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 氏 祖 堂 家 廟 詩 聯 選 集

2021-02-12 平陽巫氏

 一、巫氏老聯:  

   平陽世德,商相家聲;  支分寧化,系衍平陽; 

    王家保乂,邊鎮良才;  商朝賢相,唐代侯封;        

    平陽門第,保乂家聲;  源自上古,望出平陽; 

          平陽世澤,寶艾家聲 ;

平陽世德千秋頌,殷輔家聲萬代揚 ;

祖德源流千載遠,孫枝奕葉萬年春;

殷室世臣家訓遠,冀州名宦政聲高;

寶鼎呈祥香結彩 ,銀臺報喜燭生花;

二、陝西省夏縣巫鹹山巫鹹祠聯: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三、寧化青州公祠對聯

黃連永鎮千秋固; 翠水長流一脈香。

四、巫氏老聯:

姓氏著殷賢,念冢宰聲華,尚書篇目存鹹乂;

孫謀追鎮將,緬龍光寵錫,黃連忠義詒蕃椒。

五、福建汀州府巫氏家廟神座:

勳業播兩朝黼國黻家,濟美殷時標偉望,

馨香隆百世分枝別派,溯源汀水衍長流。

六、永定大溪祠:

追遠祖將相傳家千秋俎豆;光近宗文章華國奕葉簪纓。

七、廣東嘉應州(原名程鄉縣、今梅縣)巫氏家廟:

是父是子,賢相兩朝,自昔聲名昭史冊;

若祖若宗,崇封累世;至今俎豆重鄉邦。

室傍金山,祖德與金山並永;門迎程水,宗功偕程水同流。

八、興寧縣北街忠立巫公祠:

忠國追唐將,立家溯宋儒。

九、興寧縣羅浮司城巫氏宗祠:

衍山西派,肇粵基東,家學溯淵源,誰雲將相原無種;

背負北城,面朝南嶂,地靈鍾俊傑,我願雲礽各自疆。

十、廣東龍川下塔世傑公開基老屋聯:

形勝到今稱鳳起,祠宗自昔慶蛟騰。

十一、臺灣省鳳山市鎮北裡北辰宮俗稱《巫王爺廟》聯:

北山臨福地,巍巍廟貌昭千古;

 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護萬民。

十二、下塔山下龍公開基富壽堂:

鹹賢世業,富壽家聲(黃士俊題)

十三、名揚美善學校:

名正事成思往哲,揚眉吐氣望諸生。

十四、上杭伯一郎公祖祠門聯:

父子商朝勤夾輔,弟兄翰苑永流徵。

十五、龍川下塔會通學校(校設巫氏大宗祠內):

會文輔友,通變宜民。會聚青年開智識,通交白種進文明。

會際風虎雲龍,緬當年喜起賡歌,列祖曾為良將相;

通交西歐北美,望今日精華收吸,後生造到大英雄。

十六、平陽郡千五、千六公大祠堂(在廣東新寧、今臺山縣):

郡姓出平陽,念前勳,應識乂王世德;

系枝由寧化,期後裔,須知鎮將鴻圖。

十七、興寧縣忠立巫公祠聯:

人皇授姓,帝嚳分封,功業炳千秋,越商朝父子繼承宰相;

鎮國武侯,端明學士,勳勞揚百世,迄清代弟兄並著詞林。

父子商朝承宰相,公孫唐代襲封侯。

十八、興寧羅崗柏橋頭朝陽圍祖軒公龕聯:

功炳千秋,祖德顯王侯將相;(鹹賢二公在北宋時加封扶業王)

基興八世,宗支傳粵贛川湘。

十九、廣東興寧羅崗圩回公墳祠正廳:

鄉先生可祀於社,古君子加澤諸民。不封不樹,若屋若堂。

祖墓建羅崗,馬鬣崇封,龍峰毓秀;

宗祠起寧邑,黃茅發脈,白水來朝。

自宋末迄今,世次歷八百年,墳存古蹟;

由閩中至此,宗支聯六七省,祠煥新猷。

二十、龍川名揚美德義圍:

德作根基仁作宅,義為道路禮為門。

二十一、廣東惠陽茅畲徑(現惠東吉隆麻輋)崇厚堂:

書記姓名,父子兩朝居冢宰;

祀崇忠義,公孫三代鎮黃連。

崇厚家聲遠;

平陽世澤長。

二十二、廣東興寧縣富祝徑歐槐塘祥興圍:

祥迎雲集,興視星明。

賀龍川下塔重修世傑公祠聯:

六代始遷居,群推粵嶠名門,雷江望族;

三房重肯構,再振鄉賢世德,戶部家聲。

二十三、東莞清溪三峰圍祖堂:

溯保乂於殷朝,賢相繼傳,世德綿延垂後裔;

承寵光兮唐代,武侯遞襲,奇勳炳耀啟人文。

二十四、陸川家廟聯:

溯相業於商朝父子宣猷史策煒煌光萬世;

建宗祠在陸邑嗣孫繼美簪纓彪炳慶千秋。

支原平陽家聲遠,系出巫山世澤長。

二十五、廣東龍川下塔風光(明朝狀元黃士俊撰)。

一座寶塔在中央,兩條河水透長江。

三支文筆塞水口,四面山崗一樣壯。

五穀豐登皆是寶,六畜成群滿山崗。

七品郎官父與子,八塊金匾掛祠堂。

九頂皇冠代代有,十事皆全是一鄉。

二十六、廣東信宜丁堡鎮塘嶺巫英山書院:

基開小水,派接妙山。

二十七、巫氏老聯:

克光相職;保乂王家。(讚頌巫鹹、巫賢)

光克相職; 經著養生。(讚頌巫鹹、巫賢、巫都)

功稱息警; 治勤戴星。(讚頌巫凱、巫馬施)

兒科號鼻祖; 星象開先河。(讚頌巫妨、巫鹹)

八鑑堪警世; 一經可養生。(巫子肖、巫都)

二十八、以鶴頂格鑲嵌巫姓的望族居住地「平陽」二字的嵌字聯。

平步青雲前程遠; 陽春白雪品格高。

二十九、讚揚巫凱、巫子秀:

巫凱戌邊多智勇; 子秀擒賊富奇略。

三十、讚頌巫馬施、巫鹹:

鳴琴而治,堪稱政善; 創鼓於民,可謂功豐。

三十一、廣東龍川下塔巫氏大宗祠聯:

平陽祀肇千秋慶,仙塔芳流百代昌;

三十二、巫仁方為興寧忠立巫公祠撰聯:

忠心昭日月,瓜瓞綿長垂萬世;

立業彪史冊,宗功浩遠耀千秋。

三十三、巫文貞為福建寧化巫羅俊公懷念堂撰聯

開拓黃連創造寧清明建都邑立千秋大業;

撫平蠻寇詔封威武王侯殊勳享萬世榮昌。

三十四、巫禎來為廣東惠東吉隆麻輋(畲)新修巫氏宗祠撰聯:

麻輋立業千秋固;

巫族振興萬代傳。

崇山拱秀佑龍穴;

厚土立基起鳳儀。(麻輋老祠名「崇厚堂」)


三十五、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東板村巫氏宗祠「福進堂」聯:
東坂巫氏宗祠「福進堂」聯句

 

民國德化劉煥章先生撰——

福如東海天申厚,

進似泰山地步高。

福滿堂曰富曰貴,

進大德得祿得名。(以上廳頭)

福多由積善,行義行仁,國族長蕃隆世奕;

進步須讀書,發科發甲,人文丕振羨大家。(正屏柱)

福星有耀燦華堂,朝彩夜光,喜見呈祥獻瑞氣;

進德無疆榮梓裡,日新月盛,欣看肖子賢孫才。(棟柱)

福地慶安居,美奐美輪,國族蕃昌垂萬世;

進前擇聚處,為松為竹,堂基鞏固壯千秋。(二柱)

福由德積,集其千祥乃見克昌隆悠遠;

進自科盈,放乎四海方知有本發流長。(前二柱)

福地鍾靈,竊慕趨庭陪鯉對;

進修奮發,深期捧袂託龍門。(上堂前三柱)

福自己求,立德立功,光前必然裕後;

進由吾往,克勤克儉,修身可以齊家。

福地奠攸居,松茂竹苞恢國族;              

進升隆品望,科登甲發振人文。

福地福人居,自見發祥百世;

進財進德業,終能裕後萬年。(上堂)

福地壯千秋,克昌厥後;

進益隆萬世,長發其祥。

福自天官賜,賜休賜吉蕃國族;

進由人力為,為仁為義振家風。(前堂)

福得地,地脈鍾英,兄及弟矣式相好;

進其德,德鄰聚處,子而孫兮世卜昌。(前堂)

福地開基貽燕翼,

進財創業樹鴻猷。

福納祥迎須積善,

進德修業在攻書。

福林新雨露,

進往舊儒風。

福海風波回大陸,

進求仁愛動全球。(以上書廳)

 

民國杜振家先生撰——

福如東海壽如山,福壽並臻,應見地靈人傑;

進以禮兮退以義,進退鹹宜,方知子肖孫賢。

相關焦點

  • 巫氏家族簡介
    3、商代大臣有 巫鹹,又作巫戊,相傳他發明鼓,是用筮佔卜的創始者,又是一個 著名的佔星家。他的後代子孫,子孫都以巫為姓,稱巫氏。也有以官為姓,稱 巫鹹氏的。以上摘錄《百家姓》中的 巫姓起源部分。巫家子孫繼承和發揚了客家人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奮鬥進取、愛國愛鄉、勤儉質樸、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進行艱苦而偉大的創業。他們常感念祖先的功績,因此於1992年8月1日集資動工修建「巫羅俊公懷念堂」。經過4年的奮鬥,於1996年9月18日竣工。這座仿古宮殿飛簷鬥拱、龍鳳彩畫,氣勢雄偉,肅穆古樸,蔚為壯觀。
  • 廣西巫氏宗祠入火安祖活動照片集
    我作為巫氏後裔中的一份子感到無比的幸福、榮耀、自豪!         祠堂從奠基到今天入火安祖儀式,廣西巫氏宗親付出了許多汗水與辛勞。為了入火安祖儀式的成功舉辦,在廣西巫氏宗祠籌建委成員宗親們的帶領下,當地許多宗親夜以繼日無怨無悔默默付出,勞累了許多的日夜。例如連冰宗親即使困頓無比還是在晚上10點把今天的活動照片上傳至公眾號讓本博主給大家分享,感謝眾多鼎力支持的各地宗親。
  • 「狀元家廟」——長泰溪園瞻依堂為旅遊添輝增彩
    ,使這座明代漳州府唯一狀元的出生地——溪園張氏家廟瞻依堂,既保持明代古建築的風貌又煥發新姿,為長泰縣「狀元故裡」旅遊勝地添輝增彩,迎接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志士參觀。溪園張氏家廟瞻依堂,位於長泰縣城南2華裡的京元村溪園社中心。始建於明洪武中期(1378-1388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個橫貫全社約24000多平方米的大蓮花池塘。池中一小洲名曰「鴨尾埕」。家廟臨池而建,坐東向西,羅庚格局為坐乙向辛辰戌分金。面朝天寶山,背靠吳田山,左依鼎山,右傍良崗山。
  • 百家姓——巫姓的由來
    上古以來的巫氏家族源遠流長,在過去的漫長時間裡,主要繁衍於平陽一帶,即今山東省的鄒城市一帶,這個地方本來是周代初期邾國之地,後來變成魯國的一個邑。由此可知,長久以來巫姓中國人的老家,是在今山東。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從《姓氏考略》追索,巫氏的始祖,是黃帝臣巫彭作醫。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巫臣。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巫家民居公布為市級歷史建築SIMPLE STYLE 2017年12月14日,瀘州市人民政府在《瀘州日報》和《川江都市報》上公布了第二批五處歷史建築,屬于姓氏民居的有兩處,其中一處就是納溪區白節鎮大旺高峰村九社興隆灣巫家民居。這對於巫氏是一種崇高榮譽。
  • 霧峰林家林為民一行比幹廟拜祖參觀
    點上面「印象比幹」了解各地林氏動態,關注家廟發展
  • 【江右文壇】名家風採之巫志剛(中)
    徙閩越分南北之脈,拓蠻荒發巫姓之源。祠立寧化,羅俊燦千秋忠烈 ;廟設句容,彥徽壯百世衣冠【9】。至於支派衍盛,禧祈族蕃【10】。收壯族之脈而入譜,錄土著之氏而歸編。布裔孫於海內,播客家於塵寰【11】,終可燦於禹甸,燁於堯天也。   稽夫先祖赫赫之功,芳彪青史;賢哲熠熠之德,名耀崑崙。造字結繩,肇人文於華夏;製鹽取滷,肆鹹國於經綸【12】。
  • 穎川堂鍾氏祠聯
    祖祠楹聯門楣聯:潁川長流 一代人師大門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第,
  • 萬氏祠堂對聯! 姓萬的都要看看!
    」 加入萬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萬;請點擊上面「萬氏家族網」關注,每日免費閱讀萬氏新聞。其長子萬斯年,設教桃源書院,培養了一批人才;五子萬斯選,批駁諸儒著作,著有《白雲集》;六子萬斯大,為經學家,研習諸經,尤長於《春秋》、「三禮」,著有《學春秋隨筆》、《學禮質疑》等;七子萬斯備,工書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萬斯同,為史學家,康熙年間被薦博學鴻詞,堅決持去,後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參與修撰《明史》,不要官銜,不受俸祿,前後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歷代史表》等。
  • 賁氏家族簡介
    分集字派  元代賁氏始遷祖於元末偕賁氏再五公隱居江蘇省泰縣東北鄉新豐市和賁家集(現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賁集村)。賁氏再五公在江蘇省如皋縣西南為始祖築祠為南分,在賁家集築祠為北分。每年祭祖期間,南北兩分都互相派代表前往。賁氏賁琳公後代賁茆公生三子(東中西三門),長子(東門)遷居十六總(屬現在的南通地區),二三子(中西門)仍居住原地址。
  • 龍氏郡望與堂號大全,您是哪個郡、哪個堂的呢?
    以上郡望中,我龍氏生存顯貴最早的是武陵郡。二、堂號淺談言堂號者,其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以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因此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
  • 方氏家譜匯總!方家人一定要看看!太全了!
    點擊打開方氏總群敦睦堂、敦雅堂、敦本堂、敦義堂、敦倫堂、敦敘堂、敦厚堂、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倫敘堂、榴耕堂 聚樂堂、永思堂、大訓堂、友慶堂 永錫堂、白雲堂、發祥堂、世恩堂、壯猷堂 觀禮堂、陽牧亭、光遠堂、光啟堂,正學堂,朔源堂,源仁堂。
  • 沈氏家風家訓,鐫刻在堂聯上,一門出六秀才!
    福建省詔安縣山河村沈氏家廟赫赫掛著一副堂聯:「五禮配五倫,觀於鄉而知孝友睦淵任恤;教家通教國,成其俗便是和親康樂平安。
  • 曾氏祠堂聯集錦
    堂聯:周魯仰宗聖,唐開啟龍山。臺灣屏東曾氏宗祠聯:宗傳內元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臺灣莆田曾氏宗祠聯:東魯傳經府,仙溪教授家。東魯家聲大,南豐世澤長。曾氏宗祠「武城堂」聯: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淵源流九洲。深圳寶安沙井曾氏宗祠聯: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江西興國三僚曾氏楊公祠堂聯:氣象更新綿世澤;現歸依舊煥人文。
  • 百家姓——巫姓起源
    巫氏族人的發祥地   巫氏有四個主要的發祥地:第一個是「山西平陽郡」,巫乾為平陽一始祖。第二個是「福建省寧化縣」,巫羅俊為寧化一始祖,第三個是「福建永定縣」,巫祈為永定一始祖,第四個是「廣東興寧縣」巫禧為興寧一始祖。不論是那裡的巫氏都是從這四個地方遷出去的,所以這四處稱著巫氏的發祥地。
  • 莊氏家族簡介
    ——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祠祀開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開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澤;桃源開龜島,萬家錦繡屬孫林。——佚名撰莊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
  • 浙江林氏總商會會長林德威監事長林青峰比幹廟拜祖
    印象比幹」,關注祖地家廟發展,及時分享各地動態,互通信息相互借鑑,增強聯誼擴大交流,協助續譜尋根聯宗,弘揚傳承比幹文化精神,再現比幹林氏家族輝煌。      6月8日,浙江林氏總商會會長林德威、監事長林青峰一行到比幹廟拜祖尋根,項目考察    在導遊員的講解,比幹廟副總馬俊渠和浙江在衛輝明視達眼鏡店總經理林志敏陪同下,林德威會長、林青峰監事長步入家廟,走進神道
  • 揭陽龍砂江氏家廟 | 宋丞相江萬裡之祠
    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的江氏家廟思成堂,是揭陽江氏龍砂族八村所興建追祀先祖江萬裡之祠,於2007年列為文保單位,其位於揭東曲溪港畔村東部
  • 潮陽陳氏祠廟舉略
    金灶小北山武工隊革命舊址(陳氏家廟)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溝頭村與前洋村交界處。陳氏家廟始建於清光緒乙酉年(1885),距今131年。據村中老人口述,陳氏家廟當時地處僻靜地帶,視野開闊,故被小北山武工隊選為歇腳點,在開展革命活動時常在此駐腳,發動和組織群眾,印發宣傳品,宣傳政治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據《潮陽縣誌》記載,1948年8月29日,潮普揭邊小北山武裝工作隊吳表凱(解放後曾任潮陽縣代縣長、廣東省政協常委)、指導員孫明等9名同志到溝頭村徵槍借糧,以解決地下黨活動經費和部隊給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