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葉挺獨立團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1924年11月,我黨從黃埔一期畢業生中抽調一百多名黨員作為骨幹,組成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1925年11月,我黨爭取了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的番號,將鐵甲車隊成建制轉入三十四團,原鐵甲車隊隊員全部升一級使用。再從黃埔軍校前三期畢業生中調派大量黨員充實隊伍。
11月25日,這支部隊在廣東肇慶正式成立,全團有2100多人,設三個營及團屬機槍連、偵探隊。1926年1月,廣東革命政府收復海南島,在瓊崖另外編成34團,因此原34團改番號為第四軍獨立團,因為葉挺擔任團長,又稱為葉挺獨立團。
除葉挺外,該團其他軍官還有:陳獨秀的外甥吳季嚴任黨代表,周士第、許繼慎、楊林(崔勳)分任一、二、三營營長,按一營三連的編制,外加機槍連,葉挺獨立團一共有10個連。
那麼,這十三名營連長,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呢?
先說三名營長。
一營營長周士第,大家都很熟悉了,黃埔一期的高材生,畢業後被選派到鐵甲車隊擔任副隊長,還曾經被葉挺推薦代理隊長植物。北伐時升任葉挺獨立團參謀長、團長,南昌起義時任25師師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周士第與組織失去了聯繫,參加十九路軍,任團長。福建事變爆發,周士第才得以回到蘇區。
在紅軍中,周士第先後擔任幹部團上幹隊指揮科科長、紅十五軍團參謀長、紅二方面軍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120師參謀長、晉綏軍區參謀長兼代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十八兵團司令員,建國後獲授上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婿彭富九則是開國少將。
二營營長許繼慎,安徽六安人,早年在安徽學界非常出名,曾發動了多次學生運動,還帶領數千名學生闖入安徽省參議會,痛打支持曹錕賄選的議員。被通緝後逃亡上海,經人介紹投考黃埔一期,成為一期高材生之一,畢業後被分配到校長組建的黨軍第一師,在兩次東徵中作戰勇敢,很快升任一師三團黨代表。可惜由於他是我黨黨員,因此很快離開了第一師,被組織上派去充實葉挺獨立團,任二營營長。
北伐戰爭中,許繼慎表現優異,擔任獨立團參謀長、24師72團團長,率部反擊了夏鬥寅叛亂。後派到鄂豫皖蘇區工作,擔任紅一軍軍長,發掘了著名統帥徐向前,並指揮商南、鄂東、皖西三處紅軍聯合作戰,打破了國軍兩次圍剿,並在第二次反圍剿中活捉了師長嶽維峻。
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1931年11月,許繼慎犧牲於河南光山縣白雀園。
第三營營長比較特殊,是葉挺獨立團唯一一名外國人。
楊林,原名崔勳,平安北道人,早年參加過三一運動,失敗後北渡鴨綠江,參加了活躍在延邊地區的朝鮮反日遊擊隊,被上級選派到雲南講武堂學習,因為雲南講武堂有日籍教官,因此崔勳改名楊林。從雲南講武堂畢業後,楊林謝絕了留校任教的邀請,奔赴黃埔軍校工作,任三期學生隊第四隊上尉隊長兼技術助教。
葉挺獨立團成立後,楊林辭去技術助教職務,主動來團工作,任三營營長,北伐戰爭勝利後被組織上選派去蘇聯學習。回國後進入蘇區,任紅一方面軍補充師師長、紅二十三軍軍長、幹部團參謀長、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參謀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1936年紅軍東徵時壯烈犧牲。
下面再說說十名連長。
一連連長莫奇標,廣東雲浮人,黃埔二期畢業,在北伐時屢立戰功,升任營長。武昌城下,部隊久攻不下克,莫奇標親率登城敢死隊再次衝鋒,不幸壯烈犧牲。
二連連長吳兆牲,湖北黃梅人,原名吳亮寅,黃埔二期畢業。北伐戰爭開始後,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軍先鋒的先鋒,奉命挺進攸縣、醴陵,在泗汾橋與敵軍謝文炳部約二千餘人相遇,血戰到下午,敵勢瓦解向北潰退,葉挺獨立團乘勝追擊,於7月10日攻克醴陵城。可惜的是,吳兆牲在血戰中壯烈犧牲。
三連連長高超,湖北廣濟人,黃埔二期畢業,和莫奇標一樣在組織敢死隊攻打武昌城時壯烈犧牲。
四連連長盧德銘,大家都很熟悉了,四川自貢人,原先打算投考黃埔二期,但錯過了考試時間。在老同盟會會員的舉薦下,孫總理親自面試。孫總理對盧德銘的才能大為稱讚,破格進入黃埔二期步兵隊。東徵中任學生軍偵探長,親自帶人潛入惠州城偵察情報。
北伐戰爭時,盧德銘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戰鬥中戰功卓著,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二十五師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1927年6月,我黨掌握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在武昌成立,盧德銘受命擔任團長,率部南下,和毛委員一道發動了著名的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後又堅決支持上井岡山的決策。可惜的是,在上井岡山途中,盧德銘壯烈犧牲。
五連連長劉光烈,湖北黃陂人,經惲代英介紹投考黃埔二期,畢業後分配到葉挺獨立團五連工作。北伐時,我黨為了掌握部分後勤供應,臨時調其擔任兵站總監部第七站站長。1927年8月1日隨賀老總參加了南昌起義。
起義部隊轉戰潮汕,劉光烈失去了聯繫,只得由汕頭潛回家鄉,奉命擔任黃岡縣農民自衛軍參謀,協同潘忠汝、吳光浩等人組織了轟轟烈烈的「黃麻起義」。1927年12月,國軍重兵圍剿黃安,劉光烈率部堅守縣城,壯烈犧牲。
六連連長袁也烈,湖南省洞口縣人,早年投考桂軍軍官學校,因反對桂軍軍閥劉震寰叛亂,帶領學員集體轉投黃埔軍校,畢業後留校任政治部幹事,後調到葉挺獨立團工作。北伐中因作戰勇敢,從連長升到團參謀長,參加了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部隊南下,袁也烈失去了聯繫,潛入上海,1928年被組織上派去協助發動龍州起義,任紅八軍一縱隊參謀長。紅七、紅八軍主力抵達蘇區後任紅七軍第二十師五十九團團長,在乳源戰鬥中身負重傷,秘密送往上海醫治。痊癒後留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不幸被捕,抗戰前夕才被釋放。
抗戰爆發後,袁也烈受命到軍閥石友三、高樹勳部隊中從事兵運工作。1942年調回根據地,任山東軍政大學校長、清河/渤海軍區參謀長,渤海縱隊司令員。1955年獲授少將軍銜。
七連連長張伯黃,湖南湘陰人,早年曾任教員、小學校長。1924年南下投考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後隨校編入黃埔一期,畢業後被上級委派去香港工作,擔任省港大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訓育副官,1925年11月調回廣東,任葉挺獨立團七連連長,北伐時升任三營營長,參加攻克武昌戰役和南昌起義,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會昌時壯烈犧牲。
八連連長李海濤,廣東樂昌人,黃埔一期畢業,北伐途中在武昌城下壯烈犧牲。
九連連長胡煥文,湖南益陽人,早年在益陽初級農業專科學校學習,後棄學投考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隨校編入黃埔一期,畢業後歷任入伍生隊排長,葉挺獨立團9連連長。1926年7月,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軍先鋒的先鋒向攸縣、醴陵進軍,在泗汾橋與敵軍謝文炳部約二千餘人相遇,血戰到下午,胡煥文壯烈犧牲。
機槍連連長練國梁,貴州榕江人,黃埔二期畢業,參加、過東徵和平定滇軍、桂軍叛亂之役,畢業後擔任獨立團機槍連連長。在賀勝橋戰鬥中,練國梁率機槍連冒著敵炮火進入陣地,掩護一、二營突破敵防線。
北伐軍攻入武昌城後,城內守軍利用蛇山炮臺和工事負隅頑抗。練國梁沉著地指揮連隊戰鬥,掩護全團攻克了蛇山。1927年1月,獨立團改編為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又從中抽調一批軍官新建第七十五團,他升任七十五團第三營營長。1927年5月,夏鬥寅偷襲武漢,他率全營英勇地參加武昌保衛戰,不幸中彈犧牲。
通過總結,我們發現,葉挺獨立團的幹部戰士為了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13名營連級幹部只有兩人活到建國後並獲得軍銜,我們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那些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