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因清政府腐敗,先後在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遭受失敗,為了挽救積貧積弱的現狀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再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以圖能立於世界之林。
特別是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斥巨資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
經此慘敗以後,清政府痛定思痛,開始學習列強的軍隊編制,並在這一中心思想指導下,開始新軍的組建。由於新軍主要由北洋大臣負責訓練和組建,因此清朝的新軍也被稱為「北洋軍」。
至1901年,「北洋軍」逐步建立起來,不過在組建的過程中,北洋軍的編制最為複雜,因為與傳統的古代軍隊編制不同,又與現代軍隊編制也不一樣,同時又與西方列強的軍隊編制不同,而是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改革後的軍隊編制。
採用「禛、協、標、營、隊、排、棚」的編制,「鎮」為最高級編制、「棚」為最低級編制。其中一個鎮下轄2個步兵協、一個步兵協下轄2個步兵標與1個獨立騎兵標、一個標下轄3個營、一個營下轄4個隊、一個隊下轄3個排、一個排下轄3個棚。
其中一個棚有14名官兵,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班」。如此算下來,北洋軍一個鎮的總兵力約為12000多人,那麼北洋軍總共有六鎮,也就是說其總兵力為7萬多人。
在這裡說明下,「北洋軍」與「北洋軍閥」是兩個概念,本文主要講的是「北洋軍」並非「北洋軍閥」。
隨著北洋軍的建成,並於河南彰德會操中出色表現,清政府對新軍非常滿意,並計劃未來將在全國建立54鎮新軍,總計六十多萬的新軍。毫不誇張的說屆時,清朝的江山將千秋萬代。
但,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袁世凱的投降,清朝覆滅,這一宏偉的計劃也隨之宣告破產。彼時,北洋軍與南洋軍總計10多萬人,其餘的皆為舊式軍隊,僅做番號的更改,戰鬥力不高,最強的只有新軍。
到了軍閥混戰期間,北洋軍四分五裂,各個軍閥之間的編制又出現了很大的的差別。其最鼎盛的時期北洋軍閥大概有五十五個師合計兵力約120萬。但那個時期也是社會最動蕩,物價騰湧,人民生活困苦的時期。
直到北伐戰爭結束以後,軍、師、旅等常見的編制開始出現,不過由於各地的軍閥基本上各自為政,還出現了集團軍這樣的比較特殊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