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1-04-10 09:40 來源: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蹟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臺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臺、西嶼東谷均為臺灣省一級古蹟。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澎湖縣對外交通主要靠海運和航空,馬公港有至臺灣本島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貨運輸航線。馬公機場有至臺北、臺南、嘉義、高雄等機場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遊旺季的6-8月間機票難求,平時又有寥寥無人的情況。1970年建成的聯結澎湖本島與白沙、西嶼的跨海大橋,使三島連為一體,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島嶼間主要靠船隻行駛。遇有大風、颱風時,島內外交通則幾乎都陷於停頓。
澎湖是一個著名的漁港。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熱鬧的拍賣攤上,主人推銷的是一筐筐鮮魚;平坦的沙灘上,晾曬的是大片大片的魚乾;岸邊漁家婦女正忙著曬補魚網;海灣裡泊岸的漁船一艘 靠著一艘,數不勝數……這一切都表明,漁業是這裡的主要生產項目。據統計,這裡以漁業為主要生計的人約有3萬,所以一向有「漁夫島」之稱。
澎湖以盛產鯧魚、鰹魚聞名,此外還有馬鮫魚、鯊魚以及烏賊和龍蝦等。在近海捕撈的漁貨,多運至高雄和臺南出售;而沿海捕撈的漁貨,除供當地銷售外,均加工醃成魚乾,銷往臺灣省各地。
每年初秋時分,是去澎湖吃海鮮的最好季節。這裡的龍蝦很有名,它們習慣棲身於深海巖石縫隙之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鮮美。此外,大明蝦、九孔、海臭蟲等,也甚為名貴。所謂「九孔」是當地人的叫法,指的是鮑魚。這種魚有點像飛機,身上有兩排酷似機窗的圓孔,實際上不止九個,只是叫「九孔」好聽而已。如果想嘗嘗肥魚,則以龍佔魚、土託魚為上品,也可吃生魚片、魚丸和螃蟹等。在澎湖的特產商店裡,還可以買到蝦仁幹和各種魚乾、紫菜和海苔酥等。
澎湖盛產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產量很高,是製造凍粉(臺灣俗稱「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開始採集,4―6月採收最忙。當地居民在糧食不足時,也用石花菜作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製造「鷓鴣菜」的原料,自古為小兒驅蛔良藥。在澎湖的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廣泛分布。
澎湖一帶的海產資源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有曲折的海岸線。其單位陸地面積所擁有的海岸線長度約為臺灣本島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灣和天然魚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內,海底傾斜平緩,海水溫度較高,適宜底棲魚類繁殖棲息;加上海流條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風暖流、中國沿岸寒流的交匯處,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遊生物繁殖的理想場所,可以滿足各種不同水溫習性魚類對餌料的需要,因此能夠吸引魚類回遊,是一個良好的天然近海漁場。
澎湖還盛產珊瑚。臺灣省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產地,而臺灣珊瑚又以澎湖所產最多、最好,包括白、紅和桃紅等顏色。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骨骸構成的。珊瑚蟲個體成筒狀,中央有孔,四周環生觸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鈣質。珊瑚蟲不斷繁殖,積壓在內層的珊瑚蟲因無法獲得藻類維持生命而逐漸死去,變成珊瑚樹骨架,而活珊瑚蟲仍然不停再生,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美麗的珊瑚樹。各式各樣的珊瑚,把海底裝點成五彩繽紛的迷宮。
澎湖的珊瑚質地優良,光潤堅硬,色彩絢麗,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裝飾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為名貴。這種珊瑚顏色粉紅、淡柔瑩潔、枝體均勻,在自然光下,色澤高雅迷人。整株完整無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們多保持其原狀作擺設用,富於天然美。
在澎湖島上有許多珊瑚加工廠,極盛時期達50餘家,現在仍有30餘家。這些工廠依珊瑚的形狀、大小、顏色,雕刻為花、鳥、草、蟲、獸和人物等工藝品,也有的製成戒指、耳環、胸花、項鍊、圓珠、袖扣及領帶夾等。
自1923年在澎湖島附近開闢珊瑚場後,澎湖的珊瑚採集業發展迅速。其後,在澎湖群島西南的臺灣淺灘一帶又有新珊瑚場發現。迄今為止,澎湖所產珊瑚遠銷世界各地,是臺灣省特產中經濟價值最高的外銷品。在1979年以前,臺灣省的珊瑚產量約佔世界珊瑚產量的80%,曾贏得「珊瑚王國」的讚譽。但是,經過長期過度開採,80年代末期以後,產量已銳減。
澎湖遠離臺灣本島,在地理上、經濟上都有別於臺灣本島各市、縣,是一個單獨的經濟區,也是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經濟區。縣內經濟一向以漁業為主。澎湖縣海域廣闊,港灣眾多,大小漁港、漁澳有幾十個,其中,馬公港是全省一等漁港之一。
馬公市地處澎湖本島的西部,是澎湖縣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全市面積約34平方公裡,人口約5.6萬人,居民為漢族,世居人口為福建泉州人。
馬公市原名「媽宮」,系因明朝軍隊驅逐倭寇時,駐軍在此興建「媽祖宮」,故而得名。日據時期,於1920年改稱馬公。臺灣光復後,於1946年設馬公市,1982年升格為縣轄市。
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媽祖宮為中心,清康熙年間曾修築一小城,中法戰爭時被毀,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周長789.2丈,高1.5丈,闢四門,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北浚護壕。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9米,境內的紗帽山海拔45米,為境內最高點。馬公市形狀似一馬蹄形,海岸曲折多灣,沿岸有廣大的珊瑚礁及沙礫堆積。
馬公市遠離臺灣本島,但作為縣治,在公務機構方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市、縣機關外,臺灣省屬機構在馬公市大都有駐在單位。此外,臺灣陸海空軍在馬公市也有駐紮單位,馬公港是臺灣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馬公市經濟歷來以漁業為主,周圍海域水深10-30米,是得天獨厚的優良魚場,全市居民有一半以上從事漁業及養殖業生產。全市有6個漁港,其中馬公一港、二港為臺灣一等漁港,可停泊漁船300餘艘。案山、烏嵌、桶盤、虎井為三等漁港,其漁港數量之多居全省第一位,是臺灣四大漁業生產基地之一,每年魚獲量約佔全省的1/5。馬公市的工業也以魚類加工和為漁業服務的工業為主。全市有魚類加工廠、冷凍廠、修造船廠等百餘家。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