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和月光魚的,飼養方法和注意事項
孔雀魚又名為百萬魚、虹鱂、古璧魚,胎鱂科魚類。孔雀魚雖然體形小巧,紡錘形,雌雄個體有明顯的差異。雄魚小於雌魚,體色鮮豔,尤其是寬而長的尾鰭,有著孔雀尾屏般的斑斕色彩,因此而得名。臀鰭的部分鰭條特幻化成棒狀的交接器,這幾乎是把所有卵胎生魚類中雄魚的共同特點。雌魚的體色很樸素,外形如雄魚但稍微粗壯,沒有特別大的尾巴,臀鰭形態正常,將要生產出的孕魚腹部有明顯的深色胎斑。野生的孔雀魚經人工培育後,有些品種的體型會變大,雄魚體長4釐米、雌魚體長6釐米。
此魚食性很雜,能吃所有可吃的食物,而且對於環境的變化適應能力非常強,能耐受16℃的水溫,是最容易飼養的熱帶魚品種之一,沒有哪種熱帶魚比它更適合初學者飼養。飼養孔雀魚最好是群養,在水族箱中種草也是非常合適的,但是不種草也能生活得很好。大概10天左右換一次水,每次換掉約1/4的水。它們喜歡中性至弱鹼性的水,適宜水溫22- 25℃。由於雄魚體形嬌小,故不適合跟其他較大的魚混養。
孔雀是卵和胚胎魚,雌孔雀直接產生自由流動的幼蟲。成年孔雀魚20-30天可以繁殖一次,每次30-100個幼蟲。年輕的雌性產生越來越小的幼蟲,而年長的雌性產生越來越大的幼蟲。這些幼蟲大約在三個月內成熟,因此一年之內可以多繁殖幾代。如果條件合適,一對孔雀魚理論上可以在一年之內繁殖數千個後代,因此它們被稱之為數「百萬魚」。由於其育種周期短,性成熟周期短,常被用於雜交試驗,至今已培育出多種尾形和體色品種。作者試圖用彩色地圖描繪純野生孔雀魚,但未能找到相關信息,因此彩色地圖只能反映出無數雜交品種之一。人工雜交在適應性和美觀性上都很優越。
孔雀魚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熱帶魚品種,許多國家都有專門的孔雀魚俱樂部,為數不少的養魚專家長期致力於新變種的培育。這種魚雖然好養,但檔次並不低,特別是要培育出優良品系依然需要深入鑽研和不斷嘗試。筆者飼養過不少有特色的熱帶魚,但孔雀魚依然是我們最喜歡的種類。在我國華南的某些水域中可能已經有鄉土化的孔雀魚,均是當初被放生的人工飼養魚的後代。它們在野外能消滅蚊子幼體,對生態有益。
月光魚
月光魚,又稱太陽魚、滿魚、劍尾魚、胎鰓科魚。這條月光魚長6-7釐米,有一個小口鼻尖,身體中部非常厚,尾部比較扁平。從側面看,整條魚都是略呈現菱形的。尾鰭呈圓形和扇形。是一種沒有劍尾魚的劍尾魚。男性比女性稍小。公魚的臀鰭呈棒狀,母魚的臀鰭正常,是公魚與母魚的主要區別。月光魚也是卵和胚胎物種,妊娠期為3-4周,每個幼蟲最多80個幼蟲。體色以金紅色為主,但也有黑點品種和泛藍品種,它是通過突變和雜交育種而形成的。生活習性與孔雀魚相似,喜歡中性至弱鹼性的水,適宜水溫22-28攝氏度,也能耐受較低的水溫。他們自己不好鬥。它們可以成對或分組飼養。它們也可以和其他溫和的魚類一起飼養。飼料中可接受顆粒飼料,但最好是活餌。特別是在繁殖過程當中,多餵養活的食物,稍微調節水溫,有利於母魚發情。
月光魚在水中遊動迅速、靈活,食量大,排洩也多,水族箱的過濾系統運作保持良好時才能保證水的清澈。如果水族箱中不養其他種魚,在水中加入微量食鹽對它們的健康有利。養此魚時水草種得太多會妨礙它們的活動,但適量的水草可以防止魚兒躍出水面。月光魚是喜歡跳躍的種類,水族箱的水位高時,頂蓋一定要蓋好,防止月光魚跳躍出來。