | 三月三,幽蘭祓禊淺水邊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 鄭玄 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賈公彥 疏:「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在古代,人們通常會於春季的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即祓禊,亦稱修禊、禊祭或單稱禊,是古時在水邊洗濯汙垢,驅除不祥,祭祀祖先的一種習俗,源自於古代的「除惡之祭」。
  • 上巳節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 三月三上巳節:這些民族風俗,你了解多少?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情形。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 古時候,人們是如何過(農曆三月三)「上巳節」的?
    不經意間今天已是民俗農曆三月三「上巳節」。所謂「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 中較為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或去水邊沐浴、或祭祀、或宴飲、或作詩唱和等,而舉行的郊外遊春活動 。魏晉時,書聖王羲之《蘭亭集敘》對這個節日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了細緻的記載。
  • 被淡忘的中國大節:三月三,既是女兒節,又是情人節
    上巳節的節日內涵非常豐富,從起源上來講,它是古人的一種祭祀活動,古代的祭祀是一件很嚴肅重大的事情,在祭祀之前,須進行齋戒,最好的方式就是蘭湯沐浴。上巳節的活動內容也十分文雅,踏青、春浴、曲水流觴等,想像一下,每年的三月初三一到,成群的古人相伴著來到水邊,一路說說笑笑,有昂首踏步的詩人,有巧笑倩兮的女孩子們,「
  • 三月三日,上巳節
    上巳(sì),是指以幹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上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
  • 【徵文選登】李 虹|上 巳 節
    上巳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上古時代就已經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則是漢初文獻《周記》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之湯沐浴。」古代人過上巳節還會舉辦祓禊(fu  xi)、 祭祀高禖(mei)、 沐浴、羽觴、互贈香草、 郊外遊春、放風箏、曲水流觴、 臨水飲宴、 射雁司蠶等活動。
  • 壯族「三月三」連清明節一起放假五天,你卻還不知道上巳節?
    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西王母聖誕,女兒節,也是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到了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
  • 楊柳春風三月三,畫橋芳草碧纖纖。去詩詞裡看浪漫上巳節
    全詩較長,寫三月三日上巳節的美好風光,士族子弟外出遊玩,所見的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開頭四句,點明上巳節日,大地芳華俱在此時。「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寫出了滿樹繁花、鶯語盈耳的自然美景,讓人流連忘返。結尾「且當忘情去,嘆息獨何為」,抒寫了自己不能忘情賞春的遺憾。
  • 上巳節的食療方:薺菜雞蛋湯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是我國民間一個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三月三上巳節,漢民族潑水節,最早的情人節,漢武皇帝醉酒遇愛情
    三月三,在農村會看到婦女老人趕廟會,上香祈福之外,似乎於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若有一定文化修為者,可知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上巳節,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遠比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的愛情節要早很多。鬼節遇到愛情其實,上巳節在唐代之前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起源於春秋時期, 興於兩漢, 盛於魏晉隋唐, 與春節、中秋節同等重要。
  • 三月三 | 祓除禍災,祈降吉福
    背景音樂三月三,上巳節,也叫「重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似乎冥冥中註定一般,好消息在新曆三月的尾巴到來,卻又接軌農曆的三月。既是結束,也是新生。《韓詩》曰: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蔡邕《章句》曰:「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上巳活動 浪漫上巳節,和我們一起上山採艾吧!
    ---杜甫《麗人行》    農曆三月初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個節日是祓禊(fú xì)的日子,即春浴日。     (註:祓禊---古代漢族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於古代「除惡之祭」。)
  •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被稱「上巳節」的三月三竟有...
    摘要:三月初三「上巳節」的由來。 今日是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文人墨客們更是邀約曲水流觴、賞景賦詩,魏晉王羲之作《蘭亭集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盛況。
  • 節日正源|上巳食薺,沐浴更新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是一年中最為明媚的季節。「又是一年三月三」,人們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裡踏青郊遊、盡情歡樂,卻不知「三月三」上巳本是我們傳統文明中的一個大節。(戊戌己亥之際,中國大地遭受了疫情肆虐的災難。所幸大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控制住了疫情。隨著除塵生新的上巳節來領,祝願華夏大地歷劫更新,煥發無限生機。)
  • 上巳節:人間最美三月三
    三月三,上巳節,也叫「重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似乎冥冥中註定一般,好消息在新曆三月的尾巴到來,卻又接軌農曆的三月。既是結束,也是新生。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日子,相傳中華民族文明始祖軒轅黃帝在這天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