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看隋唐演義裡邊的宇文成都這個人物角色,感覺宇文成都活在隋唐演義裡面總是很憋屈,明明是「隋唐十三傑」的第二號人物,往上扛不住排名第一李元霸的半錘,接下又很難鬥得過排名第三的裴元慶。所以說,不少讀者都覺得宇文成都的人物設定特別彆扭,按照常理來說,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難扛下排名第一李元霸的一雙大錘很好理解,只不過撲朔迷離的是,宇文成都能不能扛住李元霸半錘都是問題,而裴元慶卻能接下李元霸三錘。
在《隋唐演義》當中,確實有過宇文成都和裴元慶的直接交戰記錄,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四明山一戰,不過這次戰鬥並沒有使讀者對他們二人排名有所爭議。從最後交戰的輸贏結果上來看,裴元慶大勝宇文成都,宇文成都很快便敗在了裴元慶的一對銀錘之下。不過在單田芳老師的評書當中,四明山一戰應該不算。
因為裴元慶和宇文成都交手之前,宇文成都已經和熊闊海、伍雲召、伍天錫這三位排名分別是「十三傑」中四-五-六的高手,從辰時戰至午後,最終這三位高手不敵宇文成都而紛紛敗退。熊闊海等三位高手聯合圍攻宇文成都,最後也沒討上好果子吃,反倒被宇文成都逼得撤退,逐漸宇文成都的神威所在。如果裴元慶和宇文成都交手之前,宇文成都實力沒有得到大幅縮減的話,匹敵並且壓制裴元慶,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拋開宇文成都和裴元慶,我們來看看十三傑的排名
有關於隋唐演義的各種版本小說以及評書當中都有所涉及到了「四猛四絕,十三傑」的說法,對於隋唐英雄好漢之間的排名,向來都有所爭議,畢竟能夠排在榜上的一些英雄好漢,他們每兩個之間有沒有過親手交戰的記錄,我們尚不可知。所以這就導致後世人每每談及到隋唐演義當中諸位英雄好漢排名的時候,總是會各執其詞。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四猛和四絕」,單獨來看看李元霸為榜首的「十三傑」排名,排名第二的是宇文成都,排名第三的是裴元慶、第四熊闊海、第五伍雲召、第六伍天錫、第七羅成、第八楊林、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師徒,第十一新文禮。除去這前十一名已經確定的好漢以外,接下來排名就亂了,有人說第十四條好漢是王伯當,十二和十三兩個席位空缺待補。
關於十三傑的排名,大家也不用刻意去揣測作者的心思,畢竟能夠排得上榜的英雄好漢們,他們的武藝高低必須符合作者心裡的刻度。而且連同我在內的後世讀者,基本上不會對排名較後的一些英雄好漢多些爭議,畢竟戰場上的時機瞬息萬變,兩人在交戰過程當中也會有一些實際上的稍縱即逝,如果兩人武藝相差無幾的話,實在是沒有必要多去爭議。
提到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和排名第三的裴元起,單田芳老師在他的評書當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宇文成都什麼時候碰到裴元慶,什麼時候倒黴。」
在隋唐演義當中,裴元慶和宇文成都的交手記錄有過兩次,在這兩次交手記錄當中,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均敗在了排名第三的裴元慶的一雙銀錘之下。按照常理來說,既然這二人僅僅有過兩次交戰記錄,而且從交戰的結果上來看,次次都是宇文成都敗北,那怎麼排名還能在裴元慶之上呢?
針對這二人的排名爭議問題,雖然大家都很難揣測作者的排名意圖,不過在我看來,不管是演義當中四猛四絕的排名,還是以李元霸為榜首的十三傑的排名,他們的武功強弱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但作者在決定排名的時候,肯定也是考慮了綜合素質等因素。這裡的排名蹊蹺,和《多情劍客無情劍》當中百曉生兵器譜有一拼,百曉生明明在小李飛刀後面註解了「小李飛刀,天下第一」,卻把上官金虹的子母龍鳳環和天機老人的天機棒排在了第二和第一的位置。
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看待宇文成都的敗績
上面我們提到,宇文成都和裴元慶的交手一共有兩次,一次交手是在四明山一戰,另外一次交手是在十八路反王截殺隋軍的戰鬥中,這兩次二人正面的交手,宇文成都均敗北而歸。雖然說這兩次戰鬥,是二人的正面切磋,但我說:裴元慶贏的這兩次,都可以算作是勝之不武。
四明山一戰,宇文成都和裴元慶交手之前,已經連續擊退了熊闊海、伍雲召和伍天錫,他們三個人的排名僅次於裴元慶。而且從這三人和宇文成都的交戰過程來看,他們三個是聯手圍攻宇文成都一人,最後仍不敵宇文成都,三人共同敗北。在宇文成都追擊三人的過程中,半路殺出了裴元慶,因為體力已經消耗過半,所以沒有交手幾個回合,宇文成都便被裴元慶的一雙銀錘震的吐出血來。
四明山一戰過後,在隋軍北上返回京都的過程中,十八路反王再次糾結部隊對隋煬帝所在的軍隊進行攔截,身為天寶大將軍的宇文成都,同樣擔任一把手,無論如何也要保護隋煬帝周全。經過一番激烈挑交戰,宇文成都的體力明顯不支,但在裴元慶出來之前,十八路反王當中依舊沒有人能夠佔據上風。
於是乎!裴元慶再次跨馬,提著一雙銀錘跳了出來,好傢夥,裴元慶來的可真是時候,每一次露面的時機總是恰逢宇文成都體力不支的時候,都有些讓我懷疑,裴元慶是不是每次都在後方觀戰,看到宇文成都即將敗北的時機,縱馬一躍而出。同樣只是幾個回合,裴元慶再次用他的一雙銀錘擊敗了宇文成都。
這兩次戰鬥直觀地突出了單田芳老師評書當中的那句話「宇文成都什麼時候遇到裴元慶,什麼時候倒黴」,果真就是如此。這是兩次二人交手的直接描寫,除此之外,宇文成都不敵裴元慶還有一次間接突出,那就是二人和排名榜首的李元霸之間的較量。宇文成都不敵李元霸半錘,而裴元慶卻能超常發揮,勉強接下李元霸三錘而不死。
「半錘吐血而亡」和「三錘不死」的強烈反差,同樣也能夠突出宇文成都在力氣上不敵裴元慶。除此之外,關於其他方面的綜合素質,我想正是作者能夠把「宇文成都排在裴元慶上邊」的重要隱含因素。相較於李元霸和裴元慶,宇文成都的綜合素質較高,因為在整本《說唐》當中,宇文成都基本上沒有幹什麼個人性的壞事,能夠給他扣的最大一頂帽子就是「助紂為虐」。
十三傑裡,排名前三的各自較量
《說唐》當中的排名,自然也包含著一種命運的捉弄,「人定勝天」的理念在書本當中是體現不到的,天下無敵的李元霸,最後還不是因為命運的捉弄而殞命在自己的一雙大錘之下嗎?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其實最能夠體現這種理念,按照李元霸師傅紫陽真人所說「之後如果遇到使鎏金鐺的人,切記萬萬不可傷他性命」。
恰巧宇文成都就是使用鎏金鐺的典型,所以宇文成都可以看作是李元霸命裡的剋星,宇文成都和李元霸正面交手有過兩次,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兩次交手,同樣讓後人覺得很有爭議。在這兩次交手當中,雖然宇文成都和李元霸都是體力充沛的前提,但宇文成都基本上和李元霸過不了兩個回合,第一次宇文成都被李元霸震傷放過;第二次宇文成都直接被李元霸鎮上天后空手撕掉。
紫陽真人明確告誡過李元霸,不可傷害宇文成都的性命,宇文成都被空手撕毀之後呢?緊接著天空變得陰沉下來,宇文成都的殞命似乎惹怒了老天爺, 黑沉沉的烏雲當中遍布著閃電雷轟,李元霸的腦袋被雷震得有些難受。當時的李元霸想都沒想,便把他那雙四百斤重的大錘拋向了天空。
親眼看著大錘被自己拋向天空,親眼看著自己的大錘砸向自己的腦袋,李元霸的眼睛怒目圓睜,但就是遲遲沒有躲閃開來,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和捉弄吧!早知師父紫陽真人對自己的一番告誡,何必非要撕毀宇文成都呢?從來都沒有人認為李元霸是英雄,同樣在我看來,李元霸只是一個濫殺無辜的狂魔。雖然基於小說的背景,「興唐伐隋」是時代潮流,可李元霸確實有些狂了,「人狂天必怒」就是這個道理。
裴元慶之所以一直熱衷於挑戰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於他輕輕鬆鬆打贏了宇文成都,殊不知,如果宇文成都體力充沛的話,真不知道裴元慶還有沒有挑戰李元霸的自信。四明山一戰,讓這個小說當中初出茅廬的銀錘小將拿了頭籌,憑藉著擊敗天下第二宇文成都的那份自信和沾沾自喜,讓裴元慶在心底早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想要挑戰李元霸了。
同樣是四明山一戰,裴元慶終於迎來了對戰李元霸的機會,只不過自信滿滿的裴元慶迎來了卻是「三錘敗北」的慘痛現實。或許在銀錘小將裴元慶心裡也曾這樣想過:敵不過就敵不過吧,按理說我和那廝也能鬥個百十來個回合。只不過裴元慶不知道的事,瘦如鬼面的李元霸,力氣是絕非他能想像的,他可以利用力大無窮擊敗宇文成都,但他不明白「人外有人」這一點。
按照李元霸的話來說,在這普天之下的所有人當中,李元霸還是比較賞識裴元慶的,畢竟「天下英雄無人能擋我半錘,你裴小三卻能接我三錘,也算個人物」。我猜測也就是因為李元霸對裴元慶的這番鼓勵,讓裴元慶再次提起了對李元霸的挑戰勇氣,緊接著揚州城一戰,裴元慶同樣敗北,連人帶馬都被砸進了土裡,自己也被震的吐血。
通過裴元慶和李元霸的兩次較量,裴元慶的力氣確實不在李元霸之上,而且這兩人都是力量型人物,所以說從整體素質上來看,裴元慶的腦筋雖然要比李元霸明朗得多,但是在戰鬥力這方面,裴元慶不知和李元霸差到哪裡去呢?
亮郎說
同樣是和李元霸交手,宇文成都在交手第二次被李元霸空手撕裂,相較於宇文成都的慘烈下場,裴元慶的下場自然好一些。先後共兩次和李元霸交手,雖然沒有一次能夠過三個回合,但他卻得到了李元霸對他的賞識和稱讚,不過這二人之間的較量還是夠不上「英雄惜英雄」,一者是李元霸稱不上英雄,二來裴元慶和李元霸的差距實在太大。
關於本文圍繞的中心「宇文成都和裴元慶的排名爭議」,故事講到結尾,恐怕也沒有得到一個明朗性的結論,畢竟在整部小說當中,作者沒有給他們二人創設一個公平交戰對決的時機。裴元慶能夠連續兩次擊敗宇文成都,但卻是很明顯的勝之不武。裴元慶能接李元霸三錘,宇文成都卻難扛半錘,同樣只能證明裴元慶的力氣比宇文成都大,可是在具體實戰當中,考慮到戰鬥的勝負,力氣大小只是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