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藥用歷史悠久,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藥王孫思邈的《千金妙方》、大唐的《新修本草》中均有詳細記載。史傳有「唐代貢品」之稱。沙苑子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等,多生長分布在黃土高原區的陝西大荔等地,是陝西名貴中藥材。北宋寇宗爽《本草衍義》有:「出同州(今大荔縣)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腎,大如黍粒,補腎藥。」
性溫,味甘。歸肝經、腎經。有溫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等作用。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小便頻數、腎虛腰痛及尿血帶下等症,是一味補氣要藥。明代李時珍曾引《神仙秘旨》上的經驗說:「沙苑子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二年,老者復少,發白變黑,服之三年身輕長生」。《本草匯言》載:「其氣清香,能養肝明目,潤澤瞳人,補腎固精,強陽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遺瀝,乃和平柔潤之劑」。
本品甘溫補益,兼具澀性,似菟絲子補益肝腎而以收澀見長,二者協助當歸、何首烏、黑芝麻、熟地黃、紫河車等補腎精藥可以起到烏須黑髮的作用,如九芝堂生發丸。治腎虛遺精滑洩,白帶過多,常與龍骨、牡蠣、蓮子等配伍,如金鎖固精丸(清代汪昂《醫方解集》)。
《景嶽全書》曰:「因夢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精自出者,謂之滑精。夢遺者有情有火,有虛有溢,有因情動而夢者,有因精動而夢者,情動者當清其心,精動者當固其腎。滑精者,無非腎氣不守而然。」
遺精,主要由於腎失封藏而引起,臨證首當辨其虛實。實證以溼熱下注擾動精室為多,治以清洩為主。虛證以夢遺為主症者,多為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為主;以滑精為主症者,為腎氣不固,治當補腎固精。
金鎖固精丸主治腎虛精虧,精關不固所致遺精滑洩,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或心悸失眠等,以補腎澀精,固精止遺為治法,澀中寓補,重在澀精,兼以補腎。
腎虛精虧,精關不固的原因有多種,總的原因還是腎臟精氣陰陽不足。其中最常見的有腎陰虛,腎陽虛,或者陰陽兩虛,因為陰陽偏衰可以互損,而陰陽又是互根互用的。
腎陽虛的症狀為腰酸、四肢發冷、畏寒,甚至還有水腫,為「寒」的症狀;腎陰虛的症狀為「熱」,主要有腰酸、燥熱、盜汗、虛汗、頭暈、耳鳴等;陰陽兩虛則是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
因此,當辨證為腎陰虛時,可以配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治療腎陰虛的中成藥;當辨證為腎陽虛時,可以配伍桂附地黃丸、鹿蓉顆粒、補腎填精口服液等中成藥;當辨證陰陽俱虛時,可以配伍全鹿丸、參桂鹿茸丸等中成藥。
漢朝王莽篡權後,漢室後裔劉秀隻身逃亡城外,以圖復興漢室。王莽得知而追之,劉秀心慌意亂,肝火上擾,頭暈目眩而倒在尉氏縣白鹿崗上。正危急時,一白鹿銜草(沙苑子)口嚼汁液滴入劉秀口中,使劉秀得救。
唐玄宗之女永樂公主,自幼多病。十五歲時,因安史之亂,母女逃出宮,流落到沙苑一帶而被人收養。永樂以沙苑子為茶,常服不輟,兩三年後病患全無,長得美麗,膚如凝脂。安史之亂平息後,永樂公主回到宮中,讓唐肅宗也服用沙苑子,肅宗也變得耳聰目秀。為此,肅宗下令沙苑一帶廣種,將其名改為沙苑子(原名稱為白蒺藜),並命其為養生貢品。
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乾燥成熟種子。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1. 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早洩,遺尿尿頻,白濁帶下,眩暈,目暗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