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長泰溪園瞻依堂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蒼桑的明代古建築,在眾裔孫的共同努力下,幾經歷史修茸:清代末期,臺灣張氏宗親曾多次返鄉祭祖並捐資修建;1996年宗親們再次捐資重修祖廟;2004年,溪園張氏裔孫再群策群力維修家廟周圍的附屬設施,並重新製作祖先的神龕、神主,而後,又不斷加強祖廟周邊的環境整修等等,使這座明代漳州府唯一狀元的出生地——溪園張氏家廟瞻依堂,既保持明代古建築的風貌又煥發新姿,為長泰縣「狀元故裡」
旅遊勝地添輝增彩,迎接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志士參觀。
溪園張氏家廟瞻依堂,位於長泰縣城南2華裡的京元村溪園社中心。始建於明洪武中期(1378-1388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個橫貫全社約24000多平方米的大蓮花池塘。池中一小洲名曰「鴨尾埕」。家廟臨池而建,坐東向西,羅庚格局為坐乙向辛辰戌分金。面朝天寶山,背靠吳田山,左依鼎山,右傍良崗山。佔地面積109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26平方米,后土348平方米,廟前埕180平方米,兩側巷廊138平方米,為歇山式磚木鬥拱檀梁的明代古建築結構,系五門二進,中一天井,左右設有側廊,分前後兩廳堂,後廳為六柱式大廳,左右兩廂房。前廳為四柱式,左右兩側廊。廟前牆上左右各有個圓形蓮花石窗。廟前埕正中十三級半石臺階伸入蓮花池中,臺階左右兩側蓮花池中有七座石旗杆。整座家廟明亮潔淨,氣勢堂皇且富有閩南古建築藝術風格,莊嚴壯觀。周圍四水環流,構成山水環抱的優美自然景觀,形似「出水蓮花」。每當夕陽西照,天寶大山倒映池中,故有聯語描述云:「祠坐良崗群峰護擁以洲頭穿峽開真氣,堂臨天寶列嶂回循於池面浮光報吉祥」。從聯語中,把張氏家廟的座向及周邊景色,在聯家的筆下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不愧為一座景物交融,熠熠生輝之大雅之堂。
瞻依堂正廳神龕上,供奉著溪園張氏始祖張廷震、開基祖張汝男和長、二、三、四房始祖等三世祖先和祖妣的神主。廳堂神龕上端,懸掛「瞻依堂」巨幅匾額,並以「瞻依」嵌聯,其聯語云:「瞻祖上衣冠萬古綱常大節,依廟堂顯赫世代繁衍綿長」。中柱聯云:「京華族粹允卜三元捷報,堂臨天寶欣觀萬寶來朝。前柱聯云:「京華發物華新堂前孫子年華茂盛,元運開堂運接爾後衍派景運昌隆」。可見,堂名「瞻依」,旨在張氏世代裔孫登斯堂而瞻仰先祖創業艱辛之依慕之情。
史料記載,長泰明代狀元林震母親張淑女是長泰溪園社人,系溪園張氏第三房始祖程宗公的長女,嫁本縣科山村林希大為妻,懷孕那年元宵節(明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她回娘家溪園趕廟會、觀花燈。身懷六甲的林母,在其父兄的陪同下,來祖廟瞻依堂賞燈拜祖,突然,她腹痛難忍,頓時,林震在祠堂內誕生。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在京榮登狀元及第,為了報答出生地和外祖父家的養育之恩,奏準宣德帝賜出生地溪園改稱京元,延用至今。從此,長泰溪園張氏家廟瞻依堂,成了漳州府唯一狀元的出生地傳為佳話,馳名閩臺及海內外。1994年,長泰縣人民政府授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列為《長泰狀元故裡》名勝景點之一。
由於林震狀元,明宣德帝賜封長泰溪園村更名京元村。縣城也由此出現狀元祠、狀元坊、狀元井、狀元巷等紀念物,有的至今猶存。林震作為漳州歷代科舉中唯一的文科狀元,在長泰民間世代傳說,歷久不衰,也鼓舞后人勤學奮進,多出人才。被譽為狀元寶地的溪園(京元)人文薈萃,科甲鼎盛,明、清兩朝出進士4名、文魁6名、武魁15名,解元、貢元等共計39名。現代新秀,出現一村9名博士、17名專家教授、4名廳級幹部、14名縣處級幹部、5名校級軍官。(胡豔玲 葉阿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