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各種「致癌警告」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但有的警告實在會讓人糾結。比如「高蛋白飲食致癌」,鼓吹者往往還能列出一些「科學文獻」讓人不明覺厲。
下面,來解析常見的幾種理由。
1、「酪蛋白致癌」的傳說
這個傳說是隨著《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的暢銷而廣泛流傳的。這本書的作者坎貝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一位著名的營養學教授,他在書中介紹了一個實驗:高蛋白飼料會促進老鼠肝癌的發生;把實驗中所用的酪蛋白換成植物蛋白,則不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坎貝爾的學術知名度和這本書,這個觀點被素食主義和動物保護機構大肆宣揚,逐漸演變成了「高蛋白致癌」和「牛奶致癌」的「科學證據」。
但這個實驗其實並不能得出「高蛋白致癌」或者「酪蛋白致癌」的結論。首先,實驗所用的老鼠已經被黃麴黴毒素誘導產生了癌細胞,並不是正常的老鼠;其次,實驗中老鼠的飲食中酪蛋白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這個兩點都跟正常飲食大不相同,這項研究只具有科研價值,完全不能用來作為生活指南。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聯合發布的專家報告《Diet, Nutrition, Physical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客觀地反映了當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關於奶製品部分(而不是蛋白本身),結論是跟癌症關係的證據都很有限,而且,一方面是「跟前列腺癌正相關」,另一方面又是「跟乳腺癌和大腸癌負相關」。
2、烤肉致癌
關於「高蛋白致癌」的另一種說法是從「烤肉致癌」演繹而來的。
燒烤時可能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烴,比如大家熟知的苯並芘。它們在實驗動物和體外細胞實驗中展示了致癌性,但是烤肉中的含量能夠增加多少風險,也還缺乏明確的定量關係。實際上,它們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比如飲用水中多環芳烴的總量標準是不超過2 微克/升,而苯並芘的限量為0.01 微克/升。這個限量的設定原則,是一輩子喝這個含量的水,增加的風險也可以忽略。
在烤肉中,苯並芘和雜環胺的產生跟烤法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當避免明明火與肉接觸、減少烤出的油滴到火中,或者使用電烤,經常翻動避免局部溫度過高等等,都可以大大降低苯並芘和雜環胺的產生。
更重要的是,烤肉只是攝入蛋白質的一種方式。更多的烹飪方式,比如燉、煮、蒸、炒等等,肉不會與火直接接觸,也不會達到那麼高的溫度,也就不用糾結「產生致癌物」的問題。
3、紅肉和加工肉製品致癌
肉類是蛋白質的優秀來源。比較多的科學證據顯示,紅肉(比如豬肉、牛肉和羊肉)會增加
某些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加工肉製品(比如火腿、培根、香腸、臘肉等等),增加癌症風險的證據就更加確鑿。
不過需要注意的,「能夠增加致癌風險」跟「吃了就會致癌」是兩碼事。比如有一項研究的數據是:高中時期每天吃1.5份紅肉(約125克)紅肉的女生,跟每周只吃一份的女生相比,後來乳腺癌的風險增加了22%。也就是說,如果女性的乳腺癌發生風險是1%,那麼每天都吃125克紅肉,那麼會把這個風險增加到1.22%。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個風險是來自於「紅肉」,而不是因為「蛋白」。
4、該吃多少蛋白
從滿足身體營養需求的角度說,人們每天攝入的蛋白質達到0.8克/公斤體重就可以了。對於一個70公斤的人,也就是每天56克。中國的食品營養標籤上,「每日蛋白參考攝入量」就是按照60克來計算的。
另一種計算方法,是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中,來源於蛋白的佔到10%以上。如果按照[一個每天攝入2000千卡熱量來計算,大致就是50克。一般的營養指南建議把這個比例控制10%-15%,而美國國家醫學院的指南則是10%到35%。按照2000千卡來計算,也就是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在50克175克都可以。
5、蛋白來源很重要
以上那些「可能跟癌症有關」的食物,除了蛋白之外也都有其他物質。科學家們解釋「有癌症相關」的原因,也都不是蛋白本身,而是其他的成分。實際上,有研究顯示,「低碳水、高蛋白」的飲食,甚至可能抑制癌症的發生。
除了蛋白質的攝入量,蛋白質來源更值得關注。哈佛公衛學院對於不同來源食物蛋白的排序是(從優到差)是:
1. 植物蛋白
2. 禽類、水產品以及蛋類
3. 奶製品
4. 紅肉
5. 加工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